日期:2022-05-21
這是《論語》教學設計,是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論語》命名的由來
文獻參考:
1、《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孔子之語。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班固《漢書·藝文志》
2、昔仲尼既歿,仲弓之徒追論孔子之言,謂之《論語》。——《文選辯命論》引用《傳子》
說明:“論語”名字是當時就有的。“論語”的“論”是“論纂”的意思,“論語”的“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就是把“接聞于夫子之語”“論纂”起來的意思。
二、《論語》的作者和編著年代
1、作者:孔子的弟子,再傳弟子
2、編著年代:開始于春秋末期,結(jié)束于戰(zhàn)國初期。
三、《論語》的版本和真?zhèn)?/p>
1、《論語》傳到漢代有三種不同的本子
(1)《魯論語》二十篇。
(2)《齊論語》二十二篇,比《魯論語》多出“問王”和“知道”兩篇。
(3)《古文論語》二十一篇,也是沒有“問王”和“知道”兩篇。但是把“堯曰篇”的“子張問”另分為一篇,于是就有了兩個“子張篇”。篇次也和《魯論語》、《齊論語》不一樣,文字不同的地方有四百多字。
漢景帝時由魯恭王劉余在孔子舊宅壁中發(fā)現(xiàn),當時并沒有傳授。
2、現(xiàn)在通行《論語》本子的由來
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先學習了《魯論語》,后又講習《齊論語》,于是把兩個本子融合為一,但是篇目一《魯論語》為依據(jù),號為《張侯論》。張禹是漢成帝的師傅,當時極為尊貴,所以他的這個本子便為當時一般儒生尊奉,后漢靈帝時刻的《熹平石經(jīng)》就是用的《張侯論》。
東漢末年,大學士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jù),參照《齊論語》、《古論語》,作了《論語注》。在殘存的鄭玄《論語注》中我們可以窺見魯、齊、古三種《論語》本子的異同。我們今天所用的《論語》本子,基本上就是《張侯論》。
四、古今《論語》注釋本子略談
(一)《論語》是漢代啟蒙書的一種。《論語》自漢代以來,便有不少人注解它。《論語》和《孝經(jīng)》是漢朝初學者必讀書,一定要先讀這兩部書,才進而學習“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易經(jīng)》、《儀禮》和《春秋》)。
漢朝人所注釋的《論語》,基本上全部亡佚,今日殘存的,以鄭玄(127-200)注為多,因為敦煌和日本都發(fā)現(xiàn)了一些唐寫本殘卷;其他各家,在何晏(190-249)《論語集解》以后,就多半只存于《論語集解》中。現(xiàn)在十三經(jīng)注疏使用的就是何晏的“集解”和宋人邢昺(932-1010)的疏。
(二)可供進一步研究參考的書目:
1、《論語注疏》,漢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2、《論語集注》,宋朱熹(1130-1200),此書義理和訓詁并重,且為明清科舉考試用書。
3、《論語正義》,清劉寶楠(1791-1855)、劉恭冕(1821-1880)父子注疏。此書征引廣博,有參考價值。
4、《論語疏證》,楊樹達(1885-1956)。此書把三國以前所有征引《論語》或是和《論語》有關的資料都依據(jù)《論語》原文疏列,值得參考。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