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1
這是《論語》教學設計及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注意論語人物出場排序,牢記孔子官運潦倒的一生,關注孔子與弟子之間的關系,方可解開《論語》的奧秘。
關于《論語》的解讀,有史以來有成百上千的版本,但是解來解去,無外乎“說文解字”四個大字。
《論語》從形式上來說,就是一部微博集合,看似章句之間零亂紛雜,幾無聯系。如果讀者再對歷史背景懵然無知,幾乎無法解讀。
所以,解讀《論語》,卻不了解春秋的歷史和文化,不了解孔子的身世,不了解孔子與弟子們的性格,以及他們之間微妙的關系,那就只能是說文解字。解釋起來往往姑妄言之,謬之千里。
譬如,“不踐跡,亦不入于室”、“鄉愿,德之賊也”等句都被解說得云里霧里,不知所云。樂。殊不知,學而用之才是大快樂,遠親不如近鄰才是大快樂,被人理解才是大快樂,這也都是孔子所說的。在這一章里,大家沒有看出“不亦悅乎”是個強烈的反問句嗎?沒看到孔子是在辯解嗎?沒有看到被刪除或者被忽略的“學而不能用,國內無朋友,被人嘲笑為小人”的問句嗎?所以,開篇第一章是孔子一生的寫照:一生失敗,但是自得其樂。或者:自得其樂,但是一生失敗。看到孔子臨終前的哀嘆,“哲人委乎,泰山摧乎”;看到孔子的出殯用商禮而不用周禮,你會明白,孔子怎樣回首自己的一生。事實上,每個人的思想都在變化,隨著年齡也好,隨著環境也罷。孔子的思想同樣如此,特別是幾次出國之后。所以,把《論語》按照時間順序進行重排就顯得非常重要。當完成重排之后,赫然發現孔子的思想是這樣變化的:儒家—儒法家—道家。早年,孔子受魯國傳統文化影響,崇拜周公及周禮,這個時候他是純粹的儒家。35歲的時候他去了齊國兩年,其間對法家管子十分敬佩,此后成為儒法家,講禮少了,講德與仁多了。晚年,孔子對世界失望,避世思想嚴重,潛心研究《周易》,這個時候,他已經是一位道家。在《論語》中,記述了很多孔子晚年論道的言論。由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孔子的徒子徒孫中不僅有著名的儒家如孟子、荀子,同樣有著名的法家如商鞅、吳起等,還有著名的道家如莊子等。孔子與弟子關系也是了解《論語》的鑰匙。孔子也是人,孔子的老年也會癡呆和促狹,這在《論語》中也有例證。孔子老年易發怒罵人,這并不是他原本的性格特點,而這些老年癡呆之后的言論是不能拿來使用的。了解孔子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有助于理解他們之間的對話本意,最典型的是孔子與子貢之間的關系,兩人從一開始互相看不上而斗嘴,到后來逐漸融洽地開玩笑,再到最后兩人超越師生,形同父子的關系,在《論語》中都有詳細的體現。其中的奧妙,如果不能了解對話時兩人的關系,是無法領會的。同樣,孔子與顏回的關系、與冉有的關系,等等,都是在變化中的。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其偉大之處在于因材施教。如果你根本不知道學生的特點,那么又如何體會孔子的高明之處呢?譬如我們在一開頭說到的,“不踐跡,亦不入于室”這句孔子對子張說的話,歷來被解釋得烏七八糟。但是,如果了解子張喜歡抓人小辮子
如果我們能夠把《論語》中的每一段話放回當時的歷史中去,就會體會到這些對話的本意。如果我們能夠體會到這些對話的本意,則會發現歷史即現實,真實的《論語》反映真實的生活,能夠給世人真實的啟迪。
所以,我們需要對《論語》真實的解讀。
樂。殊不知,學而用之才是大快樂,遠親不如近鄰才是大快樂,被人理解才是大快樂,這也都是孔子所說的。在這一章里,大家沒有看出“不亦悅乎”是個強烈的反問句嗎?沒看到孔子是在辯解嗎?沒有看到被刪除或者被忽略的“學而不能用,國內無朋友,被人嘲笑為小人”的問句嗎?所以,開篇第一章是孔子一生的寫照:一生失敗,但是自得其樂。或者:自得其樂,但是一生失敗。看到孔子臨終前的哀嘆,“哲人委乎,泰山摧乎”;看到孔子的出殯用商禮而不用周禮,你會明白,孔子怎樣回首自己的一生。事實上,每個人的思想都在變化,隨著年齡也好,隨著環境也罷。孔子的思想同樣如此,特別是幾次出國之后。所以,把《論語》按照時間順序進行重排就顯得非常重要。當完成重排之后,赫然發現孔子的思想是這樣變化的:儒家—儒法家—道家。早年,孔子受魯國傳統文化影響,崇拜周公及周禮,這個時候他是純粹的儒家。35歲的時候他去了齊國兩年,其間對法家管子十分敬佩,此后成為儒法家,講禮少了,講德與仁多了。晚年,孔子對世界失望,避世思想嚴重,潛心研究《周易》,這個時候,他已經是一位道家。在《論語》中,記述了很多孔子晚年論道的言論。由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孔子的徒子徒孫中不僅有著名的儒家如孟子、荀子,同樣有著名的法家如商鞅、吳起等,還有著名的道家如莊子等。孔子與弟子關系也是了解《論語》的鑰匙。孔子也是人,孔子的老年也會癡呆和促狹,這在《論語》中也有例證。孔子老年易發怒罵人,這并不是他原本的性格特點,而這些老年癡呆之后的言論是不能拿來使用的。了解孔子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有助于理解他們之間的對話本意,最典型的是孔子與子貢之間的關系,兩人從一開始互相看不上而斗嘴,到后來逐漸融洽地開玩笑,再到最后兩人超越師生,形同父子的關系,在《論語》中都有詳細的體現。其中的奧妙,如果不能了解對話時兩人的關系,是無法領會的。同樣,孔子與顏回的關系、與冉有的關系,等等,都是在變化中的。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其偉大之處在于因材施教。如果你根本不知道學生的特點,那么又如何體會孔子的高明之處呢?譬如我們在一開頭說到的,“不踐跡,亦不入于室”這句孔子對子張說的話,歷來被解釋得烏七八糟。但是,如果了解子張喜歡抓人小辮子《論語》人物順序學問很大。
首先,我們來看看《論語》的結構問題,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論語》分為二十篇,除個別篇之外,整個順序錯亂復雜,貌似無序。為什么如此無序?這要從第一篇開始分析。
《論語》第一篇,出場順序依次是孔子、有若、曾參、子夏和子貢,第一篇只有他們五人的語錄。看出什么來了嗎?
有若,編纂《論語》時是孔子學校校長,在《論語》中被尊稱為有子;曾參,孔子學校的時任教務主任、《論語》總編輯,在《論語》中被尊稱為曾子;子夏,當時天下第一強國魏國的中央黨校校長,霸主魏文侯的老師;子貢,時任中國首富、孔子學校主贊助商。
看見附著在他們身上的關鍵詞了嗎?“縣官”、“現管”、權力、金錢。這與當今社會有什么區別嗎?譬如春節晚會,坐在現場前排的都是這四個關鍵詞。譬如清華北大校慶,坐在主桌的一定還是這四個關鍵詞。
所以,《論語》的整體無序是為了出場順序的有序。媚權、拜金,自古以來都是如此。不過,如果放在當今,就是子夏第一、子貢第二了。樂。殊不知,學而用之才是大快樂,遠親不如近鄰才是大快樂,被人理解才是大快樂,這也都是孔子所說的。在這一章里,大家沒有看出“不亦悅乎”是個強烈的反問句嗎?沒看到孔子是在辯解嗎?沒有看到被刪除或者被忽略的“學而不能用,國內無朋友,被人嘲笑為小人”的問句嗎?所以,開篇第一章是孔子一生的寫照:一生失敗,但是自得其樂。或者:自得其樂,但是一生失敗。看到孔子臨終前的哀嘆,“哲人委乎,泰山摧乎”;看到孔子的出殯用商禮而不用周禮,你會明白,孔子怎樣回首自己的一生。事實上,每個人的思想都在變化,隨著年齡也好,隨著環境也罷。孔子的思想同樣如此,特別是幾次出國之后。所以,把《論語》按照時間順序進行重排就顯得非常重要。當完成重排之后,赫然發現孔子的思想是這樣變化的:儒家—儒法家—道家。早年,孔子受魯國傳統文化影響,崇拜周公及周禮,這個時候他是純粹的儒家。35歲的時候他去了齊國兩年,其間對法家管子十分敬佩,此后成為儒法家,講禮少了,講德與仁多了。晚年,孔子對世界失望,避世思想嚴重,潛心研究《周易》,這個時候,他已經是一位道家。在《論語》中,記述了很多孔子晚年論道的言論。由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孔子的徒子徒孫中不僅有著名的儒家如孟子、荀子,同樣有著名的法家如商鞅、吳起等,還有著名的道家如莊子等。孔子與弟子關系也是了解《論語》的鑰匙。孔子也是人,孔子的老年也會癡呆和促狹,這在《論語》中也有例證。孔子老年易發怒罵人,這并不是他原本的性格特點,而這些老年癡呆之后的言論是不能拿來使用的。了解孔子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有助于理解他們之間的對話本意,最典型的是孔子與子貢之間的關系,兩人從一開始互相看不上而斗嘴,到后來逐漸融洽地開玩笑,再到最后兩人超越師生,形同父子的關系,在《論語》中都有詳細的體現。其中的奧妙,如果不能了解對話時兩人的關系,是無法領會的。同樣,孔子與顏回的關系、與冉有的關系,等等,都是在變化中的。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其偉大之處在于因材施教。如果你根本不知道學生的特點,那么又如何體會孔子的高明之處呢?譬如我們在一開頭說到的,“不踐跡,亦不入于室”這句孔子對子張說的話,歷來被解釋得烏七八糟。但是,如果了解子張喜歡抓人小辮子
孔子官運從未亨通過。
為什么“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是整個《論語》的開篇第一章?過往的說法,都說這些話在講讀書的快樂,講遠方來人的快樂。樂。殊不知,學而用之才是大快樂,遠親不如近鄰才是大快樂,被人理解才是大快樂,這也都是孔子所說的。在這一章里,大家沒有看出“不亦悅乎”是個強烈的反問句嗎?沒看到孔子是在辯解嗎?沒有看到被刪除或者被忽略的“學而不能用,國內無朋友,被人嘲笑為小人”的問句嗎?所以,開篇第一章是孔子一生的寫照:一生失敗,但是自得其樂。或者:自得其樂,但是一生失敗。看到孔子臨終前的哀嘆,“哲人委乎,泰山摧乎”;看到孔子的出殯用商禮而不用周禮,你會明白,孔子怎樣回首自己的一生。事實上,每個人的思想都在變化,隨著年齡也好,隨著環境也罷。孔子的思想同樣如此,特別是幾次出國之后。所以,把《論語》按照時間順序進行重排就顯得非常重要。當完成重排之后,赫然發現孔子的思想是這樣變化的:儒家—儒法家—道家。早年,孔子受魯國傳統文化影響,崇拜周公及周禮,這個時候他是純粹的儒家。35歲的時候他去了齊國兩年,其間對法家管子十分敬佩,此后成為儒法家,講禮少了,講德與仁多了。晚年,孔子對世界失望,避世思想嚴重,潛心研究《周易》,這個時候,他已經是一位道家。在《論語》中,記述了很多孔子晚年論道的言論。由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孔子的徒子徒孫中不僅有著名的儒家如孟子、荀子,同樣有著名的法家如商鞅、吳起等,還有著名的道家如莊子等。孔子與弟子關系也是了解《論語》的鑰匙。孔子也是人,孔子的老年也會癡呆和促狹,這在《論語》中也有例證。孔子老年易發怒罵人,這并不是他原本的性格特點,而這些老年癡呆之后的言論是不能拿來使用的。了解孔子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有助于理解他們之間的對話本意,最典型的是孔子與子貢之間的關系,兩人從一開始互相看不上而斗嘴,到后來逐漸融洽地開玩笑,再到最后兩人超越師生,形同父子的關系,在《論語》中都有詳細的體現。其中的奧妙,如果不能了解對話時兩人的關系,是無法領會的。同樣,孔子與顏回的關系、與冉有的關系,等等,都是在變化中的。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其偉大之處在于因材施教。如果你根本不知道學生的特點,那么又如何體會孔子的高明之處呢?譬如我們在一開頭說到的,“不踐跡,亦不入于室”這句孔子對子張說的話,歷來被解釋得烏七八糟。但是,如果了解子張喜歡抓人小辮子
殊不知,學而用之才是大快樂,遠親不如近鄰才是大快樂,被人理解才是大快樂,這也都是孔子所說的。在這一章里,大家沒有看出“不亦悅乎”是個強烈的反問句嗎?沒看到孔子是在辯解嗎?沒有看到被刪除或者被忽略的“學而不能用,國內無朋友,被人嘲笑為小人”的問句嗎?
所以,開篇第一章是孔子一生的寫照:一生失敗,但是自得其樂。或者:自得其樂,但是一生失敗。
看到孔子臨終前的哀嘆,“哲人委乎,泰山摧乎”;看到孔子的出殯用商禮而不用周禮,你會明白,孔子怎樣回首自己的一生。
事實上,每個人的思想都在變化,隨著年齡也好,隨著環境也罷。孔子的思想同樣如此,特別是幾次出國之后。所以,把《論語》按照時間順序進行重排就顯得非常重要。當完成重排之后,赫然發現孔子的思想是這樣變化的:儒家—儒法家—道家。
早年,孔子受魯國傳統文化影響,崇拜周公及周禮,這個時候他是純粹的儒家。35歲的時候他去了齊國兩年,其間對法家管子十分敬佩,此后成為儒法家,講禮少了,講德與仁多了。晚年,孔子對世界失望,避世思想嚴重,潛心研究《周易》,這個時候,他已經是一位道家。在《論語》中,記述了很多孔子晚年論道的言論。
由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孔子的徒子徒孫中不僅有著名的儒家如孟子、荀子,同樣有著名的法家如商鞅、吳起等,還有著名的道家如莊子等。喜歡探人隱私的性格弱點,就知道孔子的話是勸他“不要抓住別人的過去不放,也不要探聽別人的隱私”。類似的話還有很多,正因為歷來的解讀都不了解孔子學生的性格,因此多半都是不知所云。明白“仁”和“德”的內涵,可以讀懂半部《論語》。歷來解讀中最糟糕的,是大家都把“仁”和“德”這兩個重要概念說得天花亂墜,可是什么是仁什么是德,卻稀里糊涂。著名的南懷瑾講仁,洋洋灑灑一萬字,還是說不清楚。其實,簡單說來,仁就是“情商”,所以每個學生的答案都不一樣,因為他們的性格特點不同。德是什么?就是以身作則。所以,仁是適合于每個人的,德是專指統治者的。明白了這兩個概念,至少就理解了一半的《論語》。譬如上面說到的“鄉愿,德之賊也”,一般解釋為,普通世俗的愿望,是敗壞道德的。但如果把“德”解釋為統治者,這句話就變成——如果志向與一般老百姓一樣,就不是統治者應該具備的德。(如果與老百姓一樣,就會與民爭利,就不會有遠見,就不會有大局意識。所以,統治者的目標不能與老百姓一樣。)幾千年來的困惑,不就迎刃而解了嗎?(作者著有《說春秋》 、《說論語》)
孔子與弟子關系也是了解《論語》的鑰匙。
孔子也是人,孔子的老年也會癡呆和促狹,這在《論語》中也有例證。孔子老年易發怒罵人,這并不是他原本的性格特點,而這些老年癡呆之后的言論是不能拿來使用的。
了解孔子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有助于理解他們之間的對話本意,最典型的是孔子與子貢之間的關系,兩人從一開始互相看不上而斗嘴,到后來逐漸融洽地開玩笑,再到最后兩人超越師生,形同父子的關系,在《論語》中都有詳細的體現。其中的奧妙,如果不能了解對話時兩人的關系,是無法領會的。
同樣,孔子與顏回的關系、與冉有的關系,等等,都是在變化中的。
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其偉大之處在于因材施教。如果你根本不知道學生的特點,那么又如何體會孔子的高明之處呢?喜歡探人隱私的性格弱點,就知道孔子的話是勸他“不要抓住別人的過去不放,也不要探聽別人的隱私”。類似的話還有很多,正因為歷來的解讀都不了解孔子學生的性格,因此多半都是不知所云。明白“仁”和“德”的內涵,可以讀懂半部《論語》。歷來解讀中最糟糕的,是大家都把“仁”和“德”這兩個重要概念說得天花亂墜,可是什么是仁什么是德,卻稀里糊涂。著名的南懷瑾講仁,洋洋灑灑一萬字,還是說不清楚。其實,簡單說來,仁就是“情商”,所以每個學生的答案都不一樣,因為他們的性格特點不同。德是什么?就是以身作則。所以,仁是適合于每個人的,德是專指統治者的。明白了這兩個概念,至少就理解了一半的《論語》。譬如上面說到的“鄉愿,德之賊也”,一般解釋為,普通世俗的愿望,是敗壞道德的。但如果把“德”解釋為統治者,這句話就變成——如果志向與一般老百姓一樣,就不是統治者應該具備的德。(如果與老百姓一樣,就會與民爭利,就不會有遠見,就不會有大局意識。所以,統治者的目標不能與老百姓一樣。)幾千年來的困惑,不就迎刃而解了嗎?(作者著有《說春秋》 、《說論語》)
譬如我們在一開頭說到的,“不踐跡,亦不入于室”這句孔子對子張說的話,歷來被解釋得烏七八糟。但是,如果了解子張喜歡抓人小辮子喜歡探人隱私的性格弱點,就知道孔子的話是勸他“不要抓住別人的過去不放,也不要探聽別人的隱私”。
類似的話還有很多,正因為歷來的解讀都不了解孔子學生的性格,因此多半都是不知所云。
明白“仁”和“德”的內涵,可以讀懂半部《論語》。
歷來解讀中最糟糕的,是大家都把“仁”和“德”這兩個重要概念說得天花亂墜,可是什么是仁什么是德,卻稀里糊涂。著名的南懷瑾講仁,洋洋灑灑一萬字,還是說不清楚。
其實,簡單說來,仁就是“情商”,所以每個學生的答案都不一樣,因為他們的性格特點不同。德是什么?就是以身作則。所以,仁是適合于每個人的,德是專指統治者的。明白了這兩個概念,至少就理解了一半的《論語》。
譬如上面說到的“鄉愿,德之賊也”,一般解釋為,普通世俗的愿望,是敗壞道德的。但如果把“德”解釋為統治者,這句話就變成——如果志向與一般老百姓一樣,就不是統治者應該具備的德。(如果與老百姓一樣,就會與民爭利,就不會有遠見,就不會有大局意識。所以,統治者的目標不能與老百姓一樣。)幾千年來的困惑,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