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0
這是《12.荷花》教學解讀,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荷花》一文,改選自葉圣陶先生所寫的《一個少年的筆記》,它包含三則筆記,分別是《詩的材料》《三棵老銀杏》《爬山虎的腳》。《荷花》一文就是改選自《詩的材料》。葉圣陶先生把這三篇發表于不同時期的文章放在一起,編名為《一個少年的筆記》,這與其一貫的教育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即希望少年們通過這三篇文章能夠學會觀察,學會提煉,學會寫作。從作者的編排意義上看,讓學生體會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語言風格,應是本文的目標之一,此應屬于策略性知識。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呢?結合課文內容,我們可看出,作者觀察順序、合理聯想、修辭以及語言的清新等方面入手,營造出一幅充滿詩意的夏日清荷圖,這又是程序性知識。
我們面對這樣的美文,我們能夠讓學生從中獲得什么?除了感受語言文字所營造出來的優美意境外,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和感受美,而這種美如何用文字來表達,則需要借助一定的表達方式、修辭方式,需要用合適的語言表達眼中之景,心中之景,使文字高于生活,美于生活。帶著這樣的目的去解讀文本。】
12 荷花
清早,我到公園去玩,一進門就聞到一陣清香【宋朝周敦頤說荷花“香遠而益清”,清早,公園行人稀少,四周一片靜謐,正是賞荷的好機會,因環境合宜,后文才有了人景合一的妙想。】。我趕緊往荷花池邊跑去【“趕緊”“跑”二詞生動地寫出了我對荷花的喜愛,沒有了這份喜愛,我怎能觀察得那么仔細呢?】。
【第一自然段用兩句話點出了“我”對荷花的喜愛,看似無意,實則蘊含深意,人云:“文不驚人死不休。”一篇好文往往是漸入佳境,《紅樓夢》中“蘆雪庵對詩”一回中,王熙鳳起詩“一夜北風緊”似白實雅,為后面留出無限的空白,才有了后面的妙趣。這樣的開頭,能教給學生什么?怎么教?】
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先寫荷花,再寫荷葉,是符合作者的觀察順序的,滿池碧綠的荷葉托著潔白的荷花,目光自然先被那挺拔的荷花所吸引,這也為后面的“冒”作鋪墊。寫荷葉的詩最有名的要數漢樂府的《江南可采蓮》了,“何田田”三字,極盡荷葉之神韻。這里用“挨挨擠擠”,寫出荷葉在清風吹拂下的可愛身姿,“挨挨擠擠”可引導學生結合“扌”旁與自己的生活實際來理解。】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冒”字古來有之,曹植有“朱華冒綠池”之說,這里翻用之,寫出荷花的勃勃生機,與少年相似】。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連用三個“有的”,寫出荷花的各種姿態,這是眼見之景。如何寫景,動詞的準確使用是其要素之一。】
面對滿池的荷花,如何把所見之景寫出來?按照一定的順序去寫,這是學生能夠掌握的。第一句“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是承接上文的“一進門就聞到清香”一句的。從第二句開始,先寫荷葉,再詳寫荷花,連用了三個“有的”寫出荷花的姿態美。
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原文這一段是這樣寫的:這么多的白荷花,有姿勢完全相同的嗎?沒有,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都可以畫寫生畫。我家隔壁張家掛著四條齊白石老先生的畫,全是荷花,墨筆畫的。我數過,四條總共畫了十五朵,朵朵不一樣,朵朵都好看,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比齊白石老先生更大了。那畫家是誰呢……】
景美,自然會引起孩子無限的想象,是誰畫出了這滿池的畫?不是齊白石、徐悲鴻這樣的大畫家,而是神奇的大自然。原文中的“那畫家是誰呢……”以省略號收尾,我覺得更能引起孩子的猜想:那畫家是誰呢?他是怎么畫的呢?他會用哪些顏料呢……文到此處,已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接下來會寫什么?看寫荷的文章,描述完客觀的荷后,往往會把它與人的精神品質聯系起來,融情于理,微言大義,這是為宣揚自己的思想服務的,不免有貼標鑒的嫌疑,且也不符合孩子看荷的視角。
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是荷花”“荷花是我”?上文是人在看景,情在景中,這里已是“人景合一,情景交融”了。“站”在陽光里,這是一朵沉思的荷花,也與第一段“清早”暗合。】一陣微風吹來,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恍然出世,纖塵不染。】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風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做一朵荷花,靜也好,動也好,動靜由心,動靜由物,我就是荷花,荷花就是我。“靜靜”一詞直達心靈深處。】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想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想起“魚戲蓮葉間”,用兒童之口吻寫,自然而神奇。】
讀到此處,什么樣的語言都是多余的。原文題為《詩的材料》,詩的材料何來,詩來源于生活,可是,沒有詩心,沒有詩情,沒有這種融己身于景中的天人合一,再好的景也只不過是掛在墻上的一幅畫。這種境界如何用語言來組織?擬人的合理運用,是“擬人”把“景”和“人”兩者融合到一起,使得景即是人,人即是景,情與景合而為一。
過了好一會兒,我才記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恍然入境,又恍然出境。自然收尾。】
這一單元的主題應為“人與自然的和諧”,那么這一課教給學生什么?讓學生被文字所觸動,所感動,透過文字的表面去認識,去體會這景這情,且學會運用。情與景,人與物,兩者如何融合,來源于對生活的熱愛,有了對生活的熱愛,才有了景與人的和諧,這種和諧是如何通過語言的組織而實現的?我們要教給學生破解文章的密碼,即觀察順序,修辭手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