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4
這是《飛向藍天的恐龍》評課稿,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知識性科普文,篇幅較長,內容復雜,這種文本既需要揚“科普”特色,又要凸顯“語文味”,可謂任重道遠。丁笑飛老師執教這堂課,給人的感覺是簡約、樸實、高效,使我受益匪淺,課堂中許多亮點都值得我借鑒。
一、解讀深入,目標清楚明確
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先生說:“教師必須認真深入地解讀教材,這才是備課的根本任務,也是教師的神圣職責。”面對一篇較長的科普文,丁老師是如何選擇教學內容的呢?透過課堂,我們看到的是老師深入解讀文本后綻放的精彩。
初讀環節,丁老師選擇了兩類詞語作為檢測對象:一類是難讀的詞語,這些詞語的字音對學生來說是難點,解決好才能有利于進一步閱讀。另一類是難理解的四字詞語,這些詞語提前拎出來理解,對后面讀通課文,理解內容都有幫助。看得出,這兩類詞語是老師反復讀課文的過程中發現的難點,而非隨意選擇的。
二、解讀深入,引導體會用詞準確
《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在表達上很有特色——準確的用詞,生動的表達,嚴謹的結構,清楚的條理。丁老師采用層層推進的教學策略:在學生初步梳理了恐龍演化的過程后,相機提示學生發現本段在表達和寫作上藏著的秘密,關注“數十噸”“不足幾公斤”等詞,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接著,以句子的方式小結演化過程,再次出示句子“中生代時期,恐龍經過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引導學生感悟“一支”、“漫長”等詞時做得很到位,運用了比較、朗讀這一形式讓學生感悟語言的表達特點,在語言實踐中感受文中用詞的準確,學習了錘煉語言。
三、解讀深入,運用策略靈活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注重閱讀策略的有效使用,掌握語言表達技巧。如:為了理清內容復雜的第四段的層次,老師給了學生一個抓手——氣泡圖,并先作示范,圈劃出第一步和最后一步的關鍵詞,降低了難度,再讓學生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習,圈劃出其中三步的關鍵詞,并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答案修正,最終迅速而準確地理清了第四段的脈絡。直觀形象的氣泡及箭頭圖示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很好地幫助學生有條理又簡潔地敘述演化過程,難怪最后指名的學生都能輕松地講解恐龍變成鳥類的演變過程,與丁老師“氣泡圖”這一策略的選擇密不可分。適合學生的閱讀策略的靈活使用,讓學生在享受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習得新的閱讀策略,學得輕松,學得扎實,學得有效。
總之,丁老師這節課教學目標明確,閱讀策略恰當,激活了教學課堂,讓學生及我們享受到了簡約而高效,以學為主的語文課堂。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