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4
這是《鄉下人家》說課稿,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尊敬的各位專家、老師:
大家上午好!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方面來對我執教的課文《鄉下人家》,進行以下解說。
《鄉下人家》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本組課文主題是走進田園,熱愛鄉村。學習本組課文就是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自然質樸的田園生活的同時,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豐富自己對優美語言的積累。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中年級段的閱讀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基于此,我將本課教學目標確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憑借具體的語言文字,感受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優美恬靜,體會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向往與熱愛的思想感情。
3.初步了解課文按照房前屋后移步換景描寫景物的敘述順序和比喻、擬人的表達方法。
其中,讀文感悟,學習寫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因為我們的孩子絕大多數住在城市,文中描繪的景與物大多是學生不太熟悉的,所以從看似普通的語句中讀出新意,從優美的文字中讀出自己的體會,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
《語文課程標準》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我們莘縣實驗小學對邱學華老師的嘗試教學理論不斷進行學習、研究,于2009年摸索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先學后導、自主互助”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揭示分類學習目標;其次,指導學生通過開放式學習(即自己先試一試),獨立發現疑難和提出問題,包括課前預習的質疑、相關資料的收集等;再次,通過小組交流討論、研討匯報,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多向反饋交流的信息,產生教學共振,解決疑難問題;最后,進行分類學習目標后的成功展示,并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探究,實現由課內到課外的延伸,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果,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我確定了本課的導學方法:在了解學情的情況下,老師組織學生嘗試自學、合作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老師進行激發、引導、點撥、追問、提升。盡可能的做到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就是引導學生討論、朗讀和勾畫圈點,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具體的導學過程就是: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播放樂曲《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并播放農村場景的幻燈片意激發學生讀書興趣,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初步感受鄉下美景。有一段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走在鄉間的小路上,你會聞到瓜果的芳香,享受到一路花香,看到成群的雞鴨,聽到昆蟲的歌唱。現在就讓我們踏上鄉間小路,開始我們的鄉下旅行吧!我們一起走進第21課《鄉下人家》,請跟老師一起書空寫課題,注意每個字都要盡可能的寫的美觀。寫完后齊讀課題!”這樣的導語設計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從細節中關注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認識。
第二個環節: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了解本節課所要學習的重點內容。其實這里的目標就是對學生學習課文的一個明確導向。
第三個環節:檢查預習,了解學情。讓學生試著說一說通過預習知道了什么?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談完我緊接著有一個過渡“那么,本課作者對鄉下人家也有深刻的感受,請同學們看看在課文的哪一個自然段”,這樣由學生感受自然過渡到作者感受,為學生與文本,與作者對話做了很好的鋪墊。
第四個環節:嘗試學習,合作交流。
首先從“鄉下人家有哪些獨特、迷人的風景?”這一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問題,引領學生自讀、自悟、圈畫批注,然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這時我走進學生學生中間,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相機指導,即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以便接下來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比如,我發現有個學生在閱讀第二自然段的時候的時候標出了“依著時令,順序開放”這句話,我了解到這個孩子讀書深入,就趕緊有意識地去表揚她會學習,會動腦,意在把他這種好的學習方法交給其他同學學習。這種以點帶面的導學方法就是把學生學習中出現精彩批注有意放大,以至于輻射到全班。
在小組互動的時候,我強調每個小組交流自己的體會,并隨時作補充,引導學生之間相互提問、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啟發、鼓勵、監督,總體實施“兵教兵”、“兵練兵”的教學策略,展開和諧競爭,互相合作;我盡可能的做到自己既當導演,又當演員。目的就是讓合作更有成效。
第五個環節,展示交流。這一環節,是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展示,學生語言的展示,更是學生學習方法的展示,學生知識內化過程和思維過程的展示,還是一種探索精神的展示。在交流中我靜心傾聽,用心思考,學生是否真正地與文本,與作者進行了對話,當學生展示不到位的時候,對詞語的理解只停留到表面的時候,我及時點撥,追問,時時引領學生將鄉下人家的描寫與自己生活的城市中的場景進行比較,將學生的思維感受向縱深處拓展,深刻感悟鄉下人家的獨特,迷人。另外,感悟之后的感情朗讀,我也作為重點來處理,這樣學生不僅正確地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落實了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教學目標。
第六環節:讀寫結合,拓展延伸
為發展學生個性化語言,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有“質”的飛躍,使學生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我及時引導學生嘗試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順序及表達方法,那就是,房前屋后這種移步換景的寫作順序和擬人化的語言。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又引導學生借鑒本課的寫作順序、表達方法嘗試進行小練筆!寫一寫自己的校園,教學樓前有著怎樣的景色,樓后又有著怎樣的景色。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觸類旁通。
五、結束語
各位專家、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邱學華老師的嘗試教學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但是因為本人水平有限,今天的課一定存在不少的問題。敬請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