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1
這是《桃花源記》原文及解讀賞析,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東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木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解讀: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世外桃源一直是古人甚至是今人也心馳神往的理想之國,之所以稱之為“理想之國”,是因為人們都認為那種和平、恬靜、安逸、夢幻般的世界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是,我想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真實的桃花源。
古人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感嘆,那只是看到了讀書功利的作用,這時的書,成了追名逐利的階梯——很俗,但很實在。然而,我想,讀書也可以是一種精神的修養生息,也可以是心靈的沐浴蕩滌——前提是讀好書。
再說陶淵明所記述的桃花源。說一個武陵人以捕魚為生,一天一不小心,順著小溪,來到了一處桃花林,此處是“落英繽紛,芳草鮮美”,由于被眼前美景吸引,情不自禁,繼續前行,發現一個小山洞,“仿佛若有光”,頓時心生疑惑,要探個究竟,于是便深入山洞,“初極狹,才通人”,但他并沒有因這段狹窄難進的路而放棄探索,“復行數十步,便豁然開朗”!由于漁人的堅持,他終于道達了一個開朗、美妙的另一個世界,發現了不為世人所知的世外桃源。
其實,讀書的過程,就如這漁人探尋世外桃源的過程。但凡每一本好書,總會在開頭就先吸引一個讀者,正如漁人緣溪而上首先發現的那片桃樹林和山洞,會有“繽紛落英”和“鮮美芳草”,也會有若隱若現的“理性之光”;繼續讀時,也許會發現,一些地方讓人迷惑,甚至“舉步維艱”,幾乎要放棄,這個過程好像漁人進入山洞,走過那段“才通人”的艱難之路,但只要堅持讀下去,最終才會發現一個新的境界,所有的迷惑便會“豁然開朗”了,讀者的精神才會升華到一個美妙、恬靜的世界,這就是一個真實的世外桃源!
所以,還是讀書好,能讓一個人在這樣的一個浮華世界里心靈沉靜,能讓一個人在這樣一個污濁的空氣中神軀自潔。也許應該給古人的感嘆中再加上一句“書中自有桃花源”。
背景介紹及鑒賞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人。陶淵明是魏晉南北朝最負盛名的作家,也是屈原之后李白之前對中國文學影響最大的詩人。他一生坎坷,懷有一身抱負卻苦于無法施展。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陶淵明本想利用自己的才能兼濟天下,為百姓、為國家效力,施展自己的抱負。年輕時懷有“大濟蒼生”之志,但他生不逢時,陶淵明生于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度腐敗,對外一度投降,安于現狀。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再加上當時的門閥制度,陶淵明根本就無立錐之地。面對這種惡劣的環境,陶淵明毅然寫下《桃花源記》。
陶淵明的田園詩最為出名。陶淵明在歸隱田園之后,整日與農民為伍,他的不少詩歌體裁都離不開農家的田園生活。“躬耕自資”的田園勞作、自給自足的社會風貌,無不給予他創作的源泉。
《桃花源記》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
《桃花源記》本是《桃花源詩并記》的一個序言,但它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在桃花源里人人平等,環境恬靜和諧,人與自然融而為一,所以《桃花源記》比《桃花源詩并記》更為世人所知曉。
《桃花源記》以武陵人進入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給讀者描繪了沒有階級、沒有剝削的環境;百姓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和諧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寫照,更是社會人們的追求與向往。
《桃花源記》的內容貼近生活,思想情感真切深厚。文章的開端,以“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的世外桃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描寫了一幅農家生活的景象。“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在一個沒有階級的和平國度里,百姓安居樂業。“往來種作”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樸素生活,沒有功名利祿,沒有階級斗爭,這一景象作為黑暗官場、污濁社會的對立面而加以描寫、進行贊美。漁人無意闖入這世外桃源,桃花源人不但沒有敵視漁人,反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用最豐富的食物來款待外來人。文章語言雖平淡,但無不透露著一種親切自然,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與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其中無不透露著對平淡的田園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記》的語言雖平淡,但整篇文章渾融完整,意境高遠。“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運用白描的手法勾勒景物、點染環境,村中“雞犬相聞”,男女往來種作,老少怡然自樂,而百姓能擁有這樣的生活歸功于“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沒有階級統治,沒有苛捐雜稅,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文章渾融完整,情、景、理三者融合統一。“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桃花源詩》)。百姓不需要再面臨欺壓,沒有統治君主的存在,他們才能實現幼有所養,老有所寄;才能過著平定安穩的生活。
人們常說:計劃趕不上變化,這句話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雖有美好的愿望但仍然要回歸現實,漁人出來后“處處志之”,但最后“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想要過歸隱生活,但卻被世俗之事纏身,無法瀟灑離去,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陶淵明的矛盾思緒。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愿望,唯有寄托于虛無縹緲的世界,借此來抒發自己對和平、平等的社會的向往,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
生活在一個處處壓制,動蕩不安,無法做自己最想做的社會上,無疑是最痛苦的。懷有一身抱負,卻沒有屬于自己的舞臺,得不到統治者的賞識,最后只能面朝黃土,背朝天,對著一堆黃泥訴說自己的凌云壯志,想救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有這種能力。在這種環境下,陶淵明只能通過塑造一個沒有階級斗爭,沒有賦稅徭役,百姓安居樂業、自食其力、自給自足的和平社會,這種社會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向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