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9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小班教育筆記《米飯也會說話》,是優秀的幼兒園教育筆記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育筆記:米飯也會說話
凡來我班見過孩子吃飯的老師都夸我們的孩子用餐習慣好,桌上、地上、身上都是干干凈凈的,幾乎沒什么剩飯剩菜。要知道,好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的,就拿孩子用餐習慣的培養來說吧,我們老師、阿姨不知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其中“米飯也會說話”的故事令我記憶尤新。您也許會感到奇怪吧!米飯怎么也會說話呢?這就要在我們還是小(1)班的時侯說起!
有一階段吃午飯的時候,一些孩子總喜歡將不小心掉在桌上、地上的米飯到處亂扔,有的往地上扔,有的往小朋友身上扔,有的則將米飯往別的小朋友坐的地方扔,還有的甚至用鞋子去踩、用手去捻、玩米飯,等小朋友吃完飯時,那場面簡直是慘不忍睹,就像剛打過仗的戰場:米飯扔了一地,桌上也是臟乎乎的,坐的小椅子歪七歪八的,總之一句話:看上去亂七八糟的。雖然我們多次提醒、教育,但收效甚微,為此我們傷透了腦筋。
有一天,孩子們吃午飯,結果米飯又扔了一地,我正想組織幼兒撿米粒,腦海中忽然閃過一個好辦法:何不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來幫助他們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于是,我蹲下身子,從地上撿起一粒米飯,裝模作樣地放在耳朵上聽了聽,然后又將它放在桌子上,一些孩子奇怪地問:“沈老師,你在干什么呀?”我忙將食指放在嘴邊:“噓!輕點兒,我在聽米飯說話呢!” “啊?米飯也會說話?”孩子們都驚奇地望著我。“是呀,你們想知道米飯和沈老師說了什么嗎?”我故作神秘地問。“想!”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叫了起來,個個都瞪大眼睛看著我。“讓我聽聽!噓!米飯還在哭呢!它說呀,‘小朋友一點也不愛護我們,把我們扔來扔去的,摔得很疼,我們可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嗚嗚嗚……”,我一邊惟妙惟肖地模仿著米飯傷心地說著,一邊觀察著孩子的表情變化:孩子們都瞪大了眼睛,靜靜地聽著。我見時機成熟了,又引導孩子展開討論,進行隨機教育。
“小朋友,米飯生氣了,哭得好傷心,我們該怎么辦呢?”
“把它撿起來!”
“以后再也不扔了!”
“我也不扔了……”
望著孩子一臉真誠的樣子,我又乘機說:“那我們把它撿起來好嗎?”說干就干,我們一會兒就把米飯都撿起來了,地上一下子變干凈了許多,小椅子也搬回去了原位,整個活動室讓人感覺整潔又舒適。
“小朋友,以后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我們以后要珍惜糧食,愛護糧食。”
“不浪費!”
“把它們(米飯)都吃了。”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了很多。
“好了,孩子們,以后我們都要愛護、珍惜糧食,因為它們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從農田里種出來的,我們要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能做到嗎?”
“能!”
“好!”孩子們莊重地回答。
以后,我們班很少發生米飯扔滿地、小椅子亂放的現象了,如果這種現象偶有發生,小朋友之間也會相互提醒, “噓,你不能亂扔米飯了,米飯會說話,還會哭的,你忘了嗎?”
孩子年幼無知,有時難免會出現一些幼稚的舉動,況且他們的思維方式與成人不同,遇事不會從多角度考慮。作為老師,應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和個性特點,適度的進行教育引導,要善于為幼兒創設機會,使他們在相互辨別并糾錯的過程中習得正確的行為。
教育筆記:如何引導小班幼兒涂色
以前都是帶中、大班,那個時候不怎么覺得孩子涂色有困難或者涂的不好,現在自己帶小班了。而且給繪畫作品涂色是小班必須要做的。怎樣讓孩子們涂色有進步,而且掌握好相當的力度及控制好自己的手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在之前有給孩子們涂色,也只是操作材料上涂,或者區域里投放,只有幾個動手能力強的孩子涂的還不錯,其他的孩子涂色都是在亂畫,沒規則。在上個月的家長助教日,東東(化名)的媽媽帶來了一節繪畫課。給國旗涂色,當時家長們對于孩子涂色方面的操作也不是很滿意,雖然我和家長們解釋了這一階段孩子們涂色為什么會這樣及其手腕的力度,家長們也認可我的解釋,但在我的心里卻一直在想如何將孩子們的繪畫技能提高。通過多次的觀察,及和毛老師的討論,我總結了以下幾條存在的問題:
1、孩子們不知如何開始涂色
2、拿了蠟筆不知從哪個方向開始畫
3、手該如何掌握力度
4、蠟筆多了不知使用哪一支好
針對以上的問題,我和毛老師決定從如何拿蠟筆開始引導幼兒。
第一步握蠟筆解決了,接下來是涂色的方向,多次觀察幼兒操作我們總結了下面兩種方向:從左到右涂色,從上到下涂色,通過這種方法,孩子們不再因為不知道從哪里開始而不敢涂色了。第三步就是顏色選擇,我和毛老師討論后總結,首先讓孩子們使用一支蠟筆涂色,并多加引導幼兒盡量涂在黑色線以內,并在每次操作前做相應的示范。
通過幾次的練習下來,發現孩子們進步不小,也得到了家長們的認可。為了讓孩子們不固定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我和毛老師大膽的將蠟筆的投放數量增加,而且讓孩子們自由選擇哪種顏色涂色,減少孩子們對于顏色選擇困難。在涂色《七色花》我做了大膽的嘗試,剛開始我們擔心孩子只使用一種顏色,或者又回到了剛開始時那樣選擇困難,但孩子們給我們的結果卻超乎我們的想象,孩子們能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進行涂色。而且還會按照自己的想失去按排每一個花瓣的顏色。有個別孩子還特別有想法需要老師提供更多的顏色蠟筆。
從觀察到討論到嘗試到練習,這個過程雖然久了點兒。但重要的是孩子們已經掌握了涂色的基本方法,而且取得了相應的成效。
相信,每次用心的去做,一定會有收獲。
教育筆記:米飯也會說話
凡來我班見過孩子吃飯的老師都夸我們的孩子用餐習慣好,桌上、地上、身上都是干干凈凈的,幾乎沒什么剩飯剩菜。要知道,好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的,就拿孩子用餐習慣的培養來說吧,我們老師、阿姨不知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其中“米飯也會說話”的故事令我記憶尤新。您也許會感到奇怪吧!米飯怎么也會說話呢?這就要在我們還是小(1)班的時侯說起!
有一階段吃午飯的時候,一些孩子總喜歡將不小心掉在桌上、地上的米飯到處亂扔,有的往地上扔,有的往小朋友身上扔,有的則將米飯往別的小朋友坐的地方扔,還有的甚至用鞋子去踩、用手去捻、玩米飯,等小朋友吃完飯時,那場面簡直是慘不忍睹,就像剛打過仗的戰場:米飯扔了一地,桌上也是臟乎乎的,坐的小椅子歪七歪八的,總之一句話:看上去亂七八糟的。雖然我們多次提醒、教育,但收效甚微,為此我們傷透了腦筋。
有一天,孩子們吃午飯,結果米飯又扔了一地,我正想組織幼兒撿米粒,腦海中忽然閃過一個好辦法:何不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來幫助他們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于是,我蹲下身子,從地上撿起一粒米飯,裝模作樣地放在耳朵上聽了聽,然后又將它放在桌子上,一些孩子奇怪地問:“沈老師,你在干什么呀?”我忙將食指放在嘴邊:“噓!輕點兒,我在聽米飯說話呢!” “啊?米飯也會說話?”孩子們都驚奇地望著我。“是呀,你們想知道米飯和沈老師說了什么嗎?”我故作神秘地問。“想!”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叫了起來,個個都瞪大眼睛看著我。“讓我聽聽!噓!米飯還在哭呢!它說呀,‘小朋友一點也不愛護我們,把我們扔來扔去的,摔得很疼,我們可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嗚嗚嗚……”,我一邊惟妙惟肖地模仿著米飯傷心地說著,一邊觀察著孩子的表情變化:孩子們都瞪大了眼睛,靜靜地聽著。我見時機成熟了,又引導孩子展開討論,進行隨機教育。
“小朋友,米飯生氣了,哭得好傷心,我們該怎么辦呢?”
“把它撿起來!”
“以后再也不扔了!”
“我也不扔了……”
望著孩子一臉真誠的樣子,我又乘機說:“那我們把它撿起來好嗎?”說干就干,我們一會兒就把米飯都撿起來了,地上一下子變干凈了許多,小椅子也搬回去了原位,整個活動室讓人感覺整潔又舒適。
“小朋友,以后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我們以后要珍惜糧食,愛護糧食。”
“不浪費!”
“把它們(米飯)都吃了。”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了很多。
“好了,孩子們,以后我們都要愛護、珍惜糧食,因為它們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從農田里種出來的,我們要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能做到嗎?”
“能!”
“好!”孩子們莊重地回答。
以后,我們班很少發生米飯扔滿地、小椅子亂放的現象了,如果這種現象偶有發生,小朋友之間也會相互提醒, “噓,你不能亂扔米飯了,米飯會說話,還會哭的,你忘了嗎?”
孩子年幼無知,有時難免會出現一些幼稚的舉動,況且他們的思維方式與成人不同,遇事不會從多角度考慮。作為老師,應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和個性特點,適度的進行教育引導,要善于為幼兒創設機會,使他們在相互辨別并糾錯的過程中習得正確的行為。
教育筆記:小班幼兒常規培養隨想
四年后我又開始帶小班了,對于帶了兩年大班的我來說還真是有點不適應。不過讓我慶幸的是自己的寶寶和他們同齡,這讓我有了些許信心。還有在一個月的相處后,孩子們帶給了我許多的驚喜,家長給了我極大的鼓勵,讓我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
前兩周我們以穩定幼兒情緒為主,所以對他們在常規上并沒有細致的要求,但也是在這兩周中孩子是最自然的呈現出自己的常規狀態。工作中我也深深體會到了良好習慣的養成對孩子來說在他們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利用這兩周時間仔細觀察了每個孩子,通過觀察初步了解孩子在常規上的表現,并針對表現進行分析和思考,為以后的工作提供依據。有了觀察的基礎,我也就能有目地的開展工作了。
首先,以生活活動為切入口,用多樣的形式和語言引導幼兒。
對于幼兒來說,空洞的說教是無用的,理解必須建立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如幼兒洗手后經常不擦干,針對這個問題,正巧這段時間感冒生病的幼兒較多,我就把洗手說成給小手洗洗澡。我說:“小手洗過澡,不擦干會生病的。”由于有了關于感冒的生活經驗,幼兒對我的話理解很快,有的幼兒邊擦手邊對我說:“不擦干,小手就該咳嗽了。”
常規培養建立在幼兒充分的自身體驗上,便于幼兒理解并自覺地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發揮幼兒的主動性。
其次,關注個別幼兒的常規培養。
觀察后發現我們班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強,這也是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在與同伴的互動中很愛模仿他人,看見別人這樣做了,他也會去做。而我們班中有幾個孩子比較頑皮也很活躍,規則意識較差,他們的行為往往會引來其他孩子的模仿。因此,我在工作中更加關注他們常規的培養,不斷的提醒他們,當他們進步是也及時的表揚。在班中積極樹立好的榜樣,對好的行為及時的,有時是夸張的進行表揚和贊許,讓幼兒能模仿好的行為和習慣。
最后,重視家園配合。
培養幼兒常規要重視家園配合。特別是小班,初入園時,家長擔心幼兒的生活起居。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利用家長早、晚接送孩子的機會、在QQ家長聊天群里經常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對家長提出有關教養幼兒的具體要求,如初步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習慣等,讓家長在家中也要培養幼兒飯前洗手、飯后漱口、擦嘴、洗手等習慣。做好了家園配合,才能培養良好、穩定的常規。
教育筆記:淺談小班幼兒的游戲
愛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游戲中能盡情模仿、按自己的意愿進入自由的游戲狀態中,在情感上得到很大的滿足。而更重要是,游戲能促進孩子各種能力上的發展。
剛進幼兒園的小班孩子,由于他們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的局限,所以在游戲中的角色意識缺乏,游戲的行為和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在游戲中的隨意擺弄多,與同伴的語言交往少;游戲的內容情節單一、生成新游戲少。針對以上孩子游戲的薄弱點,我們老師可以做到以下幾點來促進小班孩子的游戲水平、豐富他們的語言交往、從而更好地促進社會性情感的發展。
一:創設良好的物質環境
在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關注的基礎上,為孩子創設溫馨實用的游戲環境,尤其是一開始材料的投放,太多,會使孩子無從適從,會這里擺弄那里擺弄,不利培養孩子在游戲中的專注性;太少,引不起孩子對游戲的興趣,滿足不了孩子游戲的需要。所以材料的投放必須根據孩子當前游戲水平逐步進入,從簡到難,循序漸進。
二:做好積極的心理準備
其實就是激發孩子對游戲的興趣,可以在平時和游戲前和孩子經常聊聊孩子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尤其是有趣的家庭趣事、簡單的生活常識、周邊的小新聞,激發孩子產生游戲的愿望。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和感知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后,孩子的游戲內容和情節才會逐步豐富,孩子的角色意識也會隨之增強。
三:參與孩子的游戲活動
適時地介入孩子的游戲,老師以某種角色的身份參與孩子的游戲,角色參與的好處,就是教師和孩子完全融入在一起游戲,了無痕跡地影響著孩子的游戲進展,推動游戲內容的增強;適時的、直接的語言引導方法,更能簡單明了地促使孩子明白一些游戲規則、游戲行為的對錯等、及時消除游戲中的不安全因素,從而使游戲沿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除此之外,培養小班孩子在游戲中的關愛行為、謙讓品質、培養對角色的創造性思維發展,來增強孩子與同伴的語言交往,豐富他們的社會性情感,從而在游戲中快樂地成長,給他們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憶。
入園三周了,原先一直困擾我們的走樓梯問題,現在也漸漸步入正軌了。每天早上八點開始準備“走樓梯”,下樓做操,經常是大中小班的操我們都做一遍,爬上樓梯小孩子都累壞了。我們在三樓,原本運動量比較少,這下算是補上了。
辛苦的練習,終于還是有成果的。昨天,帶孩子們去樓下玩我是健康小司機的游戲,大家能放開手繞著圓圈走了,后來帶著孩子們去幼兒園里逛了一圈,一起學解放軍,踏步往前走,孩子們興致很高啊,一二一一二一走的很開心!
《小班教育筆記200篇3篇》:小班教育筆記200篇第1篇 午睡室里的故事 每天在組織孩子午睡時,總有那么幾個小朋友磨磨蹭蹭地好長時間也不躺到床上,安靜下來。而已經躺在床上的小朋友,有的在撥弄著自己
《幼兒園聽課筆記范文10篇》:幼兒園聽課筆記范文第1篇第一篇執筆教師:馬老師 聽課時間:12月4日 聽課老師:本人活動名稱:花手套 班級:小班 活動領域:美術活動目標:1、讓幼兒嘗試滾畫2、對色彩感興趣,愿意
《幼兒園語文教研筆記30篇》:幼兒園語文教研筆記30篇第1部分小議“告狀”又到了我們的區域活動了,孩子們悠然而愜意的選擇著活動區,作為老師的我們卻要拿出“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