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7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上學期教育筆記《如何正確面對孩子的謊言》,是優秀的幼兒園教育筆記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育筆記:如何正確面對孩子的謊言
上午第二個活動結束后,我們準備玩游戲,程宇新小朋友跑到我面前對我說:“老師,陽陽打我的臉,”我聽后就把陽陽叫到面前問:“你有沒有打程宇新的臉,如果打了就向他道歉,說聲對不起就行了。”他就是不承認,一直搖頭。到了放學之前,小朋友們都坐好了,我說:“老師給你們講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松鼠再也不敢說謊了。”
從前有一只小松鼠,它覺得自己的力氣大極了,勇敢極了。可是,小松鼠的朋友們——小山羊、小野兔和小猴子,卻一點兒也不佩服它。這真叫小松鼠傷心透了。
有一天,小松鼠在出去玩的路上揀到了一根黃澄澄的毛。“這是誰的毛呢?”小松鼠想,“這么粗,這么長,這么柔軟,這么漂亮。對,這一定是老虎的。要知道,老虎是森林之王呀!只有森林之王,身上才會長出這樣又粗又長,又柔軟、又漂亮的毛來。”小松鼠拿著毛剛要繼續走,正好碰見小山羊,小松鼠對小山羊說:“你看,我打死了一只大老虎呢!你們看我厲害吧!”小山羊說:“我不信,你有沒有證據啊?”小松鼠說:“你們不信,我手里的老虎毛可以做證,你們看,說著它驕傲的舉起了那根黃澄澄的松軟的老虎毛。”小松鼠那么小的身軀能打死一只老虎,這是為什么呢?小山羊、小野兔和小猴子產生了疑問。
于是,小山羊、小野兔和小猴子決定試探一下小松鼠,于是它們找了一張老虎皮,小猴子站在小山羊的頭上,小野兔站在小猴子的頭上,然后,它們穿上老虎皮,在小松鼠第二次出去玩的時候,它們站在路邊上,看到小松鼠走過來的時候,它們就跳出來嚇唬小松鼠,小松鼠看見真正的老虎來了,嚇的連連后退,急忙朝著回家的方向跑去,忽然聽見從老虎身上傳來了一陣陣笑聲,回頭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好伙伴——小山羊、小野兔和小猴子,小松鼠看見自己的謊言已經被揭穿了,臉紅了,低下了頭。從此以后,小松鼠再也不敢說謊了。
故事講完后,我又問陽陽小朋友們到底有沒有打程宇新的臉?我并告訴他,剛才講的故事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個小朋友都不要說謊,要做個好孩子。我話剛說完,他就承認了是他不小心打的,并向程宇新道歉了。
我看到陽陽承認了錯誤也沒有批評他,最后快放學了,我跟小朋友們說:“小朋友們都是好孩子,所以我們要跟小松鼠學習,以后不撒謊,做個誠實的好孩子。”小朋友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好!”
很多時候,孩子都是不小心犯錯誤,而當成年人嚴厲的批評時,他們會因為害怕被批評而撒謊。
面對孩子的謊言,家長和老師的第一反應是生氣。可是站在孩子的立場想想,這樣做一定有他的原因。切忌因此而懲罰孩子。用這個年齡的孩子所能夠明白的方式,溫柔地引導孩子說真話,才是明智之舉。不妨借鑒以下幾個辦法:
1.鼓勵孩子說真話。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許多家長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責罵孩子。當孩子告訴你他把飯打翻了的時候,你如果責怪他“不乖”、“不聽話”,對他大喊大叫,他就會認為說實話不好,會被爸媽罵的。因此,這時爸媽倒不如夸他“寶寶告訴媽媽了,真乖。”這樣,也就等于在告訴寶寶,說實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2.切忌責難。
我們在與朋友相處的時候,都會很留意自己的表達方式,如語調和用詞等。因為我們知道,不同的表達方式會傳遞不同的信息,從而也會導致不同的反饋。然而在對待孩子的時候,許多人往往會忽略這一點。如果我們要引導孩子說真話,而不是對自己所做的錯事矢口否認,那么就必須注意我們說話的方式。例如:“這飯怎么會弄得滿桌子都是呢,要是有人幫我把它們揀起來就好了”對比說“你怎么把飯弄得到處都是?下次再這樣就不給你吃了”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教育筆記:正確對待孩子的謊言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發現幼兒說謊時,要反思是否是因自己對幼兒的要求過高過嚴 造成的。如果是,要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同時要嚴肅地告訴幼兒說謊是不對的。 下午美工活動結束的時候,王楠皓跑到我面前說:“鮑老師,我的油畫棒被琪琪拿走了。”我聽后 ,對皓皓說:“等一會兒,老師來幫你問一下,好不好?如果是琪琪拿的,我讓她立刻還給你好嗎?” 我把琪琪叫到身邊,輕輕地問她有沒有看見皓皓的油畫棒,她連連搖頭。等到盥洗室里上廁所和喝水的 小朋友全部都回到活動室坐在位置上后,我對全班小朋友說:“現在,鮑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名字 叫《狼來了》。”
小朋友們都很認真地聽故事,當聽完故事后,我對全班小朋友說:“鮑老師想問問大家,教室里是 不是有哪位小朋友拿錯了其他小朋友的油畫棒?”當我剛剛問完,教室里已經不是剛才的笑聲一片,而 是鴉雀無聲。“剛才老師講的故事就是讓我們每個小朋友都不能說謊,如果你不小心拿錯了其他小朋友 的東西,請你還給別人,這樣做才是好孩子哦!”不一會兒,琪琪把柜子里的油畫棒拿出來還給了皓皓 ,看到琪琪承認了錯誤,我也沒有批評她。最后對小朋友們說:“大家都是好孩子,以后不能撒謊,做 個誠實的好孩子。”
教育筆記:讓孩子正確面對挫折
一次晨間談話時,我問了孩子這樣一個問題:“遇到困難時,你會怎么辦?”令人驚奇的是,許多孩子的答案都很雷同,“找警察叔叔”、“找爸爸、媽媽或老師”……幾乎沒人說到會自己想辦法來解決。當然,孩子尚小,能想到請人幫忙未嘗不可,但如果我們不加以正確引導,久而久之會使孩子產生一種依賴心理,甚至不敢獨自面對困難與挫折。目前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可能正是我們過分“甜蜜”的幼兒教育所結下的“澀果”吧。
我們都知道,當一個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往往會產生沮喪、失意或緊張的情緒反應,這就是挫折感。面對挫折,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態度。有的人會退縮不前,有的人卻能輕松面對、積極克服。這種差異主要來自一個人的精神面貌,以及在這一方面的經驗積累和心理準備。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大多吃不起苦或受不得一點委屈,遇到一點點小事也會產生過激的心理和行為反應,這正是因為他們缺乏挫折教育方面的鍛煉。幼兒期是個體個性形成的關鍵期。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有意識地讓孩子受點“苦和累”,受點挫折,讓孩子品嘗一點生活的磨難,讓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并學會從挫折中接受教育,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和應付困難的勇氣,使孩子具有應付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從小讓孩子接受一定的挫折鍛煉,才能使孩子學會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如何讓孩子正確面對挫折,不僅是我們學校要研究和解決的課題,也是家長們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對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這樣做的。
一、讓孩子直面現實,耐心引導。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于對待挫折的態度。”而挫折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正是引導孩子在經歷挫折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獨立的意識和堅忍不拔的品質。我們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在幼兒個性的形成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挫折無處不在。可以說,挫折伴隨著孩子成長的每一步。當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我們鼓勵孩子面對困難,并進行耐心、細致的引導。比如,我們在區域活動中提供看圖譜折紙后(讓孩子根據圖示自己探索所折物品的步驟),有些孩子遇到不會折的地方就想放棄了,這時,我們就會及時地給予孩子鼓勵和引導,我們會對他說:“看不懂沒關系,我們一起慢慢研究。老師像你們這么大的時候也不會折的,學了以后就會了。相信你們肯定能行!”有了老師的鼓勵和引導,孩子就不會在困難面前輕言放棄了。我們在讓孩子直面現實的同時,還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看待現實中的不如意。比如,有一次Amy哭著告訴我,Jack和Shning不跟她好了,原因是剛才他們兩個說悄悄話不讓Amy知道,而Amy認為自己是他們的好朋友,所以很想知道他們究竟說了什么。原來是孩子在交往時失敗了,了解原因后我耐心對她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來,他們不告訴你也沒關系,相信Jack和Shning真的有什么秘密的事要說,不能讓別的小朋友知道,我們不去勉強他們,好嗎?來,老師和你一起想個更好的辦法,玩得更開心。”我們總是鼓勵孩子積極主動地去努力改善現實,使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
二、給孩子創設情境,提供機會。
美國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我們必須把眼前的生活融合為一——“從做中學”。讓幼兒參與到各種活動中,體驗生活、經歷挫折。
現在的一個家庭大多只有一個孩子,我們在利用自然情境進行挫折教育的同時,還注意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情境和機會,讓孩子得到各方面的鍛煉。比如,請孩子把自己好玩的玩具、喜歡吃的東西帶來與大家分享;讓孩子去別的班級借東西、還東西;發牛奶、分餅干、分發操作材料時,故意讓一些孩子最后得到,讓他們學會等待,等等。當然,我們在給孩子提供鍛煉機會的同時都注意適度適量,不能因難度太大而使孩子喪失信心,并且及時引導孩子總結經驗,鼓勵孩子進一步努力。
三、為孩子樹立榜樣,積極暗示。
孩子在幼兒期最喜歡模仿,也最容易受暗示。在挫折教育方面,我們做到身教勝于言教。有些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特別受不得挫折,生怕孩子有個三長兩短。孩子一咳嗽,就急著要送醫院、掛鹽水;孩子碰到一些困難,家長比孩子還焦慮不安。久而久之,弄得孩子也很敏感,稍微有點小毛病,就這也不舒服,那也不舒服,一點都不能忍受;稍微有些不如意,就覺得委屈。這是家長自身的言行暗示的結果。因此,我們及時和這些家長溝通、聯系,讓家長為孩子樹立榜樣,積極暗示。
要使孩子對挫折有更強的承受力,我們要首先冷靜、客觀、積極地對待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即使遇到了很大的麻煩和困難,也不輕易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消極喪氣的樣子,更不會夸大事實或失去理智,而是盡量以平和的語氣告訴孩子,并互相寬慰、互相鼓勵。比如,在一次戶外游戲活動時,Cathy不小心摔了一交,膝蓋上的皮都擦破了,滲出了絲絲血跡。Cathy當時正想裂開嘴巴哭出來,我忙上去平靜地對她說:“不要擔心,老師和你在一起,我們到保健室去檢查檢查,涂點藥水,包扎一下就會好的。”老師這種冷靜、不怕困難的態度和寬慰的語言給了孩子很好的暗示,使孩子自然而然地學會怎樣坦然地對待挫折,怎樣勇敢地面向未來。
四、教孩子合理運用心理防衛機制。
有些挫折的產生無法通過個體的努力來阻擋、回避的,這時候就要教孩子運用一些“精神勝利法”來進行自我安慰、自我解脫,以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或“自己的檸檬最甜”的“合理化”策略,就是一種很有效的心理防衛機制。當孩子在客觀上無法達到某一要求而受挫折時,我們就幫助孩子尋找自我安慰的理由,來減少或消除由挫折引起的緊張不安。比如我班的Crace小朋友在這次的騎自行車比賽中,由于自行車的問題(自行車前輪的鋼絲斷了兩根),再加上比賽時孩子過分緊張而沒能獲獎,Crace就獨自一人蹲在一旁輕輕抽泣,我們發現他的情緒變化時,及時地安慰他:“其實你騎得很快、很好,你知道嗎?當時老師比你更緊張呢!這次失敗了,沒關系,下次還有機會!”
挫折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刻意行為。我們應培養幼兒直面挫折的意識,培養幼兒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導幼兒走出挫折的困惑,使孩子在經歷挫折時,能主動地對待挫折,在挫折的磨練中造就自己堅強的性格,讓孩子的耐挫能力隨著知識經驗的積累和各種能力的提高而增強。
教育筆記:正確認識每個孩子
今天我閱讀了《撥開教育的責任》中《標準不能只有一個》這篇文章,文中說到每一個兒童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會呈現不一樣的特征,他們既有共性也有個性,而正是因為不同的個性,才成就了這個世界的五彩繽紛。
這就是說每個孩子都有其特殊性,我們要從孩子的本身出發,以理解的心態去詮釋孩子的一言一行。
曉頻是一個輕度弱智的孩子。她剛到幼兒園時什么都不會,也聽不懂老師說的話,什么都要老師幫忙,平時總是會大喊大叫摔東西,有時也會打人,還經常亂跑。
由于她經常這樣無理取鬧搞破壞,我也漸漸的習以為常,慢慢的把她忽視了。記得有一次開展打擊樂的活動,我給每個孩子發了樂器,惟獨沒有發給她。當我在上面講要求時,曉頻突然在下面大喊大叫起來,顯得十分煩躁。我怕影響其他孩子正常上課,于是我便把她送到了辦公室里,請搭班老師看著。
在那之后,這樣的情況還是時常會出現。就在我不知道該拿她怎么辦才好時,搭班老師的一句“現在的曉頻和剛來的時候的她比起來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讓我突然醒悟了。從這時起,我便重新開始關注起徐曉頻來。對她的生活、學習更加的關注,試著去了解她的性格。我發現,原來她發脾氣不乖時都是有原因的。亂倒積木是因為有人去搶她的積木或不準她玩積木,上課時大喊大叫是因為她也想像其他孩子一樣學習。慢慢的,我開始越來越了解她,也能理解她了。
從那以后,我發現了她越來越多的可愛之處,她總是希望和別人抱抱,有時也會來親親我,我也經常親切的稱呼她為“頻頻”。我也發現其實她并不比其他孩子笨,她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每次我上音樂課她都學得特別認真,也能比較好的演唱部分歌曲。當我放音樂時,她總會隨著音樂的節奏舞動,特別可愛。每次上打擊樂的課時,我也都讓她一起參加,她總是特別高興。一開始她不懂,總是亂打,漸漸的也有了點進步。頻頻還認識很多字,其實她是個挺聰明的孩子。現在我跟她講話或對她提一些要求,她都能聽得懂,照著做。頻頻的進步我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真慶幸我們沒有放棄她。
教育筆記:正確對待孩子說“我不會”
最近每次上活動課時,就聽到有些小朋友說我不會。他們根本沒有聽要干什么就說不會,一個人說了,一大幫人跟著說。有時,聽到小朋友說,心里就生氣,而且明知道他們是故意說的,但是又不能說他們。只好問小朋友,你們會干什么,喜歡做什么,我們一起來想一想。可是這種情況出現了好幾次,而且有個別幼兒天天這樣。針對這件事,我首先好好的反省了自己: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孩子們不喜歡,還是我的活動幼兒不感興趣呢!
一天我正上手工課,這是孩子們特別喜歡的活動。當我交待了操作方法后,孩子都非常高興地參與了,可是只聽熙熙說,老師我不會。我當即就想:怎么又聽到“我不會”呀!我耐住性子,輕輕地走過去,問:“哪兒不會,老師來教你。”熙熙連忙說:“我就是不會。”說完雙手蒙著眼睛,也不看老師。我沒有責備他,只是說:“那我們一起來做,看誰做得好,比比看。”他一聽,來勁了。連忙拿起手工紙,涂起顏色來。我也在旁邊自己做自己的,不一會兒。我完成了,看了熙熙一下。也在仔細地涂顏色,我及時表揚他。并告訴了全班小朋友,只要自己動手,一定可以做好的。
通過這件事,我深深地知道了,孩子說不會時,我們要正確地對待。分析原因,對證解決,一定能夠找到好方法。
小齊是一個全方面發展都很好的女孩子,入園以來一直都很上進,特別是跳舞這發面,有時候周末還要吵著上幼兒園,還一本正經的跟媽媽講道理:“如果我今天不去,萬一老師教小朋友跳舞那我不是被落下了嗎?”對于這么有上進心的孩子我們感到特別放心——因為每天都能高高興興的上幼兒園。
一天早上,孩子們興奮的玩著桌面游戲,小齊卻帶著哭腔跑來對我說:“老師,我想尿尿,可是尿不出來。”我馬上安慰她:“尿的時候痛不痛呀?有沒有碰到過呀?”“痛的,我沒有碰到過。”于是我懷疑是不是尿路感染,“那我跟媽媽打個電話問問看。”就這樣小齊被媽媽接走看醫生去了。
第二天媽媽打來電話說讓小齊休息一天(這天剛好是星期五),就這樣小齊連續在家休息了三天。星期一來園時小齊竟然是被媽媽強行拉進教室的,她的情緒異常的激動,不但“哇哇”大哭,還很固執的沖到教室外邊找媽媽,嘴巴里還喊著:“我要回家找媽媽,我不要上幼兒園!”后來通過QQ跟小齊媽媽溝通才知道,小齊不來幼兒園的理由是在幼兒園吃飯慢會被老師說。我馬上對小齊平時吃飯的情況與她媽媽進行分析:“小齊吃飯慢是入園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從她以前這么愛上幼兒園的表現來看,應該不是這次情緒波動的主要原因,我們再觀察幾天吧。”小齊的媽媽很配合的答應了。接下來幾天小齊不來上幼兒園的理由還真是花樣百出呢——我想在家睡懶覺;我在幼兒園會想媽媽;我不喜歡用幼兒園吃飯的盤子……
從小齊不來上幼兒園的這么多理由中不難發現,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于是我把自己對小齊情緒波動的原因分析給她的媽媽聽:“小齊可能是心理上出現了小問題,上次小便的問題不是接回家了嗎?這是小齊入園以來第一次以這種方式被接回家的,然后又連續在家休息了好幾天,對家、對媽媽產生了依賴性,所以就尋找著各種理由不想來上幼兒園。”小齊的媽媽也很同意這個分析,我又接著說:“而且小齊是一個性格倔強的孩子,有了第一天的哭鬧,接下來幾天估計還會哭下去,因為雖然她已經意識到自己哭是不對的,但是不哭需要有人給她一個臺階下。我們一起把她這個情緒調整好,小齊會很快又喜歡上幼兒園的。”
就這樣,我們家園合作,利用小齊愛跳舞的喜好吸引她來上幼兒園,調整好她不愉快的心理狀態,正確面對孩子短暫性的情緒波動,小齊很快臉上又恢復了從前的燦爛微笑。
《幼兒園教育筆記3篇》:幼兒園教育筆記第1篇小涵入園兩個月以來給我的印象是懂事,因為他從沒有像別的孩子那樣哭鬧過,更沒有尿床,比較平穩地度過了“入園關”。可是最近小涵卻天天尿床。我
《小班教育筆記3篇》:小班教育筆記第1篇 在幼兒園這個大家庭中,每一個孩子都有權利與身邊的小伙伴交朋友。但有時,你會發現一些性格內向、不擅于交朋友的孩子常常會被身邊的小伙伴忽視,那么作為
《大班教育筆記200篇》:大班教育筆記第1篇 大班教育筆記(一): 感受孩子們的變化 這天是星期一,孩子們早上來園時都能興高采烈地,主動地向教師、阿姨問好,不象小班時需要大人提醒,幾個新來的小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