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1-20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大班教育筆記3篇,是優秀的幼兒園教育筆記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晚飯的時間到了,晴天看到桌上的大蝦特別高興:“哦!姥姥做大蝦啦!”
等到餐具擺好,大家都坐下后,我將剝好的大蝦放到晴天的餐盤里。可是,晴天并沒有像往常一樣直接吃我剝好的大蝦,而是自己從盤子里拿起了一個大蝦剝了起來。雖然我擔心她把汁弄到桌子上,但并沒有阻止她,而是將餐巾紙放在了她的身邊。看著晴天認真專注地剝著大蝦,我不失時機地鼓勵說:“看看我們晴天,今天自己剝大蝦了!”
晴天聽到我的鼓勵,看看我,又朝著一旁坐著的媽媽做了一個得意的鬼臉。剝好大蝦后,晴天有滋有味地吃了起來,這可是她人生第一個自己剝的大蝦啊!又是一個值得紀念的里程碑,我和她媽媽會心地一笑,我知道從此這項剝大蝦的“工作”不屬于我了。
吃完一個大蝦,晴天又拿起了第二個大蝦。本來想提醒她吃點別的菜,但我欲言又止了。而媽媽卻說話了:“先把餐盤里的蝦吃了。”晴天一歪小腦袋說:“我自己剝!”媽媽沒再堅持,看著她饒有興趣地剝著大蝦。晴天剝好第二個大蝦之后,并沒有放到自己的嘴里,而是將大蝦舉到了媽媽嘴邊,說:“你吃吧!”媽媽愣了一下,說:“你吃吧!”我趕緊向女兒使了一個眼色,女兒一邊張嘴,一邊說:“好!媽媽吃。謝謝!”然后夸張地吃了下去,我看到了女兒的感動。
接下來,晴天從媽媽的身邊擠到我的身邊,將剝好的第三個大蝦放到了我的嘴邊,說:“姥姥吃!”我盡管很開心,但還是心安理得地接過晴天給的大蝦,說:“謝謝晴天!大蝦真好吃!”我接著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說:“你會給姥姥剝大蝦了,姥姥好幸福!”看到媽媽和姥姥都吃了自己剝的大蝦,晴天很開心,自己剝了吃起來。
看著正在剝大蝦的晴天,我想起了第一次我們倆分享牛油果的情景:我將牛油果從中間分開,用勺子喂她。她吃了幾口后,從我的手里拿過勺子,用大把攥的方式,笨拙地舀出一勺牛油果,放到我的嘴里,我下意識地躲了一下。一是牛油果價格比較貴,我是買給她吃的,我怎么能吃呢?二是從衛生的角度來講,我不能跟她共用一個勺子啊!晴天看到我的反應,說:“咱倆分享!”我當時很慚愧,成人的顧慮太多,辜負了孩子的童心。我馬上又拿了一個勺子說:“晴天和姥姥一人一個勺,咱倆分享吃吧!”我看到了晴天由失望變得開心的笑容,由衷地感謝自己沒有辜負孩子的一片好意。
我看過很多的祖輩們看孩子,寶寶給他們食物的時候,他們只是象征性地吃一下,有時根本就不吃,說:“姥姥不吃,寶寶吃吧!”其實,孩子是從成人的反映上來認知這件事的,他們并不能體會成人內心的真實想法。他們會認為:我給姥姥吃,姥姥不吃,姥姥是不愛吃,我要聽姥姥的話,下次不給她吃了。無論是假吃還是不吃,都會給孩子一個錯誤的認知,就是“姥姥不喜歡吃”。慢慢的,孩子吃東西的時候,不再給我們,不再詢問我們了,而是自顧自地吃起來了。于是我們又失落了: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其實,這是我們的行為,給孩子的錯誤認知。孩子的每一個不當行為的背后,都有我們看護者不當行為的影子。
晚餐繼續進行著。晴天還在剝著盤子里的大蝦,我和她媽媽繼續享受著她的“服務”。今天我們不用動手了!
姥姥有話說:
我知道祖輩們看孩子都是盡心盡力的,在孩子飲食方面更是百般照顧,好吃的、好喝的都留給孩子。我曾看到過一篇報道,說的是一個奶奶經常帶著孫子去一家牛肉面店吃面,奶奶總是將自己碗里的牛肉夾到孩子碗里。有一天,奶奶端面時將自己碗里的牛肉都夾到另外一個碗里,才端著兩碗面到孫子面前。但孫子盯著奶奶的碗,質疑奶奶今天沒有給自己牛肉,還懷疑奶奶偷吃了,最后孫子竟將桌上兩碗面都打翻,然后氣呼呼地走了。
看了這樣的報道很心寒,但那不正是我們錯誤的養育行為造成的后果嗎?所以,我們祖輩看孩子,千萬不要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把好吃好喝的都留給孩子。殊不知,那樣做表面上是愛孩子,實則是害了孩子,使孩子眼中只有自己,而忽略其他人的感受和存在。
大班的音樂活動開始了,老師正帶領小朋友一起學唱歌曲。這時,有兩位小朋友趁大家唱歌時,在人群堆里你推我打。待這個活動單元結束后,我對他們的行為進行教育。“剛才小朋友在唱歌時你們為何打鬧?”“我們沒有打鬧。”他倆竟然不承認。我問全班小朋友有沒有看到他倆打鬧,大家都說看到了,并大聲喊:“老師,罰他倆站到前面去!不給上音樂!不許吃飯!”等等。看他們的神情個個歡呼雀躍,異常興奮。我不禁陷入了思考……孩子為什么會有這種幸災樂禍的心理?我想這和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發生了偏差有關。由于教師平時在教育活動中有意或無意地有過這種批評幼兒的行為,如孩子打鬧得出格時,教師有時會沉不住氣,表現出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這就給孩子留下了印象。孩子有好模仿和喜歡順應老師的心理,于是在發生同類現象時,孩子為了討好老師就會說出這樣的話。被指責的孩子在班里會覺得自卑,得不到尊重而心理壓抑,從而不喜歡上幼兒園乃至影響孩子的個性健康發展。而指責別人的孩子,剛開始,并不懂得幸災樂禍,但長期這樣,也會發展成為一種習慣心理,成為一個自私、狹隘的人。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平時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既尊重孩子,又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其次當孩子犯錯時,要有正確的態度和藝術的方式,耐心引導,悉心教育,如提醒孩子換位思考,和孩子共同分析犯錯原因,從而提高孩子的評價能力。問題看似出在孩子身上,其實還是要追溯到教師的教育,“從孩子的行為看教師的觀念”這話很有道理。
孩子變得愛舉手了
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經常會碰到這樣的狀況:當老師有問題要問孩子的時候,能夠用心舉手發言并且思維活躍的就那么幾個孩子,像張心瑜、王子嘉、劉晨嘯等。然而,另外一些孩子卻很少發言,常常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貌。為什么這些孩子不愛舉手發言呢?是因為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回答不出來,還是本身上課不夠專注,從而使得思緒游離與活動之外;或者是即使明白答案,卻因生性膽小而不敢回答。經過一段時光的觀察,我逐漸發現了這些孩子不愛舉手發言的原因所在,并隨后采取了相應的教育措施。像格格、寧寧等孩子是因為膽小而不敢回答問題,我就鼓勵他們大膽舉手,并及時對孩子的回答予以肯定和表揚,使他們能夠逐步養成大膽發言的好習慣。對翔翔、一為這些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孩子,我就有意識地對他們進行提醒、引導,幫忙他們將注意力及時引回來。對于年齡偏小的孩子,我提問題時盡可能提得簡單些,從而幫忙他們獲得更多自信。與此同時,我還對用心舉手發言的孩子獎以社會性刺激物,如五角星、小糖果等,以激發孩子們透過舉手回答問題來獲得禮物的愿望。
經過了一段時光的培養,孩子們在大膽回答問題方面,都有了不一樣程度的提高。班級里用心舉手發言的孩子越來越多,孩子回答問題時的聲音也日益響亮起來。看到那一只只高高舉起的小手,我的心中充滿了期望和感動。
《幼兒園教育筆記中班3篇》:幼兒園教育筆記中班第1篇 在幼兒園競賽性游戲活動中,陳宸總是以“這個游戲沒勁”為理由推諉,寧愿在旁邊獨坐也不愿意參與其中。 有一次我組織孩子們在教室內
《幼兒園學習筆記200篇》:幼兒園學習筆記第1篇 幼兒園讀書筆記1 最近讀了《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一書,書中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細節描述將我們日常教育教學中容易產生的一些教育現象記錄下來
《幼兒園中班聽課筆記40篇》:幼兒園中班聽課筆記40篇第1部分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體會故事中人物之間的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美好情感。 2、啟發幼兒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提煉故事發展的線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