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2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大班老師教育隨筆《正確對待孩子哭鬧的問題》,是優秀的大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導讀:只要家長心里不存溺愛之心,對付孩子的辦法總會有的。還應該提醒的是,父母的意見一定要一致,不能有一方心軟,否則孩子的鬧哭是止不住的。
對待孩子哭鬧問題是讓獨生子女家長最頭痛的事。打,舍不得,哄,他不聽,往往是以屈從孩子的要求為代價,結束孩子的哭鬧行為。而這恰為孩子下一次哭鬧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使他下一次哭得更兇,鬧得更歡,形成惡性循環。應該說,孩子哭鬧是家長溺愛嬌慣的產物。被寵愛的孩子喜歡以我為中心,由著性子要求大人干這拿那,稍不滿足他的要求就躺倒在地,大哭大鬧。這個不良習慣如進一步發展,孩子就形成挑吃挑穿,自私任性,粗野無禮等不良習慣,對他的成長教育極為不利。
當獨生子女滾在地上大哭大鬧時,家長往往束手無策,既心疼又無奈。面對這種情況,我建議,家長應不動聲色,也可以選擇走開干別的事情,不理睬他。哭鬧,本質上講是孩子對家長的一種試探,是想引起家長重視的一種手段。您理睬他、去哄他,您就無形中鼓勵了他的哭鬧行為。您不理他,他的哭鬧失效了,哭鬧的動力沒了,一會兒也就停止了。如果有極任性的孩子哭鬧不止,怎么辦?您就利用轉移他注意力的方式,如打個手機,說一件比較復雜的事(就當孩子不在場),引起他的好奇心,他會忘了哭。只要家長心里不存溺愛之心,對付孩子的辦法總會有的。還應該提醒的是,父母的意見一定要一致,不能有一方心軟,否則孩子的鬧哭是止不住的。
記住,在孩子情緒平穩后,要適當批評,指出他的哭鬧是不對的。
這天,小朋友把自己喜愛的撲克、棋子帶回幼兒園,三五成群地圍在一起玩。但是,接二連三出現的情景卻讓我頭疼:瑩瑩贏了,大聲歡呼;俊俊輸了大叫:“我不玩了!”蘇唯黑著臉,把棋子一撒,嘴里還嘀咕著罵人;相比之下,有些孩子則很有風度,慧欣說:“我們重新再玩吧。”靜遠說:“我下次不會輸給你!”我對不服輸的蘇唯說:“蘇唯,愿不愿意跟我下棋?”他想了一下說:“好啊!”第一盤,我讓他占上風,他高興得哈哈大笑。第二盤、第三盤,他輸了,臉色開始轉變,手一推,弄得滿桌都是棋子。其他小朋友圍了過來,我剛想開口,他們已七嘴八舌地說開了:“蘇唯輸棋了。”“還輸了幾次呢。”“輸了不可以這樣發脾氣。”“多動腦筋,下次一定會贏的。”“剛才蘇唯也贏了老師一次啊。”“對啊,誰都不會總輸,也不會總贏的。”……我發現,蘇唯居然沒有大聲抗議,靜靜地聽著,然后看著我,對我說:“老師,我們再來一盤吧!”我很高興,通過這盤棋,蘇唯發生了變化。可見,和孩子做游戲并不只是單純地玩,也是進行品德教育的最佳時機,在游戲中,孩子容易受成人態度的影響。比如在下棋的時候,很多家長一味遷就孩子,為了討他高興而故意讓他贏,這只能造成孩子盲目自信,無法接受將來的失敗。只有讓孩子正確地對待輸贏,才能使孩子更加樂觀向上,勇敢地面對挫折。
一般而言,孩子6歲以后就應盡量減少體罰,而到了12歲就應完全停止了。6歲以后,多數孩子已經進入學校了,獨立自主意識有了較好的發展,自尊心越來越強,開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著憑借自己的能力、勤奮,不斷帶來各種成就。這時體罰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喪失成長所必須的成功體驗,影響人格的健康發展,養成消極、自卑的人格;而且在這一時期進行體罰,孩子能夠清楚地記住父母對自己的體罰,在心靈蒙上一層陰影。
進入青春期后,兒童在肢體運動、認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漸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統一的自我。他們強烈感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獨特的個體,具有認識自我、表達自我、張揚自我的強烈要求。如果這時體罰孩子,他會感到這是對自己人格的嚴重踐踏,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還會產生某種報復與逆反心理;而且,隨著知識的增多,他們會清楚知道父母的這種做法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是一種違反法律的錯誤行為,因而會對父母產生不良印象,認為他們不遵守法律。
一天幼兒洗手的時間,班級有一個小朋友洗完手,回到座位上,就在他快要坐下時,坐在他后面的另一個小朋友把他的小椅子往后一拖,他一下子坐到了地上。正好這一過程被我看見,我想教訓他,因為以成人的眼光看,這明顯是在捉弄。但我卻發現兩位當事人并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對,坐在地上的小朋友又立刻爬起來,重新坐到椅子上,而拉椅子的這個小朋友的注意力也并未繼續停留在這件事上,轉而看別的東西,兩位小家伙并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我也就此“忽略”了這件事。
事后我想,幸虧當時沒有教訓拉小椅子的他,這也許只是一個偶然的巧合而已,他并沒有意識到這是“犯錯誤”。我選擇沉默也就是“淡化”了這件事情。而如果我當時教訓了他們,雖然當時可能起到了“教育效果”,但是事實上也就把這件事“強化”了。在他們幼小的心中就會形成這樣的概念:原來可以通過這樣的途徑捉弄別人。
作為一線幼教工作者,要明白當兒童的行為不適當的時候,并不能將此作為錯誤行為,也許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合適的,因為他們正在學習新的價值、規范、標準、文化等社會規則。因此,當兒童在無意的情況下做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時,教師及家長要理解兒童的行為,選擇適宜的方法來對待這樣的行為。
亦菲兩天沒來幼兒園了,利用放學的時間我決定去家訪。我一進亦菲的家門,就看到亦菲在玩玩具。抬了抬頭小聲地叫了聲“老師”。媽媽也連忙停下了手中的活。向我訴說著“你看人家佳佳什么也學會了,可是他什么也不會,還整天要吃的喝的,”看亦菲好像在看電視,可聽媽媽說了這些話竟哇的一聲哭了。我趕忙抱起了亦菲,并快速的向媽媽使了個停止的眼色。等穩定了亦菲的情緒后,我問亦菲哭什么?亦菲說:“媽媽老說我笨,說我沒佳佳好”。我讓亦菲在屋里畫畫,便與媽媽交流了很多:“父母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做比較,表揚別人還要傷害著自己的孩子,慢慢的,他會變得退縮,甚至會對自己的能力也產生懷疑。”老師又肯定了亦菲的成績。“亦菲表現不錯,會畫畫,唱歌、跳舞都很棒的”。通過交流媽媽認識了一些錯誤的做法。我覺得作為家長對孩子不能要求太高,要適度。如果要求過高孩子通過努力也達不到,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肯定,孩子也一樣,家長要多給孩子笑臉,要看到孩子的優點和成績。我講完后,媽媽收到了啟發,面對亦菲表示了歉意。亦菲笑了,媽媽也笑了。
作為父母和老師,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懷和鼓勵,要給予肯定,讓孩子懂得每個人都有長處。要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學前期孩子心理發展不成熟,語言表達能力欠缺,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情緒,當出現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時,便會用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就會出現發脾氣、哭鬧的現象。這時如果不能很好的引導,便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當孩子發脾氣時,只管干自己的事。注意不要看他,即使只是瞥了他一眼,他也會受到鼓舞繼續鬧下去。這是最見效的方法。氣頭上的孩子,大人的說理、摟抱都不會太奏效。只要沉住氣,就是不理孩子。孩子在最終放棄這個行為之前會加倍的哭鬧,要堅持住。也可以講幾句簡明扼要的話:“你不哭了咱們再一起玩。”不要多說。如果孩子哭鬧的更厲害也不必介意。必要時把這話重復一次。孩子不再發脾氣時,若無其事地歡迎孩子回來就行了:“過來吧,我們一起去玩。”不要說:“你剛才哭真是太不懂事了,”一類話。
當孩子不發脾氣時必須表揚他,但要注意說話方式。可以說:“你能安安靜靜地看畫畫,我很高興,你真聽話。”不要說:“你沒有發脾氣,真是好孩子!”不要強調“發脾氣”這個詞。
孩子發脾氣時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或是他心情不好。為此應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法獲得你的注意和表達他的沮喪情緒。示范給孩子正確的做法,告訴他你碰到困難時是怎么做的。不要冷落孩子,孩子表現時,更要關注他,給以表揚。這樣在以后遇到問題時,孩子便不會再用極端的方式表達,而是會自己想辦法,不僅解決了孩子愛哭鬧的問題,還培養了孩子的自主性,使孩子在以后的成長中將更加優秀。
《大班隨筆20173篇》:大班隨筆2017第1篇 最近我發現班上的孩子有了一個壞毛病,那就是撒謊。今天上午戶外活動時,樂樂說:“老師,我要上廁所。”接著佳佳也說:“我也要去。”本
《大班隨筆200篇范文》:大班隨筆第1篇 大班教育隨筆(一) 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愛玩是他們的天性,孩子們之間肯定會有很多矛盾,因為每個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皇帝,而小班的孩子的孩子更是如此,他們的獨
《隨筆幼兒園大班14篇》:第1篇隨筆幼兒園大班 習慣養的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身受其累。影響幼兒學習習慣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學校的,社會的。那么如何才能培養大班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培養幼兒養成遵守各種規章制度,課堂紀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