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3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美術教育筆記12篇,是優秀的幼兒園教育筆記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育筆記:美味的果汁
案例描述:
背景:
隨著《蘋果和橘子》主題的開展,區域中投放了制作果汁的材料。孩子們非常喜歡這個區域,喜歡在區域中制作一杯屬于自己的果汁……瞧,濤濤和田田已經開始動手操作了……
片段一:
“老師,這是什么?”田田看到我在裝飾妍妍的果汁,她覺得很有興趣。我笑笑說:“這里可以制作美味的果汁,這是妍妍的果汁,所以甘老師把妍妍的照片貼了上去呀!”田田說:“我也想做。”于是,田田選擇了黃色的筆和一個杯子,開始研究了起來,但是田田在杯子中間隨意涂上顏色。
“田田,你做的是什么口味的果汁呀?”我問道。“香蕉汁。”田田回到道。眼看著田田隨意涂色,必要想辦法引導她。怎么辦?
片段二:
“田田看,這杯果汁和你的有什么不一樣?”我指著范例引導田田。田田若有所思卻不知道表達。“你看啊,這杯果汁是不是均勻,中間沒有白洞洞啊,還有你看果汁弄在杯子外面會很臟。所以,我們要小心做果汁,要調得均勻也要注意別弄翻了。“田田明白了,于是小心翼翼地上起了色。接著,我也同樣為田田的果汁貼上照片、插上吸管,田田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思考與分析:
“美味的果汁”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區域活動,但是如何讓更多地孩子參與并感受到成功?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最終老師選擇將孩子們制作的果汁進行裁剪并插上吸管、貼上照片呈現在墻面上,讓孩子感受到成功,別且能觀察到同伴的果汁。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既感受到了做果汁的快樂,也發展了手部肌肉控制蠟筆的技能。
對策與措施: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3-4歲)經常涂涂畫畫、黏黏貼貼并樂在其中。孩子們剛來幼兒園,他們對于形象生動的事物比較感興趣,果汁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通過參與活動,他們初步的審美能力得到發展,操作能力能得到發展。
2、提供豐富的便于幼兒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兒進行自主繪畫、手工等藝術活動。“美味的果汁”是孩子們手工活動的初體驗,果汁也是孩子們生活常見的事物,因此孩子們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裝扮果汁,從中得到了成功的感受。材料取放、歸位等也融合其中。
幼兒園教育筆記:教師不要吝嗇自己的微笑與贊美
佳佳是這學期來園的新生,在園時會時常想媽媽,有時還會哭鼻子。
今天她情緒比較低落,來園時哭了一陣。活動區時她又哭了起來,原因是小朋友占了她的座位。在她畫畫時我發現她的情緒穩定多了。我走到她身邊,摸了摸她的頭,表揚道:“畫的花真漂亮!”她抬頭看看我高興的笑了。活動區結束,她找到我,要把剛才畫的花送給我。她和我說了悄悄話:“我媽媽也夸我畫的花漂亮呢!”
幼兒在不開心的情緒籠罩當中時,采取勸解、安慰的方式,雖然有效,但顯得被動。我想從根本上,改善她的心情。于是尋找機會,把握時機,使她變得開心起來。
教師不要吝嗇自己的微笑與贊美,甚至可以“降低”身份去請求、感謝幼兒的幫助與給予。讓幼兒在平等和諧、快樂的氛圍中找到自信,忘掉傷心。
教育筆記:“火爆”的美發廳
[案例]:
新學期開始,我們班新開設了“美發廳”的角色區域,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紛紛為美發廳布置環境和材料,并為美發廳設計了角色名稱“發型師”“洗發助理”和“收銀員”。在優美的環境和豐富的材料支持下,孩子們都躍躍欲試,等待著玩區域的那一天……
區域活動那一天,然然、布頭和涵涵選擇了“美發廳”,布頭是發型師,涵涵是洗發助理,然然是收銀員,還沒等三個人準備好,美發廳的客人就絡繹不絕,不一會兒,已有五六個客人在美發廳里準備剪發,只聽發型師喊:“誰先來的?”林林和桐桐都爭搶著第一個,林林說:“我先來的!”桐桐說:“我是第一個!”兩個人誰也不讓誰。看到這種情形布頭找到我尋求幫助:“李老師,美發廳太亂了,客人太多,我都不知道先給誰理發了?”看到他苦惱的樣子,我趕緊進入了美發廳,“哇,今天的客人真多啊,這么多人怎么能知道誰先來的呢?”然然說:“讓他們排好隊!”涵涵說:“誰先來的就排隊坐好!”孩子們都覺得這個方法好,于是布頭搬來了幾把椅子,讓客人們紛紛坐下,接下來涵涵按順序給客人洗頭發,布頭給客人設計發型,美發廳井然有序地繼續著……
區域活動講評環節,我請布頭把美發廳的事情給大家講了講,“如果客人多該怎么能辦?”除了排隊坐椅子的方法外,小朋友們又想了一個好辦法——給客人發號,按號排序,在大家的集思廣益下,一個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分析與反思]:
1、為幼兒創設角色游戲的條件。中班幼兒是角色游戲的黃金時期,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新學期我們開設了美發廳的角色區域,孩子們對新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所以剛開始孩子們都傾向于玩美發廳,即使沒有當美發廳的工作人員,也愿意當客人參與其中。
2、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當游戲中發現“客人多而亂”的問題時,我請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讓孩子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后選出好辦法來實施。在講評環節,我將美發廳的問題提出來讓大家集思廣益,再想出更多更好的辦法來進行游戲,發揮了孩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經驗得到了共享。
教育筆記:老師,什么是很美啊?
在散文詩《秋天的顏色》教學活動中,我根據原定的計劃步驟一步一步實施下來,感覺還是比較順利的,孩子們在了解詩歌格式的基礎上,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仿編詩歌。
對于“秋天”這個主題,孩子從小班到中班到現在大班都在認識,而這首散文詩通過“顏色”這一特點來講述秋天的故事,孩子積累的經驗比較多,仿編詩歌也比較輕松。因此,我認為許多題材的選擇還是要比較貼近幼兒生活的,這樣幼兒才“有話可說”,才不會只做“傾聽者”的份。
在本次教學活動中,讓我印象最深、最值得我反思的是一個孩子的發問——老師什么是很美的聲音啊?這個發問來自我讓孩子完整欣賞散文詩的時候,我建議孩子們跟著音樂,用美美的聲音來念這首詩歌,孩子念了,念的聲音很大,我感覺孩子在吵架,于是我說“用美美的聲音念”。是啊,什么樣的聲音是美美的?我沒有提出具體的要求,只是給了一個很抽象的指令,怪不得孩子們不能理解。為什么要美美的聲音?孩子們不理解不明白,我想這可能是孩子還是停留在單純的學習詩歌上,對于詩歌的理解和體會不是很深刻,沒有感觸,沒有共鳴,哪里來的感情?由此可見,散文欣賞之類的教學活動,我們老師應該更注重情感的交流,而不是單純地了解孩子學會詩歌了沒有!
教育隨筆:美術活動中的模仿
案例背景
婷婷平時在班級畫畫很出色,作品的畫面很豐富,形象很逼真富有童趣。她自己也很喜歡畫畫或其它美工活動。小旭則是個愛模仿他人的男孩,經常是別人畫什么他就畫什么。
案例描述
在個別化區域活動美術《桃花節》活動中,婷婷和小旭都在美工區。在交換討論了各種桃花造型以后,他們就開始自己設計桃花造型了,小旭坐在婷婷的旁邊,她看著婷婷制作的桃花,他也這樣做起來,我及時提示所有的幼兒,請按自己的想法來設計,比比看誰最有創意。等到完成作品時,小旭的作品與婷婷的有眾多雷同,只是婷婷在用色和繪畫技能方面更勝一籌。
分析與評價
小旭平時的留意力不太集中,易受影響,在教育活動中也是,當他覺得和自己沒有關系時,他就會與同伴說悄悄話。小旭平日里很喜歡畫畫,但是也是易受同伴影響,依葫蘆畫瓢,不利于其激起自己動腦筋,長此以往,致使他在論述事情的為何經常說不清,自己思考的還不夠。
實施措施及效果
1.活動中發現小旭的留意力不集中,善意的提示,并在接下來的活動給予其回答題目的機會,鼓勵其主動、專心參與活動。
2.請他回答一些需要論述為何的題目,鼓勵她動腦思考,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但是成效尚不明顯。
3.在繪畫活動中,發現她喜歡模仿同伴好的范例,缺少自己的創意,及時提示,但效果還不明顯,需要多鼓勵他的自信心,加強培養獨立自主的意識和能力。
教育筆記:用心去感受、發現美
看完《地球上的星星》,我眼前浮現的就是小伊桑那兩顆大大長長的門牙,他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孩子,他的眼中充滿了色彩和歡樂。可是由于他患有學習障礙,無法理解字詞和語法,他覺得書本上的字母都在跳舞,他沒法兒認出它們,也沒法兒閱讀。于是小伊桑的老師、家人都不喜歡這個怪怪的,學習很不好的孩子。只有小伊桑的媽媽仍然愛著他,但慢慢的也對他感到了灰心。
直到小伊桑被學校開除,又被無奈地送進了寄宿學校,小伊桑變得越來越傷心,甚至到了絕望的邊緣,他不再對任何事情感興趣,不再和人們說話,把自己封閉起來。陌生的環境讓他愈加沉默和孤獨。可是這時故事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折——美術老師尼庫巴出現了。尼庫巴老師一出場就顯得與眾不同: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尼庫巴老師引起了孩子們莫大的好奇心。在歡快的笛聲中,尼庫巴老師以小丑的扮相出現,拉近了與孩子們的距離。
在以后的學習中,尼庫巴老師細心地發現了小伊桑的不同,通過他的觀察、分析和家訪,他發現雖然小伊桑有學習障礙的,但是他的繪畫天賦極高,他被小伊桑感動了,決定幫助小伊桑。他用很多的實例來讓小伊桑明白即使不認識字母表也沒關系,一方面的失敗不代表完全的失敗,你一定能在其他領域獲得成就。這些成功者都不是一般人,他們用不同的角度和眼光來看世界,發現其他一般人無法發現的奧秘。然后他又用自己的親身感受來與小伊桑交談,說起自己的父親,引起小伊桑的共鳴,建立對他的信任。尼庫巴老師還為小伊桑做了很多很多,直到小伊桑獲得繪畫大賽的大獎,走出了深埋的陰影。
“世界上從來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得眼睛”,尼庫巴老師就是擁有了這么一雙智慧的、發現美的眼睛,他用自己的愛點亮了小伊桑這顆星星,小伊桑又照亮了這個世界。平凡的我們雖然沒有伯樂那樣發掘千里馬潛力的能力,但我們可以用愛溫暖他們,幫助他們,可以擦亮我們發現美得眼睛。
作為幼兒教師,我們更需要具備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每一個幼兒都是特別的,即使他們的外表看起來很平凡,但我們要做的是發現他們隱藏在平凡外表下的不平凡的心靈,不論孩子們有怎樣的缺點,他們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只要我們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他們,教育他們,每個孩子都會走上正確地道路。就像影片中的小伊桑那樣,如果沒有尼庫巴老師的引導和幫助,或許小伊桑會在寄宿學校里一直的沉默下去,甚至自閉一生。因此,每個老師都有責任和義務去正確地引導孩子走向光明的道路,去發現他們的美好,并幫助他們大膽地展現自己的美好!
教育隨筆:把快樂的美術游戲還給孩子
畫畫是孩子的天性,而兒童的世界是純真的,天馬行空的,更多的是依靠直覺和豐富的想象力來繪畫,而教孩子畫畫很難,要不要范畫、要不要示范,范畫用多少、示范到哪一步,教得不恰當,孩子們則畫得千篇一律,沒有了想象力,或者不敢大膽畫,畏畏縮縮,根本失去了快樂畫畫的樂趣。
還記得中班時,班上一大半的孩子都不敢下筆畫畫,經常提筆發呆,一次活動下來,一張紙上還是白白的,水彩筆也干了。即使畫了畫的孩子,有很多的作品畫面的布局不太合理,顏色搭配不協調。班上真正享受畫畫的孩子,掰著手指頭我也數得出來,大部分的孩子在畫畫的過程中并不快樂,我經常聽到孩子對我說他不會畫。因此,我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在區域游戲中,循序漸進地提高孩子畫畫水平。在組織孩子們畫《好朋友的臉》時,我使用了在大圓上添畫的形式,降低孩子的繪畫難度,孩子們只要添畫眼睛、鼻子、嘴巴等五官,再畫上好朋友的發型就能完成作品。開始時,孩子們討論了好朋友的長相、發型等特點,在七嘴八舌的自由討論中,孩子們眉開眼笑,滔滔不絕。奧博說:“我的好朋友是恬恬,她的臉圓圓的、皮膚白白的,有兩個小辮子。”,小穎說:“我的好朋友是茅茅,他的皮膚黑黑的,眼睛大大的,頭發硬硬的,他笑起來甜甜的。”,當我說我要畫我的好朋友,請他們觀察是班上的誰的時候,所有的孩子都目不轉睛地看著我畫,最后揭示是諾諾,孩子們都露出了會心的微笑。畫畫并不是為了畫而畫,給孩子們營造美的氛圍后,他們快樂極了,便自然而然地投入到繪畫活動中了。
到了大班,根據繪本《變色鳥》我開展了一次自由線描畫游戲。我使用了情境導入的教學策略,我扮演白鳥媽媽,講述了鳥媽媽吃不同的果子后,羽毛變色的故事。孩子們在我的帶領下,開始玩“吃果子變色”的游戲,我的范畫示范就變成這樣,鳥媽媽吃了紅果子,白白的羽毛上就出現了紅色的花紋,吃了黃果子就出現黃色的花紋。通過變色游戲,孩子們用水彩筆在鳥寶寶白白的羽毛上畫下了許多形狀、顏色各異的花紋裝飾。孩子們的作品五彩紛呈,孩子們畫好了就來問我:“媽媽,你看我的羽毛美嗎?”“美!”,在嘰嘰喳喳的問答后,孩子們心滿意足地交來一只又一只的變色鳥,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孩子們繪畫的效果變得好多了,他們也慢慢地愛上了畫畫這件事情,每次畫完畫交給我時,都露出了滿意的微笑。一次又一次的美術游戲中,我們就像麥田里的守望者,激發著孩子們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讓孩子們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與此同時,我也深切地體會到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快樂。
孩子的作品更多的應該帶有他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要注入靈性,而不是模仿機械的作畫。在繪畫游戲《彩色樹林》中,我采用讓孩子運用各種形狀和線條來設計樹林的開放式教學方式,鼓勵孩子大膽想象作畫,作畫前就有很多孩子討論著自己等會設計的樹林,有的要設計蘋果樹林,有的設計愛心樹林,還有的想設計三角形樹林。孩子們暢所欲言,勇敢地說出自己設計的樹林。當畫畫不再千篇一律、不再是孩子的所擔心的煩惱后,孩子的心態在面對美術創作是平和的、愉悅的,這樣或許能給孩子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啟發。
教育隨筆:自由組合之樂,自由探索之美
情景重現:
今天我們玩的是竹梯子,同時增加了竹架子的輔助材料。我們一改之前的男、女分組,今天是采用幼兒自由分組、自由組合材料和自由探索游戲的方式開展活動。
我發現,新增竹架子的材料后,幼兒游戲的興趣更加濃郁了,玩法也越來越多,有些小朋友把竹架子架在兩架梯子的中間,形成了一座竹橋,幼兒可以爬過梯子,走竹橋;有些小朋友把竹架子房子地上,按照中間的空格進行走、跳、跨等運動;有些小朋友把竹架子分開搭了一個“家”,可以坐在里面休息,還可以在“家”和“家”中間鉆來鉆去“串門”……
一下子,幼兒就把整個操場都鋪滿了梯子,大家正在上面熱火朝天地游戲,絲毫不會感覺到無聊和厭倦。
策略調整:
本次活動中,教師給了幼兒充分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只是交給幼兒材料,如何組合,怎么玩等都是幼兒自己創作或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完成的。
從今天游戲的成果來看,每個孩子的臉上都洋溢著快樂和滿足的笑容,每個人都是全身心投入到玩梯子的游戲中的。
我發現讓幼兒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的效果,也更容易達到預期的目標。所以,在往后的教學活動中,作為教師,應當給幼兒充分的主導權,秉持著“兒童優先”的原則,讓幼兒充分探索和體驗,這樣幼兒才能玩得開心,學得快樂!
幼兒園教育隨筆:角色表演讓幼兒深入體驗文學藝術美
小班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而故事表演既有語言的模仿,也有角色動作的模仿。孩子們在表演,也是在游戲,會不知不覺進入游戲情境,體驗角色在故事情節發展中。今天的散文其實情節豐富,故事的情節串聯。由于故事的表現力,幼兒進入角色后,會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在表演中進行簡單角色對話。幼兒用細小的聲音表現螞蟻說:“樹葉,你當我小船好嗎?”用快樂的聲音跳躍表現小燕子,“來信了,來信了,催我們快到南方去!”在表演過程中還以音樂背景和故事錄音作為表演的背景與支撐。
今天的語言活動中角色表演方法非常合適,每段變換不同的角色扮演,為幼兒創設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并為幼兒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在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對整個活動感興趣、參與的積極性也較高,豐富詞匯、表達對話、感受到作品的語言美。
幼兒園教育隨筆:感受音樂的美
進入大班之后5-6歲的孩子都有了很強的自我表現欲,尤其在表達音樂的程度上有了很大的進步,還能夠進行一定的自我創作與創新。
彤彤是班上年紀偏大的一名幼兒,在早操和各種集體操環節中表現出色,能夠很快的記住動作,卡住節拍,因此在藝術上的多項活動中都得到老師的贊賞和表揚,也一度都站在主導的位置向全班小朋友做以展示。
但是,在律動游戲中,我發現彤彤遇到了難題,可能是她更注重記憶動作和節奏,而忽略了去感受律動的游戲性和其中的趣味,因此,針對這一特殊現象,我決定在音樂律動前,先讓幼兒根據所設情境自由玩耍,在感受到游戲的樂趣之后,自然加入音樂,教師對音樂節奏和樂段不做特殊設定,由幼兒在聽到音樂之后,自然跟著音樂節拍調整自己游戲的節奏,以此讓幼兒更好的感受到來自于音樂的樂趣。
同時,在與幼兒個別談話時,我也會對彤彤特別強調,在音樂游戲的時候,音樂雖然是規則,但更多的是背景,需要欣賞音樂,聽音樂,感受音樂,而不是用音樂的節奏束縛自己的動作、行為和想法。
活動結束后,我還會特意留一段音樂,讓幼兒在前期音樂律動的基礎上自己玩兒一玩,想一想,你會怎么玩兒,還能怎么玩兒,可以和小伙伴怎么玩,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思維感受音樂,在音樂中游戲,在游戲中感受音樂。
幼兒園教育隨筆:七秒鐘記憶的孩子
孩子的記憶受其生理發展的影響,無意識記憶占主導地位,并且記憶時間短,忘的較快。我有點夸張的叫他(她)們七秒鐘記憶的孩子。可事實上你如果真正的去帶28個孩子,去經歷一些帶孩子這樣的事,這樣的說法竟是如此恰當。
“喝水的時候要排隊,不要搶著往前擠,說了你們多少次了,為什么總是記不住呢!”我有些生氣地對孩子們說。孩子睜大眼睛望著我,我將隊形整理好,讓孩子逐個去接水。等到他(她)安靜下來后,我離開去叫另一組小朋友去接水,一轉身,背后的小朋友又開始哄搶起來,我見場面開始亂了,清了清嗓子,大聲的說:“小朋友眼睛看著老師,老師再說一遍,接水的時候小朋友要一個一個的排隊,正在喝水的小朋友也不要說話。如果有小朋友做不到,老師就請這個小朋友不要喝水了。聽見了嗎!‘’這樣,喝水活動才正常進行下去了。
“朱昊天,你說話的時候小點聲,輕輕的,你太大聲會把其他小朋友嚇到的。”他很懂事的點點頭。可過了一會兒,又傳來了響徹整個班級的大喊聲,我立即制止,又重復了一樣的話。每個單獨的和他聊天的時候我都要再和他說一次,他才能稍好些的壓低自己的聲音。
這樣重復說著相同的話,面對一直犯同樣錯誤的小孩,我慢慢的也開始變得'婆婆'起來,不停的說,重復的說。也許孩子就是這樣,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可一旦過上了集體生活,就必須面對和接收一定的規則,這樣才能變成一個受過一定教育的社會人,才能更好的成長起來。孩子們啊,也許你們這段和我在一起的記憶很快就忘記了,但你要知道老師們都很愛你,希望你快樂得長大!
前兩天上了一節美工制作課,是利用一次性紙杯制作開屏的孔雀。由于制作比較復雜,一節課肯定做不完,所以提前讓幼兒在紙杯底部寫上了自己的名字或學號。
今天下午的教育活動時間,我和孩子們來繼續制作。我按紙杯底部的文字或數字叫幼兒的名字,請一名小朋友幫忙發到小朋友手中,小桂從我手中接過紙杯傳給了小朋友,只聽紙杯掉落在桌上的“當當”聲。我表揚小桂:“你發的真快速,很好!”然后問她:“我是怎么把紙杯交給你的?”她想了想說:“輕輕地”。我說:“你發的時候,如果也是輕輕地,小朋友們就會覺得你很尊重他們。”接下來,小桂把紙杯輕輕地遞到小朋友跟前。我表揚道:“小桂真是個有禮貌懂得尊重人的孩子啊!”發了幾個后,我又請了一名平時比較淘的男孩子來發,發之前我溫柔地望著他微笑著說:“晨晨,你也是個懂禮貌的好孩子,對不對?”他開心地使勁點點頭。果然,他也能輕輕地把紙杯遞到小朋友手中。
正發著,我碰到了一個很難認的名字,這是誰的?我舉起紙杯讓孩子們辨認。小朋友們都搖搖頭說:“不知道!”我又請孩子們仔細看了看,是誰的請舉手,也沒人舉手認領。我假裝犯難地說:“這可怎么辦呀?怎么才能找到它的主人呢?”小朋友們被我這么一問,有些愣了。我又用挑戰的口吻說:“你們想一想,有誰有好的辦法了?”“我知道!”“我有辦法!”好多小朋友把手舉得高高的。一名小朋友迫不及待地說:“先不用管它,放到最后,誰沒有就是誰的!”“對!對!就是這樣!”小朋友們附和道。好吧,用你們的方法試一試,看看能不能行。紙杯越發越少,快要揭開謎底了,孩子們顯得有些興奮。終于只剩下這一只紙杯了,我問:“有誰沒有紙杯?”時有三名小朋友舉起了手。咦?怎么回事?你們的方法失靈了?我拿著紙杯來到他們身邊來確認,結果都說不是自己的。“誰有什么辦法嗎?”我問道。有一些小朋友說甲那天沒來,他沒做,不是他的;乙那天來了,但是她正好去查牙了,也沒做,不是她的;于是我們把目光又投向了丙,問:“你那天做了嗎?”他說:“我做了。”“你做的是這樣的嗎?”“我不記得了。”“哦。那應該是你的。這次你好好看看,要記住它是你的呀。”沒有紙杯的兩個孩子領了新的紙杯,開始和小朋友們一起制作了。
很普通的課,很普通的生活,其中自然而然地在教育著幼兒如何做是有禮貌的,應該怎樣尊重他人,啟迪著孩子們的心智,遇到疑難要樂于動腦筋去解決問題,這些品質是使孩子能受益終身的。因此,我不放過一點一滴的教育契機,帶領著我的孩子們學習生活和生活中的智慧。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3篇》:中班孩子教育筆記第1篇 情感交流的效應 我班的趙天語一星期沒來幼兒園上學了。平時她來的時候,總是在我身邊轉來轉去的,照著機會就跟我說話,這一不來,還真有點想他。
《中班教育筆記短篇3篇》:中班教育筆記短篇第1篇眼睛,心靈的窗戶一粒種子的破土而出,需要充足的氧氣,雨露的滋潤,陽光的照耀,否則,它將會慢慢枯萎,永遠埋藏于地下。幼兒就象種子,老師的愛和關注就是他們茁壯
《幼兒園語文教研筆記30篇》:幼兒園語文教研筆記30篇第1部分小議“告狀”又到了我們的區域活動了,孩子們悠然而愜意的選擇著活動區,作為老師的我們卻要拿出“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