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6-16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中班教育教學反思筆記30篇大班,是優秀的幼兒園教育筆記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我班的教室在3樓,每次小朋友排隊下樓梯時,都會手扶著幼兒扶手。由于扶手是沿著樓梯的走向加設的,扶手會由上而下越來越貼近樓梯臺階。所以孩子們就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走一段樓梯的最后幾階時如果手不離開扶手的話,身體就必須彎下來或蹲下來,看上去就像人變矮了;而轉到下一段樓梯后,站直身體就能扶到扶手了,看上去就像人又長高了。孩子們對這個游戲樂此不疲,覺得自己仿佛是個魔術師。為了提高幼兒對高矮的興趣,將這一現象從生活中的偶發情況轉化提煉為數學知識,我先在區域活動中投放有關比高矮的瓶娃娃材料,讓幼兒初步感知物體的高矮。幼兒在探索感知一段時間后,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是不會正確使用比較高矮的方法,對必須在同一水平面上做比較還不甚理解,對兩個物體高矮差別不顯著的比較易出錯等等,有部分幼兒使用“高”、“矮”的詞不當,把“矮”講成“低”等等。于是,我設計安排了數學活動《比高矮》。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幼兒感知物體的高矮,學著比較高矮和一樣高;能正確運用高、矮、一樣高的語詞,并理解物體高或矮的相對關系;初步嘗試將物體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活動難點是將物體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有序排列,并注意要將高矮差別不顯著的物體進行正確排序。
在活動開始時,我選擇兩位高矮有明顯差異的孩子從小鈴下走過,通過一位幼兒走過小鈴沒有碰到,而另一位幼兒碰到了小鈴發出聲響這一直觀現象來引起幼兒的興趣,引出高矮;然后通過兩兩比較高矮得出比較的正確方法,即站在一個水平線上直立比較;最后,通過圖片比較印證上一步得出的結論。
我認為本次活動設計比較好的是在幼兒分組操作時,第一組:兩兩比較,分出高矮。第二組:在一組物體中找出最高和最矮的物體。
第三組:按高矮排序。第四組:目測物體高矮。這樣操作的目的性比較明確,層次清晰,由易到難的讓幼兒能根據自身情況多層次的選擇操作。最后,我通過游戲《找朋友比高矮》讓幼兒理解物體高或矮的相當性。
活動結束后,我認為幼兒都能正確分辨物體的高矮;能找出一組物體中最高和最矮的物體;能將物體按高矮排序;能正確運用高、矮、一樣高的詞語。但我在活動設計上沒有突出比較高矮的正確方法,雖然也有要求幼兒兩兩比較、感知高矮。可由于要求幼兒站在地上比較,沒有為他們提供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比較的機會,僅僅通過教師小結性的語言將概念灌輸給幼兒,反而使幼兒對于物體比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線上直立進行的概念理解不深。雖然在設計時希望通過下一步圖片比較來印證概念,可由于上一步的薄弱,使得圖片比較得不到預期的效果。
通過上課、反思,我覺得應該調整課的流程,增設材料。如:在幼兒兩兩比較高矮時為幼兒提供一些大型積木、椅子等,讓幼兒有機會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較,能自己尋找出比較高矮的正確方法。同時將高矮的相對性引出,做到不人為割裂課的層次,使層次與層次之間過渡自然。
時至今日,我已伴隨著這個班的孩子達到五年的光景,教育教學反思隨筆一。從三年級開始,我就對這個班的教育教學產生了很嚴重的焦慮情緒。現在,他們是六年級的孩子了。從行為習慣各個方面都有所長進。只是,有些孩子的秉性真的是不太好,遏制自身的發展也太嚴重了。以前,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我不知道為什么“性相近、習相遠”的差距如此之大。直到今天在讀書時,發現了下面的文字,才有點撥開迷霧的感覺。
《周哈里之窗》中是這樣說的“從嬰兒開始,我們通過行動,以及行動獲得的反映,來構建我們的世界模型。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的價值觀、做事模式形成了。但是,這種自發形成的模式非常的盲目,有可能僅僅是一次別人錯誤的反饋,而導致我們深刻的印象,并影響到相關的行為。比如,一個兒童在興致勃勃的幫助媽媽洗碗,如果一個心情不好的母親,也許會讓孩子得到這樣的的反饋:A、洗碗弄濕了手和衣服,要生病,教學反思《教育教學反思隨筆一》。B、洗碗弄臟了衣服,讓媽媽更加辛苦C、洗碗打破了碗,越幫越忙。如果母親情緒不好,反映激烈,就會在缺乏正確判斷力的兒童心理埋下“洗碗不對”的概念,并導致未來拒絕一切洗碗的工作。對每個人的自我認識來說,必然有一些這樣的錯誤的反饋導致的錯誤的價值觀存在。作為成人,有了相當的判斷能力,通過自我觀察,仔細思考,逐漸增加新的了解,改變那些過去通過錯誤渠道獲得的錯誤價值觀和做事模式,對個人的成長和提高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看過這段文字后,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我們的孩子會做出種種出乎我們意料的言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或多或少都有過錯誤對待他們的情況。我們不是完人,更不是圣人。誰也無法離開情緒的困擾,如果這個時候,我們的孩子在不知道是非對錯的情況下又遭遇了我們錯誤的態度和教導。孩子們的認知就會出現偏差,就會產生錯誤思想,繼而引發一系列的錯誤言行,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并做出更正引導,就會產生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直至孩子成年以后。所以,老師一定要謹言慎行,在不知道怎么說的時候,最好不要說。即便說的時候,也一定避免情緒化。
教學反思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的自我察覺水平來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改善教師教學行為,促進教師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徑。教師的成長等于經驗加反思。對于什么是反思,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西方哲學通常把反思看作精神的自我活動與內省的方法。洛克認為經驗按其來源可分為感覺與反思(又譯反省),前者即外部經驗,后者即內部經驗;反思是心靈以自己的活動作為對象而反觀自照,是人們的思維活動和心理活動。也有人把反思定義為行為主體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和情境的能力。筆者認為反思是個體在分析自我經驗、監控和評價自我行為的基礎上,依據某種標準對自己的經驗和行為所進行的批判性的思考。
為激發教師的研究意識,培養教師的反思能力,在教研活動中,我們倡導幼兒教師寫教學反思,要求課后小反思——一每周大反思——一主題總反思。針對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有效組織形成一條反思鏈,由淺入深,螺旋上升,在反思過程中加強課程研究,提高教學技藝。在實踐中,有的教師得益非淺,而有的教師無所適從。翻開教師的反思筆記,存在著空、浮、雜等現象,有些教師把教學反思看成是任務型、應付性的工作,如上了科學活動《沉浮》,教師反思記錄:幼兒對探究活動有興趣,能大膽嘗試,觀察物體的'沉浮現象,就是時間拖長了點;上了語言《桃樹下的小白兔》,教師反思:小朋友對故事感興趣,想象豐富,就是沒有注意面向全體……諸如此類,反思浮于表面,也有點八股味道。教師的教學反思需要適當的引導。
《大班教學教育筆記3篇》:大班教學教育筆記第1篇 在大人的眼里,一般總是不放心孩子,經常叮囑這個叮囑那個的。可是有時孩子也在提醒著我們。并在生活工作中起著一定的作用。 對我來說,早上的時間
《幼兒園教育筆記3篇》:幼兒園教育筆記第1篇小涵入園兩個月以來給我的印象是懂事,因為他從沒有像別的孩子那樣哭鬧過,更沒有尿床,比較平穩地度過了“入園關”。可是最近小涵卻天天尿床。我
《大班教養筆記30篇》:大班教養筆記30篇第1部分 收拾玩具的那些事兒 我們班的孩子十分熱衷于建構區的材料,每每區域活動時間那里總是客流不斷,平日里短短的過渡時間,孩子們也總要去擺弄、欣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