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2
這是一年級加法教學反思簡短,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加法的意義,會讀、寫加法算式,正確計算和是2~6的加法,并能在具體情境中初步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和主動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語言表達及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由于時間緊迫沒有充分的準備,再加上對新班級的掌控沒有把握,所以很多該學生親自動手的環節沒有充分放手給學生,導致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教學環節也不夠緊湊,顯得空洞很多,于華靜老師很準確地指出了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教學環節基本完成,但是教學任務沒有完全落實下去,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的環節沒有大膽讓孩子去做,很多關鍵性的語言應該引導孩子讓孩子自己總結出來,而非教師直接給出;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應避免太成人化的語言,積極打磨自己的語言,學會和孩子們溝通;每節課都有一個教學內容重點,教學重點應始終貫穿教學活動始終,所有的一些教學活動都應該緊緊圍繞教學內容重點展開。
而對我來說,這節課的體會是低年級的教學工作與課堂管理是息息相關的,班級秩序好了,任課老師就可以較放心的放手給孩子們,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決定著很多教學環節能否順利進行,比如我現在在課堂上就不太會使用兒童化的語言,那么我設計的想要讓孩子們配合的環節自然就收不到預期的效果。
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我會針對以上兩點有針對性地磨練,盡快和孩子們建立融洽默契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我會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有趣的教學輔助方法讓孩子們感受學習的快樂,并愛上數學。愛上我這個老師、我的課。
1、借助“說”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在1-5加減法的口算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口算方法的靈活運用,有能加強對算理的深刻理解。
比如5-2=?從數的分成上思考,學生在反復說和記憶中,可脫離圖示和手指等形式,學生在頭腦中總直接建立算法模式后,再出示一些類似的'題進行口述訓練,強化算理,使學生通過練習達到脫口而出的程度。
2、借助“比較”幫助學生運用簡便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培養計算能力,應該要求學生算得正確迅速,同時還注意計算方法合理靈活。既然計算能力要有這樣的要求,那么口算作為計算的基礎,無疑也必須有這樣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我是借助“比較”來幫助學生運用簡便算。
今天早上在我們班教室上了《1~5的加法》這節課,本節課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里《1~5的加法》的內容,教學目標是通過具體的情景初步體會加法的意義,認識加號,學習加法算式的讀寫;探索5以內加法的計算方法。針對此教學目標,呈現的教學重難點是理解加法的含義,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
這節課在備課時我是分為三部分進行備課的,第一部分是復習舊知,教學的情景圖片中需要用到數一數和數字的分與合,所以我在練習題的設計中第一個題是數一數,第二個題是有關分與合的填空題。第二部分是學習新知,首先我出示了一張游樂場的圖片,引出了小丑叔叔,再以幫助小丑叔叔解決數學問題引出了本節課的主題圖,小丑左手拿了3個氣球,右手拿了1個氣球,接著出示了一張小丑將左右手拿的氣球合在一起的圖片,在分析圖片時當孩子們說到左手有3個氣球時,我將事先準備的粉色氣球卡片貼在黑板上,并在氣球的下邊寫上數字3,在說到右手有1個氣球時,我將藍色的氣球卡片貼在黑板上,并在相應的卡片下邊寫上數字1,將左手和右手的氣球合在一起引出加號,并告知孩子們在求兩部分合在一起時用加法算式進行計算,通過觀察圖片得出3加1等于4。根據3+1=4在這個算式讓孩子們分析一下3、1、4分別表示什么含義,理解了合在一起用加法進行計算以后,我又出示了一張兔子和蘿卜的照片,讓學生觀察圖片上的內容并口述出來,孩子們根據圖片說籃子里有3個蘿卜,籃子外邊有2個蘿卜,分析了圖片以后讓孩子們試著提一個數學問題,預設的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個蘿卜?用相同的方式對加法對加法算式進行分析幫助孩子們理解加法的意義。第三部分是練習鞏固,第一個題是看圖填一填,圖片上四只青蛙在荷葉上分左右各站兩只,讓孩子們看圖列一個加法算式;第二題是數一數,填一填,有三張和加法有關的圖片,孩子們自己理解題意并列式計算,做完以后抽學生進行算式的講解。練習結束以后進行本節課的課堂總結,讓孩子自己說一說本節課有什么收獲。
在備課時考慮到孩子們年齡的特征,所以設計的內容并不是很多,同時也是擔心對課堂的有序組織出現問題,最后呈現的課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值得我進行反思。
1、在分析小丑手里拿的氣球時,我一直都是提示孩子說左手有什么,右手有什么,合起來一共有多少,但一直沒有讓孩子把重要的三句話連在一起反復說,導致最后孩子們沒有辦法總結出求兩部分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算式進行計算。
2、在提問時用詞不夠準確,表達的意思有歧義。當時我問孩子們青蛙是怎么站的?我預設的答案是左邊站了幾只,右邊站了幾只,結果由于我的問題指向性不明確導致有孩子回答說:“青蛙是兩條腿站著的!”,聽到這個答案真讓我哭笑不得。
3、由于新授環節做的不是很牢靠,孩子們說的少了,比劃的少了,導致孩子們掌握的不是很好,同時,最后的隨堂練習題設計的也不是很好。其實書上做一做的幾個練習題已經非常能體現合在一起的這個特點,而我沒有很好的利用課本上的例題。
值得反思的地方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認真研讀課本,熟悉教材,分析教材,靜心去準備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
本節課例1本課教材是在學生近期掌握了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安排學習的,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進一步學習、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學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備的數學知識、技能與方法。這一教學內容與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計算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選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素材,作為計算教學的背景。讓學生感到計算學習同樣是生動、有趣的,使學生在解答用小數計算的實際問題時,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掌握小數運算的基本方法。再說,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對于小數加減法,學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教材緊緊抓住學生的這一認知特點,有意不給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不概括小數的加減法法則,而是刻意引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數加減法的舊知遷移到小數加減法這一新知中。
一節課下來,我覺得以下方面需要做進一步改進:
1、對于第一個例題,在講解新授內容時,當有的學生說4.75+2.65時,可以看作475分加上265分等于740分,這個時候,我只是肯定了這個學生的方法,而教師并沒有對這一生成性的資源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引導和提示學生,740分可以看作7.4元,把元改成用分做單位,也就是看成用相同數位相加算法的雛形,直接過渡到小數加法計算是,應該要把相同數位對齊,也就是首先要把加數的小數點對齊。
2、學生在班演的時候,出現的問題,就是很好的生成性的資源,教師應該很好的利用取來,及時講解和評定。
3、因為本節課應該是在學生掌握小數性質的基礎上開展教學的,教師事前沒有進行有效的學情調查,所執教的班級還沒有學過小數的性質的教學,導致在教學小數化簡是,出現了一定的困難。在以后的教學中,要重視,班級學情的調查和分析,做好課前的預設。
4、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夠精煉,話語瑣碎,提出的問題有時候不是很精準,這個方便需要改進。
5、面對“列豎式為什么要對齊小數點”這個重點和難點,應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從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中,自主提煉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充分體驗、感受的基礎上被自主發現,成為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的成果。
6、鼓勵性的語言過于單調,含有整數加減時,可以讓學生對比中發現錯誤,這樣比老師直接講效果會更好一些。整個課堂氣氛不算是太高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