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9
這是四年級三角形的認識教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活動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知道其名稱和形狀特征,認識三角形的多樣性;
2、能不受其他圖形干擾找出三角形 ;
3、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活動準備:
教具:
1、各種不同的三角形;數字卡;
2、星星、正方形、菱形各1。
學具:
1、3條長度不同的紙條(幼兒每人一套);
2、各種圖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若干;
3、圖形拼圖;
4、膠墊人手一塊
活動過程:
一、探索操作:
1、請幼兒拿3條不同長度的紙條拼擺圖形。幼兒探索活動,教師指導。
2、幼兒展示自己的圖形,教師集體說說,擺了什么樣的圖形,用了幾條紙條,有幾個角;
二、認識三角形的特征
1、"小朋友真棒!現在我們請出今天的圖形客人。"出示三角形引導幼兒數數三角形的角與邊各有多少?(教案出自:教案網)(教師根據幼兒數出的角、邊,在三角形上標上數字)2、出示星星、正方形、菱形、讓幼兒分辨它們是否三角形?
2、出示各種圖形,讓幼兒把三角形歸類放到一邊。(二次操作,鞏固對三角形特征的認識)
3、操作:幼兒人手一圖形拼畫,請幼兒找出畫中的三角形,涂色。
4、向爸爸媽媽展示自己的畫。
三、活動結束。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認識三角形。
2、引導幼兒分辨出三角形的物品。
二、活動準備
1、三角形模型
2、三角形相關物品
3、三角形泡棉
4、幼兒操作卡
三、活動過程
1、情境導入:點心時間到了,小動物們都圍在桌子旁邊吃著點心。
請你們看看點心的形狀都是不同的,你認識這些形狀嗎?
2、交流探索:引導幼兒認識三角形,分辨出三角形物品。
(1)教師帶領幼兒進入認知環節,引導幼兒初步感知三角形。
(2)看,小老虎和小狗的點心形狀是一樣的,你知道這是什么形狀的嗎?
3、教師引導幼兒認識三角形的主要特征。
(1)教師出示三角形卡片和三角形的泡棉學具,引導幼兒說出三角形的主要特征。
(2)小朋友們,請仔細觀察,說一說三角形是什么樣的?
(3)想一想,正方形和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4、實踐操作:引導幼兒操作卡片上內容。引導幼兒區分物品的形狀,找出三角形物品。
5、小結總結:有三條邊、三個角的封閉圖形是三角形,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三角形的物品,就像小紅旗、衣架、屋頂等。
四、活動建議
引導幼兒自助操作練習卡,學習探索,找出拼合圖形之中的三角形。
五、活動延伸
(1)引導幼兒從活動室、家里或者其他場所尋找三角形物品。
(2)在區角中,引導幼兒用圓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積木或卡片拼搭圖形。
認識三角形小班教案 篇10
活動設計背景
小班的幼兒略微有了粗淺的幾何概念,這一階段的幼兒通過老師引導能正確的認識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但他們不是從這些形狀的特征來認識而是將其和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體相對照。因此,我讓幼兒在游戲中探索中對圖形產生興趣,并通過觀察,比較,想象動手等形式感知圖形的不同特征。
活動目標
1、通過對比讓幼兒感知圖形的基本特征,創設愉悅的游戲情節。
2、運用多種感官來調動幼兒的思維想象能力的觀察力,激發幼兒的探索能力。
3、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4、引發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圓形三角形和方形的認識和區別
活動準備
小動物的圖片,幾何圖形組成的圖畫和三種幾何圖形卡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1小朋友老師今天帶你們拼拼圖,你們愿不愿意圖?隨后,我會出示用這三種圖片組成的各種圖片展示給幼兒,激發幼兒的興趣。我會和幼兒一起繼續通過想象擺出各種圖形。
2提問;這么多好看的圖形你們知道它們使用什么圖形組成的嗎?
3幼兒回答完我會根據小朋友的回答用兒歌的形式把三種圖形的特點和名稱說給小朋友們聽。
二用游戲的形式讓幼兒認識三種圖形。
1游戲;摸一摸。用摸得形式讓小朋友體會這三種圖形的不同之處,并說出圖形的名稱。
2游戲;誰的本領大。出示由圖形拼成的各種圖案讓小朋友找出是由什么圖形組成的。
3游戲;小動物找家。出示小動物圖片,我會告訴小朋友它們哭了,原因是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請小朋友幫幫它找找它們的家。例如;我會扮演小動物說說自己的房子是什么形狀的,請小朋友來幫忙。
4游戲;找圖形寶寶。在教室地板上擺放三個圖形寶寶,我喊口令小朋友找圖形站好看誰找的快又好。
三。結束。今天我們玩得很開心,小朋友們能告訴老師你們都認識了什么圖形,它們都有什么特點?你們回家觀察一下,你家里什么東西是由我們今天認識的圖形組成的,明天來了告訴老師。
四放排排隊的歌,帶小朋友去衛生間。
教學反思
當我進行實際教學過程時,我從孩子們身上看到了這樣的現象:1、幼兒對各種圖形非常感興趣,幼兒對身邊的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有渴望了解圖形寶寶的欲望2、在活動中,幼兒的情緒很活躍,能把自己發現的主動地告訴老師和周邊的小伙伴,使幼兒的表達能力、反應能力和觀察能力都得到了發展。我還從孩子們的操作中:1、在這次活動中孩子樂于參與,積極發現。2、孩子們興致濃厚,也愿意主動去探索,主動去參與。我覺得我原來的設計可以這樣的調整:幼兒自我操作時間不足,沒有創設幼兒合作交流的機會,語言還要精煉等,在以后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我應加以改進,為幼兒傳遞良好的語感,培養幼兒善于表達的能力。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認識三角形的特征。
2、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4、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并感受集體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三角形圖形、畫點的底圖、水筆、三角形組合的掛圖、教室周圍布置三角形的實物。
2、正方形的蠟光紙、剪刀、膠水、圖畫紙。
活動過程:
1、導入:有個圖形寶寶來我們班做客,你們想知道是什么圖形寶寶嗎?
2、出示三角形,讓幼兒說出三角形的'名稱,然后讓幼兒找出教室周圍與三角形相似的實物。
3、提出問題:“你怎么知道它們是和三角形寶寶一樣的圖形?”引導幼兒用手摸摸三角形的角和邊,體會三角形的外形——三個角,三條邊。
4、出示三角形組合的掛圖:
1)引導幼兒找出掛圖的圖案都是三角形組成的。
2)請幼兒說說怎么知道是三角形組成的。
5、出示左圖,請幼兒用直線與點連接起來成三角形。
6、老師與小朋友一起講評連接三角形的情況。
7、剪貼花:
1)出示范例:引導幼兒觀察老師的花是用什么圖形粘貼的。
2)提出問題:沒有三角形的蠟光紙怎么辦?(引導幼兒用正方形折剪成三角形進行粘貼。)
活動反思:
在這堂課上幼兒是被理解、尊重、接納。是有適度的自由空間。是能通過與環境材料、同伴以及教師的互動,在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得到小小的自主發展。
在這堂課上教師是了解幼兒的經驗水平、學習特點。是能把握教育內容的核心價值及其發展線索。能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進幼兒的發展。師幼配合很好,教師能依幼兒的需要調整教學。
[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22~24頁例題和想想做做1~3題.
[教材簡析]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線段、角等平面圖形基礎上進行的,三角形是一種常見的幾何圖形,本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三角形,包括了解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操作、畫圖和實驗等學習活動,感受并發現三角形的有關特征.
2. 使學生會畫三角形,能根據三角形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現象.
[能力目標]
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1. 讓學生在自主參與、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的喜悅,豎立信心,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 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習圖形的興趣,培養學生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鍛煉動手能力,增強創新意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通過自主探究,認識三角形的一些最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通過實際操作體驗三角形邊的長短之間的關系,探究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原理.
[教具準備]
課件、小棒若干根、點子圖、三角板、紙片等.
[教學過程]
一、欣賞圖片,引入課題
1. 教師引導:大家知道嗎,在我們可愛淮安的黃金地段,有一個美麗的廣場——淮海廣場,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好嗎?(課件顯示)這個大圓球是它的主建筑,你能從這上面找到我們熟悉的圖形嗎?
2. 課件出示淮安實驗小學和淮安市萬達廣場,讓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從學校到萬達廣場一共有幾條路線?走哪一條路線最近呢?為什么?讓學生展開討論.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三角形(板書課題),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相信同學們會用另一種新的知識來解釋為什么走中間這條路最近的道理.
【設計說明:數學源于生活,通過學生觀察、回憶,萬達廣場、實驗小學就在我們身邊,明確學習目標,非常容易激發求知欲望,為學習新知識作好知識和情感兩方面的準備. 】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 自主探究,學習三角形的特征
三角形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圖形. 在你的心目中三角形是什么樣子呢?你能利用身邊的材料“做”一個三角形嗎?學生動手做,小組交流、匯報,全班展示. 得出: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
思考:剛才,同學們用不同的材料作出了形狀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其實用筆畫是一種更簡單的方法,畫好后通過交流明確: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和三個頂點. (板書)
結論:這些圖形雖然材料不同,大小不同,制作的方法也不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有三條線段首尾相連圍成的圖形,叫作三角形. (板書三角形的定義)
【設計說明:因為學生課前已經作了相應的預習,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我沒有利用教材主題圖引進三角形,而是讓學生在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動手去拼三角形,并從具體的實物中提取、抽象出三角形. 】
2. 合作學習,探討三角形三條邊長度的關系
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認識了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現在給你這樣三根小棒,分別是5厘米、9厘米、7厘米. 猜想一下能圍成三角形嗎?(生猜想:能)
猜想,討論,動手操作.
【設計說明: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大膽去猜想,換學生以主動權,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引導學生挖掘在即的創造潛能,開發自己的創造力,建立一種互相接納、互相理解的友好師生關系. 】
3. 組織交流,動手操作探究真知
教師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
把小棒看作線段,任意選出3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
每次選用的是哪三根小棒,有沒有圍成三角形?
為什么同樣都是三根小棒,有的能圍成三角形,有的卻不行呢?
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挑出不能圍成三角形的一種情況,要求學生試著解釋其中的原因.
【設計說明: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對三根小棒有時不能圍成三角形可能有了一些模糊認識,到底怎樣的三根小棒才能圍成三角形呢?只有通過探究才能幫助學生正確建構. 通過學生列舉與引領學生反向思考,迅速解決拿哪幾根小棒的問題,為后面操作活動的有序進行作了鋪墊,也為“能”與“不能”圍成結果的有序呈現作了預伏. 】
讓學生討論,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真知:三角形任意兩邊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
【設計說明:“學生是探索的主體”,面向全體學生,充分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每一名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感受了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體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有效地促進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共同發展. 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
三、鞏固練習,內化新知
想想做做1~3題;走進生活,觀察生活中有哪些物體像三角形?
【設計說明:通過有層次、有針對性的練習,既使學生加深了對三角形知識的理解,又使他們進一步體會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 】
四、欣賞感受,總結評價
1. 小兔小猴扎籬笆,誰的籬笆更牢固,為什么?(圖見課件)
2. 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進一步認識了三角形,說一說有了哪些新的收獲?
【設計說明:欣賞美、發現美,三角形就在我們身邊,引導孩子思考有關物體的構造為何都做成三角形,更多的是想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從而使這種學習活動自然地向課后延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