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9
這是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今天我上了兩節《認識三角形》,為了這一節課,我們已經準備了近一周的時間,找資料、同科研究討論、在進行修改備課,同時還準備了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小棒。
三角形的認識是建立在對角,線段的基礎上來學習的。這一節課主要分三個部分:一、認識三角形,制作三角形;二、探索三角形邊的秘密:三、引入生活,拓展。
一、認識三角形。
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經驗,在觀察、操作、畫圖等活動中,感受并發現三角形的有關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在上第一節課時,介紹三角形的特征時直接板書了:三角形有三個角,三條邊,三個頂點。從圖形中直接抽象出了圖形的特征,沒有照顧到學生接受知識所需要的一個過程。雖然學生知道了三角形的特征,可是在真正面對實際問題時能想到這一條被抽離出來的特征嗎?值得懷疑。
下午又上了一遍《三角形的認識》,這一次對于這一個問題我重新處理了一下:首先在學生畫三角形后,我也在黑板上畫了一個三角形,在觀察三角形后得出三角形的特征時,我沒有像上午一樣另外列出三角形的特征,而是直接在圖上標出三角形的特征。并強調了三角形的三條邊是三條線段,從而得出三角形的概念: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鞏固練習:判斷哪些圖形是三角形?并起到過渡的作用。
二、探索三角形的秘密
通過實驗活動驗證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特點。學生每兩至三人一組,每一組有四根長短不同的小棒(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任取三根小棒來圍三角形,做好試驗結果表。并討論“是不是任意的三條邊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這一個實際操作的過程是這一節課的關鍵。但是上午我在這一環節花了太多的時間來討論,以至于后面的鞏固練習顯得有些倉促,有一個題目甚至還沒有講完,只講了一下方法讓學生下課后按照這一個方法來做。學生一時推導不出: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個規律時,我應該適時的提醒,可當時我只提醒了幾組同學,也一時不察,時間就這么悄悄地溜走了。每一個知識告一段落設計一個小練習以便學生鞏固:小小判官(判斷三條線段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并說明理由)
三、引入生活,拓展
知識最終還是要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的,在這兒設計一個路程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繼續抽象知識,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間去。并能找出理由。最后的拓展題是為了使學生能下意識地找出最短的兩條線段相加。
《三角形的認識》是冀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32-33頁的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的,平時生活中學生又經常接觸三角形,對三角形有豐富的感性認識積累。面對學生比較熟悉的學習內容,我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在探索和交流過程中掌握知識,鍛煉技能、培養數學思維和方法,同時讓學生在討論中得到學習的經驗。
我的教學流程是這樣設計的:
“炫我兩分鐘”通過介紹姚明給大家提出“姚明一步能走3米嗎”這樣的問題。通過有趣的炫我兩分鐘內容吸引學生注意力,快速進入思維的狀態。能不能一步走3米的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
學生的探究熱情調動了起來,我就馬上出示主題圖,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發現三角形、感受三角形,并且設置疑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本節課起好頭,讓學生主動地去思考三角形的特性,在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時,按照“做一做”的要求,用木條、釘子分別做一個三角形架和一個四邊形架,提出兔博士的問題,讓學生實際拉一拉,親身體驗三角形不易變形,具有穩定性。在學習三角形的定義時,我讓學生通過判斷出示的圖形是不是三角形,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理解三角形定義中的關鍵點“線段”和“圍成”,進而讓學生總結出三角形的定義。
在探索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讓學生擺一擺,試一試,然后量一量,小組合作交流,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讓學生思考并且探索,給學生充分表達不同意見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三角形中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事實。
“學以致用的環節”設置了有梯度的一組練習題,特別設計了和孩子們生活聯系緊密的走近路的情景問題,即讓學生感受生活中數學知識應用的普遍性,有進一步樹立孩子們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意識,對學生進行了情感的熏陶。
學生完成自我探究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進行及時的總結與反思,培養學生的自我總結的習慣和意識,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系統的掌握。
在教學的最后,我還設計了一道“拓展延伸”的問題,這道題有一定難度,通過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激勵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加深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認識。
本節課的教學還存在許多不足。在評價語上海比較單一,激勵學生的作用發揮的還不夠。在小組討論時,大多數同學能較好的參與進去,但有一部分同學沒有參與進來,需要進一步關注這些同學,以后的教學中再多給他們機會,樹立他們的信心,讓他們投入到每一節課中。
不足之處還有很多,在今后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會及時糾正,爭取讓自己的教學變得完美。
分享:
因為把三角形的高這一內容從三角形的認識中分離出來,今天的課堂任務也就輕松了很多的。首先,我讓學生從生活中舉例,說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后,自己動手做出一個三角形。學生很會就地取材的。有用釘子板的,有用鉛筆的,有用小棒的。還有用一副三角尺和一個量角器拼出了一個三角形。他們覺得真的是很有意思的。因為有了這一具體的操作過程,所以總結出三角形的特征也就很輕松。
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是本節課的重點,我是采用楊桃老師的方法,讓學生一一列舉出選擇小棒的情況,板書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一種一種地試過去。這樣就避免了操作的雜亂無章,也有利于接下來分析小棒圍成三角形的各種情況,進而總結出結論。有學生作了預習,所以很容易就說出了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但是我不認為這是真正懂了,因為要把這個現成的概念背出來是很容易的事情。只有在實踐操作中,經過不斷地練習和理解,才能真正領會這句話的含義。倒是另一個學生說出了:兩條短邊的長度之和一定比那條長的邊長,我覺得這是他自己真正的理解,而且比書本上的這句話更精確一些。
在練習上也存在一些問題,是各位老師說的那一題,已知兩邊長度求第三邊,一開始做的時候,學生完全不知如何下手,我提醒了一下,先列舉,然后再用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一一驗證。結果只有兩位學生把9種結果全部寫完。值得表揚。
今天教學了三角形的認識,課中有一環節,從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四根小棒中任選三根,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在原先備課時,我想讓他們自己獨立思考、操作后找出可行的與不可行的方案,再去思考發現。上課前備課時我又思考,要不要讓他們思考、討論、先交流出小棒的選擇種類,再讓他們一一去圍,不至于學生漏選或重復圍。這樣一者可以節省時間,二者學生可以讓實驗目的明確,操作有序。可又怕太過規范反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束縛了學生的手腳。再一細想,我們的數學學習并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某一知識點,重點是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體驗這些過程并學習到知識,必要的挫折反而是有意義的。于是在課中,我還是按原先的教學流程安排,在學生獨立操作后集體交流時,我故意讓漏掉一種選擇形式的同學先匯報,再讓其他同學補充,并提問,怎樣能不漏選,也不多選。學生介紹在圍之前先把在組合種類都寫出來,然后再一一圍,這樣又對又快,也不會漏選或重復。有了實際體驗,學生的印象反而深刻,對大家的影響也大。教師課前的幾分鐘或幾秒鐘的思考,有時會有大的收獲,所以我喜歡在上課前的這種思考,對我的成長也是一種幫助。
當然,教學中也有遺憾。因為我們這里沒有學具,我讓學生自制學具,有些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有些誤差,就導致用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能圍了,這是我課前所沒有想到的,雖然在課上說明這是誤差所導致,但以后如果再讓學生自制教具,還是要注意這些問題。
前幾天,在校內上了"三角形的認識"一課。當我選定這一課之后,如何備課,如何上出新意,幾天都困擾著我。手中的教材是浙教版的,這一課時安排的內容是認識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掌握根據三角形角的特征進行分類,并畫三類按角分的三角形,而第二課時是認識等腰,等邊的三角形,學習畫三角形的高。當我著手備課時,我總是想著如何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何將課堂還給學生。
因此,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中,我考慮了許多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特別在將三角形進行分類時,我想到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根據自己的觀察,按照不同的標準來給三角形進行分類,而學生必然會出現根據三角形邊的特征來分類,那我豈不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本節課的教材進行處理,將三角形按角、按邊分類的內容都在本節課完成呢?主意打定之后,經過兩三天的思考,與他人完全不同的教案出爐了!
在本節課中,第一環節我先讓學生通過小棒擺三角形,來理解并試著自己歸納出三角形的定義,而且著重讓學生理解了什么是"圍成";讓學生舉生活中三角形的例子,從中抽象平面圖形的三角形,自己概括出三角形的共同特征,從而了解三角形的的各部分名稱。第二環節從生活中發現問題,通過拉動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學具,來體會三角形穩定性的特性,并用三角形的穩定性來解釋生活中發現的問題,進而解決"凳子的腿搖晃了,該怎樣修理"的問題。第三環節就是分類的環節,實踐證明,我的想法是正確的,學生課堂上生成的都在自己的預設之中,學生將三角形按角的不同,邊的長短進行了分類,因此教學效果是挺不錯的!
在本節課中,某些細節之處處理得還欠到位,比如三角形按邊的長短分類中,對不等邊的這一類的特點強調不夠些等等。
總之,一堂公開課,讓我收獲了不少!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