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31
這是克和千克教學反思不足之處,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分析
知識技能: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秤并在實踐活動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體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實際意義及1千克=1000克。數學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滲透數學模型思想。問題解決: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根據具體物體選擇恰當的質量單位,培養應用能力。情感態度: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學情分析
前需知識掌握情況:教具:多媒體課件、天平、盤秤、適量的生活用品、一枚2分硬幣、黃豆若干、口香糖、水果。學具:1.學生進行課前調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質量及秤。 2.準備天平、電子秤、2分硬幣、1克黃豆及一些較輕的物品。
對微課的認識:1.很少接觸過教師課堂使用微課。2.喜歡老師在課堂中插入微視頻和動畫。
學生特征分析
學習態度:1.個別有課前自己預習和課后復習功課的習慣。2.大多不會使用電腦等多媒體進行自學。
學習風格:1、結合問題自學課本第100、101、102頁例1、例2以及103頁的做一做。用紅筆勾畫出疑惑點;獨立思考完成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任務,并總結規律方法。2、針對自主學習中找出的疑惑點,課上小組討論交流,答疑解惑。3、帶*號的幫扶生不做。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教學策略分析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目的:1、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2、內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閱和修正。3、教師是身邊的導師4、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時機:1.創新主題,提升學生關注點.2.融入互動,提高課程交互性.3.形成系列,提高課堂延續性.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方式:1.微課可以滿足學生對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2.微課可以滿足學生按需選擇學習。3.微課可以滿足學生實現自我的學習狀態。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教學片段設計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對應的教學目標
認識克 設疑:你知道1克大約有多重嗎?動手掂掂:說說自己有什么感覺。合作找找:在各組物品中,有大約重1克的物品嗎?互相說說:你是怎么找到的? 用手掂一掂,一個硬幣說說自己有什么感覺。合作找找:在各組物品中,有大約重1克的物品嗎?互相說說:你是怎么找到的?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臺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認識千克 (課件出示)一袋鹽,誰知道它有多重?你怎么知道的?那兩袋鹽有多重呢?克與千克有什么關系?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稱。(出示幾種常見的稱) (實物操作)稱1千克重的洗衣粉和1千克的蘋果。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臺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拓展作業 1.出示作業,提出要求。2.師生交流 1、先獨立答題 2、組內交流 認識常見的秤,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能進行簡單的計算。
微課用于學生學習的組織與管理
如何讓學生獲得微課資源:1.上傳到班級QQ群2.上傳到微信群3.利用U盤拷貝
如何確保學生學習了微課:1.查看QQ群文件的下載情況2.抽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3.調查學生對微課的反饋情況
如何評價微課學習效果:1.觀察2.作業分析3.測驗4.…………這些是微課學習效果最常見的評價方式。相信通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我會很恰當的運用評價工作和適合的方法,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作出客觀的評價。
教學內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 數學 第四冊 第六單元 85-87頁《克和千克》。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觀念,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能力。
教學準備
1.課前讓每位學生去商場上任選一種物品調查數據,并填好調查表。
2.將全班分成8個小組,每組準備8個1角硬幣,一些蘋果, 若干袋鹽,實驗卡(1)和實驗卡(2)。
3.準備天平,盤稱。
4.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認識重量單位克、千克
師:老師這兒有兩袋糖果,請你們猜一猜它們是一樣重,還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我認為左邊那袋重一些。
生2:我認為右邊那袋重一些。
生3:我認為它們是一樣重的。
師:誰想上來掂一掂?(找幾位學生來掂一掂,一致認為是左邊那袋重一些)
師:剛才大家用眼睛觀察得到了三種不同的結果,但通過掂一掂大家的意見就統一了。看來比較兩件物品的輕與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們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辦法知道嗎?
生1:用秤來稱。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裝袋上所標識的凈含量。
師:這個方法不錯。昨天老師請大家回去任選兩件物品調查它們的凈含量,你們完成了嗎?誰想上來匯報?(找幾位學生上來匯報)
生1:一塊香皂100克。
生2:一支牙膏105克。
生3:一袋大米25千克。
生4:一袋洗衣粉1.7千克。
……
師:剛才你們所讀到的"克、千克"就是國際上所統一使用的重量單位。表示物體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單位。
(板書:克和千克)
二、認識秤
1.提出問題。
師:直接看物品包裝袋上所標識的凈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沒有包裝袋,比如你們桌上所擺的蘋果等物品,要知道它們的重量怎么辦呢?
生:可以用秤來稱。
師:對,要想知道物品準確的重量可以用秤來稱。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秤?
2.學生自由說生活中常見的秤。(教師課件展示并簡單介紹生活中常見的秤。)
生1:在水果店里見過盤秤。
生2:在超市見過電子秤。
生3:我在實驗室見過天平。
生4:我在米店見過磅秤。
生5:我在菜市場見過桿秤。
生6:我家里有彈簧秤。
(當學生舉例天平時,介紹天平通常用來量比較輕的物體。)
3.介紹盤秤的使用方法
我們先來認識一種常用的秤——盤稱。(實物展示)
(1)觀察秤面,介紹秤面中如何來分大格、小格,且它們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數。
在秤面上,指針指向0刻度,下面還有2Kg的字樣,Kg就是單位千克,表示如果指針轉了一圈,物體的重量是2千克。在一大格的位置標有100g的字樣,g就是單位克,表示如果指針指向這,物體的重量是100克。每一大格又分了10小格,那么每一小格表示有多重呢?
生:10克。
(2)稱秤練習。稱出一本數學課本的重量。
生1:指針過了一大格又八小格,數學課本重180克。
生2:指針離200克的地方還少了兩小格,數學課本重180克。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動手實踐。
小組合作分別用盤秤稱出1千克的鹽,并填寫好實驗卡(1)。
2.小組匯報填寫結果。
(討論)為什么每個小組稱得的1千克鹽都是兩袋,而1千克的蘋果個數卻不一樣呢?
生:因為每袋鹽都一樣重,每個蘋果的重量卻不一樣。
3.讓學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把兩袋鹽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覺一下1千克有多重。
4.舉例。
師: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說的1公斤,在你的周圍能找到用千克作單位的物品嗎?
生1:我們的體重。
師:那你們互相抱一抱吧。(同桌同學互相抱一抱)
師:你們的體重大約是25千克。
生2:一桶礦泉水。
師:一桶礦泉水的重量大約是19千克。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問題。
師:書、鹽可以用盤秤稱出它們的重量,那1粒黃豆能用盤秤稱出它的重量嗎?
生:能。
師:試一試吧。
(學生試后發現很難稱出它的重量。)
師:用什么秤才能稱出1粒黃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天平。
師:對,生活中常用天平來稱較輕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單位是"克"。
2.簡單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天平稱物品前,要先將游碼(指著游碼)撥回0刻度,再將天平調平衡,也就是使指針指向正中間(演示)。稱的時候,刻度朝自己,物品放在左邊托盤(取下托盤讓學生認識),砝碼(出示砝碼讓學生認識)放在右邊托盤。砝碼不合適時可以撥動游碼,砝碼上標了重量,砝碼的重量加游碼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3.用天平秤出數學課本的重量。
砝碼:100+50+10+10+5=175(克)
游碼:3(克)
數學課本重:175+3=178(克)
(討論)用盤稱和天平,哪種稱出的重量更準確?
生:天平。
4.在天平上演示稱1克重量的過程。
師:1枚2分的硬幣重1克。
5.讓學生感受1克的重量。(每人在桌上找到1個2分硬幣,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師:說一說你對1克的感覺。
生:很輕很輕。
6.舉例說一說生活中重量大約是1克的物品。
生1:一枚圖釘。
生2:一張紙。(隨手撕下一張作業本紙,用天平稱出重量,發現比1克重,一小張紙的重量才是1克。)
生3:一枚1角的硬幣。(拿出兩個不同大小的1角硬幣,發現大的那個重量有2克,小的那個才重1克。)
師:這些都說明1克的重量怎么樣?
生:非常輕。
7.將10個2分的硬幣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五、"克"和"千克"之間的關系
師:"千克"與"克"是兩個不同的重量單位,大家猜一下多少個1克會是1千克呢?(小組討論)
生:1000個克是1千克。
師:你是怎么猜想出來的?
生1:我從盤秤的刻度上看出來的。
生2:我看到一包鹽上標的凈含量是500克,剛剛又稱了一千克的鹽有兩包,就是500+500=1000克,我就才1千克等于1000克。
師:滿1000克我們就可以用一個比較大的重量單位"千克"來表示。
六.動手實踐
(1)桌面上陳列了一些物品,請每組任選1件猜它的重量,你們認為組內誰猜得最準就在表中填誰猜的重量,并填寫實驗卡(2)。
(2)比一比哪個小組猜得最準。
每組選一名代表,用合適的秤來稱出你們組選的物品的準確重量。
展示表格,評選出估計得最準確的小組。
七、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李奶奶從市場買了許多東西,用上今天學到的知識,說一說圖上的內容。
生1:李奶奶買了500克魚。
生2:李奶奶買了1千克蘋果,還買了2千克雞蛋。
2.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嗎?
生1:李奶奶買的蘋果比雞蛋少多少千克?
生2:李奶奶買的雞蛋比魚重多少千克?
……
(指名回答)
八、引導學生進行小結與質疑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有什么新的收獲?
生1:我知道了物體的重量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單位。
生2: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
生3:我知道了比較重的物體常用千克作單位。
生4:我知道千克比克重。(討論:他的說法對嗎?)
生5:我會用秤稱東西的重量了。
生6:我認識了一些秤。
生7:我知道比較輕的物體可以用克作單位。
(板書學生的回答)
九、練習
(課件出示)
(1)第88頁練習十八第1題(說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第88頁練習十八第2題(寫出體重)
(3)連線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斷
①一個乒乓球約重3克。( )
②小胖今年7歲,約重2千克。()
③1千克鐵比1千克棉花重。( )
十、思考
課件出示:一頭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來表示這頭大象的重量合適嗎?如不合適那用什么單位比較合適呢?我們以后再學。
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
表示物體的重量,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單位
比較重的物體通常用千克作單位
比較輕的物體通常用克作單位
1千克=1000克
設計理念:
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本節課讓學生通過看、掂、比、估,稱、看標簽等數學活動,體驗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質量,自主建構質量觀念,巧設情境,讓學生在找 1千克的物品中感受、理解、驗證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多渠道主動獲取知識;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根據參照物有依據地估測,在活動中獲得有效的體驗,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100——103頁及相應練習。
學情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初步建立物品有輕有重的觀念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質量單位教學的起始課。由于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僅靠眼睛觀察得到,學生對克和千克這兩個單位缺少具體的感知,本節課重點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感受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通過活動了解克和千克之間的關系,理解1千克=1000克。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理解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滲透估測物品質量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3.讓學生經歷看、比、掂、估、驗的過程,培養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增強生活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觀念,培養學生估測物品質量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生活引入,激發興趣。
【學情預設:激發興趣,先提供大、小果凍各一個,讓學生可以直接看出物品的輕重,再提供不能直接比較出大小的一個蘋果和梨,引起爭議,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質量單位是生活中的一種需要。】
1.猜一猜。
(1)(出示一大一小的兩個果凍),師:老師這里有兩個果凍,哪個重?那個輕?
(2)出示無法一眼看出輕重的一個梨和一個蘋果。
概括:物體有輕有重,這就是物體的質量。(板書:輕 重 質量)
2.引出課題。
(1)出示情境圖,引導觀察
(2)師板書:克和千克
【設計意圖: 數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課開始便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看一看兩個果凍的輕重,掂一掂形狀差不多大,質量不同的物體,比一比蘋果和梨誰輕誰重,在學生已有的輕重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讓學生知道比較物品的輕重可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稱一稱。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體驗感受,探求新知。
(一)認識克。
1.感知1克。
【學情預設:學生靜靜地閉上眼睛掂一個2分硬幣,體驗到1克是很輕很輕的,再通過以一個2分硬幣為參照物,能在一筐物品中找出大約1克重的物品。教師用天平驗證一粒紐扣大約重1克時,學生能認真觀察天平的變化情況。在獲得1克黃豆有5、6粒的經驗后,能憑直覺猜測出同樣1克重的綠豆,個數比5、6粒更多。】
2.找1克的物品。(生找好后,指名匯報)
3.(課件出示生活中常見的重1克的物體。)讓學生把物品放回盒子里,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質量大約是1克的物品有哪些?(老師根據課件慢慢描述)
4、數1克的黃豆有幾粒,估1克的綠豆大概有幾粒。
5.實踐活動:通過掂100克的黃豆,估1塊橡皮擦和1本數學書的質量。
(1)感受100克。
師:1克非常輕,我們不容易感覺出來。
(2)估1塊橡皮擦有多重。
(3)估一本數學書有多重。
師小結:日常生活中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一般用克作單位。(板書:克g)
【設計意圖:克是一個很輕的質量單位,學生沒有什么生活經驗,在課堂上提供充足的材料,引導學生通過掂、比、估、找、稱的過程獲得一克、二十克、一百克、幾百克的體驗。在活動中通過設置“和一個2分的硬幣比一比,找出大約重1克的物品”,“1克的黃豆有5、6粒,同樣1克重的綠豆(比黃豆小)有幾粒呢?”“這塊橡皮重幾克?”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對比、推理初步學會估測,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體驗感受的有效性。并主動運用方法來探索數學知識,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教學進率:1千克=1000克。
請小組長把你們組里的100克黃豆先送上來,稱黃豆。
(1)、(課件出示)用克秤稱10袋100克的黃豆,生隨機說出質量,得出10個100克是1000克(板書:1000克)
(2)、同樣的10袋黃豆放在電子秤上稱一稱,顯示“1”,提出疑問,為什么顯示的數字不相同?(學生討論)是的稱比較重的物品用克作單位數字太大了,改用千克作單位更合適。(板書千克kg)
(3)教學進率1千克=1000克。
(課件出示)同樣是10袋100克的黃豆,它們的質量肯定是相等的 (由此可見1千克=1000克)(板書1千克=)
(并指導讀:1千克=1000克,要讓人一聽就知道等號兩邊的單位不一樣)
【設計意圖:通過稱10袋100克黃豆的探究活動中,知道克和千克是有關系,建立1千克=1000克的觀念,從多渠道主動獲取知識。】
(三)認識千克。
【設計意圖:把千克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通過掂1千克的物品,稱體重獲得1千克、幾千克、幾十千克的體驗,建立千克的觀念。提供豐富多彩的物品,引導學生通過估、稱、看標簽等方法,尋找到1千克的 物品。】
1.出示1千克的雞精,讓學生感受1千克的質量。
2.掂1千克物品的質量。
3.找1千克的物品。
4.(課件出示例2)小組合作學習,匯報。 (師板書:千克kg)
5.課件出示生活中用“千克”做單位的幾種秤。
6.課件出示生活中還用到的秤,介紹生活中人們還用什么來表示物品的質量及關系。
【設計意圖:感受體驗后,要對所學知識建立起清晰的模型,初步感知辨認克和千克該如何使用,這樣才能更好的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
三、交流體會,全課總結。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稱比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稱比較輕的物品用克作單位,還知道1千克=1000克。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經建立克和千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在稱比較重的物品時用千克為單位,稱比較輕的物品時用克為單位,讓課堂教學得到延續。】
四、鞏固練習,延伸拓展。(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學生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生活中的物品選擇合適的單位;通過對比知道物品大約的質量;準確的比較大小。】
1.練習二十第1.2.5.6題
2.判斷題
3.你會改錯嗎?
五、說收獲
這節課你學得開心嗎?有什么收獲?
六、擴展延伸
【設計意圖:把濃厚的學習積極性延伸到課外,把學習和生活聯系起來】
布置作業:請同學們回家后,找找身邊也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有哪些?
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
(g) (kg)
↓ ↓
質量 輕 重
1000 克=1 千克
【設計說明】
本課題內容選自二年級下“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克和千克”是數與代數中“常見量”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今后解決有關質量問題的基礎。二下學生初次學習有關質量的知識,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輕重問題,但是由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習慣用“斤”“公斤”這樣的重量單位,對“克和千克”這樣的國際制質量單位的實際概念的感知幾乎沒有。千克和克這兩個量比較抽象,尤其是克,而且它們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依靠觀察得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學生要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不僅要解除困惑,更要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并有機會分享他人的想法。本設計是筆者上得一節公開課,課后聽課專家給予了高度評價:能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各種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學習的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生思維十分活躍,課堂中好像有一股生命活動的強大氣場,充分體現了生態課堂的要求。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稱一稱等實踐活動,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學生通過動手稱量,了解用秤稱物體重量的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秤;
3. 通過反復實踐,學生學會用對比掂的方法估計物體的輕重,同時積累和發展“量感”經驗。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生態課堂體現
活動一:舉一舉,感知輕重,導入新課。
1.舉物游戲。
請同學們舉起課前收集的物體的質量報告單,你對這張紙的重量感覺怎樣?
舉起你的數學課本,感覺怎么樣?
數學課本與這張紙比較是重的,但與人的重量比較又是輕的。
2.引入新課。
課前,老師讓大家到超市收集一些物體的重量,我拍了這樣的情景。請看大屏幕。
(出示課本主題圖)從這張照片中你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
觀察它們的單位,你又發現什么?
同學們說得非常精彩,表示物體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做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克和千克”。(板書:克和千克)
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同學們提出那么多問題,咱們今天就重點來研究:1克有多重?1 千克有多重?
(生舉起物體質量報告單)
生:這張紙很輕。
(生舉起課本)
生:數學課本重。
生 1:我了解到一包餅干重110 克。
生 2:一桶豆油重 5 千克。
生 3:6 個蘋果重 1 千克。
生:一包餅干用“克”做單位,一桶豆油和 6 個蘋果用“千克”做單位。
生 1:1 克有多重?
生 2:1 千克有多重?
生 3:克和千克之間有什么關系?
生 4:克和千克是用來做什么的?
生態課堂追求教學的有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讓學生先舉一張很輕的報告單紙張,再舉一本數學課本,對比后出示課本主題圖,讓學生說出各種物品的數量及單位,不僅能很快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直奔主題,還喚起了學生學習的好奇心、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
生態課堂核心理念之一是喚醒、激勵生命,激發學生生命中的強大力量,能讓學生做得讓學生做,能讓學生說得,教師不代替,尊重學生就是相信學生。
活動二:看一看,認識測量工具。
同學們,如果老師想知道某個物品的輕重,你有哪些辦法呢?
(板書:稱一稱)
(板書:看一看)
(板書:掂一掂)
同學們辦法可真多呀!有包裝的可以看包裝。沒有包裝的,比如要知道一個西瓜的重量可以用手掂一掂或者用秤去稱一稱,這樣得到的結果就更準確。那么,你都見到過一些什么秤呢?
在“秤”的大家庭里,還有這樣一些秤,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課件出示)。
生 1:用秤來稱一稱。
生 2:看包裝袋是怎么標注的。
生 3:用手掂一掂
生 1:我在菜市場見過盤秤。
生 2:我在超市見過電子秤。
生 3:我在藥店見過體重秤。
生態課堂的切入點是學生的原有認知,學生知道判斷物體的輕重可以“稱一稱”“看一看”“掂一掂”,對認識“克與千克”是很好的元認知,教師要搭好腳手架,架起通往教學目的地的橋梁。
生態課堂是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相融合的課堂。多媒體展示各種稱量工具,直觀,學生印象深刻。
活動三:掂一掂,體驗“1克”標準,感受“1克”有多重。
1.體驗標準,感受 1 克的重量。
請同學們兩人一組,利用天平稱出一枚 2 分硬幣的重量,并全班交流你的稱量結果。
現在,請同學們把各人手中的 2 分硬幣放在手里掂一掂,告訴老師你有什么感覺?
你能把剛才所掂的物品的數量與結果的感覺用一句完整的話說一說嗎?
2.尋找標準,找出“1 克”的物品有哪些。
用剛才這種感覺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約有 1 克重?
請同學們再掂一掂一個 1 克的 2 分硬幣、一個紐扣、一顆含片,建立起 1 克物品重量的標準。
(學生分組稱量)
生:約重 1 克。
生:感覺非常輕。
掂 1 克的 2分硬幣,感覺非常輕。
生 1:一顆紐扣。
生 2:1 枚一角的硬幣。
生 3:一張紙牌。
生 4: 兩顆圖釘。
教師選用天平秤,讓學生見證2分硬幣的質量有1克重,再讓學生把2分硬幣放在手里掂一掂后告訴老師有什么感覺?這不僅讓學生有了見證過程,而且還讓學生的肢體參與驗證、體驗,然后談驗證的感覺,這對學生建立1克有多重這一數學模型及標準是極富價值意義的。再讓學生根據剛才這種感覺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約有1克重?學生說出了:一顆紐扣, 1枚一角的硬幣,一張紙牌,兩顆圖釘等等,這都是學生真切體驗后,以1克作為參照標準,聯系生活實際說出來的。這就等于教師踐行了“三解放”:解放學生的雙手,解放學生的大腦,解放學生的嘴巴。
活動四:比一比,建立1千克的標準,加深“千克”與“克”關系的理解。
課件出示:一袋鹽重 500克,兩袋鹽就是 1000 克。1000克可以用比克大得多的單位 “千克”表示,記作 1 千克,它們的重量是相等的,所以 1000 克等于 1 千克。
【板書:1000 克=1 千克,即 1 千克=1000 克】
1 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把1 千克的物品(兩袋鹽 1000 克)放在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覺?
把剛才掂物品的數量與結果的感覺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閉上眼睛,再掂一次,掂的時候靜靜地感受,把掂 1千克的感受記到心里去。
拿出一個 2 分硬幣放在另一只手上同時掂一掂,對比一下,有什么感受?(板書:比一比)
這就告訴我們“克”是一個很小的重量單位,很輕的物品都用“克”做單位。而“千克”是一個稍大的重量單位。稍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單位。1000 個 1 克就有 1 千克重。即: 1 千克等于 1000 克。接下來老師要考考誰的反應快(題略)。
(教師出題,學生口答)。
同學們反應都很快。生活中你拎過幾千克重的物品嗎?
小結:像一桶豆油、一個西瓜、一個人的體重……這些稍重一些的物品,通常用“千克”做單位。
活動五:背一背,體驗“幾十千克”有多重
你們知道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嗎?
把你的體重告訴同桌,想不想體驗幾十千克的同桌重量背在背上是什么感覺?
接下來咱們做一個“背一背”的游戲,(板書:背一背)邊背邊想,把背的數量與結果的感覺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課件出示:我背著( )千克的( ),感覺( )。
請同學們再拿出 82 克的土豆片與剛才背一背的感覺比較一下,你想說什么?
請同學們用背同桌幾十千克重量這個標準,估一估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約是多少千克?
總結:輕的物品用 “克”做單位,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單位,以后還要學習更重的物品用“噸”做單位。
(學生齊讀兩遍)
生 1:比一個 1 克的 2 分硬幣重多了。
生 2:感覺很沉。
生 3:時間掂長了手會酸。
我掂 1 千克的鹽感覺很重,時間掂長了,手會酸、胳膊會疼。
(學生掂重量)
生 1:1 千克重,1 克輕。
生 2:1 克的硬幣很輕,幾乎感覺不到,1 千克的物品挺沉的。
生 3:1 克和 1 千克有很大的區別。
生 1:我幫媽媽拎過 5 千克重的一桶花生油。
生 2:我拎過 2 千克重的土豆。
生 3:我拎過一桶水約重10 千克。
生 4:我背的書包約重 3 千克。
……
生:知道。
生:想。(高興、歡呼)
學生做互相背的游戲。
生 1:我感覺土豆片輕多了。
生 2:土豆片輕,用“克”做單位。人的體重重,用“千克”做單位。
生 1:我小弟的體重約重20 千克。
生2:一箱蘋果約重10千克。
生3:一個西瓜約重5千克。
生 4:一張課桌的重量約是25 千克。
生 5:我爸爸的體重是 62千克。
生 6:我家那條小狗約重 6千克。
有效的數學活動應當建立在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之上。教師首先讓學生把兩袋鹽就是1000克放在手上掂一掂,然后再讓學生拿出一枚2分硬幣放在另一只手上同時掂一掂,對比有什么感受?這對學生建立數學模型與參照標準——1克、1千克的質量,以及1千克=1000克具有更深的印象。
生態課堂的特點是民主平等、自然和諧。“閉上眼睛,再掂一次,掂的時候靜靜地感受,把掂 1千克的感受記到心里去。”多么親切的語言,多么和諧的交流,是思想與思想的對話,心與心的碰撞。
生態課堂追求高效課堂,實現評價的多元化,當堂反饋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生態課堂是有趣的課堂、生活化的課堂。學生“背”出來的記憶,就不愁學生“說”不出得很精彩。背一背同桌的重量是學生最難忘的,教師請同學們用背同桌幾十千克重量這個標準進行體驗,然后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約是多少千克,這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還豐富了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的想象力。同時,還讓學生明白輕的物品用“克”做單位,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單位。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