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1
這是人教版千米的認識教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68~69頁的內容。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2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將認數的范圍擴展到千以內數的認識。這部分知識不僅是計算的基礎,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課前問卷調查中,我了解到多數學生千以內數拐彎數和中間有零的數的讀存在問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數數的過程,認識計數單位“千”,知道每兩個相鄰的計數單位之間都是十進的關系。能認、讀、寫千以內的數,知道這些數是由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2、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估計能力,發展學生的數感。
3.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逐步發展學生的數感。
教學重點:能認、讀、寫千以內的數,知道這些數是由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教學難點:正確靈活地數數,能準確讀寫中間有零的三位數。逐漸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學準備:課件 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都知道咱們班有多少學生嗎?學生回答師板書51
2、猜一猜,我們馬良小學有多少人呢?出示課件(馬良小學全體同學站隊做操的視頻)
學生觀察、猜測、匯報。
3、師板書582 你會讀這個數嗎?,誰愿意試一試?學生試讀,教師評價。
4、582這個數與我們以前學習的數有什么不同?
582比我們以前學習的數要大,今天我們將學習象這樣更多的大數,板書課題 千以內數的認識
【設計說明 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出課題。通過猜、估、觀察,感受大數。】
二、建立數感,學會數數
首先我們學習數數(逐一出示課件小方塊)
(1)10個小方塊,( 課件演示)一個一個地數 板書 : 10個一是十
(2)100個小方塊,可以怎樣快速地數?(課件演示)十個十個地數 板書:10個十是一百
(3)1000個小方塊,又怎樣快速地數?(課件演示)一百一百地數 板書:10個一百是一千
(4)“千”是我們今天學到的一個新的計數單位。想一想,我們以前還學習了哪些計數單位?學生回答,師板書,千 個 十 百。通過剛才的數數,你發現了什么?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相鄰數位間的十進制關系。用紅筆圈出10,強調滿十進1。
(5)我們剛才一個一個、一十一十、一百一百地數了方塊,不用這些方塊,我們按要求數數。
練習數數(用開火車的形式)
(1)十個十個地數,從三百七十數到四百二十
(2)一個一個地數,從二百八十二數到三百零五。二百八十九后面是幾,你是怎樣數地?引導學生在拐彎數時,可以想一百以內的數,還可想相鄰數位間的關系。
(3)一個一個地數,從九百八十七數到一千。九百八十九后面是幾?一千前面一個數是幾?
【設計說明 通過數方塊建立學生的數感,認識計數單位“千” 了解相鄰單位的關系使學生會數數】
三、自主探究,學會讀數、寫數及數的組成。
同學們能數了嗎?那我們把這些大數請到計數器吧。出示計數器,復習數位順序。
(1)老師先撥一個數,個位是4,十位是1,百位是9誰能讀出這個數?師板書 讀作:九百一十四。誰能寫出這個數?生說,師板書 寫作:912 它是幾位數,最高位是什么位?表示()個百()個十和()個一。
(2)師撥304,學生試著讀寫,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中間有零的三位數的讀寫。(3)末尾有零的數,那又怎么讀寫呢?師撥數680引導學生共同學習。
(4)嘗試練習 師說數,生撥數,讀數,寫數,說數的組成。(5)動手操作,同桌合作練習寫數、讀數、說出這個數的組成。
小結 讀數寫數都從高位起,中間末尾沒有珠子用零表示,中間的一個零要讀,末尾的零不讀。
【設計說明 在計數器上撥數 讀數,說數的組成,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學習千以內數的讀寫和組成。】
四、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1.生活中的數完成書上做一做1、2
生活中成百上千的數有很多很多,看,我們的小精靈帶來的圖片(出示課件):1)說一說數的組成。
廣場上有330只鴿子。 天空中有580個氣球。
(2)寫出下面各數。
有八百六十人跑馬拉松。 這片樹林有九百五十棵數。
2.小雞找蛋殼:
小雞在母雞媽媽的呵護下被孵化出來,但它們找不到自己的蛋殼了,你們能幫助它們嗎?
6個百和4個十組成的數;10個百組成的數;500前面的一個數;4個百和6個十組成的數;
329后面的一個數
3.小動物排隊:
小動物們按一定的順序排隊編號,你能用今天學的知識編出空白的號碼嗎?
300、400、500、( );
510、520、( )、540;
( )、( )、800、( )
【設計說明 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讓學生鞏固基礎知識,拓展思維】
四、課堂總結
靜靜地想一想,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在生活中碰到過千以內的數嗎?
板書設計:
千以內數的認識
51 582 10個一是十
10個十是一百 數位千位 百位 十位 個位
10個一百是一千
寫作:912讀作:九百一十二 表示(9)個百(1)個十和(2)個一
寫作:304讀作:三百零四
寫作:680讀作:六百八十
教學內容:
《千以內數的認識》教學設計
課本第67-68頁例1,及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1、 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2、 引導學生認識新的計算單位“千”,了解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制關系并在數數中加深對十進制關系的理解。
3、使學生了解數的組成,加深對數的概念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掌握千以內各個數位的十進。難點:拐彎處的數數(個位或十位滿十向前一位進1)
教學準備:
計數器、每人十個小方塊、教學掛圖或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數是幾?最小的兩位數是多少?這兩個數相差多少?
2、數數:10個10個地數,從10數到100;
1個1個地數,從91數到99;
問:99加1是多少?
3、導入:你會從100開始接著往后數嗎?
今天開始我們將要學習更大的數,下面請你們觀察這幅圖。
二、講授新課
1、出示主題圖。
(1)觀察這幅圖,說一說畫面上正在發生什么事情?
(2)看著畫面你想知道什么問題?引導學生估算畫面上的體育館大約能坐多少人?
2、板書課題:1000以內數的認識。
3、教學例1。
(1)數一數。
每人數出10個小方塊,說說你是怎么數的?
板書:一個一個地數,10個一是十。
(2)動動腦。
每組快速數出100個小方塊,應怎樣數呢?
小組討論,請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十個十個地數,10個十是一百。
(3)師:請你從一百往后數,數到一千,你行嗎?你們覺得數到什么時候呢?有沒有更好的快速的方法呢?
根據學生所說,大家一齊數,教師板書:一百一百地數,10個一百是一千。
師:“千”是我們今天學到的一個新的計算單位,前面我們還學過哪些計數單位呢?
(個或一、十、百。)
(4)師:通過剛才數數,你發現了什么?(讓學生說出一(個)、十、百、千之間的十進制關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數位。)
(5)完成第68頁的“做一做”。
由男、女生兩組分別數第1、2兩題,比一比哪組數得的流暢。
引導學生小組自行探究操作。
巡視指導各個小組的活動。
哪個小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們的方法?
小結:大家一起數意數,1個百、2個百、3個百、4個百……10個百(一千)。
板書:10個一百是一千
師提問小結:通過今天的數數,你們有什么發現?
三、檢測練習
1、 想一想,填一填。
(1) 二百二百地數,數到一千。
二百、( )百、( )百、( )百、( )百。
(2)五百五百地數,數到一千。
五百、( )。
(3) 三百三百地數。
三百、( )百、( )百、再數( )百是一千。
(4)四百四百地數。
四百、( )百、( )百,再數( )百是一千
(5) 用3、6、9、能組成哪些三位數,請你把它 寫下來。
四、布置作業
完成本課的練習題。
教材特點:
千以內數認識的教學,在借助直觀模型數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1000的含義,認識計數單位“千”,溝通個級四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制關系,讓學生從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學目的:
1、通過直觀的數數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百、千,并掌握數數方法,掌握10個一百是一千。建立數的概念,培養數感。
2、初步理解相鄰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系。
教學重點:
能熟練地數千以內的數
教學難點:
拐彎數。
教師準備:
課件、計數器
教學內容:
教材P75、P76
教學過程:
一、信息匯報
匯報收集到的有關1000以內數的資料。
二、探究新知
1、數的認識。
1000有多大?(估計說)
大的數往往可由一些小的數組成,咱們看看電腦演示。
動態演示P75例題1。
(1)一個一個地數,10個一是( )
邊演示邊數。 怎么數的?
(2)一十一十地數,10個十是( )
邊演示邊數。 怎么數的?
(3)如果要數更大的數,你想怎么數?為什么?
邊演示邊數。 你發現了什么?
2、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系。
10個一是10
10個十是100
10個一百是1000。(板書)
觀察后小組討論:你發現了什么?
3、數數練習。
[1]集體數,P75 做一做
[2]數數接龍游戲
4、猜數游戲
三、生活中的數。說說生活中1000以內的數。
1、完成第75頁的“做一做”在計數器上邊撥珠邊數。
小結:通過今天的數數,你有什么發現?
請學生指出計數器上的千位。
2、在計數器上撥數
806 480 521 600
學生根據要求口答
學生按要求數小方塊,并交流自己是怎么數的。
學生觀察主題圖,小組交流自己的想法。
引導學生說,一百一百地數,10個一百是1000。
小組學習
任務:
[1]數數(100——1000以內)
[2]找出你認為最難數的地方,說說為什么?如何解決這些困難?
[3]匯報。小結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7—8頁。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走一走100米或200米的路程。
2.課件。
【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一)目標確定
教材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公路上常見的交通指示牌引出千米,然后讓學生親身體驗,要求學生走一走100米和200米的長度,推斷走1000米大約要多少時間。在課前訪談中,發現只有極少數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至于1千米大約有多長,基本上沒有什么體驗,學生表達也不甚清楚。可見,建立1千米的觀念是本課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因此,本課目標定位如下: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該單位的簡單化聚;
2.利用遷移的規律,體驗探索1千米的過程,使學生進一步學會估算和分析問題;
3.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心情。
(二)策略選擇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千米”這一觀念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因此,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從教材的設計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重組了教學過程,具體用到以下教學策略。
1.創設情境:如課題引入時,讓學生估計老師到上海經過的路程,引出千米這個概念,同時感受千米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又如綜合練習“我當西博小導游”,讓學生置身生活情境中,既充分應用米、千米互化的知識,又讓學生體驗到千米存在的必要性。
2.選擇驗證:由于學生生活經驗存在差異,如學生放學經過的路線的不同,導致學生印象中從學校到某處大約是1千米的觀念大不相同,教學設計時,教師根據學生常走的三條路線進行了步測,在學生回答后,課件中有選擇地驗證,強化“千米”的觀念。
3.合作解疑:在建立和強化1千米的觀念時,讓學生在教師指導的前提下進行交流,互相糾錯,實現互學共進;在綜合練習“我當西博小導游”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或合作解答,或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片段實錄】
教學片段一:初步建立千米的觀念
師:課前大家都走了100或200米,并做了記錄,你能說說走1000米大約花多少時間或走多少步數嗎?
生1:我走了100米用了 60秒時間,照這樣算走1000米就需要600 秒時間。
師:600秒也就是幾分鐘時間?(10分鐘)有不一樣的嗎?
生2:我走100米用了70秒,照這樣算走1000米需要700秒,大約12分鐘。
生3:我走了200米用了3分鐘,照這樣走1000米,需要15分鐘。
生4:我走了100米走了82步,照這樣算1000米就需要走820步。
生5:我走200米走了132步,我以前走過1000米,大約走了754步。
師: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6:不同意,200米走132步,1千米是200米的5倍,應該是660步。
生5:我走到后面越來越累,步數當然就多一些了。
師:同學們,她的話給我們什么啟示?
生6:我們如果按照走100米或200米的速度勻速走的話,可以直接將時間或步數直接乘5,但考慮我們小朋友身體狀況的話,實際上走1千米所花的時間和步數就比勻速走多一些。
師:看來我們還要尊重實際狀況。下面請同桌兩人交流走1千米所花的時間和走的步數。
……
教學片段二:強化1千米概念
師:同學們,你們認為從校門口出發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
生1:到邵逸夫醫院吧。
生2:我認為不對,因為從學校門口到采荷路的34路車站就有一站路,而34路車站到邵逸夫醫院還有三四站路呢,比1千米可遠多了。
師:那你認為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呢?
生2:大約到采荷路口,因為到那兒大約兩站路,接近1千米。
師:是這樣嗎?我們一起看(看課件演示)
生(全體):哦,是采荷路口。
師:如果往慶春路方向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
生3:我覺得到慶春立交橋大約是1千米。
師:你是怎樣知道的。
生3:因為我家在立交橋邊,我早上走到學校一般用14分鐘,我走100米大約75秒,走1000米大約13分鐘,13分鐘和14分鐘很接近,所以我認為到那兒大約是1千米。
師:讓電腦叔叔告訴我們是否正確(電腦演示)。
生(全體):完全正確。
師:下面請你和同桌交流,學校出發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并說說理由。
……
教學片段三:練習1選一選、填一填
師:下面請同學們完成練習1,請看清題目要求。
(學生填寫后反饋)
生1:我認為青春醫院到眾安橋的路程是1千米500米,因為青春醫院到浙一醫院是兩個500米,剛好是1千米,再從浙一醫院到眾安橋500米,合起來就是1千米500米。
師:答案完全正確,有其他想法嗎?
生2:我是這樣想的,因為青春醫院出發到眾安橋有3站路,每站路大約是500米,也就是1500米,1500米=1千米500米。
師:你的思路非常清楚。如果從湖濱出發到大學路口大約多少路程,你們誰知道?
生3:我認為是2千米500米,因為湖濱到大學路口有5個500米,也就是2500米,2500米有2個千米1個500米,即2千米500米。
師:同學們,復興大橋是杭州新造的大橋,它的信息誰能補充完整。
生4:我認為復興大橋長約80千米,寬約26米。
生5:我對長約80千米有意見,我看過報紙,錢塘江的寬大約1200米,橋不可能80千米長,我認為填1千米500米比較合適。
師:其他同學有意見嗎?
生6:我認為長填2千米500米比較合適,因為1千米500米第一小題已經用過了,錢塘江寬1200米,橋身加上兩邊的長度,大約是2500米,也就是2千米500米,填80千米、15千米更不符合實際。
師:正確,同學們很善于比較和估計,那么第三題誰來解決?
生7:我覺得飛機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800千米, 坐小轎車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80千米,步行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15千米。
師:你們認為對嗎?為什么這么填?
生7:飛機速度最快,所以應該填最大的數量800千米,小轎車比飛機慢多了,但也比較快,填80千米,步行最慢,我想我8分鐘走1千米,60分鐘大約走8千米,大人比小孩快,所以填15千米比較合適。
……
【教學反思】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富有個性的探究過程,在本課教學中我努力達到這一要求,在反復的教學嘗試中,我覺得該節課做到了以下幾點。
1.找好知識的“生長點”,教學流程通暢。
本課開始就讓學生通過估計鉛筆長度、教室前后的距離、杭州到上海的路程這些具體問題感知單位由小到大的客觀存在,以及千米這個單位出現的必要性,使千米這個單位的學習過程自然通暢。
2.尊重學生的真實體驗,觀念建立自然。
在1千米概念的建立初期,難度比較大,但教學中能充分尊重學生走100米和200米的真實體驗,并在課前讓學生進行整理,通過合理的推理,知道1千米大約走多少步或走多少時間,利于概念的建立,特別是從學校到何處為1千米的估計、公交車站的路程估計,層次明顯,不斷幫助學生喚醒原有的生活經驗,強化1千米的觀念。
3.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學習方式合理。
在整堂課中,1千米觀念的建立,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教師不斷引導,提供相應的學習任務,根據學生的差異,讓學生決定學習方式,如通過100米和200米來幫助建立概念時,學生既全體交流,又個別討論,又如最后的綜合練習,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選擇合作還是自主探索。
在整個教學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環境在該課中應予以高度關注,因為教師的設計不可能考慮到所有學生的生活經驗,如在教學片段二中,教學時就發現有的班級學生大部分就住在校園后面,課件演示難以啟發學生去強化1千米的觀念。此外我們也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多種結果出現以后,教師要靈活處理,如片段一中出現了一個學生走了1千米發現實際結果并不是按照乘5得到的,這就需要教師靈活應對……,顯然,這些問題既可能導致教學失敗,同時也是教師反思成長的有效資源,值得我們回味和珍惜。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