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22
這是多邊形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本節的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認清多邊形的各個元素。通過對教材的順序轉變,引導學生將重點放在多邊形的對角線方面上,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內容,尤其是多邊形一共有多少條,此種規律學生不易得出。
教學過程中采用與三角形類比的方式進行,有利于學生理解概念。在對角線的教學中,先讓學生動手探索從一個頂點出發的對角線的條線的規律,并讓其觀察分成三角形個數的規律;進而才進行探究對角線的總條線。
這節課通過合作學習,探索任意多邊形的對角線條數,使學生經歷了一次自主獲取新知的成功體驗,正好體現了“重學習過程,輕學習結果”的新理念。但同時也給了我一些思考:
(1)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索的機會能采用嗎?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教學不能把知識的結果強加給學生,不能單純地只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果,而應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過去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它抑制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新課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取新知的體驗。因此,我把更多的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角,教師要進行角色的轉化,從課堂的.主宰者變為引導者。在本節課本人極力地在引導學生,讓學生來發現、歸納和總結規律,這樣在課堂上就要讓出較多的時間、較多的空間,一個結論若由教師“給”只需用1分鐘,而真正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取”的時間就可能是其數倍,甚至幾十倍。這將影響到一節課的教學任務,長期這樣就將影響到整個教學進度,象這樣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索的機會能采用嗎?
(2)教師能忙乎過來嗎?
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關注的焦點放在所有的學生身上,善待每一位發言的學生,幫助、引導回答錯誤的學生,關注沒有參與的學生的想法。但在農村、在基礎較差的班級,在大班額的情況下,我們能忙得過來嗎?
在上個星期,我聽了七年級(下)第七章 《多邊形》這一堂課,內容為多邊形的有關概念。
在聽課之前,我對這一堂課進行研究和設計。我考慮到本課時的教學內容較為簡單,在教學中我采用自主學習,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操作、觀察,合作探究多邊形對角線條數,從中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幾何圖形探究方法。力主體現“自主學習、主體參與、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通過復習三角形的知識,來引入多邊形的概念,并讓學生自學教科書上的內容,然后完成自學檢查;第二部分分小組探究多邊形對角線條數,這部分是本次課的核心;第三部分是當堂測評。其中第二部分是一個難點,我設計流程如下: 用統計數據的方式探究 n邊形共有多少條對角線?多邊形邊數n 4 5 6 7 8 … ,然后,多邊形對角線總條數。
(1)小組合作:畫圖找一找,并填好表格的內容。
(2)猜想:n邊形共有多少條對角線,你是怎么想到的說說你的理由
(3)應用:①十八邊形有多少條對角線?
②若一個多邊形有35條對角線,那么它是什么邊形?
然而,在實際聽課時,老師給了我很多啟示。他將課堂分成四個部分完成。第一部分:評講作業;第二部分:以三角形為基礎引入多邊形的概念;第三部分:探索 n邊形的對角線和內角和;第四部分:認識正多邊形。在這堂課里面,老師由淺入深,從最簡單的多邊形—三角形入手,認識多邊形,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圖形,加強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并注重細節和總結,“n邊形有n個頂點,n個內角,2n個外角,n條邊,?條對角線”。在總結的同時,也引出了下個問題
“探索 n邊形的對角線”,如此一環扣一環,許多學生情緒很高,積極操作。在這個探索問題上,老師細分知識點和聯系的方法,分類統計:邊數、一個頂點發出的對角線、三角形個數、內角和,從而探索 n邊形的對角線的條數。由淺入深,一層一層探索,讓學生感覺到n與數字的聯系,證明出n邊形共有條對角線。經過對比,我剛才的教學設計就顯得不合理了,沒能將知識細分探索,籠統統計對角線的數量,這樣學生會感到困難,沒能達到預期效果。
下課后,我認真作了反思:
合作探究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都有表達和傾聽的機會,每個人的.價值作用都能顯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得到了鍛煉,明白了和他人怎樣合作,取長補短。
教師要想使用好自主學生、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還必須掌握多種教學思想方法和教學技巧。在教學設計時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出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目的、方向明確的探究步驟,充分估計探究中的不確定因素和障礙點,并在教學過程中加強組織引導和巡視力度。
每節課都有它的可取之處和不足,關鍵在于教師及時反思教學中的得與失,經驗與教訓,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中互動成長,不斷提高教學技巧,提高教學質量。
環節1:讓學生類比三角形的定義,給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多邊形下定義。
能有五六個學生可以做得到,可是只有這少數的學生呀,多數學生為什么不能進行下定義呢?
可能的因素是學生已經不記得三角形的定義了,從本人的角度來看,我沒有復習或展示三角形的定義,以至于不能為多數學生搭腳手架。
如果當時能夠讓學生先復習三角形的定義或者先展示三角形的定義,效果可能會好得多!
環節2,讓學生自修教材,讓生了解多邊形的頂點,邊,角,外角,對角線等基礎知識,歸納多邊形的邊數與對角線的關系:(n一2)Ⅹ180度。
環節3,認識凸多邊形和凹多邊形。
讓學生識別象"凸"字形時,學習有兩種觀點:觀點1,這個圖形是凸邊形。觀點2,這個圖形是凹多邊形。讓生1解釋他的觀點,生1是數學學科唯一及格的人,可是他居然解釋不出來。說明他對凸多邊形的定義沒有掌握。
于是,我只好又給學生進行點拔!
此時,就得一節課了,學生基礎太差,進度非常慢。我無奈之余只有下一節課才又繼續基它環節。
《認識多邊形》這節課的內容比較簡單,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課學習引導學生關注這些圖形的邊數,使學生知道還可以以圖形的邊數來分類、命名,并讓學生從直觀上感知,觀察實物和圖形,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對這些多邊形有一些感性認識。使學生經歷認識多邊形的過程,知道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的名稱,能認識這些圖形,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逐步增強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空間觀念。
課的開始我從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和知識經驗出發,出示長方形、正方形的地磚各一塊,讓學生看一看,數一數,說說自己的發現,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展開學習,為下面的分類探究作好準備。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親身體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生認識了五邊形和六邊形之后,我又呈現了9個多邊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各3個)讓學生來分類,并說說分類的理由,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最后學著樣子按“邊”的條數來分一分,初步體驗到多邊形“邊”的特征,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新知。最后,讓學生在搭一搭、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的學習活動中體會有關平面圖形的特征,感受不同圖形間的聯系,發現一些有趣的幾何現象或問題,如用一張長方形的紙可以依次折出一個五邊形,一個六邊形和一個四邊形,再如在一張正方形紙上剪下一個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圖形?當學生發現得到的結果可能是五邊形,也可能是四邊形或三角形時,都被圖形的多變多幻所吸引住了,在這一系列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還強化了學生對多邊形的感知。操作活動,讓學生初步體驗圖形之間的聯系,比賽又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同學間的合作意識。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