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29
這是數的認識教學策略有哪些,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數的認識教學策略有哪些第 1 篇
教學目標個數的認識教學設計
1.認識11~20各數,能正確數數、讀數和寫數、掌握20以內的數的順序,會比較數的大小。
2.在日常生活中發現11~20各數。
3.能積極主動探索,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初步體會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4~85頁的內容,練習十四中相應的習題。
教具、學具準備
方格紙、小紅花、小棒、課件。
教學設計
創設情境
1.小朋友們,我們都已經認識了1~10。請你們看一看,在這些圖中,你看到了哪些物品?上面都有些什么數字?一起找一找(課件演示四件物品)。
生:我看到了有14、18、12、15
2.這些數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請你們試著把11~20之間的數寫在小紅花上,每朵紅花只寫一個,并按順序排列起來。
3.哪一個小組愿意把你們寫的數按順序寫在黑板上?
4.小朋友們,今天我們就進一步地來學習11~20各數。
板書:11~20各數的認識
新課
1.認數、讀數。
a.一起把11~20之間的數讀一讀。
b.觀察這些數,你覺得哪一個數比較特殊?
c.一起來看大屏幕,默默地數一數,共有幾根小棒?有幾個一?(課件演示10根小棒。)
d.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有幾個十?添上一根,有幾個幾?共有幾根?11是由幾和幾合成的?(課件演示其過程。)
e.同桌合作擺出12根小棒,說一說12是由幾和幾合成的。
f.繼續擺,你們能擺到幾,怎樣擺的?說說各是由幾和幾合成的。
g.提問:20根小棒是幾個十?為什么在2的后面寫上一個0呢?小組討論一下。
2.試一試。
a.讀卡片上的數。
17、19、20、16、12、18
b.填空。
10 ( ) ( ) 13 14 ( ) ( ) ( ) 18 19 ( )
誰能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小秘密?
3.認識數位。
a.拿出方格紙,小組合作,在方格上面擺小棒,下面擺數字,先擺14。
b.怎樣擺的,說說看。
c.小組合作,接著擺,想擺幾就擺幾。說一說你們是怎樣擺的。
d.你們有些什么發現?
e.誰能試著給左面、右面的數位起個名字呢?(課件演示個位、十位。)
f.提問:14中的1表示什么?4呢?
?。ㄕn件演示:個位 十位)
17這個數,7在什么數位上?1呢?
20這個數中,個位上是幾?十位呢?
小結: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板書)。
4.介紹計數器。
a.十位上撥下一顆珠子,這個數是幾?表示什么?
b.十位上一顆,個位上撥下5顆,這個數是幾?
c.十位上有2顆珠子,這個數是幾?為什么?
5.請翻開書第86頁看一看。
6.試一試。
做第86頁做一做的第2題。
活動
撥乒乓球猜數。
教學設計說明
1.結合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場景:14路公共汽車、年歷卡片上有關的11~20各數等情境引入新課,使學生覺得輕松、自然、喜聞樂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習的'積極性。
2.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試著寫數、排數,加深對11~20各數的認識。
3.充分發揮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利用學生在方格紙上擺小棒、下方擺數字的小組合作機會,鼓勵學生發現問題,主動探索11~20各數的意義。通過給數位起名字理解個位、十位、1個十和10個一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初步的合作探究能力。
4.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使學生理解11~20各數的組成,會按順序填數、比較大小、找一找相鄰的數等。
5.通過學生撥球猜數游戲,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猜測意識,同時也加深了對每一數位上的數所表示意思的理解,鞏固新知又活躍課堂。
專家評析
1.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一開課,老師就提供了生活中的實際素材,結合日常生活中的真實場景,讓學生找一找公共汽車、年歷卡片上的數,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接著,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平時所見過的這樣的數。這一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很好地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這節課,老師給學生提供了直觀、形象的學習材料,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親身體驗。如在學習數位時,老師讓學生在方格上面擺小棒、下面擺數字,再說一說是怎樣擺的。這樣,通過擺一擺、數一數、說一說,把操作、觀察、語言表達緊密結合,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很好地建立了數位的概念,充分體現了數學學習的過程性和體驗性。
3.注重了學生學習的情感和態度,整節課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組織有效的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本節課在這一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當前的教學改革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這就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與交流的機會。老師為學生提供了許多現實而有趣的數學學習活動,自主、合作等的學習方式貫穿整節課,構建了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數學課堂。
4.讓學生在創造中學習,在學習中創造。我們的教學就應該挖掘每一個孩子身上的創造欲望和能力,從而促進他們的發展。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大特點。如,老師讓學生嘗試把11~20各數按順序排列起來,學生有按從大到小排的,也有按從小到大排的。這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間,真正落實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
5.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并把這份經驗作為教學的起點和教師備課的出發點。設計這節課時,老師考慮到本班的學生基本上已經會認數、寫數、把數按大小順序排列,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6.精心設計提問。在教學的關鍵處設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自己嘗試解決問題也是這節課的一大特點。如:觀察11~20這幾個數,你覺得哪幾個數比較特殊?20根小棒是幾個十?為什么在2后面寫一個0?填完后,誰能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小秘密?這些問題,老師都在關鍵處提了出來,激發了學生思考、探究的動力,使課堂成為學生不斷進取的空間。
數的認識教學策略有哪些第 2 篇一、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等特點,往往影響課堂學習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課件不僅用來傳遞教學內容,而且還會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有利于調節課堂氣氛,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借助信息技術,化抽象為直觀,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小學生生活知識面窄,感性知識少,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運用信息技術能直觀形象地把整個過程顯示出來,可以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為他們學習數學知識架設一座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梁,幫助他們理解知識。
三、借助信息技術,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知識形成過程
應用信息技術教學,能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需要化靜為動,動靜結合,直觀生動地展示出來,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學得主動,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四、借助信息技術,學科知識還原于學生生活實際
知識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學習和交往活動中,他們逐步形成了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們具有利用現有知識經驗進行推論的智力潛能;相應地,學習不是簡單的使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的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學生能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學科問題,又能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使之構成一個完整的認知體系。
以下是我設計的一節“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課案例---------數的認識。
【教材分析】
《數的認識》是總復習的內容,重點復習整數和小數的意義、讀寫法、十進計數法、小數分類等知識。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我想讓學生在第一復習課時要喚起復習意識,并引起對復習方法的關注。通過“數的認識”整理復習,讓學生對小學階段所學的“數”有整體的把握,在腦中形成知識的結構圖,并且自己嘗試運用不同的呈現形式來表示所學“數”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如:框架圖、文字描述、圖表式等。更重要的是從中學會一些整理復習的方法。在學習內容的安排上為學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識的時間和空間,在個人反思、小組合作、班級交流和教師指導下不斷提升學生的認知結構。在復習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復習活動的經驗,引導學生逐步養成整理回顧和反思的習慣,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所以我將小數的讀寫、大數的改寫等知識放到下節課重點復習。
【學生分析】
復習前及復習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師對學生真正的了解,特別是學生真正的困難。雖然“復習”這個詞對學生來說一點也不陌生,但是通過我們對學生的前測情況來看,學生并非完全了解“復習”的真正內涵。總復習涵蓋的知識容量多、跨度大、時間長,所學的知識遺忘率高;學生不僅有對知識的遺忘,復習的方法也不成體系。面對六年的數學知識,學生會感覺知識太多、太雜,無從下手。在數的領域中,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比較片面,而且對于數與數之間的聯系并不清楚,僅僅局限于自己比較經常使用的數,例如:對于分數,他們熟悉的多是正分數,而負數又多是負整數等等。因此需要復習和回顧有關數的意義的理解。于是,我們把目標定在了對學生復習意識以及復習方法的培養上。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在具體的情境中,回顧和整理小學階段所學習的數,溝通各種數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弄清概念間的聯系與區別,構建數的認識的知識網絡;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數的擴充過程,進一步體會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會用數來表示事物并進行交流;結合具體情境系統復習整數、分數、百分數、小數和負數的意義,熟練掌握這些數的讀、寫法、小數的分類等相關的知識。
2、過程與方法:經歷學習過程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數感,逐步養成整理回顧和反思的習慣,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體會數學的魅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1、回顧和整理小學階段所學習的數,溝通各種數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弄清概念間的聯系與區別,構建數的認識的知識網絡。
2、結合具體情境系統復習整數、分數、百分數、小數和負數的意義,熟練掌握這些數的讀、寫法、小數的分類等相關的知識。
【教學準備】
1、學生每人搜集一條有關數的信息,閱讀數的起源相關知識,并可以制成PPT。
2、老師教學所的PPT課件。我們在電腦教室里上課
【預設教學過程】
一、 在“薄——厚——薄”的談話中——喚起復習的意識,明確復習意義
師:(課件出示華某某的圖像和簡介)華某某老爺爺是世界著名數學家,大家想知道華爺爺是怎樣讀書的嗎?(課件出示:書要能從薄讀到厚,還要能從厚讀到薄。)該怎么理解這句話呢?像這樣的數學書(師手舉一本數學課本),我們在小學階段讀了多少本?
師:是啊!已經讀了12本了,這是一個由薄到厚的過程。我們能把這12本書的內容都記下來嗎?顯然不能!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生:我們應該向華某某爺爺學習,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提煉,也就是把書由厚讀到薄。
師:說得好!從現在開始,我們要進行小學階段的總復習,也就是對我們六年來學過的知識進行消化、提煉。今天,我們要復習的內容是:數的認識。(板書該課題)
二、在“回顧——整理——運用”的過程中,展開復習活動
(一)收集生活中有關數的信息,分類整理。
1、同學們,從今天開始我們就正式進入小學階段的總復習。大家都知道,“數”在數學世界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現實生活中,也無處不在,誰能舉例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用數表示的信息?
學生用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說明,說明數據所表示的意義,老師側板書。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搜集的數,在回顧的基礎上進行分類,讓學生在回顧中梳理知識。另外,在分類過程中,多樣化的分類為知識整理進行了很好的鋪墊,分類的過程也是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的過程,通過師生對話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梳理?!?/p>
2、整個小學階段,我們學習的數是不是都在這里?還有沒有補充(完善板書:整數、自然數、分數、小數、百分數、負數、)
(二)了解數的發展過程,加深對數的理解與認識。(教學課件展示)
不知同學們還有沒有印象?我們在認識學習這些數的時候,就要大家對它的產生和發展作過調查和了解,你知道這些數是如何產生的嗎?如果我現在要你們根據這些數的產生順序排序的話,你會嗎?
l 原始社會,由于計數的需要產生了自然數的概念,隨著文字的產生和發展,出現了記數的符號,進而建立了自然數的概念。
l隨著生產、生活的需要,人們發現,僅僅能表示自然數是遠遠不行的。如果分配獵獲物時,5個人分4件東西,每個人人該得多少呢?于是分數就產生了。中國對分數的研究比歐洲早1400多年!
l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又發現很多數量具有相反的意義,比如增加和減少、前進和后退、上升和下降、向東和向西。為了表示這樣的量,又產生了負數。正整數、負整數和零,統稱為整數。如果再加上正分數和負分數,就統稱為有理數。有了這些數字表示法,人們計算起來感到方便多了。
l隨著文化的發展,十進制記數法的使用;分數概念的不斷完善,便產生小數,即不帶分母的十進分數。小數的出現標志著十進制記數法從整數擴展到了分數,使分數與整數在形式上獲得了統一。我國對小數的認識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
(三)構建知識網絡體系,查漏補缺。
1、通過對數的發展順序的了解,對于各數的意義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你是不是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呢?下面,我給大家5分鐘的時間,請你們根據自己對數的理解,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整理出一份“數的認識”知識網絡圖。
(1)獨立思考,分組進行整理。
(2)全班交流,展示匯報,構建知識網絡圖。
數的認識教學策略有哪些第 3 篇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正確地數出數量在11―――20之間物體的個數,并且知道這數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2、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并能夠正確地迅速地讀出11―――20各數。
3、培養學生操作能力、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應用意識。
4、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5、向學生進行遵守交通規則的思想品德和安全意識的教育。
教學重、難點:11―――20各數的認識以及組成
教學準備:小棒、蘋果教具、尺子、電腦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放錄音,歌曲《快樂的`星期天》
?。ㄍ瑫r)師:快樂的周末來到了,老師領著假日小隊的同學去軍屬李奶奶家幫好事,這時他們正穿過一條喧鬧的馬路。(電腦出示主題圖)
2、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圖有什么?
數一數,他們的數量各是多少?
?。ǜ餍〗M討論,討論后,各小組派代表匯報結果,教師選擇性地板書)
3、師:同學們觀察地很仔細,想像很豐富,那你們再觀察黑板上這些數,你們能發現什么?
生:這些數都沒有超過20。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和11―――20各數
(板書課題:11―――20各數的認識)
二、操作觀察、探索新知
請小朋友拿出15根小棒擺一擺,看誰擺得又對又快。
?。▽W生擺,教師巡視,發現不同的擺法,把不同的擺法指名學生展示在黑板上。
問:這幾種擺法你最喜歡哪種擺法?
看你擺好的15,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是由一個十和5個一組成的)
數的認識教學策略有哪些第 4 篇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回顧和整理小學階段所學習的數,溝通各種數之間的關系,構建數的認識的知識網絡。
2、進一步理解自然數、小數、分數、負數的意義及表示方法,能進行小數、分數、百分數之間的轉化。
3、總結整數、小數、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并進行比較。
4、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的擴充過程;進一步體會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會用數來表示事物并進行交流。
教學重點和難點:
建立知識網絡,掌握復習數學方法,數學思想
教學準備:
幻燈片
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展示生活中常用的數,然后教師說:“既然‘數’在數學世界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小學階段,我們曾經學過哪些數?”學生隨后回答:“自然數、整數、小數、百分數等。”師說:“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這些學過的數清楚地表示出來嗎?”
二、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構建自己對數的認識的知識網絡。教材中提供了一幅網絡圖,是將數分成了整數和分數。教學時,教師需要把握重點,這個活動的重點是幫助學生溝通各種數之間的聯系,構建知識體系,因為在頭腦中將知識形成一定的結構更有利于學生記憶和應用,教師不必把整數是否為分數等細節問題作為討論的重點。
?。ń虒W是要為學生提供充分交流的平臺,可以讓學生縣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內交流,最后在全班進行匯報。這是一個學生互相學習的最好契機,教師一定要精心準備,善于發現,引領學生更全面、更科學,更系統地回顧和掌握這部分內容。)
接著,教師先鼓勵學生在數軸上將所學的數表示出來。同時,借助數軸可以直觀地將數進行大小比較,數軸為學習數提供了一個最為直觀的模型,數學中應充分利用。
?。ㄅ囵B學生數形結合思想)
三、呈現學生曾經經歷的一些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想。第一幅圖,學生在用正整數表示蘋果的個數,使學生認識到為了表示數量的多少,產生了正整數;第二幅圖,提出了如何表示“沒有”的問題,也就是0的產生;第三幅圖,提出了如何表示“一個蛋糕平均分成4分后的其中一份”的問題,也就是需要引入分數;第四幅圖,提出了如何表示 “零下2攝氏度”的問題,也就需要引入負數。在教學時,鼓勵學生自己根據這些情境說出所學的數的發展過程,感受引入分數、負數的必要性;然后再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常見例子,舉出一些來,說一說生活中這些書的應用。
(這個活動的目的是使學生回顧引入新數的過程,體會現實生活的需要時數的擴充的一個重要原因,再次感受數的發展過程,感受數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系。這個活動也體現了總復習的作用,總復習不僅僅是對以前所學內容的簡單回顧和整理,還需要從整體上重新將所學內容串起來,幫助學生在數學思想上加以提升。)
四、總結
教學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己進行整理,全班交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