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4
這是烙餅問題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數學廣角”的知識成了這段時間的教學重點。四年級上冊的“數學廣角”包括了:烙餅問題、合理安排時間(統籌方法)、排隊求等候時間總和、田忌賽馬(對策論)這四個內容。看看課時安排,只有四課時,書上的內容,也好像很淺顯。可是實際教學當中,要把各種方法在課堂中落實下去,知道過程,掌握方法,靈活運用,這其中的容量是很大的。下面就“烙餅問題”談談自己的想法:
“烙餅問題”是一節滲透統籌優化思想的數學課,它通過簡單的優化問題向學生滲透簡單的優化思想,讓學生從中體會統籌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數學的魅力。本節課我立足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原有的基礎知識出發,創設生活情境,以“烙餅”為主題,讓學生借助學具操作,圍繞怎樣烙餅,親身經歷探索“烙餅”中數學知識的過程,逐步掌握烙餅的最佳方法。在本課教學中,我突出了以下幾點:
1、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來理解方法。
教學時我先通過一個設疑“家里的鍋每次只能烙兩張餅,兩面都要烙,烙熟一張餅的一面需要3分鐘,怎樣才能讓一家三口盡快吃上餅?”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理解題意,有學生說出了9分鐘這個答案,這時部分學生說不行的,但是也有部分學生說可以的。我就順勢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圓形紙片代替餅,讓學生先獨立操作演示。然后讓他們同桌演示,有困難的互相講解幫助。這樣,幾乎全部學生都理解了這個優化過程。這一環節,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原有的知識出發,創設了生動、現實的情境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活動中感受到烙餅的策略。
2、滲透數學方法的同時,順勢進行理性地提升。
在教學怎樣烙餅省時時,學生通過操作后掌握了三個餅的烙法,但是光有這些感性的認識是不夠的,怎樣讓學生有進一步的理解和提升呢?我讓學生來說說怎樣表示剛才的操作方法,有的學生用寫過程的方法,這時我就給學生提示了列表的方法:
餅的張數123
第一次正正
第二次反正
第三次反反
學生通過列表來表達過程,對烙餅的策略有了進一步理性的提升。在進一步尋找規律時,也不再是簡單的操作,而要求學生操作后通過想像和思考來得出烙4張餅、5張餅、6張餅、7張餅……的策略
3、讓學生通過多角度觀察總結規律。
在學生得出烙2張餅、3張餅、4張餅……所需的時間后,下一步我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談談發現的規律并加以總結。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我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并總結出了以下幾種規律:①如果要烙的餅的張數是雙數,可以兩張兩張地烙;如果要烙的張數是單數,就先兩張兩張地烙,剩下的就用烙三張餅的最佳方法來烙。②每多烙一張,就多用3分鐘。③烙餅的張數和時間的規律:用餅數乘3就可以知道烙餅的時間。
愛因斯坦說“比宇宙更遼闊的是什么?是想象力。”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該鼓勵學生敢于向老師、向書本、向權威質疑挑戰,敢于標新立異。本節課結束時有學生提出:“如果一次能烙3張餅、4張餅或更多的餅,需要多長時間呢?”我相信,讓學生經歷了一次烙兩張餅,烙3張餅的最佳方法的過程,學生是有能力推導出一次烙3張或4張餅的最少時間的。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112頁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通過生活中的簡單事例,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優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中的策略的多樣性,初步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化方案的意識。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教學難點:探究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
教具準備:硬幣、若干張圓紙片(涂上正反不同顏色)、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學習新知
同學們早上你們的家人給你們做了什么好吃的?老師的家人給老師烙的餅。你們知道嗎廚房里也有數學問題。想知道是什么嗎?(課件出示例1圖)小華媽媽正在為全家人做自己的拿手絕活——烙餅。(板書課題:數學廣角——烙餅問題)
(一)師:從圖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學生觀察、理解圖中的內容。(目的讓學生了解一個鍋可以烙兩張,每面都需要烙。)
師:媽媽烙餅的一面需要幾分鐘?一張餅最少需要幾分鐘?
生:3分鐘、6分鐘(學生對餅需要烙兩面有直接的了解)
師:“如果媽媽要烙2張餅最少需要幾分鐘,怎樣烙?”
生:12分鐘、6分鐘(讓學生討論出6分鐘是對的)
讓學生用圓紙片在黑板演示。(其他學生用硬幣操作)
師:那么烙4張餅那?
生討論并讓同學黑板演示。(其他同學用硬幣操作)
師引導6張餅、8張餅、10張餅需要多少分鐘。(將上述張數和總用時對應板書黑板上)
師:同學們看黑板上的這些張數和總用時,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討論總結出雙張數×3=總用時
(二)師:爸爸、媽媽和小麗各吃一張餅,一共要烙3張餅呢,烙3張餅需要多少時間,看看誰用的時間最短,能最早讓他們吃上餅。(提示學生每次鍋里同時能烙兩張餅)
1、學生操作,探究烙3張餅的方法。(讓學生用發的硬幣烙一烙,同桌之間、小組之間說說用了幾分鐘,是怎樣烙的。)
2、學生演示烙餅法。
師:誰愿意把你烙餅的方法介紹給大家。(幾位不同意見的學生上黑板動手烙,邊烙邊解說)讓大家來比較:“這些烙法,哪一種能讓大家盡快地吃上餅?”
生得出結論:9分鐘是烙3張餅所用的時間最短的。
師:誰能再把如何9分鐘就能烙好餅的方法再和同學們分享一下。(學生黑板邊演示邊解說)
師:使用這種方法時,你發現了什么?(使用快速烙餅法,鍋里面必須同時放2張餅。)
讓學生用烙3張餅的快速烙餅法再烙一次,邊烙邊給同桌解說(烙3張餅的最佳方法是解決烙餅問題的關鍵。我讓學生演示烙餅過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嘗試,再進行比較,既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師引導:那么烙5張餅需要多少分鐘那?7張、9張那?
學生自己動手并同桌間討論,得出結論。教師板書張數與總用時。(生得出5張餅可以先烙2張,再烙3張。7張、9張同理)
師提問:同學們發現黑板上單數餅與總用時存在怎樣的關系?
生總結出單張數×3=總用時
引導出雙張數、單張數與總用時的關系都是一樣的進而總結出烙餅問題的一個規律:張數×3=總用時 (由3是單面時間)進一步總結出張數×單面時間=總用時。
二、實踐應用
課件出示114頁做一做第1題。
教師:“現在美味餐廳的廚師也遇到了難題,餐廳里來了三位客人,每人點了兩個菜,而餐廳里只有兩位廚師,假設兩個廚師做每個菜的時間都相等,怎樣安排炒菜的順序才比較合理呢?”
1、引領理解題意。
2、全班交流(一般會從等待時間考慮,可以提示中間桌子是一位老伯伯。)
三、全課總結
1、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讓學生自己總結)
2、師:同學們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可以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解決。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105頁例2。
教材分析
《烙餅問題》是數學廣角中“優化問題”的內容,主要通過討論烙餅時怎樣合理安排操作最節 省時間,引導學生體會在解決問題中優化思想的應用,滲透優化思想。這節課之前的《沏茶問題》 同樣滲透優化思想,考慮到理解難度并不大、以及市一小學生學情。則直接教授“烙餅問題”提升 思維難度,作為課例提供給團隊研討。“烙餅問題”知識的本身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不易理解 的,雖然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烙餅,但缺乏烙餅的實際經驗,所以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通過 圖形直觀、例舉驗證、觀察比較、合作討論等方法,由直觀到抽象、由難到易的分層次組織教學, 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情況下“怎樣烙餅才最省時間”的實踐策略,從而真正引導學生體悟優化思想, 并能進行簡單的實際應用,培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烙餅問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烙餅問題”數學模型,掌握不同張數“烙餅”最優化方案的基本規律,能解釋生活中 的相關現象、能進行相關的簡單實際應用。
2.通過觀察、操作、比較、討論等數學學習過程,引導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滲 透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3.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體驗探索和合作的樂趣,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 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利用探究“烙餅問題”的規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在探索“烙餅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解決較復雜問題的數學研究方法,體會優化的 數學思想。
教學準備
課件、記錄表、餅模型。
教學過程
準備課前互動: 有一個字總是被人們念錯,猜猜是哪個字?(錯) 同一天出生的兩個小孩,長得一模一樣,是一個媽媽生的,不是雙胞胎,請問咋回事?(三胞胎)
設計意圖:舒緩緊張氣氛,活躍現場氛圍,幫助學生思維“熱身”。
一 、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出示自家廚房情境,交流吳老師做飯的興趣愛好。
2.煮一個雞蛋需要5分鐘,煮3個雞蛋需要多長時間?
3.烙兩張餅需要6分鐘,烙一張餅需要幾分鐘?
設計意圖:老師進行自我開放,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老師,拉進師生距離。從最簡單的優化案 例談起,給全體學生思考的時空,為探究課堂中的問題打基礎。通過逆向思維問題的直接對比,初 步引發沖突,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二 、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解讀信息,理解烙餅規則
1.學生自主閱讀,發現關鍵的數學信息。每次只能烙兩張餅,兩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鐘。
2.深入解讀數學信息。(1)每次只能烙兩張餅是什么意思?(2)兩面都要烙呢?設計意圖:發現并提出問題是數學學習的根本。引導學生能把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抽象成數學問 題來解決,這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重要意義之一。
(二)依次探究2張餅、1張餅、4張、6張、8張……張餅的最優烙法 1.研究2張餅的最優烙法。設問:如果要烙2張餅呢?需要幾分鐘?(1)想一想,你會怎樣烙?所用時間是多少?(2)指名學生匯報(借助手直觀演示),預設出現兩種情況。烙兩張餅需要6分鐘,烙一張餅需要3分鐘。可兩張餅一起烙,先烙正面需要3分鐘,再烙反面,又需要3分鐘,共6分鐘。(3)原因分析。預設:鍋里面有空位,但是只烙一張餅,只有空著。2.探索4張餅的烙法。(1)同桌之間用手當餅,嘗試驗證。(2)交流匯報:用老師的餅模型在黑板上演示,得出公認的結果。
3.全班分4組,分別探究烙6張、8張、10張、12張餅的最優方案。(1)集體研討。(2)交流匯報,合情推理,得出結論。當要烙的餅的張數為雙數時,最優化方案所用時間是餅 的張數乘烙單面的時間。(板書)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要切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由淺入深循循善誘。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會感覺到輕松得出結論。同時探索過程中的直觀方法、模型思想為后面探究更難的烙3張餅問 題打下基礎、埋下伏筆。
4.探究3張餅的最優烙法。(1)猜測烙3張餅所需時間。學生自主嘗試、合作交流。(2)展示烙法,尋求最優方案。(3)挑選至少兩個小組分別匯報,學生借助老師提供的餅模型在黑板演示,同時呈現記錄表。預設生成:第一種:12分鐘、第二種:9分鐘 (4)對比發現3張餅的最優烙法。
5.小結:3張餅的最優烙法的原理。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關鍵、是突破難點的核心環節。在前面探究較為簡單的烙餅張數的基礎上,利用已有的認知經驗和活動經驗,經歷了猜想、操作、驗證的學習過程,能更好的滲 透數學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6.探究5張、7張、9張、11張餅的最優烙法。(1)教師借助板書,引導學生利用前面烙餅的經驗推理出烙單數張餅(不含1張)的最優 烙法。(2)學生小結。設計意圖:當烙餅的張數是雙數時,就2張2張的烙,當烙餅的張數是單數 時,可以先2張2張的烙,最后3張按最佳方法烙,這樣最節省時間。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拓展,培養學生推理能力,真正做到舉一反 三,所形成的知識、技能、思想和經驗是推動學生后續學習數學最寶貴的財富。
三、練習鞏固,提升應用
1.(例題中情境)如果有16張餅,怎樣烙最節省時間?需要幾分鐘?
2.(例題中情境)如果有23張餅,怎樣烙最節省時間?需要幾分鐘?
3.媽媽用一口平底鍋煎魚,每次只能放兩條魚,煎一條需要2分鐘(正、反兩面各需1分鐘), 煎7條魚至少需要幾分鐘?
4.一口鍋一次能同時烙3張餅,兩面需要各烙3分鐘,烙6張餅最少需要多長時間?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再次引發學生思考,同時完成鞏固和應用。
四、總結延伸,拓展思維
1.談談你這節課的收獲?
2.拓展延伸。設疑:假如媽媽的這口鍋再大一點,每次最多能烙3張餅,情況還跟兩張餅的一 樣嗎?附:用一口平底鍋烙餅,每次可以烙3張餅,每面要烙1分鐘。如果有4張餅,兩面都要烙,至少需要多分鐘?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把一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更好的同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同時進行更為深 度的思考,為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思考時空。
各位評委、專家、同仁們:
大家好!
我上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材第七單元《數學廣角》里的例 1——《烙餅問題》。這個單元選取了烙餅、沏茶、田忌賽馬等生活中顯而易見的事例,向學生初步滲透統籌、合理安排時間和用優化思想解決問題的重要數學思想,旨在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參上把烙餅和沏茶問題放在一個課時內完成,但我個人認為,烙餅這個素材在“用優化思想解決問題”方面很具代表性,能夠通過操作、觀察、對比、猜測、驗證等方式,訓練學生的思維。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很值得挖掘。于是我用一個課時的時間來教學《烙餅問題》。
我的教學思路是先引導學生利用學具探究烙三張餅至少需要的時間,向學生初步滲透優化思想,感受其重要性。再讓學生自主探究烙4—7張餅的最佳方案及至少需要的時間,通過交流、爭辯、對比等活動進一步向學生滲透優化思想的重要性。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板書,發現其中蘊含的數學規律,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并運用規律解決生活中類似烙餅這樣的實際問題。其中,通過烙餅事例向學生滲透優化思想是教學重點,探究三張餅的最佳烙法及至少需要的時間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為了突破難點,我先用課件給學生播放了烙餅的錄像,讓學生對烙餅有個初步的認識。再用很短的時間讓學生了解烙一張、兩張餅至少需要的時間,為探究三張餅的最佳烙法作好鋪墊。在探究三張餅的最佳烙法時,學生首先想到的是要12分鐘,我就問:“還有更省時的方案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迫使他們重新思考和操作。當學生尋找不到最佳方案時,我就提醒學生:“你能不能想一個辦法保證每次鍋子里總有兩張餅呀?”爭取達到一石擊起千層浪,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出交替烙法。為了照顧每一位學生,我又安排學生跟著我的課件把交替烙法重新操作了一遍,從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為了突出“如何用優化思想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一教學重點,我是這樣做的:首先,在探究烙兩張餅至少需要幾分鐘時,有的學生說要12分鐘,有的學生說6分鐘,從而引發分歧,激起學生爭辯及思維的碰撞。再通過各自陳述理由后對比發現:鍋子里同時烙兩張餅更省時省資源,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重要性。其次,在探究三張餅至少需要幾分鐘的時候,有的學生說要12分鐘,有的學生說要9分鐘。再次引導學生對比發現:分組烙法操作起來簡單,交替烙法雖然復雜,但更省時,也符合題意。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選擇優化思想解決問題”重要性的印象。另外,在探究6張餅的最佳烙法時,也許有的學生會選擇用分組烙法烙三次,有的學生會選擇用交替烙法烙兩次。雖然兩種方案都是需要18分鐘,但通過引導學生對比發現,用分組烙法烙三次操作起來更簡便。讓學生再次感受到在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還要選擇操作過程的最優化。
本節課還需要改進的地方也有兩點:
1、最初我的設計是讓學生分組合作,自主探究4—7張餅的最佳烙法和至少需要的時間,并填寫好記錄單,再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的探究成果,引起學生的爭論及思維的碰撞。但因學生年齡、教材難度、時間有限等原因而放棄了。導致了學生動筆的時間相對過少及不能充分展示學生能力的缺憾。
2、由于本節課的內容本來就難,且學生是三年級的孩子,加上時間只有35分鐘,所以設計的練習題都是一些模擬練習,層次性不是很強,形式也比較單一。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基本上達到了我的預期目標,但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懇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