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0
這是用百分數解決問題教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用百分數解決問題教案第 1 篇
教學過程:
一、積累鋪墊
1.引入:剛才的游戲有意思嗎?我們再來玩個游戲好嗎?(課前游戲:你來比劃我來猜)
2.要求:剛剛我們根據比劃來猜測是什么事物,現在請同學們在紙上畫出題目的意思。
3.出示第一關:中山路小學原有一個花圃是長方形,長4米,寬3米。校園擴建時,長增加了2米。(1)學生畫圖(2)對比交流
4.從圖中你能求出什么?
二、初步感知
1.出示第二關:中山路小學原來操場是一個長方形,長40米。在擴建校園時,長增加了20米,這樣操場面積就增加了600平方米。原來操場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2.審題激需:你能想個辦法讓大部分同學都能理解題意順利闖關呢?(畫圖)
3.看誰能把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都在圖中表示出來?(1)學生畫圖, (2)對比交流:
4.現在圖有了,你能根據圖來求出原來操場的面積嗎?
(1)學生嘗試,教師巡視。(2)討論交流:
5.小結:從開始審題我們覺得有點困難,至現在大部分同學都能做出來,你有什么感受?(畫圖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畫圖能幫助我們思考……)
三、再次體驗
1.出示第三關:中山路小學原來有一個寬30米的前操場。因為要造“牡丹公寓”,寬減少了10米,這樣前操場面積就減少了400平方米。現在前操場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2.審題后問:長方形操場是怎樣變化的?(寬減少)你能把寬減少在圖上表示出來嗎?
3.學生畫圖,嘗試解答后交流:把題意表示清楚了嗎?能指著圖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想的嗎?(可能會有幾種方法,重點指出寬減少了,長不變,減少的長方形的長就是現在長方形的長。)
4.小結揭題:我們順利闖過了第三關,你能談談畫圖對我們解決問題有什么幫助嗎?(清楚地找到數量之間的關系)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之一畫圖(板書)。
四、深入體驗
(一)第四關:
1.引入:應用畫圖的策略,我們來闖第四關。
2.分層出示:
(1)中山路小學原來有一個長方形操場,長40米,寬30米。擴建校園時,操場長增加了20米。這個操場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學生口答,再出圖列式)
(2)中山路小學原來有一個長方形操場,長40米,寬30米。擴建校園時,操場寬增加了15米。這個操場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學生口答,再出圖列式)
(3)中山路小學原來有一個長方形操場,長40米,寬30米。擴建校園時,操場長增加了20米,寬增加了15米。這個操場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學生猜測。先獨立畫圖,再討論驗證。(得出不是增加1200平方米,應該大于1200平方米)
到底增加了多少?學生解答后交流。(交流“整體”和“分塊”兩種思路)
3.反思小結:從用經驗猜測,到畫圖驗證,最后到解決問題,你有什么啟發嗎?
(二)第五關:
1.引入:第四關我們都闖過了,下面我們要挑戰——第五關!
2.出示第五關:中山路小學原來有一個長方形操場。如果這個操場的長增加20米,或者寬增加15米,面積都比原來增加600平方米。你知道原來操場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嗎?
(1)審題后問:與第四關有什么區別?(一個是“同時”,一個是“或者”)
(2)學生畫圖解答后交流:(讓學生指了圖來說思路。重點交流長增加出來的長方形的長就是原來長方形的寬;寬增加出來的長方形的寬就是原來長方形的長)
五、全課總結
今天學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你有什么收獲?
用百分數解決問題教案第 2 篇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轉化的策略分析問題,靈活確定解決問題的思路,并能根據題目的特點選擇具體的轉化方法,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
2.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轉化策略的應用。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經驗,感受轉化的多樣性。增強解決問題時的轉化意識,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感受轉化策略的價值,初步掌握轉化 的方法和技巧。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揭示轉化的策略
1.出示
師:這是什么圖形?(長方形)圖中每個小方格的面積都是l平方厘米。
如何求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54=20(平方厘米))
2.出示
師:你能求出這個圖形的面積嗎?怎樣思考?(把左邊的三角形剪下來,平移到右邊
去,使原來的圖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演示轉化過程。(板書:轉化)師:轉化成的這個長方形與原來的圖形面積有什么關系?(面積相等)
(評析:用較為簡單的圖形過渡,把它轉化為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孕伏轉化的策略,使學生初步感受轉化的作用)
3.出示例1的兩幅圖,(作業紙)
師:這兩個圖形你們學過嗎?
我們能用已有的面積公式直接計算它們的面積嗎?它們的面積相等嗎?有什么辦法來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呢?
(1)同桌討論。(數方格,轉化(割補))
(2)動手操作?
(3)交流自己所用的轉化方法,鼓勵學生采用多種轉化的方法:(如果有學生提出數方格,則提示他們進一步想想不完整的方格如何處理)重點讓學生說一說如何將兩個圖形轉化成已學過面積計算公式的圖形。然后課件演示。
師:你是怎樣進行轉化的?
(第一幅圖:先割下上面的半圓,再將這個半圓向下平移5格,就轉化成了54的長方形了;第二幅圖:先把下半部分凸出來的兩個半圓割下來,再繞直徑的上端旋轉180度,補到圖形上半部分凹進去的地方,于是這個圖形也轉化成54的長方形)
師:轉化后的兩個圖形的面積什么關系?(都等于20格)
師:你怎么想到把圖形分割后重新拼合進行轉化的?(原圖復雜,轉化后的圖形容易計算面積,而且轉化前后圖形的面積不變)(板書:復雜簡單)
(4)總結評價。
師小結:剛才我們為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先把它們轉化成長方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板書:解決問題的策略)
(評析:轉化的目的是為了把困難的問題化為容易的問題,或者把復雜的問題化為簡單的問題,利用動畫使轉化的過程更加直觀,更加便于理解,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了轉化的好處)
二、回顧轉化實例,感受轉化的價值
1.回顧以往轉化的經驗。
師:其實在我們以前的學習中,已經多次運用過轉化的策略,想一想,在哪些地方用到了這種策略?(可適當提示不同領域的轉化)
生可能會說:
a、 面積或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用過形的轉化。(平行四邊形長方形;三角
形、梯形平行四邊形;圓長方形;圓柱長方體;圓錐圓柱)
b、 計算中用過數的轉化(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小數乘除法整
數乘除法;分數除法分數乘法)
C、簡便計算中用過的式的轉化。
2、初步感受轉化的價值。
師:這些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什么共同點?(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陌生的新問題為熟悉的問題)
板書:新問題熟悉的問題
師:以后你再遇到一個陌生的問題時,你會怎樣想呢?
(評析:學生曾經多次運用轉化的策略學習新知識,引導學生對這些過程進行回憶,從策略的`角度重建相關知識的聯系,有利于他們理解轉化的共同點)
用百分數解決問題教案第 3 篇教材分析
本課時學習的是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例題是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替換,發展解題策略。解題的關鍵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這個數量關系進行的替換活動,把較復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問題。教學的任務是把學生潛在的、無意識的方法喚醒,使隱含的思想清晰起來。
學情分析本節課的學習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據教師平時對學生的了解和學生前面的學習表現而做出的。
?學生是合肥市區六年級的學生。
?學生有良好的小組合作進行探究的學習習慣。
?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
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替換的策略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并能根據題目的特點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
二、能力目標:
使學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替換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1、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替換的策略去分析數量關系,并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和選擇相應的解題策略。
2、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感受替換策略對于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程序教 學 內 容教學活動學習方式教學策略
一、復習
引新。1、提問:
同學們我們學過哪些解決問題的策略?
(列表、畫圖、列舉還原)、
2、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的知識。組織學生回憶舊知、交流、匯報。以舊引新復習引新
二 、探究
新知
(一)用替換策略解決倍數關系問題
1、出示例題(圖文結合)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可以倒滿。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理解題意
(1)你從題中獲得哪些信息?要我們解決什么問題?
根據回答完成板書:
小杯6個
小杯的容量 720 ml
是大杯的1/3,
大杯1個
你認為哪個條件是解題的關鍵?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它們的關系還可以怎么說?
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現在根據已知的條件能直接求出 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不能!
那么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我們可以:
把1個大杯換成3個小杯
或是
把3個小杯換成1個大杯
3、自主探索,研究替換策略
同學們想到了兩種方法來解決,下面請選擇一種你喜歡的方法
(1)先畫出換杯子示意圖。
(2)然后根據圖再列式計算。
4、匯報交流
請個別學生回答解題的方法
生A、大杯換小杯
1個大杯換成3個小杯
13=3(個)
6+3=9(個)
7209=80(毫升)
803=240(毫升)
生B、大杯換小杯
6個小杯換成2個大杯
63=2(個)
2+1=3(個)
7203=240 (毫升)
2401/3=80 (毫升)
5、檢驗結果
怎樣知道我們計算得對不對呢?
我們要來檢驗一下。
這題怎樣檢驗?
生: 806=480(毫升)
240+480=720(毫升)
符合果汁有720毫升這條件就行了嗎?
生:80240=1/3 或是
24080=3
還要符合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這個重要的條件才行。
都符合了題目中的條件才說明我們做對。
請大家寫上答語。
6、比較方法,提升策略
在剛才的探究中,我們知道了可以把小杯替換成大杯,也可以把大杯替換成小杯,在這個過程中怎樣來替換,又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完成板書:
小杯6個 6+3=9
1/3 720毫升
大杯1個 2+1=3
仔細觀察這兩種方法,它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都是把兩種不同容量的杯子換成同一種容量的杯子,來計算的。
7、小結方法,揭示課題
也就是把兩種不同的量換成同一種量。
這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策略。
(二)用替換策略解決相差關系問題
1、理解題意
出示變式題(圖文結合)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可以倒滿。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還是剛才那道題嗎?
與剛才的題目有什么不同?
已知的條件和要求的問題各是什么?
關鍵句是什么?
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
還可以怎么說?
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20毫升
你會解答嗎?
2、自主嘗試
請自己試一試,用我們學習解答例題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自主畫圖列式計算
2、交流方法
生C、大杯換小杯
1個大杯換成1個小杯
720-20=700(毫升)
7007=100(毫升)
100+20=120(毫升)
小杯6個 6+1=7 720-20
多20 ml
大杯1個
生D、大杯換小杯
6個小杯換成6個大杯
206=120 (毫升)
720+120=840 (毫升)
8407=120(毫升)
120-20=100 (毫升)
小杯6個 6+1=7 720-20
多20 ml
大杯1個 6+1=7 720+120
4、檢驗結果
互相檢驗結果.
生: 1006=600(毫升)
600+120=720(毫升)
120-100=20 (毫升)
符合已知信息我們就做對了。
4、小結變式題思路
仔細觀察,它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也是把兩種不同的量通過替換變成同一種量,這樣使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
組織學生畫圖、列式解答、研究方法,使學生充分感知替換策略
引導學生利用兩種量之間的關系,想到不同的解決方法,同時發現它們共同的特征。組織學生討論,再利用多媒體直觀演示,豐富學生的感知。
組織學生自己嘗試根據兩種量之間的關系,繼續運用替換策略解決相差問題。運用多媒體直觀演示,解決教學中的疑難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替換中,總量變化的疑惑點。
引導學生比較發現替換策略能解決的兩種不同情況的問題的特征。充分體會替換策略的價值。
通過自主研究,匯報交流,使學生的語言、思維得到發展,學生通過畫圖計算感知替換策略。
觀察比較、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通過嘗試算法,匯報交流,進一步理解替換策略,體驗它的實用性。
通過比較集體研討發現問題的不同類型的特征。
畫圖匯報交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
通過相互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合作學習,共同研究策略。在合作學習中,相互取長補短,增強合作意識。
放手讓學生自主研究替換策略解決相差問題,充分體驗策略的真正的價值。
引導觀察比較,歸納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比較例題與變式題
例題與變式題都是運用替換策略解決的,它們有什么異同?
小組討論,集體交流
這兩道題目我們都是用替換的策略來解決的。
倍數關系,杯子個數變化,但總量沒有變。
相差關系,杯子的個數沒有變,而總量卻變化了。
根據學生回答完成板書。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1、紙盒問題
2個大盒,5個小盒裝滿球,正好100個,一個大盒比一個小盒多裝8個,一個大盒裝多少個?一個小盒裝多少個?
(1)先畫出替換示意圖
(2)再交流自己是怎樣來解答的
2、門票問題
六(3)班43名同學和王老師、楊老師一起去秋游,買門票一共用去470 元,成人票的價格是學生票的2倍,每張成人票和學生票各多少元?
3、練習十七的第1題
鋼筆和鉛筆的問題
4、機動練習
小明原來有一些郵票,今年又收集了20張。送給小軍30張后,還剩52張。小明原來有多少張郵票?
5、生活實例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獨立分析習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獨立完成,交流反饋。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深化新知,充分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
五、板書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 替換
小杯 6個 6+3=9(個)720ml
小杯是大杯的1/3 變了 沒變
大杯 1個 2+1=3 (個)720ml
小杯 6個 6+1=7 (個)720-20
大杯比小杯多20ml 沒變 變了
大杯 1個 6+1=7 (個)720+120
用百分數解決問題教案第 4 篇[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兩步問題的步驟和方法,了解可以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②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發現、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
④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教科書P2—4的游樂園情境放大圖片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尋找數學問題,激發學習的興趣。
1、談話: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到游樂園玩嗎?你們看,這些小朋友玩得多開心啊!在這個游樂園里,小朋友們參加了哪些活動?
2、引導收集信息,提出問題:圖上告訴我們什么信息?你能根據有關的信息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交流數學問題:學生四人小組活動,交流各自發現的數學問題,并在小組內解決。(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4、質疑:剛剛在小組活動時,老師發現根據兩個信息提出的問題,小朋友很快就解決了,可是有一些小朋友根據“看木偶戲”這一情境提出的問題卻難倒了很多小朋友,那到底是什么數學問題呢?一起來看看。
二、探究加、減法兩步計算的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
1、引導學生觀察“看木偶戲”的情境圖。
談話:從圖上,你找到了哪些信息?需要我們解決什么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把三個信息板書出來)
2、四人小組交流討論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1)應該怎樣解決“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這個問題。
(2)學生獨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鼓勵學生尋找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3)全班交流,教師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板書出來。
① 22+13=35(人) ②22-6=16(人) ③13-6=7(人)
35-6=29(人) 16+13=29(人) 22+7=29(人)
④22+13-6=29(人) ⑤22-6+13=29(人)
學生說每一種方法的想法。
(4)觀察比較,選擇自己喜歡的解決方法。
讓學生了解前三種是分步列式而后兩種是綜合式。①和④想法一樣,②和⑤想法一樣。前三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但想法是不同的。
說說自己喜歡哪一種解決方法,這種方法是什么?(同桌互相交流)
3、小結:你發現今天所解決的問題和以前的問題有什么不同?
三、練一練,進一步鞏固兩步解決的問題的方法。
1、P6第1題。
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尋找信息和問題。
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集體訂正(學生說想法)
2、P7第4題。
(出示表格)了解表格每一欄表示的意思。
求中國隊的總分這個問題,怎么解決?(要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
學生獨立完成下面幾題,集體訂正。
四、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問題嗎?你能在生活中尋找到這樣的兩步解決的數學問題來考同學嗎?請把這星期尋找到的問題整理到數學銀行里。
[課后反思]
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圍繞問題的解決采取與之相關的信息,創設開放性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數學信息,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解題的思路,初步學習解決兩步計算應用題的解題步驟與方法。課堂上老師采用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交流自己的解題方法,從而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自覺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