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0
這是二年級表內乘法二教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二年級表內乘法二教案第 1 篇
學生已經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頃和常見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以及掌握了它們之間的進率并且會進行單位間的換算。
本課難點是在感知了1公頃的實際大小的基礎上感知更大的1平方千米的大小,重點是發現平方千米、公頃、平方米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和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我仍按上節思路,用教材中通過精選的現實素材:九寨溝、三峽水庫、杭州西湖、2004年植樹造林面積使學生初步感知平方千米這個大的面積單位后,揭示課題,然后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以及平方千米字面上猜想1平方千米是怎么規定的,培養了他們的.發散思維和聯系能力,引導他們得到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就是1平方千米,并讓學生通過觀察、計算、推理和想象等活動進一步認識1平方千米的大小,以及與平方米、公頃之間的關系。然后通過試一試、練一練鞏固所學知識。
最后用房產商的廣告作為課堂外的拓展練習,更好的體現數學的生活化。整體來講,效果比上節好很多,只是學生在轉換單位時,仍然不能快速的用情境記進率。在生活問題中,活用數學的能力還有待加強。
二年級表內乘法二教案第 2 篇公頃和平方千米是較大的面積單位,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用到的地方不多,所以學生比較生疏,在教學第八單元單元的時候,感覺這個東西是教不會的,所以1公頃的認識主要是以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為主,根據一定的推測,來感悟1公頃的大小。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主要問題在于:對1公頃的認識不夠深刻,主要體現在填空的時候,遇到“故宮的面積大約是40()”時,學生會不自覺的填寫平方千米,教學過程中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處,現在總結如下。
一、區分好“公頃”和“平方千米”的使用地方
大、較大這兩個詞的界定是很含糊的,對于學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籃球場、大操場的面積,這些是學生深刻體會到的,每天都能見到的,以這些為基準,來感悟1公頃,分別大約是200個教室的面積、24個籃球場的面積、5個大操場的面積。
相對于1平方米而言,公頃是較大的單位,它是用來測量土地面積的,這個時候需要給孩子一個整體的概念,它是有別于“平方米”的,所以有1公頃=10000平方米,因為特殊所以進率是10000,這也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
大是相對的,較大也是相對的,因為是相對來說,所以學生的認知結構會出現混亂,自然會體現在搞不清楚到底該填寫公頃還是平方千米了,所以想解決這個問題,要給學生建立起一個標準。
在生活中,想要找到這個標準是困難的,尤其是“平方千米”的標準,個人以為應該是建立在行政區劃“市”的基礎之上,給學生這個標準之后,再讓學生去感悟何時用平方千米何時用公頃則有些好轉。在一般的情況下,“較大”用公頃,“大”用平方千米,這樣的策略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有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重新建構。
二、在活動體驗中建立地級單位的概念
動腦去想,用眼去看,動手去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般程序,這樣的過程本身是無可挑剔的,但是對于生本之間需要一個媒介起到引導作用,這就是教師,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有價值的'思考和有意義的探索活動,獲得新的知識,形成技能。
動腦想1公頃是很困難的,學生的描述無非是“大”、“很大”,這樣的描述是建立在淺表層面的,學生此時并未建立起1公頃的直觀概念,在他們的腦海中只出現了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但到底是什么并無確切概念。
用體驗活動來幫助學生建立起概念,并且給出實實在在地拓展,1平方千米的教學難點是體驗,學生無法從1公頃的概念類比出100公頃,而在現實生活中,連大人對平方千米的概念也是比較生疏的。
我想到了數學上的一種思想方法,叫做“不完全歸納法”,也就是說,我們在教學平方千米的時候,知識形成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習得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體驗、辯論、思辨的過程。
二年級表內乘法二教案第 3 篇教學目標:《公頃與平方千米》教學設計
了解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看看體育場的圖片,你們有什么感想?(體育場太大了)
2、那還能用我們前面學過的面積單位進行測量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板書課題)
二、探究體驗
1、通常我們在測量土地面積時,要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它們到底有多大呢?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2、帶領學生到操場進行實際測量。
(1)量出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標桿及繩子把這100平方米圍起來。
(2)讓學生手拉手,圍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
(3)教師向學生說明,100塊這樣大的`土地就是1公頃。
3、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頃。
打個比方,我們的教室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那200個教室的面積就是1公頃。10000平方米=1公頃
4、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相當于100公頃。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足球場的面積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個足球場。1平方千米=100公頃
三、實踐應用
1、生獨立完成練習二十第1、2題。
2、生分小組完成練習二十第3題。集體匯報交流、反饋。
四、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新的知識?
2、師總結。
教后反思:
公頃、平方千米 教學設計
共7課時 總第45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進一步了解面積單位以及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能準確地進行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2、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單位。(練習二十第4題)
大樹高16__ 蠟筆長1__
字典厚5__ 果園的面積是3__
學校的占地面積是9000___
2、判斷下面各題,對的畫“√”,錯的畫“×”。(第8題)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
(2)邊長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長和面積相等。( )
(3)用8個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只有一種拼法。( )
(4)有8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圖形,它們的面積都是8平方分米。( )
3、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二、探究體驗
1、完成練習二十第5題。
(1)指名讀題。
(2)生自主分析題意,小組交流。
(3)獨立完成后小組匯報交流,全班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二十第6題。
(1)問:要求墻壁的粉刷面積要注意什么?
(2)生獨立完成,全班匯報交流。
三、實踐應用
1、生獨立完成練習二十第7題。
2、完成練習二十第9題。
(1)先用學具擺一擺、拼一拼。
(2)生獨立解答。
四、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練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2、師總結。【《公頃與平方千米》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二年級表內乘法二教案第 4 篇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主要問題在于:對1公頃的認識不夠深刻,主要體現在填空的時候,遇到“故宮的面積大約是40( )”時,學生會不自覺的填寫平方千米,教學過程中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處,現在總結如下。
一、“大”和“較大”
大、較大這兩個詞的界定是很含糊的,對于學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籃球場、大操場的面積,這些是學生深刻體會到的,每天都能見到的,以這些為基準,來感悟1公頃,分別大約是208個教室的面積、24個籃球場的面積、5個大操場的面積。
相對于1平方米而言,公頃是較大的單位,它是用來測量土地面積的,這個時候需要給孩子一個整體的概念,它是有別于“平方米”的,所以有1公頃=10000平方米,因為特殊所以進率是10000,這也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
大是相對的,較大也是相對的,因為是相對來說,所以學生的認知結構會出現混亂,自然會體現在搞不清楚到底該填寫公頃還是平方千米了,所以想解決這個問題,要給學生建立起一個標準。
在生活中,想要找到這個標準是困難的,尤其是“平方千米”的標準,個人以為應該是建立在行政區劃“市”的基礎之上,給學生這個標準之后,再讓學生去感悟何時用平方千米何時用公頃則有些好轉。
一言蔽之,在一般的情況下,“大”用公頃,“較大”用平方千米,這樣的策略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有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重新建構。
二、“體驗”和“習得”
動腦去想,用眼去看,動手去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般程序,這樣的過程本身是無可挑剔的,但是對于生本之間需要一個媒介起到引導作用,這就是教師,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有價值的思考和有意義的探索活動,獲得新的知識,形成技能。
動腦想1公頃是很困難的,學生的描述無非是“大”、“很大”,這樣的描述是建立在淺表層面的,學生此時并未建立起1公頃的直觀概念,在他們的腦海中只出現了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但到底是什么并無確切概念。
前文已述,用三種體驗活動來幫助學生建立起概念,并且給出實實在在地拓展,1平方千米的教學難點是體驗,學生無法從1公頃的概念類比出100公頃,而在現實生活中,連大人對平方千米的概念也是比較生疏的。
我想到了數學上的一種思想方法,叫做“不完全歸納法”,也就是說,我們在教學平方千米的時候,知識形成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習得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體驗、辯論、思辨的過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