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8
這是四年級角的分類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角的分類》是小學數學第七冊的教材內容。它的知識基礎是角的認識與量角器的使用,新舊知識的發生點是對角分類的初步經驗。本節課教學內容有兩項:
1、直角、平角、銳角、鈍角與周角等概念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2、通過觀察、操作學習活動,讓學生經歷平角和周角形成過程,并根據角的度數加以區分。本課以學生主體探究展開,利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來探索新知,體驗數學知識再創造的過程。結合課件動態地演示了直角、銳角、鈍角,讓學生感知一條射線圍繞它的端點旋轉也可以得到角,為后續的平角與周角的學習,為溝通角的聯系埋下伏筆。
學生在二年級就認識了直角、銳角、和鈍角,已經對角的分類有所了解。因此課的著眼點定位在角的一邊旋轉變化,形成各類不同的角。在角邊的運動變化過程中逐步認識各類角的度數或度數范圍的確定(包括平角、周角這兩種特殊角的認識),滲透無限微分的數學思想。為了達成預設目標,教學過程以課件演示及學生動手操作相結合,實現課堂教學動靜結合、手腦結合,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互相依存、互相促進。
在小組合作旋轉操作中,探究“我們還發現了新的角”。學生很快的發現了平角與周角,并能準確的描述出它們的特點。這說明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較好,知識面較寬。在這個活動順利達到了預期教學目標,但學生的思維有些拘束,沒能發現0度角、大于180度小于360度的角(優角),如果讓學生自主討論思考的時間再充足一些,可能學生能得到更多的發展。同時平角、周角是兩類新學的角,對學生而言是新知識,對它們的特殊性應該強調說明,可以著眼比較平角、周角與直線、射線的區別,幫助學生對新角的理解與認識。
本課教學中可供學生操作的學具有限,老師僅給同學們準備的活動角。如果能準備一些模型角、手工紙,課堂中學生進行擺、折等動手操作活動,則能體驗更多角相關的經驗,發現更多角的知識。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分類》教學反思關于“角”,學生在二年級已有初步的接觸,但是大都屬于直觀的描述,現在是在二年級的基礎上恰當抽象出圖形的特征,系統學習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等等。角的分類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角、周角,根據角的度數分類,區分直角、平角、銳角、鈍角和周角。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常見的角的分類的知識,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而數學來源于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從實際操作出發,讓學生自己探索平角和周角,使他們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
這節課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兩個知識點:什么是平角和周角以及他們之間的度數;根據角的度數區分直角、平角、銳角、鈍角和周角,能說出它們之間的關系。
這節課,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我們把這節課分為以下幾個環節進行:1.讓學生自己動手折平角和周角,說說什么是直角和周角?在操作中領會平角和周角形成的過程,讓后用我做的活動角
展示平角和周角的形成過程,平角、周角的概念和度數就被學生掌握了。2.讓學生畫一個銳角、直角、鈍角,畫好的三種角為接下來的角的特征做好了鋪墊。3.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的特征,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通過自學、對學、群學,展示這樣的過程,孩子們弄清楚了直角、銳角、平角、鈍角、周角的特征和他們之間的關系,為了很好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我給同學們展示了平角和周角的折紙。同學們較好的完成了這個課教學任務。
縱觀整節課,教學目標還是很好的完成了,但是還是存在很多不足:1、應該讓學生質疑題目問學生想學到角的分類的哪些知識,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2、導學案自學的內容較多,做一個平角和周角比較難,用的時間較多,以致后面時間不夠。在預設學生的能力不夠。3、未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舉手的聊聊無幾,這與四年級的課堂氛圍有關,也與我自己的能力有關。
4、自學、對學、群學,是一個連貫的過程,群學里,組長沒有充分發揮他的作用,討論過程流與形式。展示時,孩子們對整個流程不夠熟,這也與我們平時的訓練有關。
通過這次賽課活動,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時也從別的老師身上收獲很多,希望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這節課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兩個知識點:認識直角、平角、周角,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明確大于0度小于180度的角分為銳角、直角鈍角,會根據圖形或度數判斷是哪一類角。周角的認識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
這節課,我們把“由一點引出的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叫做角”作為判斷平角和周角的依據,是對學生用角的組成來判斷角的一個知識提升,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我們把這節課分為三個環節進行:1、學生小組分工合作量角,根據角的讀數把角分為銳角、直角、鈍角并說出各類角的`特征。2、認識平角,這個環節我又分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質疑——引出平角——學生用活動角擺出平角——學生用量角器量出平角的讀數——探索平角和直角之間的關系——教師小結。3、認識周角,這個環節我們也采用了和第2環節相似的教學方法。為了突破認識周角這個教學難點,我們除了設計以上教學步驟還很好的運用了多媒體展示動態的角,和活動角操作來幫助學生認識周角。 疑問:在認識周
角這個環節,我們為了讓學生感受隨著邊的張開角是由小到大變化的,在用動畫展示的時候,在180度和360度之間稍作停留,讓學生判斷這時的圖形是不是角,猜想一下它大于180度還是小于180度,通過判斷想加強學生對“兩條邊叉開的越大,角越大”這句話的理解,為周角的認識作鋪墊,讓學生知道周角是360度,而不是0度,也讓學生知道180度和360度之間還有別的的角存在(因
為在另外一個班上課時,有很多學生認為180度之后就是360度,中間沒有別的角存在)。在評課時,有老師指出:增加這個環節有點超綱,給學生增加負擔,到底有沒必要增加這個環節是這節課的一個疑問。
不足:縱觀整節課,教學目標還是很好的完成了,但是還是存在很多不足:1、四人小組活動還是流于形勢,沒有實質性的訓練,學生不能很好的分配工作量,只是自己做自己的,不能很好的配合,這一點需要向生本教育的老師學習。2、時間控制不好,練習時間不足,量角的那個環節不應該在課堂上完成,應該提前要求學生回家完成,然后課堂上再小組活動按照角的度數分類即可,這樣就會節省很多時間。3、在判斷180度和360度之間的圖形是不是角時,教師沒有指著角的符號來提問學生,指向不明,導致部分學生出錯,這里浪費了一點時間。4、我作為一個剛參加工作一年的新教師,在語言的組織方面還要很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多加鍛煉,還請各位前輩多多指教,謝謝!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使學生認識平角和周角,并理解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之間的關系。對于認識平角和周角的概念,學生比較好掌握。但如何使學生深入理解這些角之間的關系則是這節課需要突破的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在設計時力求在“大問題”的設計、學生的開放以及知識的系統化三方面有所突破。整節課圍繞“昨天大家都進行了預習,你知道了哪些知識?”和“你能在坐標圖上分別找出其它各個角的位置嗎?”兩個“大問題”展開,使學生在回顧、思考、交流、討論、匯報等開放性的學習形式中完成對知識的探索。同時通過在坐標圖中找相應角的位置完成對知識的系統化。
上課前一天,我布置了預習的作業。第二天上課,我主要圍繞兩個“大問題”展開了本課的學習:一是“昨天大家進行了預習,你知道了哪些知識?”二是“你能從坐標圖中找到各個相應角的位置嗎?”先讓學生交流課前預習情況,主要突破平角和周角的認識。接著圍繞從圖中找到各個相應角的位置這個問題,在坐標圖上使學生系統理解掌握各個角之間的關系。最后,通過一系列有層次的練習,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課后反思,第一個“大問題”的設計沒有任何問題,可是第二個“大問題”就需要進一步商榷了。這個問題第一次設計的是“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之間有什么關系?”可是,這樣的提問范圍太大,學生的思考沒有針對性,所以交流時學生說什么的都有。因此,在第二次設計時把問題改成了“你能在這幅坐標圖中找到這些角相應的位置嗎?”可是,問題又出來了:學生因為對這幅坐標圖不熟悉或者不明白,理解成了在“圖”中找到相應的角。有的孩子說這幅圖上有四個直角,有兩個平角。本來設計的理解各個角之間的關系變成了在圖上找角。所以,第三次設計時把問題“你能從圖中找到各個相應角的位置嗎?”放在了引領學生找到銳角在坐標圖中的位置之后。這樣對學生理解題意就有了一個切實的指導,學生明白了是在坐標圖上找各種角的范圍,省掉了一些多余的旁枝末節,直接切中了對問題本質的研究,也便于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掌握。
反思本節課對于設計“大問題”的嘗試,我逐漸明確:設計“大問題”時,一要盡量指向性強,有針對性,使學生知道思考的大方向;二是在問題的設計上,要對一些不好理解或是可能對學生造成誤導的問題進行切實的指導,避免使學生偏離對問題本質的思考。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