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1
這是蘭亭集序教案教學反思,是優(yōu)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語設計 故事導入 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一件謎一樣的珍寶,它就是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關于這幅絕世珍品的下落,傳說很多,比較統(tǒng)一的說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帶入了墓中。我們在責怪這位自私皇帝的同時,還能感到一絲欣慰,因為尚有唐朝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等摹寫的蘭亭帖流傳于世。我們在鑒賞書法美的同時,也不可忘了欣賞其文描寫的蘭亭勝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千古名篇《蘭亭集序》。
成語導入 我們經(jīng)常用到的成語“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天朗氣清”“放浪形骸”“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等,就出自王羲之的散文名篇《蘭亭集序》。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它。
故事導入 同學們知道“東床快婿”的故事嗎?它講的是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二十歲時,太尉郗鑒派人到王羲之的叔父王導家選女婿。王導的兒子和侄兒們聽到這個消息,紛紛打扮起來,只有王羲之好像沒聽到這件事一樣,坐在東邊的床(古人坐具)上敞開衣襟吃飯。郗鑒聽說這件事,高興地說:“這正是我要的女婿啊!”于是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我們將要學習的散文名篇《蘭亭集序》,就出自王羲之之手。
情景導入 問: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
書法是中國的國粹,先請同學們欣賞一幅書畫作品:王羲之的《蘭亭序帖卷》。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中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氣韻。王羲之有“書圣”之美稱。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眾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出示圖片)。與會者臨清賦詩,各抒懷抱,記下了他們的千古風流,王羲之為這些詩作的書序《蘭亭集序》,更以其文采書藝雙絕而膾炙人口。
今天我們不僅欣賞其書法美,還要一起來欣賞其文章的美。
1.作家作品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東晉瑯玡(今山東臨沂)人。他是古代著名書法家,被后人尊稱為“書圣”。他的書法“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代表了楷書、行書成熟時期書法藝術的最高成就,他書寫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散文也是簡凈疏朗、俊美飄逸,顯示了高度的藝術素養(yǎng)。因他做過右軍將軍,所以世人稱之為“王右軍”。
2.文化常識 序是一種文體,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是寫在書籍或詩文前邊的說明性文字,一般是說明編寫的情況、目的,介紹內(nèi)容,評價作品等。如《滕王閣序》,又如《孔雀東南飛》《琵琶行》正文前的小序。贈序則是唐代興起的文體,是臨別贈言性質(zhì)的文字,內(nèi)容多是勉勵、推重、贊許之辭。如韓愈的《送孟東野序》。
3.寫作背景 王羲之生性灑脫,出身名門望族,卻以交游名士、吟詠山水為樂。晉穆帝永和九年晚春,王羲之和當時的名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聚會。聚會起因源于“修禊”習俗。古人于三月上旬巳日,到流水中洗濯以祓不祥,后來發(fā)展為暮春時節(jié)在水邊宴飲嬉游。王羲之等人曲水流觴,即興賦詩,各抒懷抱。最后得詩37首,編為《蘭亭集》?!短m亭集序》則是王羲之為蘭亭集會詩集作的序,此序一反《蘭亭集》“清虛寡欲,尤善玄言”的玄言詩作派,擺脫了追求駢儷的窠臼,是一篇情真語篤、樸素清新的優(yōu)美散文。
4.基礎積累
(1)請積累下列成語及常用語
群賢畢至 少長咸集 崇山峻嶺 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流觴曲水 情隨事遷
游目騁懷 感慨系之 放浪形骸 不知老之將至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2)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活用情況:
一觴一詠:喝一杯酒,名詞活用作動詞。
所以游目騁懷:使……放縱,使動用法。
足以極視聽之娛:極,盡情享受,副詞用作動詞;視聽,視覺、聽覺,動詞用作名詞。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以……為一樣,數(shù)詞意動用法;齊,以……為相同,形容詞意動用法。
(3)掌握下列特殊句式:
修禊事也 判斷句,“也”為標志。
死生亦大矣 判斷句。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狀語后置句,即“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會”。
悟言(于)一室之內(nèi) 省略句,狀語后置句,即“(于)一室之內(nèi)悟言”。
當其欣于所遇 狀語后置句,即“當其于所遇欣”。
亦將有感于斯文 狀語后置句,即“亦將于斯文有感”。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定語后置句。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定語后置句。
信息篩選 本文寫了哪些內(nèi)容?作者的感情如何? 明確: 全文四段,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二段為第一部分,主要是敘事、寫景,先敘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后渲染出蘭亭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在這里足以“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可以自由地觀察、思考,滿足人們目視耳聞的需求。這里正是與會者“暢敘幽情”、盡興盡歡的絕好處所。這些描寫都富有詩情畫意,作者的情感是輕松愉快的。
第三、四段為第二部分,主要是抒情、議論,作者由美景妙時引發(fā)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他認為人生的快樂是極有限的,待快樂得到滿足時,就會感覺興味索然。往事轉(zhuǎn)眼間便成為了歷史,人到了生命的盡頭就會死亡。作者由“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認識,產(chǎn)生了一種珍惜時間、眷戀生活、熱愛文明的思考。雖然文中的壽夭、生死不能自由決定,從而有些傷感,但作者仍然認識到盛衰、生死是必然的。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故著文留傳后世,以承襲前人,啟示來者。
能力提升1.文章第一、二段概述了蘭亭集會的情況,說說作者為什么會有“信可樂也”的感受。 明確:作者產(chǎn)生“信可樂也”的感受的原因是:一、前來聚會的人多,“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二、聚會的地點環(huán)境優(yōu)美,“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三、聚會時的活動雅潔有趣,“流觴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歡的游樂形式,“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四、聚會時天氣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可以“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
也可以概括為兩個原因:一是一觴一詠,足以暢敘幽情;一是可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2.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第三段議論的中心問題。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樣由“樂”轉(zhuǎn)而為“痛”? 明確:第三段議論的中心問題是生死觀問題。
作者由開始時“信可樂也”的感覺,聯(lián)想到人的兩種不同生存狀態(tài)。美麗的山水、盡情的歡娛,可以令人忘記煩憂,“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覺中時光已經(jīng)流逝,“不知老之將至”,等到時過境遷后,往日的美好已經(jīng)成為陳跡,人不能永遠保有美好的記憶。想到此處作者不免感慨橫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嘆。“死生亦大矣”,自然轉(zhuǎn)而為“痛”。
分析鑒賞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死觀?
明確:作者認為人不管以怎樣的方式活著,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短長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于結束。所以生就是生,活著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無?;钪退廊ナ侨松笫?,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
合作探究 后人多評價本文語言清新質(zhì)樸,自然流暢,你對此如何理解?
明確:兩晉時期,駢儷藻飾之風盛行。而此文則別開生面,它的語言或駢或散,散則錯落有致,駢則整齊優(yōu)美,駢散相間,各得其長;且不尚華麗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筆洗練,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寫山,以“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寫水,短短十六個字就將蘭亭周圍的景色概括出來,渲染了清幽的氣氛。又如以“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兩種不同的生存狀態(tài),簡潔而清晰。這種樸素自然的形式與其內(nèi)容構成了和諧的統(tǒng)一,難怪后人評價這篇文章:“高爽有風氣,不類常流。”(《世說新語·賞譽》)
拓展探究《蘭亭集序》中表達的思想與老莊思想一致嗎?
明確: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狀態(tài),抒發(fā)了自己高曠的情懷。但是,他的人生觀不同于老莊的道家思想。在王羲之看來,對生的執(zhí)著、對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觀存在。“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徹底否定了老莊齊生死的觀點,樹立了生命意識——“死生亦大矣”。
課堂小結《蘭亭集序》從東晉習俗寫起,按照修禊事——游蘭亭——觀美景——抒幽情的順序,由己及人,先敘后議。面對蘭亭美景、雅集樂事,作者不由興盡悲來,感慨萬千。既嘆古今之常情,又悲人生之無情?!稌x書·王羲之傳》說:“羲之自為之序以申其志。”寫此序時作者年屆五十,本文雖為序言,卻表達了重死生、寄意后世的人文情懷。全文情景交融,文簡意深,引人深思。
作業(yè)設計《蘭亭集序》書、文雙絕,對照《蘭亭集序》字帖(馮承素摹本)學習。利用自己掌握的文字、書法知識,初步感受“天下第一行書”的藝術魅力,希望對你的書寫也能有所幫助。重點是了解序文寫作特點,弄懂文意,品味文中優(yōu)美的景語、情語及敘事之語。你將獲得眼睛與心靈的雙重享受。請就你的感受寫一篇文章,要有真情實感。
板書設計
良辰:暮春之初惠風和暢
美景: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樂事:曲水流觴暢敘幽情
賞心:仰觀俯察游目騁懷
悲痛:興感之由不能喻之
第二課時
導語設計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本文的文言知識,分析了文章內(nèi)容,把握了作者抒發(fā)的感情,下面接著學習其他內(nèi)容。
合作探究1.品味生動、準確的語言
(1)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明確:句中“清”字寫出蘭亭周圍水的質(zhì)——清澈透明,“激”字寫出水的狀——激越奔流,兩者靜動相結合,構成互補。“映帶”既寫出了遠觀水的情態(tài),又巧妙地引出與蘭亭的關系,為“流觴曲水”創(chuàng)造了條件。
(2)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明確:句中“一觴一詠”四個字,寫出蘭亭集會上的兩種主要活動:飲酒和賦詩。文字簡潔,情態(tài)生動傳神,尤其是兩個“一”字,巧妙地寫出了與會者快樂的神態(tài)。
2.體會工整、華麗的對偶
(1)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明確:兩個四字句,前者突出與會者素質(zhì)高,后者突出來源廣,讀來朗朗上口。
(2)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明確:前句寫遙看宇宙,思緒飛揚;后者寫回望大地,萬物蔥蘢,心潮澎湃。感情美與形式美達到高度統(tǒng)一。
3.品味駢散結合、錯落有致的語言特點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明確: 以上文字寫出,盡管人們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yún)s是相通的:熱愛快樂,為流逝的歡樂時光傷感。句子形式靈活,有駢句,如兩個“或……”句,節(jié)奏明快,有音樂美;其他多是散句,長短不一,錯落中見精致。
能力提升 找出本文的用典并分析其好處。
明確:文中有兩處用典。一是用《莊子·德充符》中的“死生亦大矣”來證明快樂比痛苦好、生比死好的觀點,頗有說服力。二是“齊彭殤為妄作”,彭、殤分別代表了長壽和短壽,他們的生命質(zhì)量自然不可同日而語,這個典故從反面證明作者的生死觀。
分析鑒賞 分析本文結尾的作用。
明確:文章最后說到寫序的目的,是要記敘這次盛會,引起后人的感懷。文章收束得直截了當,抒發(fā)的情思卻綿邈不絕。
拓展探究 有同學認為,王羲之的生死觀值得商榷,因為他只看表象生與死、長壽與短壽,而沒有看生命的質(zhì)量,如:是有益于社會還是渾渾噩噩。所以他的觀點不足取。你對此有何看法呢? 明確:觀點一:王羲之的說法有些片面。生命的價值不一定要用壽命的長短來衡量。同為亡國之君,蜀后主劉禪在晉朝樂不思蜀,渾渾噩噩,雖然壽終正寢,卻留下千古笑話。南唐后主李煜卻敢于表白思念故國之情,雖被宋太宗毒死,卻留下了“自是人生長恨水常東”的佳句,令人扼腕嘆息。所以,王羲之的生死觀是不對的。
觀點二:王羲之的生死觀也有道理。我們討論一個問題,不能離開時代背景。在王羲之生活的年代,玄說盛行,虛無主義在士大夫階層中很盛行,這種消極的思想給整個社會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王羲之的這篇序是有的放矢、有感而發(fā)的。他強調(diào)樂比憂好、生比死好,恰好體現(xiàn)了他對生命的熱愛。
課堂小結 《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jīng)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東晉名士崇尚老莊,愛談玄理,大多思想虛無,不務實際,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消極無為,認為人生像浮萍隨波逐流,飄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作者對這種“一死生”“齊彭殤”的思想作了委婉的批評。他借古人的話說“死生亦大矣”,又說“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明了對生死問題的看重。
作業(yè)設計1965年郭沫若撰文指出,《蘭亭集序》不是王羲之作的,而是后人偽托。他的理由是:《蘭亭集序》興懷太悲,與蘭亭會情境不合。王羲之的《蘭亭詩》有“俯瞰淥水濱”“寄暢在所因”的句子,大家是在“高高興興地飲酒賦詩”,《蘭亭集序》卻“悲得太沒有道理”。你認為郭老的觀點合適嗎?查查資料,談談你的觀點。
1教學目標
1、積累整合文言知識,掌握文言文閱讀的方法。
2、了解時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認識作者在樂、悲、痛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并能背誦。
2、體會作者由“樂”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變化。
3、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涵的積極情緒。
3教學過程 3.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過程
一、導入
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綠水可以洗滌人的心靈,使原本被世俗煩擾的雙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復平靜,使塵世的煩惱成為過眼云煙。千年往事蘭亭盛會便是一次文人與山水結合的人生樂事,也是一次人格與精神境界的升華。“書圣”王羲之從這次蘭亭盛會中體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過這篇序文傳達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書法藝術與文學藝術珠聯(lián)璧合、堪稱絕世之作的《蘭亭集序》吧!
二、文體簡介
序也寫著“敘”或稱“引”,猶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有對作者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fā)。“序”一般寫在文章前面,列于書后稱為“跋”或“后序”。這類文章,按內(nèi)容分別書屬于說明文或議論文;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的,不多見;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本文是王羲之為《蘭亭集》這部詩歌集子所寫的序言。
[過渡]請大家默讀單元提示,思考如下問題:
1、本單元文章的體裁是什么?
2、這一類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樣的寫作手法?3、我們怎樣來學習這類文章?
[明確] 1、山水游記類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①聯(lián)系作者和寫作背景 ②反復閱讀 ③欣賞文中描述的自然風光 ④品味作者抒發(fā)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過渡] 現(xiàn)在我們就按照單元提示的方法學習這篇文章。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作者和寫作背景。
三、作者及作品簡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字逸少。官至右軍參軍,世稱王右軍。因與揚州刺史不和稱病離郡,放情山水,弋釣自娛,以壽終,后人輯有《王右軍集》2卷。
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12歲讀前人筆論。少時曾學衛(wèi)鑠,自以為學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鍾繇等名家書法,又在洛陽看到蔡邕寫的石經(jīng)及張昶《華岳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學眾碑,從此書藝大進。創(chuàng)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體現(xiàn)雄逸流動的藝術美。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后世譽之為書圣。
羲之為人有傲骨,時驃騎將軍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為世家大族,因受王導器重,亦有美譽,與羲之齊名。而羲之卻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為會稽內(nèi)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喪而暫居郡內(nèi)。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過其母一次,便再不與之往來。王述居家,每聽到號角之聲,都認為羲之要來看他,就灑掃庭院來等待。而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為恨。后王述為揚州刺史,遍游會稽郡界,也不去訪羲之,只是臨離郡時,方匆匆一別而去。王述做揚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為其下屬,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師活動,要將會稽郡分為越州管轄。而這使者在京游說時言辭失當,此事遂成一時笑談。后來王述又來會稽郡察其政績,頗為嚴苛,羲之深以為恥,于是托病離開會稽,到父母墓前發(fā)下誓言,不再為官。
辭官后,羲之鎮(zhèn)日與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山采藥,不遠千里。嘗言,我終當因采藥而死。朝廷知其發(fā)過重誓,也就不再逼他為官。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贈金紫光祿大夫,其子遵父遺囑,堅辭不受。
2、《蘭亭集序》的由來: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nèi)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謝安、孫綽等41人在蘭亭舉行集會,作曲水流觴之飲。當時要求與會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事后將這些詩匯集成冊,題名為《蘭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寫成本文。
據(jù)說《蘭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會上半醉狀態(tài)寫的,他對《蘭亭集序》這篇作品非常滿意的,他后來又寫了幾遍,但都不及這一遍好。他曾感嘆說:“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他的第七代孫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愛書法,死前他將 《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對書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蘭亭集序》的價值,將它視為珍寶,藏在臥室梁上特意鑿好的一個洞內(nèi),從不示人。
后來,辨才認識了一位酷愛書法的書生,因志趣相投,關系密切。這位書生藏有許多前朝、當世書法名家的書法作品,不時與辨才欣賞。有一天,書生讓辨才欣賞幾件寶貝,小心翼翼地拿出來一看,是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辨才看后,不以為然地說:“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跡倒不差。”書生忙追問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從屋梁上取下真跡給書生看。書生一看,是《蘭亭集序》真跡,隨即納人袖中,同時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關“詔書”。辨才此時方知上當。
原來唐太宗李世民喜愛書法,尤愛王羲之的字。他聽說王羲之的書法珍品《蘭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那位書生便是監(jiān)察御史蕭翼。辨才失去真跡,非常難過,不久便積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太宗死后,《蘭亭集序》隨葬,五代十國時,太宗墓被盜,從此《蘭亭序》徹底失傳。今天我們看到的都是太宗時期的臨摹本。盡管如此,人們還是能從中看到它的風姿和神采。
《蘭亭集序》是東晉時期王羲之的一篇書法作品,文筆很美,但思想略顯消沉,其中以學生現(xiàn)有知識積累和閱歷,很難深層次地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學習中往往覺得枯燥無味,加之要求全文背誦,學生不得不囫圇吞棗地背,興趣索然。我設計的這節(jié)課是在認真學習魏書生教育教學模式之后的大膽嘗試探索,意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其學習積極性,最終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采取的具體方法有:
1、用文學語言講授美文。為學生營造一種文學氛圍,使學生入情入景,走入文中,走到作者內(nèi)心中去。
2、引導學生美讀。誦讀訓練中采用教師范背、男女生賽讀、個人朗讀、學生齊讀和聽讀相結合的方法。真正做到“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3、知識點的講解采用師生互相提問的方式構建開放式課堂,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析疑、解疑的能力。
4、力求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能夠?qū)W以致用。
5、不失時機地給予學生鼓勵和信心,尤其注意給學生個人提供表演的機會,使其獲得成功感,從而激發(fā)他們自我表現(xiàn)的欲望,提高其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教學流程
一 逐層鋪墊,創(chuàng)設情境
1、 課前交流
師:上課之前老師想知道大家是**中學哪個班的同學?
生;**班。
師:聽說**班的同學都非常聰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生:(笑)是真的。
師:那大家今天有沒有信心在各位專家老師面前展現(xiàn)一下我們**班的風采呢?
生:有。
師:好,那我們大聲齊喊三遍“我有信心”,好不好?
生:(聲音洪亮地喊)“我有信心,我有信心,我有信心。”
石:今天老師還要給在座的同學提個要求,那就是——所有的同學都要動腦、動嘴,你可以想錯,但是不能不想;你也可以說錯,但是不能不說,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師:好,我們正式上課。起立!
2、 導入課文
師:(以輕柔的鋼琴曲為背景音樂,淡雅的古典畫面為背景畫面)
浙江紹興的蘭渚山是個美麗的地方,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許多蘭花。雖然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自從有了王羲之和41位名士在這里的集合,于是蘭渚之亭就流芳千古,大大超過了蘭花的清香。當年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紛紛記下了各自的千古風流,而王羲之為這些詩所寫的序《蘭亭集序》更以其文采書藝雙絕而膾炙人口,按下來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幅書畫作品。(多媒體展示書法作品)
生:(集中精力仔細看)
師:這幅書法作品精美嗎?好在哪里?
生:從這幅作品中我讀出了中國象形文學的古雅與優(yōu)美。
生:我看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
師:然而今天我們不僅要欣賞其書法的美,更要欣賞其文章的美。接下來,就讓我們共同走入《蘭亭集序》這篇美文。(展示課題)
師:這篇文章是要求全篇背誦的。是不是難了點?
生:(齊聲)嗯。
師:那好,今天老師就給大家示范背全文
(配古箏音樂,配相關畫面,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生:(鼓掌)
師:老師今年都三十多歲了,尚且能夠完整地將全文背下來,大家說,同學們應不應該背下來?
生:(齊聲)應該。
師:有沒有信心背下來?
生:(齊聲)有。
師:那么背誦的基礎是什么?
生:多讀 生:理解
師:今天我們就以朗讀和理解為準則學習這篇文章。
請同學們齊讀全文。
生:(齊讀)
3、解題
師:到這里,老師就要問大家一個問題了:
…………
二 (精彩片段) 師生互動 疏通文意
1、 學生朗讀
師:文言文的學習離不了朗讀,今天老師今天想給大家組織一次男女生朗讀比賽,看看咱們班究竟是男生實力強還是女生實力強。
師:全體男生起立,齊讀第一自然段
男生:(精神十足,大聲朗讀)
女生:(鼓掌)
師:非常棒!同學們在自學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難懂的字詞句?請?zhí)岢鰜砦覀児餐接憽?/p>
2、學生自由提問
生:(默然)
師:同學們是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要敢想、敢說、敢做,敢于提問題,我們只有具備了質(zhì)疑的能力,才會培養(yǎng)出答疑的能力。如果能提出把老師難倒的問題,你可就太了不起了,誰來?
生:(遲疑,站立)老師,“茂林修竹”的“修”字如何理解?
師:哪位同學幫他解釋一下“修”的意思?
生;老師,我認為“修”在這里是“長“的意思。
師:很好,那么大家想想,我們以前有沒有見到過這種用法?
生:(思考)
師:上學期我們學過——《鄒忌諷齊王納諫》
生:(七嘴八舌)“鄒忌修八尺有余”。
師:對,這兩個“修”是同一個用法。大家還有不會的字詞句嗎?
師;抓緊時間提問 ,如果你沒有問題,老師可有問題要問大家呀。
生:紛紛提問。
師:(同學給予解答或教師解答)
3、教師提問
師:同學問完了,老師也有幾處處疑問,需要向同學們請教,請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就重點字詞設計的問題)
教學目的:
1、 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jīng)過,認識作者感情由喜轉(zhuǎn)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 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文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 背誦全文,掌握文中一詞多義現(xiàn)象。
教學重點:
1、 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脈絡。
2、 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 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涵的積極情緒。
2、 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把握。
第一節(jié)
一、 導入:
杜甫被譽為“詩圣”,司馬遷被譽為“史圣”,有一位名士被人們譽為“書圣”,他是誰呢?他的巔峰之作又是什么?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集序》
被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今天我們從文學的角度來欣賞這篇美文。
二、 解題:
1、作者介紹: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原籍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蘭山),后遷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年輕時有美譽,為人真率,胸懷豁達,為時人所重,目為“國舉”(全國推崇的出類拔萃的人物)。曾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等職,世稱“王右軍”。
王羲之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他出身于一個書法世家,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他的兒子王獻之后來也成了書法名手。王羲之十二歲時經(jīng)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早年苦練書法,有“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美談。少師著名的女書法家衛(wèi)夫人,年長渡江北游名山,博采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于鐘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晚年書法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后人評書法“字勢如龍躍天門,虎臥鳳闕”“飄若游云,矯若驚龍”。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jīng)》等。
王羲之也長于詩文,東晉文壇盛行駢文,王羲之是少數(shù)仍沿用散文寫作,或以散馭駢的作家之一。其文風清新,不尚辭藻而多情致。論者稱其書札有遠見卓識,但這些成就均被其書法之名所掩。
2、《蘭亭集序》的由來: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nèi)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謝安、孫綽等41人在蘭亭舉行集會,作曲水流觴之飲。當時要求與會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事后將這些詩匯集成冊,題名為《蘭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寫成本文。
據(jù)說《蘭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會上半醉狀態(tài)寫的,他對《蘭亭集序》這篇作品非常滿意的,他后來又寫了幾遍,但都不及這一遍好。他曾感嘆說:“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他的第七代孫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愛書法,死前他將 《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對書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蘭亭集序》的價值,將它視為珍寶,藏在臥室梁上特意鑿好的一個洞內(nèi),從不示人。
后來,辨才認識了一位酷愛書法的書生,因志趣相投,關系密切。這位書生藏有許多前朝、當世書法名家的書法作品,不時與辨才欣賞。有一天,書生讓辨才欣賞幾件寶貝,小心翼翼地拿出來一看,是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辨才看后,不以為然地說:“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跡倒不差。”書生忙追問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從屋梁上取下真跡給書生看。書生一看,是《蘭亭集序》真跡,隨即納人袖中,同時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關“詔書”。辨才此時方知上當。原來唐太宗李世民喜愛書法,尤愛王羲之的字。他聽說王羲之的書法珍品《蘭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那位書生便是監(jiān)察御史蕭翼。辨才失去真跡,非常難過,不久便積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太宗死后,《蘭亭集序》隨葬,五代十國時,太宗墓被盜,從此《蘭亭序》徹底失傳。今天我們看到的都是太宗時期的臨摹本。盡管如此,人們還是能從中看到它的風姿和神采。
3、“序”有關知識:
名稱:
即“序言”簡稱“序”“敘”“引”,也叫“前言”。
位置: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題跋” “跋尾” “書后”“后
記”。
作用:
其作用在于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
主要內(nèi)容或說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
分類:
從創(chuàng)作人角度可分為“自序”“他序”。
從內(nèi)容角度可分為“贈序”(內(nèi)容多是對于所贈親友的贊許、推重或勉勵之辭,是臨別贈言性質(zhì)的文體。)“詩序”(多交代所詠故事的有關內(nèi)容或作詩的緣起。)
4、本文文體特點: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并沒有僅僅停留于對《蘭亭集》的寫作因由、過
程、作者等情況的泛泛交待,而是將寫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來,成就了一篇極富藝術美感和思想啟迪價值的千古至文。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