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4
這是孔子為什么贊同曾皙的觀點,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優質教案
1.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
2.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等文言知識。能歸納文中的文言現象,并準確翻譯文中語句。
3.能根據語言特點,把握文中所展現的鮮明的人物個性,欣賞文中通過語言、動作展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4.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藝術,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等文言知識。能歸納文中的文言現象,并準確翻譯文中語句。
2.能根據語言特點,把握文中所展現的鮮明的人物個性,欣賞文中通過語言、動作展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3.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藝術,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難點
理解孔子為何“哂”由而“與”點。從而體會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張。
教學方法
誦讀法、研討法、講析法、點撥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如果你想了解中國的歷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國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論語》。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座寶庫,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歷經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集會巴黎,發表宣言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讓我們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二、知(了解背景)
1.了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春秋末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即“出來做事”。曾周游列國,晚年整理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到漢代以后,孔子的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
教育對象:有教無類
教學特點:①因材施教,教學相長。
②學思結合,知行統一
③啟發誘導,循序漸進
④不恥下問,溫故知新。
⑤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3.了解《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全稱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五經》是指《詩》《書》《禮》《易》《春秋》。
4、題解
“侍”是倍侍長者,長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沒有寫出來,是學生陪老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與孔子的年齡分別是51、39、31、18、60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著孔子坐。是孔子引導他的學生暢談人生理想的一個片段。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達了孔子的思想、態度。
題譯: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從孔子坐著。
三、誦(整體感知)
1.錄音或教師范讀,整體感知。
2.引導學生正字正音,齊讀,把握字音和節奏。
重點字詞讀音及句讀:
曾晳(xī) 哂(shěn) 舞雩(yú) 鏗(kēng)爾
小相(xiàng) 比(bǐ)及 冠(guàn)者 喟(kuì)然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異乎/三子者之撰。
3.引導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結合注解整體把握文意。
(討論交流后,教師點撥。)
點撥:本文記敘的是孔子和學生們關于立志的談話。文章先寫孔子啟發學生談自己的志向,再敘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等人談自己的志向,最后寫孔子對他們志向所作的評論。孔子問志,四個學生的回答,從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有所不同,其實都是以“禮治”為中心、為目的的。
四、譯(掌握字詞句)
小組合作討論,明確重點字詞句,寫成紙條,教師有選擇地采用實物投影的方式,由寫紙條的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對重點字、詞、句加以講解,教師點撥、糾錯。教師可適當提示下列重點字、詞、句(在課文注釋“基礎”上補充,投影)。
1.重點字、詞。
居則曰(閑居,指平時在家的時候)
攝乎大國之間(同介詞“于”,在)
求也為之(主謂之間,語氣詞,不譯)
端章甫(“端”“章甫”都是名詞用作動詞)
風乎舞雩(名詞用作動詞,吹風)
為之小(雙賓語結構,“之”“小”都是“為”的賓語)
2.重點語句。(學生口譯)
a.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b.如或知爾
c.異乎三子者之撰。
d.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e.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f.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g.則何以哉
h.加之以師旅
五、構(把握思路)
整體把握文意結構和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問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爾”——“吾與點也”):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評志。
如果分兩層,將一、二合為一部分也可以。
六、析(研討性學習)
設計一:(啟發式)
詠讀課文,分角色朗讀,體會幾個人物不同的性格。
(一)問志與述志
1. 子路: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
(孔子問志,子路首先發言。在他看來,讓他去治理一個中等國家,即使在有內憂外患情況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談之中,語氣十分肯定。由此可見其抱負之大。在座的四個弟子中,子路年齡最大----只比孔子小九歲,平時與孔子也比較接近,所以說話較少拘謹;但孔子話音剛落,子路便在沒有深入思考的情況下搶先發言,確也反映出其魯莽、輕率的一面)
2. 冉有: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發問后才開口。子路剛說自己可以治理一個中等國家,冉有則說他只能治理一個小國。先說“方六七十”,又說“如五六十”,說明他對自己能力的估計十分謹慎。他還認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績僅限于“足民”一點,至于禮樂教化,則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見,冉有既想有所作為,又不愿對自己估計過高)
3. 公西華:謙恭有禮,嫻于辭令。
(公西華也是在孔子點名指問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禮樂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剛剛說到“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謙虛一番,說“非曰能之,愿學焉”,然后委婉地說出自己的志向,“愿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個“小”字,給人感覺是他只想做個贊禮和司儀的小官,實際上,最低一級的“相”的地位也不低。從他簡短的言辭中,尤其是兩個“愿”字,一個“學”字,一個“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嫻于辭令的特點)
4.曾皙,懂禮愛樂,灑脫高雅,卓爾不群。
(曾皙從容灑脫而又謙恭,從“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的動作神態中可以看出。曾皙所說與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講從政,即治理國家;也不講出使會盟,而是刻畫一個場面,描寫一個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從富有詩意的情景描寫中,曲折地表達出曾皙的理想;顯得那樣從容不迫,逍遙自在,將政治和道德的兩種理想熔為一爐,而出之以春風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為道德上的修養追求,使讀者大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思索余地。)
小結
子 路: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
冉 有: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
公西華:謙恭有禮,嫻于辭令。
曾 皙,懂禮愛樂,灑脫高雅,卓爾不群。
(二)評志
詠讀課文,體會孔子對弟子的評論。
對子 路:贊成他的治國志向,但認為他談話的內容和態度不謙虛,這屬于“其言不禮”。
對冉 有:沒有正面加以評論,但可以看出是滿意的。
對公西華:認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擔任更重要的工作。
對曾 皙:贊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會上人人懂禮愛樂,天下太平,社會大同。
孔子為什么贊同曾皙的觀點?
因為他的理想是禮治的最高境界,與孔子期望的“風清浴美,老安少懷,人民安樂”的太平景象相符。說出了孔子追求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所以要贊。因為孔子懷才不遇,所以要嘆,
這世外桃源般的悠閑的生活在現實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也是實現不了的,所以要嘆,而這生活畢竟是美的令人憧憬的,所以要贊。
孔子自己懷才不遇,他的弟子這么大年紀了那么有才能還在讀書,也是不得志,所以嘆,而他的學生所擁有的才學這么高、追求的境界那么高,所以贊。
(三)體會孔子形象
1.孔子為什么不直接問“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而是先從自己談起?
學生看第一段,請個別學生朗讀。
明確:先從自己談起,把自己擺在了與學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學生的顧慮,為下面的提問作出鋪墊。 體現了孔子態度謙和、親切,循循善誘的教風。
2.還有其他地方表現出孔子這一教風嗎?
明確:“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鼓勵曾點說出自己的想法。
小結:
孔子是一個既熱情而又嚴格的老師——態度謙和、親切,批評含蓄,耐心地誘導、熱情地鼓勵;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高屋建瓴。他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高超的教學藝術,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平易近人。一開口說話,就顯得溫文爾雅,打消學生發言的顧慮,“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充滿對學生的熱愛與期望。
②因勢利導。孔子針對弟子平時愛發“不吾知也”牢騷的話,提出“如或知爾,則何以哉”的問題,針對性強。
③啟發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華各述其志后,曾晳感覺自己的志向與其他三位差別大,不想發表意見。孔子便說:“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促使曾晳敢于暢談自己的理想。
④評價得體。對子路的發言,“夫子哂之”;對曾晳的發言,“吾與點也”。當四個學生述志后,孔子進行總結,他高屋建瓴地將他們的發言上升到“禮治”,上升到與治國有關的高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導意義。
一、教學背景
高一的一堂公開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已上了三分之二,對《侍坐》這篇文章的解讀正邁入高潮。解讀了“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是孔子對三個學生言的“志”的肯定后,我正想繼續問學生:“孔子對三個學生分別做了怎樣的評論。”有一位同學突地站起來問道:“老師,子路以勇治國,冉有以富治國,公西華以禮治國,如果說子路的志向是當一個將軍,冉有的志向是當一個政治家,公西華的志向是當一個小相,也可以說是外交家,那么曾皙要當什么?”這個問題問得我措手不及,因為備課的時候,我將注意點放在了對“以禮治國”的理解上,把曾皙的發言所描繪的“春風沂水”的理想藍圖,歸結為是儒家禮樂治國付諸實踐的完美體現,是大同世界、理想社會的縮影,但未對曾皙的個人價值意義上的志向作過多的關注。沒想到在學生的直覺上,談理想就是科學家、文學家、企業家等個人的定位。學生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地問了一個我備課時沒準備的問題。怎么辦?是按公開課備課的原有方案執行下去,還是在緊張的時間里去解答這個有爭議的問題,而把這堂備“好”課的公開課導向不知去處的前方呢?我做著激烈的思想斗爭,但是此刻直覺告訴我,這時按公開課已備好的方案執行下去,肯定是敗筆,另起爐灶,或許柳暗花明,而且這可能還是一座埋藏著金子的寶藏,可能是深入閱讀文本的突破口,我不禁為自己的彷徨而慚愧,更為學生積極思考,敢于發問而欣喜,于是我毅然拋開了原先設計的問題方案,因勢利導,展開了一場備課之外的課堂對話。
二、教學過程
師:“這個問題問得好,剛才我們分析得還欠到位,大家想想看,哪位同學能回答這個問題?”
生1:“曾皙的志向是想當一名老師。”
師:“談談依據。”
生1:“春天,帶幾個學生,游山玩水唱歌,這不就是一幅師生春游圖嗎?”
生2:“我認為是歸隱山林,是隱士。”
生3:“不,把自己的理想定為大同世界,應當是一名大政治家”
師:“看來答案不少,還有嗎?”
兩三秒停頓后,“曾皙的社會理想是和諧社會,他的個人理想似乎應當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里的平常人”,一位女生在座位上回答道。
師:“看來,每個人對曾皙的志向都有不同的解讀,下面給大家三、四分鐘時間,分組討論一下,在文中找出自己的根據,或者找出反駁別人觀點的根據。”
學生們紛紛分組討論,我趁機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并在電腦里找出備課的資料庫,將原先準備給學生看的資料幻燈片做了簡單的重新組合。也沒時間關注學生討論的具體情況,但看上去,討論還熱烈。
師:“好,大家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4:“參考書上說,這事發生在孔子的晚年,晚年的孔子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說過‘道不得,乘桴浮于海’之類的話,這‘喟然一嘆’流露出無奈,消隱當是合于情理的;而且曾點說,‘異乎三子者之撰’,又說‘浴乎沂,風乎舞雩’,去親近自然,享受自然,應當說曾點想當一個隱居在山林的隱士的看法得到了孔子的贊同。”
生1:“孔夫子正是深感他的主張難以推行,所以說‘吾與點也’,從政治國的路沒有機會走,那就和人辦教育吧!當個教師,‘浴乎沂,風乎舞雩’,和學生一起‘詠而歸’,豈不瀟灑?”(生笑)
生5:“孔子對子路的‘哂之’,從下文看,孔子并沒有否定三個學生治國的才能、從政的志向,只是對他們三人表達志向的態度不滿意,孔子并不是否定他們從政的理想,而是積極評價他們的實力和才能,鼓勵他們大展宏圖。”
生3:“對啊!本文的開頭孔子說: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如果這些學生們只是想當隱士,當教師,當一個凡人,要別人了解他干什么?正是這些學生想得到國君的重用,想怎樣才能合乎時機地顯露端倪,所以才說‘不吾知也’!而孔子提問的前提也是‘如或知爾,’有人要了解你們,想重用你們,你們會怎樣。所以他們的理想應當都是積極入世的,而不是當什么隱士、教師,甚至凡人!”(眾生鼓掌)
生6(剛才在座位上回答的女生):“曾皙的‘凡人’是在實現了大同世界的社會理想后的‘凡人’,曾皙說‘異乎三子者之撰’,是因為前面三位同學的回答既有社會理想,又有對個人的名利、地位的追逐,而曾皙的理想只有社會、大家的,沒有個人的榮華富貴,天下為公,此‘凡人’非彼‘凡人’也。”(眾生笑,鼓掌)
師:“很精彩,大家還有嗎?”
“這位同學,你說說!”我望著一雙欲說還休的眼睛說。
學生7:“‘暮春者’,暮春三月是春光和煦,草長鶯飛,充滿勃勃生機的季節,曾皙的人生定位應該是亮麗的!”
學生8:“曾子‘舍瑟而作’,作,起也。推開琴瑟站起來,有躊躇滿志、昂揚向上之態。”
學生9:“隱逸者,好像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無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幽居,或者‘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清凈,我感覺‘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十幾個老老少少,一大群人一起游玩,一起唱歌,熱鬧非凡,與隱士的心態不相符合,認為曾子要當隱者我是不同意的。”(生又笑,鼓掌)
師:“剛才大家深入文本,提出了對大師的不同理解,我也談一下幾位名家的看法,以供參考:
《論語今讀》的作者李澤厚先生認為,《侍坐》是非常著名也非常重要的一章,該文從字句到內容,歷來有各種解說。宋代理學家朱熹在《論語集注》里說,曾子‘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其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于言外。’(幻燈片A)現代評論家朱宏達認為‘曾皙的高明之處正在于他能將政治和道德的兩種理想熔為一爐,而表現為春風沂水,一片和煦春光,這既可理解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為道德的上的修養追求,使得讀者大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思考余地。’(幻燈片B)現代作家張應抗在《人生哲學論》里談到‘孔子的贊同曾皙,并非想作隱士,想超脫塵世,而要尋找單純、簡明、樸素、自然的人生。不要把自己當圣人,也不要當一個冷嘲熱諷的厭世者,而是要當一個好老師、好朋友、好父親,一個有思想、懂世故、通人情的長者,一個不愛生活的人是成不了仁者的,一個不愛社會的人更不會成為仁者,一個痛苦傷感、嘆老嗟貧的人不是仁者,一個麻木冷漠、無情無義的人也不是仁者。仁人之心總是充滿了光明、道義、歡樂、眷愛,他熱愛自然、音樂、孩子、春天,他的靈魂安寧、沉靜、和諧。’(幻燈片C)做一位‘仁者’,應當是儒家至高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備的課還沒上好,一堂課的時間卻已到了)“今天我們穿越時空,與先哲相識、溝通、對話、交流, 拓寬了自己的視界、心胸,讓我們在《高山流水》的樂曲聲中,再次走進大師的心靈,感受亙古長青的儒家文化的精髓吧!”伴隨音樂,在朗誦聲中結束了本課。
三、收獲與反思
1、 備課的教案肯定不是最佳的腳本
最好的教案不是“備”出來的,而是在課堂上生成的。這堂課由一位學生的突發問題而導向了備課之外的課堂流程,我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干脆偏離原定的教學設計的課堂實踐,這恰恰被評課老師認為是本堂課的最大亮點,學生也認為通過思辨,從字詞到內容對本課有了更深入的解讀,這堂公開課雖不是一臺好戲,但是一堂真課。
2、 我們都知道新課標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要和學生平等對話
一般教師在公開課上更是尊重學生,然而教師在與學生對話時,或在潛意識中對話語的表達有著很強的先念,學生往往受其誘導,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師生對話的平等性。或怕打亂了自己的課堂教學節奏,不敢放手讓學生多元解讀,不能接受學生的“誤讀”,而“委婉”地限制學生的主體性,壓縮學生的話語權;或為了多元解讀而“多元解讀”,不能“糾正”學生的“誤讀”,過分放縱學生的主體性。這堂課的后半部分,學生是教育過程中的第一主體、也使最后主體的教學理念得到了真正體現,將教育的實現機制從學生的積累變為學生的自我生長,學生在對知識進行內部的自我組織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質。
3、閱讀主體與文本的對話
閱讀中,言語對象的內容與學生原有語感圖式的落差,產生了一種張力,這種張力是閱讀的審美價值之源。閱讀主體從文本中解讀出來的,有自身的人格力量與精神品位;有自身的閱歷與經驗;有自身的文化、藝術和審美。教師應不斷豐富學生的認知經驗,在寬容、民主的氣氛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他們敢想,敢說。閱讀教學的本質就是引導、幫助學生發現和消除張力的過程。在本堂課的教學片段中,學生的對話并非是把本來應該占據“閱讀對話”主導的另一主體方——文本撇在一邊的學生自由“交談“的對話,而是走進文本的內部,在閱讀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經驗、意志、觀點,形成自己的獨立的視野,學生對文本產生創造力,文本對學生也產生引導力、影響力,不經意中體現了真正的閱讀對話。
4、教學對話。
教學對話是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間對話的過程,如果用簡潔直觀的圖式表現這一過程,大致可以演示為:
生本對話
原始文本
對 話
(師生、生生)
文本1
文本2
教材課文
文本3
文本4
修正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是整個閱讀過程的核心和關鍵,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每個學習者都不應等待知識的傳遞而應該基于自己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獨特經驗去建構自己的知識并賦予經驗以意義”。其中“培養”、“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四大要素。本教學片段,在學生提出問題的情境下,通過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在協作交流中,引起共鳴和碰撞,共享知識和經驗,糾正偏差和錯誤,獲得發現和感悟,還能使文本逐漸與學生實際發生聯系,從而使文本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學生在新舊知識經驗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主動地建構了信息意義,對新的信息進行了編碼,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了對問題的不同理解。
子路先回答說,他有治理“千乘之國”的才能。孔子對他的話不以為然,報之一笑。冉有的回答是:自己只有治理方圓幾十里的小國的才能。公西華的回答更為謙遜,他說自己的才能只配做個小司儀官。孔子對冉有和公西華的話都沒有立即表明態度。曾皙表示不愿做官,但他所描繪的師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圖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禮治”社會的景象,是“禮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體現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孔子對他的話非常感慨,當即表示贊同。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用書》 另一種是從消極方面理解的,認為曾皙是主張消極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張,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有下面一些理由。 (1)從孔子的思想看。縱觀孔子的一生,應該說積極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導方面。他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周游列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他的主張在各國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齊,逐乎宋衛,困于陳蔡之間”(《史記?孔子世家》),卻“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但由于到處碰壁,有時也流露出消極情緒,特別是他晚年回魯國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論語?公冶長》中有孔子說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類的話;《史記?孔子世家》中也說:“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曰:“吾道窮矣……”,這些都是孔子思想中消極的一面。 《侍坐》中所記之事當在孔子晚年,因為四弟子中公西華最年幼,比孔子小42歲(據劉寶楠《論語正義》),孔子去魯適衛時56歲,(據《史記?孔子世家》)時公西華年僅14歲,大概不可能隨孔子出國;又公西華是魯國人(據《辭海》),也不可能在孔子周游列國時投師孔子,所以公西華成為孔子弟子當在孔子返魯后,即65歲以后。可見,孔子“與點”時不可能有積極從政的思想。 (2)從孔子對子路和曾皙的不同態度看。《侍坐》章記載,在子路言志之后,“夫子哂之”。一“哂”一“與”,態度截然不同。孔子為什么要“哂”子路?因為“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子路講自己能治“千乘之國”,是不謙虛的。如果曾點志在把國家治理成一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使萬物莫不遂其性”的“太平無事”的理想之國,不是更不謙虛嗎?果真如此,孔子就不會“與點”,而只會“笑點”,甚至是“大笑”了。可見,孔子“與點”,并非因為曾點有濟世之大志。 (3)從曾點與子路等人言志的不同內容看。子路志在治“千乘之國”,冉有志在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公西華志在為小相,參與“宗廟之事,如會同”。二三子之志雖有驕謙之分,卻無本質之別,都志在為政。孔子也說:“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而曾點自稱“異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曾點志在為政,那么曾點之志何以“異乎三子者之撰”?可見,曾點是“不求為政”的。 (4)從《論語》中其他篇章有關記載看。《公冶長》記載:“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也。’子說。”(斯,指仕進之道,說,同“悅”)漆雕開“志于學道不欲仕進,……孔子見其不汲汲于榮祿,知其志道深,故喜悅也。”(邢?:《論語正義》)既然孔子喜歡漆雕開的“不欲仕進”,那么贊成曾點的“不求為政”,也就并非偶然了。《公冶長》里這段記載,正是《侍坐》章里孔子“與點”原因的一個注腳。——高中語文《教師教學用書》所附“有關資料”
認知目標:通過對兩篇文章的學習,積累文言知識。
能力目標:準確、流暢、有感情的朗讀文章。熟能成誦,體會經典的魅力。
情感目標:通過分析人物對話及形象,探討孔子的政治主張。
教學重點:熟能成誦,積累文言知識,體會經典的魅力。
教學方法:誦讀法。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檢查“國學誦讀”。
二、檢查《孔子世家》(節選)自學情況。
1、檢查讀課文的情況。
2、讓學生復述用簡介的語言復述課文內容。
3、檢查文言知識情況。(出示幻燈片檢查)
翻譯下列重點句子(學生趴黑板檢查)
①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②孔子因嘆,歌曰:“泰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③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間,予始殷人也。
4、提問:結合你了解的孔子,思考,孔子為什么贊同“自己是喪家之狗”的說法?
總結歸納,承上啟下:早在古希臘,憤世疾俗、特立獨行的哲學家,北大李零教授“任何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孔子一生都在為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周游列國,游說諸侯,但執政者卻沒有理會的,所以他很棲惶,也很無奈,唇焦口燥,顛沛流離,像條無家可歸的流浪狗。那到底,孔子提倡的政治局面是什么樣的呢?讓我們走進《論語》記載的他和弟子的一段談話,或許能找到答案。下面我們學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三、用誦讀法,學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第一步:讀準字音。學生根據課下注釋和查看詞典,校正讀音。學生根據字音自由朗讀。 第二步:讀通文意。小組匯總有疑問的文言知識點。老師解答,指導學生讀懂文意。 第三步:讀出韻味。通過分析人物特點,揣摩對話語氣,挖掘思想內涵,總結藝術特色。 重點引導學生探討孔子為什么贊同曾皙的觀點?
總結: 引導學生總結出“禮治”“民本”“和諧”的主旨。
最后,學生推薦六名同學分角色朗讀全文。
《孔子世家》(節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學設計教案
的價值在于她是取法乎上的不可替代。引導學生誦讀經典。
四、布置作業:背誦全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