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3
這是揚州慢教案揚州慢板書,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理解宋詞婉約派風格特點:情景交融、低沉傷感、講究和諧
2、掌握虛實結合寫作方法
3、體味傷古懷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與辛棄疾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比較閱讀,體味豪放派與婉約派不同風格
【教學重、難點】
抓詞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點,體味《黍離之悲》感情
【教學設想】努力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思想,指導學生對《揚州慢》進行個性化解讀。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語
中國有一個城市被稱為“中國的月亮城”,因為這里的月亮最多情,這里的月光最溫柔,這里的月色最蒙朧,這個城市叫“揚州”。正所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僅21歲的詞人經過揚州時卻有著不同的感受,別有一番滋味,這位詞人叫姜夔,之后寫下一首詞叫《揚州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別是一番滋味的詞。
二、解題及背景介紹
“慢”指慢曲,依曲調舒緩的慢曲填寫詞,一般比較長,同長調一樣在91字以上。本詞是作者21歲路經揚州時有感而作的。揚州在唐代繁華興盛,是南北交通的樞紐,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揚州屢遭戰爭洗劫,終于被弄得殘破不堪。這首詞描繪了古城揚州的荒涼景象,指出了殘敗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國之思和對祖國前途的深切關心。
三、整體感知
1、學生結合注釋,自由朗讀詞作。
2、師范讀
3、指導學生誦讀(字音、節奏、情感)。
四、具體研習
(一)研習序言
1、詞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內容?
交待了詞作的時間(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見所聞揚州景色(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寫作的緣由(感慨今昔),其他詞人的評價(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2、詞前小序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交待寫作背景并為全詞奠定“黍離”之悲的感情基調。
3、提問:詞人在一個冬雪初霽的夜晚,獨自騎馬路過揚州,看到了哪些景物,聽到了哪些聲音,產生了怎樣的情感?請先找出體現詞人情感的句子。
明確:愴然和感慨。
提問:詩人因何而悲而感呢?在序中找出相關的詞語。
明確:黍離之悲。黍離之悲指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傷感之情。
(二)研習內容
1、提問:指定一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思考:詩人路過揚州時看到了哪些景象?
明確:蕎麥、江水、城池、月、紅藥、二十四橋
2、提問:詞人聽到了什么?
明確:號角聲
3、學生再自由朗讀詞作,品味語言。
(1)提問:如何理解“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明確:此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
毀壞的城池和大樹至今仍厭惡談到戰爭。物猶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僅表達了對戰爭的厭惡,對敵人的痛恨,對人民的同情,對祖國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對當權者的控訴。那場經歷戰亂的樹,每一個年輪就是每一塊傷疤,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痛只會越深越濃。
追問:這種情景是怎樣造成的?
明確:是由胡馬造成的,胡馬之所以能窺江而來,是因為宋朝的軟弱無能。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當權者的控訴。
(2)提問:“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
明確:“漸”字表明詞人佇立時間之久,陷入到一片悲涼之中,不知不覺就到了黃昏,而黃昏,又更加讓人惆悵。
“清”修飾“角”,有一種特別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揚州的荒涼冷落。
“寒”不僅表明號角聲在寒氣中飄蕩,而且讓人內心涌起一股寒流,讓人覺得心寒。
“空”字與“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處,表現城池的蕭條,呼應“廢池”。
而用一“都”字總括,更顯得凄涼。
(3)提問:“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好在哪里?
明確:解答此題一定要聯系杜牧的原詩。
用杜牧詩,以原有的熱鬧繁華反襯現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橋仍舊,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經的繁華已去。隨著水波的蕩漾,明月揉碎在蕩漾的水波之中,不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詩人那顆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僅水寒,連月也寒。用“無聲”來寫“月”,仿佛月曾經會有聲,她仿佛曾經也被二十四橋繁華熱鬧的景象被玉人的蕭聲所感染,但現如今看到揚州城衰敗殘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見證人一樣,見證了揚州城曾經的繁華也見證了如今的衰敗,與劉禹錫的“淮水東邊舊時日,夜深還過女墻來”有異曲同工之妙,真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4)提問:“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難生”好在哪里?
明確:詞人在這里蕩開一筆,寫二十四橋邊的芍藥。設想來年春天紅藥蓬勃生長出來,開出絢麗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麗卻不知為誰而綻放。這種情景就更讓人傷感。詩中用物來表達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還有岑參的“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4、提問:在各個景物前加修飾詞,能體現景物的特點,能體現詩人的情感?
明確:雜亂的蕎麥 清寒的江水 孤獨的二十四橋
無聲的冷月 寂寞的`芍藥 凄清的號角
5、上面出現的意象都是冷色調的,渲染凄涼的氛圍,但詞中分明又有一些暖色調,描寫、繁華的詞,請找出來。
明確:淮左名都 竹西佳處
春風十里 青樓夢好
教學目標:
1、了解姜夔及其詞作
2、掌握本詞情景交融、虛實相濟的寫法
3、鑒賞本詞用典的技法
德育目標:
體會詞中的“黍離之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
體會情景交融、虛實相濟的寫法
教學方法:探討、點拔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生一起復習前幾節課的內容,指出詞分婉約、豪放。重點復習婉約派詞的特點,指出本詞的作者也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
二、解題:
作者簡介:引導學生結合注釋介紹姜夔,教師稍作補充。 他一生未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所以他的詞牌往往和詞題是一致的。揚州慢可以看出寫的是揚州戰后的景象,又是慢詞,故稱揚州慢。
三、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體會感情
教師放錄音,學生跟讀,進一步體會本詞傳達的情感,討論明確本詞的情感基調(詩人為國家的殘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
四、引導學生結合注釋,進行探討,把握本詞的文意及結構
問:本詞的寫作背景和緣由從哪兒可以找到?
引導學生討論明確:
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為何寫這首詞,以及寫本詞的目的,即抒發“黍離之悲”。(要求學生找出有關詞句)
追問:作者是如何書法自己的“黍離之悲”的?(即本詞的文意及結構如何)
討論明確:(結構示意)
所見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蕭條冷落)
空城 二十四橋明月
所聞 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 杜郎須驚(難言之痛) 對比手法
“黍離之悲”
冷月無聲(凄清)
橋邊紅藥(感時傷亂)
教師在和學生分析的過程中重點解決以下字詞:
霽,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冷月,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五、引導學生研究探討本詞和前面的幾首婉約詞的不同
要求學生結合前面的婉約派詞來感受(文學史指出‘他的貢獻主要在于對傳統的婉約派詞的表現藝術進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審美規范’)
明確:語言由“俗”變雅,內容有開拓(如本詞跳出了以往的詞為表現個人的狹隘情感的范圍,把國家 和個人聯系在一起),具體分析略。
六、要求學生進一步探究本詞獨特的寫作技巧
①明確:本詞著重用了虛實相生的寫作技巧
具體分析:詞的一開頭,使用虛寫“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是作者想象中的昔日揚州繁華的景象。接著是虛實相結合的寫法,“春風十里”是虛寫,“盡薺麥青青”是實寫,這對比鮮明的圖景,自然有昔勝今衰的感慨!由此詞人直抒胸臆,最后從聽覺處渲染。
詞的下片分兩層,第一 層虛寫,以杜牧的難賦深情杜郎須驚反襯出今日揚州的凄涼,后一層實寫,寫二十四橋明月,發出年年知為誰生的感慨。綜觀全詞,有實有虛,有情有景跌宕生姿,情景交融。
②引用前人詩句(杜牧)是本詞的另一特色(引導學生和辛棄疾詞作比)
明確:引用前人詩句是詞中用典的又一種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詞中意境,使人聯想而尋于言外。(舉例略)
拓展延伸:詞中引用杜牧詞的用處?
通過對比,撫今追昔,有力地 表達了作者對揚州的昔勝今衰的感傷。
七、課堂小結并完成課后練習
附:板書設計
所見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蕭條冷落)
空城 二十四橋明月
所聞 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 杜郎須驚(難言之痛) 對比手法
“黍離之悲”
冷月無聲(凄清)橋邊紅藥(感時傷亂)
[教學目標]
《揚州慢》教學設計范文
1。 學習理解宋詞婉約派的風格特點:情景交融低沉傷感,講究格律音調和諧;
2。 重點領會兩詞情景交融的寫法和所表現出來的意境美;
[教學重點]
3。 注意兩詞所表達的情感和前課蘇辛詞在抒情內容和方式上的區別;
4。 背誦這兩首詞并熟記雨霖鈴和揚州慢兩種詞牌格式。
[教學難點]
鑒賞不同風格的詞作品。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探海導航
先看自學提示,再結合課文注釋,弄清兩詞大意。可先做完能力演練題庫中的跟蹤試題。
《雨霖鈴》一詞重點要注意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和纏綿婉約的風格。寒蟬雨歇,煙波暮靄,曉風殘月,都是暗淡而凄涼的景;執手相看,多情離別,風情無處說,抒發的是低沉傷感的情。景中見情,以情帶景,環境氣氛和主體情感融為一體,刻劃出一對戀人依依惜別難舍難分的情景。
《揚州慢》一詞要重點體會作者深刻的愛國情懷和低沉的感情基調,以及觸景生情的表現手法。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清角吹寒、冷月無聲等凄慘、冷落的氣氛使作者傷今懷古,不禁產生昔勝今衰之感。此外,還要注意體會化用杜牧詩詩所產生的新的藝術意境。
二、思路結構
《雨霖鈴》一詞寫于作者仕途失意又失去愛情慰藉之時,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無光。因而所寫之景所抒之情均凄涼低沉。上闋寫與情人難舍難分、依依惜別的場面,以寫景為主,但字字含情;下闋想象別后的生活場景抒發痛苦之情。
《揚州慢》一詞表達了作者感懷家圓、傷時念亂的心情。上闋全寫眼前實景,寫出了劫后揚州的蕭條景象,紀行寫景扣緊駐、看、想、聞開展描述層次;下闋傷今懷古以杜牧當年揚州詩之勝反襯現在揚州之冷清蕭條,扣住揚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 二十四橋、芍藥— 來寫。結構圖:
上闋實寫蕭條之景
景物1:薺麥青青
景物2:廢池喬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闋虛擬設想
擬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難賦深情
擬想 2:橋月仍在,玉人已無
擬想3:花開依舊,人事全非
三、 疑難指津
《雨霖鈴》的景物描寫與抒情的關系:一是景物特征鮮明。“寒蟬”“驟雨”“煙波”“暮靄”“楊柳岸”“曉風”“殘月”都是暗淡凄清且具有較大的聯想空間;二是景物含情。試想蟬是寒的、風是冷的、月是殘的、柳又有留意,怎不引起留戀與哀愁呢?這便是融情入景的寫法,“一切景語皆情語”。
如何理解《揚州慢》詞中杜牧詩句的引用?:揚州自古繁華,特別至中晚唐時期已成為長江中下游流域經濟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薈萃之地。唐人有很多詠揚州的詩作,猶以杜牧的幾首最為著名。狀寫揚州之繁華無出其右者。姜夔在《揚州慢》中要表現揚州的昔勝今衰,化用杜牧詩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卻許多筆墨,更重要的還可引發讀者美好的回憶,反襯當今的蕭條敗落。
四、語言揣摩
1。“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評析:這是柳永的名句,歷來膾炙人口。妙就妙在問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動,似答非答,韻味無窮。更妙的還在于景物鮮明且又含情。“楊柳岸”“曉風”“殘月”三項景點十分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層次分明、幽靜而開闊的意境,引人入勝。另外古人有折柳相送的習俗。“留”“柳”諧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對方留下來,古代文人寫離別之情往往要寫到楊柳,《詩經采薇》“昔人往矣,楊柳依依”寫的就是離別之情。更兼之風月關情,何況是拂曉之涼風,黎明之殘月。因而,“楊柳岸曉風殘月”明寫實景,暗寫別情,顯得含蓄而有余味。
運用:中國古代詩詞往往詩
畫相通,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詩可配畫
畫可配詩。該句詩兼
有詩情和畫意,請試
為之配畫。只要能體
現主要大意 即可。示
例如右:畫中有流水
潺潺,揚柳依依,曉
風拂拂,燕子飛飛,
殘月隱隱,詩人提壺
獨行,似醒似醉。
2。“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評析:姜夔游揚州時值隆冬,芍藥并未抽蕊開花,但揚州芍藥向來以“甲天下”著稱,作者不禁想象到將來芍藥盛開,而名都已成空城還有誰來賞花采摘呢?全詞至此一聲長嘆,宛如百感交集,把傷今懷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給讀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運用:在這一片蕭條之中,二十四橋邊的紅藥仍一如既往的在縱情的茂盛的年復一年的開放,但是又有誰來欣賞與采摘呢?(翻譯與擴寫)
五、名題講析
1。對李清照《如夢令》一詞分析不當的一項是(1995年全國高考題)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實際指的是消不盡的傷感和煩悶情緒。
B.“綠肥紅瘦”中的“綠”、“紅”分別代替葉和花,“肥”“瘦”分別 形容葉的茂盛和花的凋冷。
C.這首詞從一般的敘述轉入到一問一答,然后是設問和慨嘆,層層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達對春光留念和惜別的`一種傷感情緒。
講析:本題選用了宛約派李清照的詞作名篇,詞中亦有情景交融的特點。四個選擇項分別考了詞語的含 義、詞語的煉字煉意、詞作的思路、詞作的表現手法,都是古詩詞鑒賞的基本要素。A項是分析“不消”二字的深層含義,從全詞立意看A是正確的;B項是對煉字煉意 的分析,這里“綠”“紅”“肥”“瘦”都是借代手法,體現作者煉字的新奇,歷來頗受稱頌把玩,分析 也是正確的;C項是對詞作思路的概括,詞雖簡短,卻有敘事過程和抒情層次,分析正確;D項鑒賞的角度是表現手法,作者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并非“直抒胸臆”,因而D項分析不當,應選D項。
六、風景剪輯
剪輯1:
柳永字耆卿,名三變。善為樂章,長于慢詞,以描寫歌妓生活及失意文人見長,且多寓以同情之意 ,市井特聲鮮明,語多俚俗,深受歌妓和笛工們的賞識和歡迎。初試不第,作《鶴沖天》詞云“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后再次應試,宋仁宗故意將其黜落且曰“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
剪輯2:
宋詞代表了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詞壇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歐陽修,后來大政治家范仲淹又開辟了詞的意境并啟發了豪放派詞風,慢詞圣手柳永拓寬了詞的篇幅并發展了宛約派詞風。北宋后期大文學家蘇軾對詞進行了徹底的革新開創了豪放派詞風,周邦彥則成為此時宛約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棄疾、陳亮等繼承了豪 放詞風并形成了愛國詞派, 李清照是此時的宛約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現了以姜夔為首繼承了宛約派詞風并發展為格律詞派。
一、【教材依據】
《揚州慢》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推薦篇目”。
二、【設計思路】
指導思想:新課程標準
1.培養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2.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的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
3.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我國古代詩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文名篇。學習古代詩詞格律基礎知識,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
4.學習鑒賞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5.嘗試進行詩歌、散文的創作,組織文學社團,展示成果,交流體會。
設計理念:在了解新課程標準內涵基礎上,要求學生著重學習鑒賞詩詞的基本方法(知人論世、誦讀吟詠、整體把握、重點詞句賞析),領略詩詞的藝術魅力,并背誦默寫本首詞。突出學生的能動性,積累一些詩詞鑒賞的心得,并用這些體悟繼續分析后面的詞作。
教材分析:本單元在第一單元知人論世,整體把握的基礎上,主要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位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感時傷世的凄傷之情,詩意理解難度不大,重點在于誦讀、想象,今昔對比中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學情分析:學生為高二年級文科平行班學生,語文素養一般。通過本學期詩歌鑒賞單元學習與訓練,學生初步了解了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能夠理解詩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強,需要老師多加點撥、引導,調動積極性與想象力,初步感知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理解本文主旨《黍離》之悲
2、熟讀并背誦《揚州慢》
過程與方法:1、誦讀、想象,今昔對比中體會詩歌內涵
2、意象、修辭拓展訓練
情感與價值觀:體會作者蘊涵在作品中的撫今追昔的哀思
現代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詩歌鑒賞氛圍
【教學重點】 “《黍離》之悲”的解讀
【教學難點】對名句“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賞析
【教學方法】 吟詠、賞讀結合,討論、講析結合
【學法設計】 問題探究法
【教學準備】
資源收集:對作者姜夔生平了解、結合時代背景了解揚州、名家讀本詞、名家點評本詞、重要意象搜集
課件制作:先播放《幾多愁》歌曲,為學生創設感時傷世氛圍,再以圖片展示揚州昔勝今衰畫面,突出主旨,力求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積極性。
活動準備:給出預習提綱(知人論世、讀、品、背誦、改寫),學生提前預習
七、【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
先播《幾多愁》歌曲(為學生創設感時傷世氛圍)
一曲《虞美人》、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道盡了李煜的故國之思,亡國之恨;二百多年后,面對被金兵洗劫一空的揚州城,姜夔又是如何表達自己的黍離之悲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誦讀鑒賞南宋詞人姜夔的名作——《揚州慢》。(多媒體投影詞題、作者)
二、學法指導(理清思路)
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總結了詩歌鑒賞的幾個步驟:
明確:其一、知人論世;
其二、誦讀吟詠;
其三、整體把握;
其四、重點詞句賞析;(多媒體投影詩歌鑒賞的四個步驟)
三、互動課堂
(1)知人論世
1、了解揚州(學生談,老師補充)
師問:回憶學過的詩句談自己認識的揚州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寫出了揚州的繁華;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想象金兵入侵,揚州城破敗不堪……
2、作者及背景
見課本37頁,指導學生劃出重點語句。
(2)誦讀吟詠
蘇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是古人傳給我們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也是新的《教學大綱》對詩詞教學的要求。
1.學生自讀〔注意三個層面:字正句順;感情基調;語感(語氣、語速、節奏)〕
[補充] ①小序中有一句話告訴了我們此詞的感情基調,你找到這一句了嗎?(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重點解釋)
②詞的節拍不像詩那樣整齊劃一,誦讀時要注意音節的停頓。如 “算而今/重到須驚”、“年年知/為誰生”等。
③詞里的特殊句式,開頭用一字領起,稍作停頓,其義直貫本句及下句,稱“一字逗”,要讀出提示語氣。如“過春風十里”的“過”;“盡薺麥青青”的“盡”;“自胡窺江去后,……”的“自”;“縱豆蔻詞工,……”的“縱”;“念橋邊紅藥,……”的“念”等。
2、指名朗讀(語速要緩慢、綿長,語調要低沉、悲吟)
3、教師配樂范讀
4、錄音跟讀
(3)整體把握
學生分組討論,整體把握詞的內容。(大屏幕展示三個思考題)
1、上闕中那一個詞最能概括揚州城的特點,請結合作者的所見所聞具體談談。(學生動手圈注)
明確:空城。從“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橋”、無聲的“冷月”可以看出。
2、下闕中那一個字最能表現作者的感情?
明確:“驚”字,表現出詞人心中的悲涼之感。
師問:作者借杜郎之口抒自己感時傷世之情是直接抒情還是間接抒情?(間接抒情)
師問:你還能舉出其他例子嗎?(引導學生鞏固拓展)
明確:“厭言兵”的是“廢池喬木(樹尤如此,人何以堪?),凄冷無聲的是“月”(借月之凄清,無聲言人之悲切傷感)。
3、請找出一個與“空城”相對應的詞,概括昔日揚州的特點。
明確:最好是“名都”,還有“春風十里”、“青樓夢好”、“豆蔻詞工”、“二十四橋”,這些詞句寫出了昔日揚州繁華熱鬧。這些景象是通過杜牧的詩句想象得來。引用前人詩句是本詞一大特點,請閱讀相關的四首詩。(多媒體投影杜牧的四首詩,學生齊讀)
師問: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自胡馬窺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種情形的原因是戰爭。古代戰亂頻繁,人民流離失所。曹操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杜甫哀嘆“邊廷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胡馬窺江”用借代手法,代指南宋初年,金兵屢次進犯。姜夔選取此題材正是為了極表他的“《粟離》之悲”,表達他因祖國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極其沉痛的心情。讓我們重新讀一遍,再次感受作者的黍離之悲。(學生齊讀全詞)
(4)重點詞句賞析
這就需要緊扣關鍵詞語,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辭效果,善于聯想想象。只有做好了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詩歌。
賞析示例:“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明確:首先,此句化用杜牧名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讓我們想到昔日熱鬧場景,以此來反襯如今二十四橋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簫”的風月繁華已不復存在了,以樂景襯哀情,從而倍增今日之凄清。
其次,抓重點意象“月”,轉寄情思,抒發感慨。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含“月”詩句(意象拓展,學生自由回答)?月亮原本就“無聲”,也無冷暖之別,但姜夔卻借助“通感”手法,用觸覺感受之“冷”與聽覺感受之“無聲”來展示視覺所見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似乎明月也有情,為昔盛今衰之揚州而傷感、而沉默!作者借月這一意象營造凄清、感傷氣氛,寄托悲愴之情。
師問:“清角吹寒”與“冷月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誰結合自己的體會給大家談一談?(知識遷移)
明確:“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說“吹寒”,把角聲的凄清與天氣的寒冷聯系在一起,突出人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聲把寒意吹散在這座空城里。它不僅表明號角聲音在寒氣中飄蕩,而且還讓人內心涌起一股寒流,用聽覺寫觸覺,把所聞所感交織在一起,使“黍離之悲”更為具體。
四、課堂小結
詞的上片記行寫景,抓住“空城”等典型景物,渲染凄涼氣氛;下片化用杜牧詩句,處處設想,今昔對比,抒寫黍離之悲。
寫作特點
1、今昔對比、虛實結合;
2、景中含情,化景物為情思;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五、全班同學背誦本詞(注意把握《黍離》之悲)
背誦指導:
1、理清結構
上片:總寫(點題)-——所見——所聞
下片:設想(杜牧)——所見(景語)
2、學生自背、互背、齊背。
六、作業:
1、背誦全詞
2、發揮想象把本詞改寫成一篇800字散文。
板書設計:
揚 州 慢
姜夔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