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3
這是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學設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要點
1、熟讀課文,讀懂文字,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較為準確、清晰的了解。
2、梳理課文層次脈絡,感悟課文的抒情基調。
教學過程
1、解題
祭文是一種文體,古已有之。徐師曾在《文體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親友之詞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饗而已。中世以還,兼贊言行,以寓哀傷之意,蓋祝文之變也。”古文寫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內容多為對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贊頌,形式多為駢文或四言韻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這一常規,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稱頌于死者,而在于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通過對家常瑣事的記敘,表現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系,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韻常規,破駢為散,不拘常規,或散或偶,或長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隱的《祭小侄婦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響。
2、介紹作者及背景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①聽錄音或聽教師范讀,注意作者在文中傾注的深沉真摯的感情。
②學生初讀認準字音;再讀體會感情。
③用一句話說出自己的感受。
④檢查朗讀,看學生對課文字、詞、句的初步理解。
4、自讀課文,理清脈絡。
再讀首先了解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給文章分段并歸納大意。
小組討論明確。
(有條件的可利用實物投影,讓學生直接展示成果。或者學生討論明確,教師隨之板書。)
5、總結文言知識
6、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重點體會融抒情于敘事的特點和破駢為散和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
[板書設計]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積淀文言語感,培養翻譯能力。
2.體會文章的感情,把握課文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品味敘述中抒情的藝術。
3.繼承中國古代文化的優良傳統,珍惜生命,關愛親人。
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主要是以情動人,在指導學生反復誦讀之后,讓學生體會分析作者敘事陳情怎樣逐層深入,達到抒情的目的。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比較法
教 學 內 容 及 過 程
一、導入:宋趙與時《賓退錄》:“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墜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墜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墜淚者,其人必不友。”
二、進入新課
(一)作者背景:學生展示搜集成果,教師點撥補充:
1、作者: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尤以散文著名,杜牧把韓文與杜甫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則稱他“文起八代(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朝、北朝、隋、唐)之衰” ,“子美之詩,退之之文,魯公之書,皆集大成者也。”他生活在中唐,主要貢獻是與柳宗元一起倡導了“古文運動”,世稱“韓柳”。他主張文章要有充實內容,學習古文應“順其意而不順其辭”,“惟陳言之務去”,力求“文從字順”,對后世有重大影響。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2、題解:本文是一篇作者寫給侄兒的祭文 ,韓愈有三位兄長:大哥韓會,二哥韓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韓愈三歲時,父親韓云卿病故,他便隨大哥韓會、大嫂鄭氏夫婦生活。代宗大歷十二年(777),韓會坐元載黨禍被貶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廣東曲江縣),韓愈隨往,年僅十歲。次年,韓會卒于任所。鄭氏于是舉家北歸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韓愈也依隨鄭氏生活,直到十九歲時赴長安應進士試才離開宣州。在長達近二十年的歲月里,韓愈一直依恃長兄長嫂生活,與侄子老成(本為韓介之子,因韓會沒有子嗣,韓介將老成出繼給韓會。韓老成,在族中同輩排行十二,故稱十二郎)自幼相伴朝夕,名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間感情甚為深厚。成年后,韓愈仕途不順,二十五歲方登進士第,后做官又觸犯權貴,觸怒唐憲宗,多次遭貶因四處漂泊而很少與十二郎見面。后唐穆宗繼位,韓愈官運好轉,叔侄二人能夠相聚之時,突然傳來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韓愈悲痛欲絕,血淚和墨,寫下了這篇祭文,悼念侄兒,情真意切,凄楚動人,很有特色,在韓愈諸多優秀的抒情散文里當推為其中的佼佼者,歷來被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 (明茅坤語)。《古文觀止》評論說:“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
3、關于祭文:祭文也稱“悼詞”,通常是祭奠死者,抒發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種文辭,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祭文的內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簡介死者逝世情況(職務、時間、地點、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紹死者的生平事跡,評價死者的功德貢獻;最后向死者親屬表示吊唁慰問,號召生者學習死者的精神品質。
(二)師生朗讀:注意字詞讀音和節奏停頓,體會文中的真摯情感。
(三)整體把握: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1、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3)寫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從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寫幼時孤苦相依;后兩人的三別三會,終于不得會合而成永別,使作者悔恨無窮,抱憾終生。
第二部分(4-9)寫十二郎之死。先寫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詳敘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10-12)寫對十二郎及其遺孤的吊慰,交代遷葬及教養遺孤等事。
2、抒情線索:生離之情--死別之情--痛悼之情
(四)互動探究:
1、作者何以對侄兒的死悲慟欲絕?結尾的“言有窮而情無終”抒怎樣之情?
明確:悲家事不幸;悔“旅食京師”;嘆未老先衰;恨小病喪命;哀后輩孤苦;疚喪葬難周。
2、祭文之初,作者為什么要詳敘幼時及成年后與十二郎聚散離合的往事?
明確:敘事是抒情的基礎。往事歷歷在目,憶之深乃因情之切,于敘事中,亦可見作者真情。
3.在這兩段的敘述之中,你以為最動人的細節是何處?(自由答問)
明確:如第二段“嫂嘗撫汝指吾再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一語,“撫汝指吾”的細小動作,體現出為母為嫂的深切關愛與顧惜;“韓氏兩世,惟此而已”僅寥寥八字,卻字字透出嫂嫂的焦慮、期待和悲傷。十二郎遽然辭世之時,韓愈又重提舊事,也流露出韓愈無盡的沉痛與凄涼。
4.十二郎之死,已是不爭的事實。為什么還要反反復復的推究死因、推測死期,甚至對死訊本身,也疑其非真而夢?反復誦讀第5段,體會“邪”“乎”“也”“矣”等虛詞在傳情達意中的作用。
明確:推究死因、推測死期、疑死訊非真而夢,均反映對十二郎憶念之深。第5段中,寫自己驚聞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態,突出了侄兒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轟頂般的劇烈震蕩,以及確信死訊后五內俱焚般的巨大悲慟。這一段中,先連用三個“邪”字,緊接著是三個“乎”字,三個“也”字和五個“矣”字,這樣連接不斷的使用語氣詞,恰如古人所評:“句句用助辭”而“反復出沒”,“如怒濤驚湍,變化不測”,既增強了節奏感,也使表達的感情更加強烈,更能打動人心。
(五)藝術鑒賞: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祭文偏重于抒發對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結合對死者功業德行的頌揚而展開的。本文一反傳統祭文以歷敘生平、歌功頌德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記家常瑣事,表現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系,抒寫難以抑止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則破駢為散,采用自由多變的散體。正如林紓在《韓柳文研究法·韓文研究法》中所說:“祭文體,本以用韻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徹心,不能為辭,則變調為散體。”使全文有吞聲嗚咽之態,無夸飾艷麗之辭,為后世歐陽修《瀧岡阡表》、歸有光《項脊軒志》、袁枚《祭妹文》等開辟新徑。
2.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作者寫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稱頌死者,而在于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強調骨肉親情關系。作者和老成,名為叔侄,情同手足,“兩世一身,形單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顯得家族凋零,振興無望。這在注重門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韓愈的切膚之痛是理所當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體強,卻“強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過是一種常見的軟腳病,作者本來不以為意,毫無精神準備,因而對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擊使他極為悲痛。三是表達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無常之感,并以此深化親情。作者原以為兩人都還年輕,便不以暫別為念,求食求祿,奔走仕途,因而別多聚少,而今鑄成終身遺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卻墮入乍信乍疑、如夢如幻的迷境,深覺生命飄忽,倍增哀痛。
3.邊訴邊泣的語言形式。 作者采用與死更多話題作文優秀范文、高中語文優秀教案、教學實錄、備課資料、同步試卷、美文、高考模擬試卷、文學欣賞盡在語文軒網站/者對話的方式,邊訴邊泣,吞吐嗚咽,交織著悔恨、悲痛、自責等種種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間作無窮無盡的長談。如寫聞訃的情景,從“其信然邪”到“未可以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語句重疊,表現其驚疑無定的心理狀態。末尾“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緒激宕,一氣呵成。
(六)拓展延伸:附 祭文一篇:
諸葛亮吊周瑜
嗚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豈不傷?我心實痛,酹酒一觴;君其有靈,享我烝嘗!吊君幼學,以交伯符;仗義疏財,讓舍以民。吊君弱冠,萬里鵬摶;定建霸業,割據江南。吊君壯力,遠鎮巴丘;景升懷慮,討逆無憂。吊君豐度,佳配小喬;漢臣之婿,不愧當朝,吊君氣概,諫阻納質;始不垂翅,終能奮翼。吊君鄱陽,蔣干來說;揮灑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籌略;火攻破敵,挽強為弱。想君當年,雄姿英發;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義之心,英靈之氣;命終三紀,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腸千結;惟我肝膽,悲無斷絕。昊天昏暗,三軍愴然;主為哀泣;友為淚漣。亮也不才,丐計求謀;助吳拒曹,輔漢安劉;掎角之援,首尾相儔,若存若亡,何慮何憂?嗚呼公瑾!生死永別!樸守其貞,冥冥滅滅,魂如有靈,以鑒我心:從此天下,更無知音!嗚呼痛哉!伏惟尚饗!
三、作業:課后閱讀清袁枚的《祭妹文》,比較賞析兩篇文章的藝術特色。
【知識目標】《祭十二郎文》的公開課教案
一、培養誦讀文言文的技巧與習慣,能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二、能借助工具書與上下文讀懂詞句,重點掌握詞語。
三、熟讀成誦,賞析本文邊訴邊泣的語言特點。
【能力目標】
一、借鑒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寫作手法。
二、培養在閱讀文本語境中揣摩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標】
一、體會感知本文抒發的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正確認識作者凄楚的人生感慨。
【重點難點】
一、讀懂詞句,掌握積累文言詞句,體會至真至誠的骨肉親情,是學習的重點。
二、品析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寫法,正確認識哀痛之中凄楚的人生感慨是難點。
【教學方法】誦讀法、品讀法
【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了解常識
1、韓愈
2、祭文格式及本文特點
二、整體感知
1、十二郎與韓愈是什么關系?作者對他的去世為什么如此悲痛?
2、在回憶中死者生前與作者的感情如何?最讓作者哀痛的事情是什么?
3、作者懷念死者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三、基本知識的了解與掌握
〖結合《導學》“知識盤點”在文本中發現疑難詞句,并做相應的筆記〗
四、復述第一至第四語段,理解掌握重點詞句
【在誦讀與復述中啟發學生拓展思維,討論交流閱讀心得】
本文寫得至悲至痛,試思考作者在悲侄兒之死的.同時,還抒發了哪些悲情?在首段中有哪些語詞概括了這些情感?
五、練習實踐
誦讀全文,鞏固詞句,增強語感,理解全文。
第二課時
一、復述第五至結尾重點語段,理解掌握重點詞句
【在誦讀與復述中啟發學生拓展思維,討論交流閱讀心得】
1、第五段主要抒發了對人生命運的怎樣感慨?作者在悲痛之余還有怎樣的情感?
〖感嘆人世無常——悲怨而無奈〗
信——兄盛德夭其嗣,汝純明不蒙澤——未可信
其信然邪,其夢邪少強夭歿, 長衰全存
夢——東野之書,耿蘭之報在側——信然
天者誠難測,神者誠難明——理者不可推,壽者不可知
2、上段哪個語句與本段相呼應,而下文哪些語段與本段相呼應?
3、最后三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啟發引導從不同角度了解概括〗
對死者——祭拜亡靈,吊慰遺孤,力求改葬——撫養子女,以待余年
對自己——深感負疚,生不能共居,歿不能盡哀,魂不能相接——無意人世
【小結】無意人世卻責任未了,撫養遺孤又覺力不從心,這是何等的哀痛凄絕啊!
二、誦讀指導,品味體會作者的獨特情感
【誦讀提示】
正所謂“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確實,讀這篇祭文,我們不但可以看到作者眼淚縱橫的模樣,還可 以聽到作者痛哭的聲音。正因為如此,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讀者被它所打動。宋代大作家蘇軾曾說,“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可見 它感人之深。
〖小結〗
披文人情、以心相感,韓愈在《祭十二郎文》中的感情是深沉而復雜的,又豈能是一個“哀”字所概括得了的。
三、遷移練習
1、完成《導學》基礎訓練
1、口頭復述全文,發現疑難語句
第三課時
一、拓展遷移,探究思考
作者對親情、人生際遇變化的感慨對我們有什么啟發意義?(開放思維,各抒己見)
二、賞析品味,交流成果
【通過討論學習借鑒本文寫作特點】
1、〖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
2、〖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3、〖呼喚對話,如泣如訴,哀怨凄絕〗
4、〖語句重疊,多用排句,增強語勢〗
三、誦讀涵詠,鞏固理解
四、練習與遷移
1、重點語詞的聯系比較與歸類積累
2、翻譯重點語句
教學要點
1、具體研習課文。
2、鑒賞韓愈散文邊訴邊泣,于敘事中抒情的藝術手法。
3、體會作者融于字里行間的至真至切的親情。
4、理解虛詞在表達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具體研習課文
1、提問:文章從哪些方面寫了韓愈的家境身世?請從文中找出有關的句子。
指定一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多媒體顯示: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兩世一身,形單影只”“在孫惟汝,在子惟吾”。
(2)為謀生聚少離多:“其后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遇汝從嫂喪來葬”“又二年,……汝來省吾,止一歲”“吾云汴州,汝不果來”“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來”。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我自今年來,蒼蒼者欲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欲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歲,吾之子始五歲,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
2、學生思考:作者是怎樣在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敘述中抒發悲憤的?
同桌共同討論后明確:作者寫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稱頌死者,而在于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緊緊圍繞著叔侄間生離死別這個中心,選取那些值得懷念、憂戚,或感到遺憾的生活瑣事,寫來如敘家常,但卻充滿著生活氣息,讓人深感真實、可信。作者又不是純客觀的敘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敘述中,側重抒寫自己的無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遺憾、內疚之情來敘事,敘事中處處含情,使得敘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運用第一人稱的方便,盡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傾注到敘事之中,寫得如泣如訴。
3、提問:本文寫得至悲至痛,試思考作者在悲侄兒之死的同時,還抒發了哪些悲情?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引導。
明確:
(1)悲嘆家族人丁不興。封建社會門第家族觀念極強。韓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濃厚的儒學思想深深影響了他,而人丁不興,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員。然而父母早亡,兄歿南方,兩世一身等久已令他體會到家境凄涼之悲了,而如今侄兒又撒手西去,兒子、侄孫尚年幼,韓氏能支撐門面的只有韓愈自己,家庭之事連個商量之人也找不到。這無限的.孤獨怎不使他悲從中來,進而想到“無意于人世”呢?
(2)悲嘆自己仕途失意。韓愈19歲便離家到京城求發展,但卻多次應考落第,25歲中進士后還要到處請求權貴援引舉薦(如《與于襄陽書》),29歲才開始入仕途。到35歲寫作本文之時的幾年間,卻輾轉遷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處漂泊。他飽讀詩書,才華出眾,卻不得施展,內心自然郁郁寡歡,而此時又得侄兒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蘊含了自身無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4、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體會它們在表達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學生集體背誦第5段,然后找出這些虛詞進行分析、討論。
明確:作者悲傷之情無法抑止,又希望“傳之非真”,因此在本段連用三個“邪”字,三個“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個“乎”字,表示雖不愿相信而事實俱在的矛盾心情。后連用五個“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喪報書信決非誤傳之后的不情愿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二、藝術手法的體現
提問:本文作為一篇優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請歸納藝術手法體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思考后明確:
1、破駢為散,自由多變的形式。祭文是一種古老的文體,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韻文或駢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韓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韻文和駢文的框框,用純凈的散文體自由抒寫。為人們用祭文充分表達思想感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2、強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瑣事為依托,抒發了作者對侄兒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復直抒的方法,讓人讀其文能想見其為文時邊哭邊寫,痛不欲生的情狀,引起強烈的感情共鳴。
3、語言樸素自然,不事雕飾。《古文觀止》評此文:“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韓愈寫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為了傾吐自己的真情,邊訴邊泣,所以他能作到情至筆隨,字字句句皆從肺腑中自然流出,毫無雕飾之痕跡。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