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5
這是旅夜書懷教案公開課,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旅夜書懷》是唐代大詩人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離開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詩人用闊大無垠的夜景襯托深沉滯重的孤獨感,使人感受到詩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筆下奔涌的江流一樣澎湃難平,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是杜甫詩歌中的經典作品。也是杜詩五律的名篇,歷來為人稱道。
教學目標:
1、學會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詩句;
2、理解本詩寓情于景的藝術特色;
3、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教學重點:
1、學會鑒賞詩句;
2、理解詩歌的情感。
教學難點:學會鑒賞詩句
教學方法:師預設,生討論,師生總結方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設想:
在詩歌新授課中,我們不能做成高三的考點復習,因為學生沒有對詩歌欣賞量的積累,就不可能達到做題時下筆如有神的質的飛躍。所以,在本詩的教學中,我一是注重詩歌內容的理解,二是注意把高考考點滲透到講課中來,注重方法的傳授。
教學流程:
一、導學
1、導入
以杜甫晚年的圖象導入(多媒體展示)
配以說明:杜甫才華橫溢,卻一生坎坷,窮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濟生活,最后甚至以船為家,四處漂泊。“自古文章憎命達”,正因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時間來關注民間,關注自己的內心。寫出了“光焰萬丈長”的詩歌。
2、解題
①從“旅”中,你能讀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詩歌的寫作背景,見詩下的注釋①
②“夜”和詩中的哪些詩句對應?
與“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對應。
③“書懷”和那些詩句對應?
與“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對應。
3、整體感知
(生對照詩下的注釋,說出詩歌的大義。如遇不懂的,提出,師生討論解決。最后,老師給出詩句的參考譯文。)
(多媒體展示)岸上的細草在微風的吹拂下,發出瑟瑟的聲響。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詩人就舟而居。遙望原野,遠處天與地似乎相接了,天邊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蕩蕩東流,一輪明月映照在水中,隨著江水的流動而浮蕩著。名聲難道應因為文章而顯著嗎?做官應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這世間漂泊,恰似那在廣闊天地飛翔的一只沙鷗罷了。
二、質疑討論
(多媒體展示)
1、前兩聯分別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頸聯如何理解?
3、賞析尾聯。
三、反饋矯正
(對1、3兩個問題,請生板演,對照多媒體展示的參考答案給生打分,集體討論這一題型的答題方法。)
1、孤弱的細草在無邊的風里飄搖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桿和孤獨的小舟對抗漫漫長夜。首聯營造了凄冷的氛圍。表達了作者的漂泊無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顯得原野遼闊無邊,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洶涌澎湃,奔流不息。頷聯營造了雄渾闊大的氛圍。作者用闊大之景反襯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達出凄苦之情。(先描摹畫面,再給出意境)
2、頸聯用了反問的語氣,若改為陳述句就是:名聲不應該因為文章而顯著,做官只應該因為年老多病而辭職。其言外意為:名聲應該因為大濟天下而顯著,做官不應該因為被排擠而被辭。委婉的寫出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3、尾聯用了比喻和襯托的手法,將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鷗,且用廣闊天地襯托沙鷗,更突出沙鷗的孤獨,也表達了自己的漂泊無依的凄苦之情。(判斷詩句所用的表現手法;結合詩句對這手法加以闡述;給出表達效果)
四、拓展延伸 (多媒體展示)
閱讀這首詩,回答下面的問題。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1、這首詩描寫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喚、追趕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憫,其志可嘉。試賞析第二聯或第四聯。
參考答案:頷聯用了反襯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單影只,“萬重云”形容道路遼遠,構成極大的反差,極言其“孤”;凝聚了詩人對孤雁的憐憫之情,突出了孤雁的執著與勇敢。
尾聯用對比(反襯)的手法,以野鴨的平庸鳴噪突出了孤雁的高遠追求。(也可以說,使用了襯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勞累,而野鴨們卻全然不顧,它們紛紛鳴噪不停、自得其樂。表現了杜甫對一些俗客庸夫的厭惡。)
2、全詩通過孤雁這一形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詩人以孤雁自喻,表達了對漂泊生涯的蒼涼感慨,有不墜青云之志的高遠追求。(答出兩點即可。)
五、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品讀與探討”第一題;
結合“品讀與探討”第三題,預習《客至》《賓至》
教學反思:
我在設計《旅夜書懷》這首詩時,主要想抓住兩點:理解詩歌內容和學會題型的解題方法。事實證明,這樣做效果不錯,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我的設計如下:一、導入,圖像導入,聯系出杜甫的晚年生活的介紹。二、走進文本。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1、整體感知詩歌內容。2、前兩聯分別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3、聯如何理解?4、賞析尾聯。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讀杜甫詩《孤雁》,完成后面的題目。四、作業布置。
課堂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組織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是教師設計教學的出發點。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說過:“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設計本詩的導語時,想以新出奇,就想著能不能在上課伊始一下子就吸引所有學生的目光,緊緊抓住學生的心。所以,我選擇了用泛而華麗的語句導入,試圖用好的語言來吸引學生。我一門心思想叫導語與眾不同,在奇與新上做文章,其他的就沒有考慮,犯了年輕教師經常會犯的通病:華而不實。導語是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文本服務的,不應該脫離文本。因此,教師在設計導語追求新奇時不能忽略的知識體系和課堂教學重點。讓導語和教學新內容緊密聯系起來,既能使學生了解文本的學習內容,又能明確文本的學習目標,這樣,更容易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學任務中。所以,我選擇了杜甫的晚年照片來沖擊學生的眼球,并配以他晚年生活境遇的介紹。如此,就和《旅夜書懷》的寫作背景聯系起來,更容易讓學生走進文本。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個精彩的導語,也應該是一堂課成功的一半。每一篇課文有它自身的特點,導語也要據此量身定做。
新課程方案要求教師關注過程和方法,關注教學環境的設計、活動的設計,更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把課堂還給學生。《旅夜書懷》這首詩如何既考慮到欣賞的問題,又兼顧到學生能力的培養,是要反復思考的問題。我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就決定整個課堂都采取分組比賽的方式,學生回答問題,學生自己點評,教師適時點撥。我想這便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的時候,充分證明了這種方法的可行性。學生積極舉手發言,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回顧這堂課的前前后后,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還很多。第一,自己總覺得挖掘還不夠深入,內容設計浮于表面。第二,沒有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雖然課堂氣氛很活躍,但總覺得只是一小部分學生在支撐著,并不是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了。第三,從準備到結束,自己的心態不能始終處于一種平穩的狀態。
總的來說,第一次上評比課,對我的影響很大。最大的感觸就是:上好一堂課真難。思考的越多越深入,越覺得沒法把握,好象一下子什么也不會了,突然覺得不會上課了,覺得自己腦子里的庫存太少,急需充電。這給了自己許多動力,也多了無形中的壓力。要想真正的上好一堂課,必須踏踏實實做好每一個環節,不能一味的求新求奇。尤其是象我這樣的年輕教師,就要穩打穩扎,在平凡中求得實效。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體會詩人當時孤苦寂寞、漂泊無依的感情。
2.比較學習本文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手法的運用 。
教學設想
1.重點難點:理解詩句蘊含的情感
2.教學方法:朗讀、點撥、背誦
3.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簡介寫作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廣德二年(764)春攜家人到成都投靠好友嚴武,在其幫助下,杜甫本可以在成都長久居住,不料嚴武在第二年四月突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帶著家人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飄泊。這首五言律詩大概是他舟經渝州、忠州一帶時寫的。
這一年杜甫已滿53歲,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風痹,不時發作。這回因嚴武之死,他決心離開四川,轉作瀟湘之游,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飄泊何時是了。這首詩集中地表現了他這種心情。
二、指導誦讀
這首詩是感嘆身世之作。前一層寫旅夜風景,其實是寓情于景,為下文抒懷作鋪墊,應當讀得緩慢一些,使聽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層直抒胸臆,“名豈”二句中上句為賓,下句為主.詩人后半生飄泊四方,居無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讀出壓抑感。這兩句可以不按“義群”讀,仍讀作:“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最后兩句形象地概括了詩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緩緩讀出,有自傷飄泊之意。
三、整體感知
詩的前半部分描寫“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桿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泊著。當時杜甫離成都是迫于無奈。這一年的正月,他辭去節度使參謀職務,四月,在成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死去。處此凄孤無依之境,便決意離蜀東下。因此,這里不是空泛地寫景,而是寓情于景,通過寫景展示他的境況和情懷:像江岸細草一樣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寫遠景: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涌,大江東流。這兩句寫景雄渾闊大,歷來為人所稱道。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沛無告的凄愴心情。這種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經常使用的。如《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襯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二者異曲同工。
詩的后半是“書懷”。
第五、六句說,有點名聲,哪里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應該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這是反話,立意至為含蓄。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著,這實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擠。這里表現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飄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最后兩句說,飄然一身像個什么呢?不過像廣闊的天地間的一只沙鷗罷了。詩人即景自況以抒悲懷。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這一聯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真是一字一淚,感人至深。
四、朗讀,嘗試背誦。
五、鑒賞點撥
1.寓情于景
前兩聯寫景,詩眼在“獨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屬烘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寫岸,次句寫舟。稱“獨舟”者,僅此一舟之謂也;“夜”,用于點明泊舟時間。這兩句勾畫了這樣一個境界:河邊孤零零地泊著一只小船,桅桿高聳;岸上只見小草,不見人家,簡直冷寂得很。第三、四句承“夜”字寫詩人所見景色:遠處,星空低垂,原野遼闊無邊;近處,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洶涌澎湃,奔流不息。這難免使詩人感到,在這樣的境遇中,一葉小舟顯得何等孤單、渺小,它的命運簡直可以聽憑大自然的擺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聯想到時光的迅速流逝,愈發增添了凄苦無依之感。這小舟的命運正是詩人命運的寫照。詩人這時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等在近幾年里相繼去世,使他的孤獨感與日俱增。詩人的萬千思緒都蘊含在這景物描寫之中,由此再發展到下文的直抒胸臆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2.直抒胸臆
在頸聯中,詩人將“名”和“官”相對提出是有深意的,因為這兩件事關系到詩人一生的命運。詩人由于詩名滿天下,盡管后半生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但所到之處都受到人們的尊重和關照,這總算給了他一些寬慰。然而詩人的本志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實現其本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這樣看來,這兩句顯然有主、賓之分:上句說“名”,只是作為烘托;下句說“官”,才是正意所在。這兩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實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詩人沒有說出來,但我們從杜甫為官的經歷卻不難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視,又遭同列排擠。但又不明說,因為詩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這一點,我們從他三年前在梓州寫的“圣朝無棄物,衰病已成翁”(《客亭》)也可以得到證明。總之,詩人是胸存塊壘,不吐不快,卻又不能直吐出來,只能采用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
最后兩句的意思很明白:詩人以沙鷗自況,乃自傷飄泊之意。這跟他剛離成都時寫的“萬事已黃發,殘生隨白鷗”(《去蜀》)和此后不久寫的“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秋興·其七》)語意相同。
六、課堂小結,背誦全詩。
七、布置作業。
1.思考“品讀與探討”第一題。
2.完成“積累運用”一、六、七題。
附:板書設計
一 借景抒情
1 首聯—近景—孤舟夜泊
2 頷聯—遠景—雄渾闊大
二 直抒胸臆
1 頸聯—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2 尾聯—以沙鷗自況,自傷漂泊
一、提問導入:
(展示1)請同學們回憶幾首詩。
望岳------杜甫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師:這些是誰的詩句啊?
(學生)杜甫
師:杜甫才華橫溢,有著遠大抱負,憂國憂民,卻一生坎坷,窮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濟生活,最后甚至以船為家,四處漂泊。“自古文章憎命達”,正因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時間來關注民間,關注自己的內心。寫出了“光焰萬丈長”的詩歌。(展示2—杜甫晚年的圖象)這兩幅圖片就是他晚年郁郁不得志的寫照。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杜甫,走進他的《旅夜書懷》(展示3—詩題),來體會詩人宦游疲倦、漂泊孤苦之情。
二、(展示4—學習目標)
三、請聽課文朗讀,注意字音、節奏(展示5),初步體會作者的情感
四、鑒賞詩歌
師:(重點知識回顧)鑒賞詩歌時,我們常說(展示6)
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即)
--知人知世據意推志(展示)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即抓住)
--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展示7)“旅夜書懷”顧名思義指在旅途的夜晚寫下抒發情感的詩。
(展示8—“旅”字)(展示9)1、通過“旅”字看背景(請你來看看———指一名學生讀)(展示10—背景介紹)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廣德二年(764)的春天攜家人自閬州折回成都,入嚴武幕。本來有這位好朋友的幫助,他滿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卻不料嚴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乘舟東下,經嘉州(樂山)、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于九月到達云安(四川云陽)。《旅夜書懷》就是在這次旅行中寫的。這一年,杜甫已滿53歲,杜甫的思想: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風痹,不時發作。兩年前,當安史之亂初平時,他曾有返回長安或洛陽的打算,但因地方軍閥乘機作亂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這回嚴武之死,他決心離開四川,轉作瀟湘之游,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時才是個盡頭。這首詩就集中的表現了他這種心情。
師:那么作者在旅途的夜晚看到了什么景物?(展示11—“夜”字)
(展示12)2、通過“夜”字察實景(齊讀找找景物)
(展示13提示: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吟誦詩歌、抓住意象、發揮想象與聯想、置身意境、領悟情感)(要求我們)
(展示14)夜:指作者寫作這首詩的時間是在夜晚
詩句有: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思考:首先首聯頷聯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這些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意境:如孤寂冷清、雄渾壯闊、慷慨悲壯、恬淡自然等),抒發作者什么情感?(可以從這幾個詞中選取)
(小組討論)
(展示15)景物:細草、微風、闊岸、危檣、孤夜、獨舟。畫面:孤弱的細草,在無邊的風里飄搖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檣和孤獨的小舟對抗著漫漫長夜。
意境:寂靜凄冷
借景抒發了漂泊無依、孤獨寂寞之情
師:由近處、下處的細草、危檣寫到遠處、上處的星野江月(板書)
(展示16)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景物:星,低垂。平野、遼闊無邊。
月:涌動的月影。江浩蕩的大江。
畫面:星空低垂更能襯托著原野的遼闊無邊,一輪明月映照在水中,月影隨著江水的流動而浮蕩著。
把我們帶入雄渾闊大的意境,
(板書)反襯出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的感情——以樂景寫哀情
師:注意鑒賞方法我們是通過捕捉意象來感受意境,體會情感。
師:(展示17)那么作者在這樣一個風霜月白、孤寂無眠的孤舟之上會產生怎樣的情思呢?
(展示18)3,通過“書懷”悟實情
(展示19):
①頸聯寫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詩人后半生的生
活,那么“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學生答出后點擊明確)
明確:
“名聲”不是因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為”老病”而休的。
②詩人名滿天下,是因為什么?(學生答出后點擊明確)
明確:韓愈寫詩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這決非過譽之詞.
③那么作者為什么還要這樣說“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呢?
(提示:請結合背景討論)師補充:
(指一生答)
(學生答后)明確:(展示20)作者直抒胸臆地說我的名聲是因為文章而顯著,做官應該做到年老多病而退休。從《望岳》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可以看出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這種理想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聲名竟因文章而著,這實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時雖年老多病但休官是因為被排擠。這里說反話,其實內心希望“因建功立業而出名;希望到老病才休官,而非現在受排擠被迫辭官”。這句話揭示了杜甫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政治失意。
(展示21)尾聯中詩人自況,以什么自況的呢?
(生答)沙鷗
“飄飄”——有一種自傷漂泊之感,然后又以廣闊天地間的一只沙鷗作比.
(藝術手法:)上運用了對比、直抒胸臆。
天地與沙形成對比,直抒胸臆地將自己比成沙鷗。
五、小結:這節課我們通過課文題目了解了詩歌內容(展示22)
(1、通過“旅”字看背景2、通過“夜”字察實景3、通過“抒懷”悟實情)
感受了全詩由近到遠,由下到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襯(以樂景襯哀情),直抒胸臆,比喻、對比等藝術特色。
(學生自由讀背——指一生背,齊背)
(展示23)
六、延伸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1、從體裁看,這首詩是格律詩中的(5)言律詩,它由4聯8句組成,每聯都有特定的稱謂;這首詩的對仗聯有(頷聯和頸聯)。
2這首詩描寫了失落的孤雁叫喚、追趕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憫,其志可嘉。以第二或第四聯為例,分析其手法與藝術效果。
明確:頷聯用了反襯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單影只,“萬重云”形容道路遼遠,構成極大的反差,極言其“孤”;凝聚了詩人對孤雁的憐憫之情,突出了孤雁的執著與勇敢。
尾聯用對比(反襯)的手法,以野鴨的平庸鳴噪突出了孤雁的高遠追求。也可以說,使用了襯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勞累,而野鴨們卻全然不顧,它們紛紛鳴噪不停、自得其樂。表現了杜甫對一些俗客庸夫的厭惡。
(全詩通過孤雁這一形象表達了詩人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
——傳遞出亂離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詩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達了對漂泊生涯的蒼涼感慨;對故鄉親人的思念;有不屑與“鳴噪自紛紛”的野鴨為伍,寧愿孤獨追尋的高遠志向)
三 維 目 標 知識與能力: 1、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鑒賞詩句;
2、理解本詩寓情于景的藝術特色;
3、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過程與方法: 學生思考—小組研討—小組展示—學生評價—教師評價補充
情感與價值觀:知人論世,體悟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教學 重點 學會鑒賞詩句,理解詩歌的情感。 教學 難點 理解詩歌內容,體味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師生互動 設計意圖 一、課前測評 小組自主設題
小組自主完成 放手給學生,讓學生成為主人 二、導入新課 杜甫才華橫溢,卻一生坎坷,窮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濟生活,最后甚至以船為家,四處漂泊。“自古文章憎命達”,正因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時間來關注民間,關注自己的內心。寫出了“光焰萬丈長”的詩歌。
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他所寫的《旅夜書懷》。
溫習杜甫相關詩歌,讓學生暢所欲言。
教育是一種藝術,一種喚醒的藝術。結合杜甫的詩歌與生平,引發學生對課題的興趣。
三、多媒體展示 “大詩人杜甫晚年生活近乎乞丐”相關詩句內容
了解杜甫晚年生活,體會杜甫詩的內容及情感 知人論世,激發學生興趣 四、朗讀詩歌 可采用的不同閱讀方式:教師范讀,學生自由的有感情的大聲朗讀,學生朗讀展示,學生齊讀,體會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詩歌授課,朗讀是關鍵。在朗讀中感受杜甫的愛恨情愁。
學生在不斷地吟誦詩文中,將語文課程具有的豐富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增強了自己的文學素養。
五、合作探究匯報成果 參考:1、本詩的前兩聯創設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2、本詩前兩聯采用了怎樣的寫景角度?
3、請從情景關系的角度賞析這首詩?
4、請指出本詩頷聯哪兩個字用的好,為什么?
5、本詩采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1、小組研討,自主設計問題,明確答案。
2、教師給出提示:
根據高考的考點,設題角度提示如下:
①意象、意境的角度 ②寫景角度
③寫作手法/情景關系 ④詩歌語言(煉字、煉句)
3、學生自主評價,互相補充,賦分
4、鞏固各類型習題答題步驟 走進教材,用另一種眼光審視教材,探究教材,會為我們的教學增加更多的色彩。
讓學生感知高考,強調日常學習的重要性。教師強調重點知識,易混易錯易漏點。
大膽放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走上講臺,成為真正的主人。
六、知識延伸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1、這首詩描寫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喚、追趕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憫,其志可嘉。試賞析第二聯或第四聯。
2、全詩通過孤雁這一形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1、學生思考,小組合作,師生研討解決賦分,強調高考中詩歌鑒賞題的得分點,易錯點,遺漏點。
2、整理落實,強調鞏固
更多的讓學生站在講臺上,從學生的認知角度解決習題,讓學生樂學、會學。看到學生樂學、會學,有收獲,有信心,有成功的自豪感,是老師的幸福。 七、質疑反饋 學生質疑反饋,互助解決。 允許學生質疑,鼓勵學生互相幫助,互相學習
八、課堂小結 合上書本我卻合不上思緒:走出旅夜書懷,走不出沉郁頓挫,我看見一只孤獨的沙鷗,不管風霜不管雨雪,依然堅定自己的夢想,那是千年后的靈魂對你的一種悼念和銘記。
再次誦讀全詩
鼓勵學生相信老師,直面高考。 九、布置作業 1、積累背誦這首詩。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