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13
這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范文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四冊第三單元主要是學習社會科學方面的雜文和隨筆。本文是這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倫理學方面的隨筆。從應用的角度來說,它其實是一篇議論文。這篇文章不是簡單的對父愛與母愛的歌頌,而是為了構建健康、成熟的靈魂而對父愛與母愛以及孩子的發展進行的剖析,也就是“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系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系,最后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按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此類論述性文章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探究、審美與應用能力。學生能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著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
學情分析:
學生在這之前接觸到的關于父母之愛類的文章側重于感性方面的,而本文是社會科學論文,它把父愛、母愛上升到哲學高度來理性分析,學生以前未接觸過,又加上是外國人寫的,他的西方思維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對學生來說十分陌生。所有這些都會造成閱讀文章時理解上的障礙。但是可以說學生對父母是最為熟悉,對父愛、母愛也體驗最深,所以如果學生聯系自己、同學乃至同齡人的實際閱讀這篇文章,應該能夠讀懂。
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愛的藝術》。
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觀點,感受不同階段的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篩選信息,區別父愛與母愛,重新審視愛。
2、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解讀評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享受愛的同時,學會付出愛,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靈。
教學重點:
從理性的高度認識父愛、母愛的本質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聯系實際,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父愛與母愛的本質及部分關鍵語句。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營造情境,導入新課 。
歲月在不經意間從身邊劃過,在每個匆忙的身影背后,父親關愛的目光越來越遠,母親熟悉的話語漸漸淡忘,在你身心疲憊的時候,駐足下來,讀一讀書中的溫情故事,你會有感動的心跳。“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天下父母之愛,其實都在一針一線、一封家書、一件小事之中。母愛是溫暖的外衣,時時關愛著你的身體;父愛是貼身的背心,刻刻包圍著你的心。父愛母愛是你身上的兩重衣,無時無刻不圍繞著你的前后,無論你遠隔千山萬水,還是在天涯海角,父愛母愛都在你身上緊緊纏繞。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給孩子一個遮風避雨的溫暖巢穴,同時也給他們一雙能夠展翅高飛的羽翼??梢姡谖覀兊某砷L過程中父母之愛的重要性。當然,這些只是我們對父母之愛的感性認識,那么,我們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愛在我們成長之路上的作用呢?請看美國心理學家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一文。(從最熟悉的感悟入手,營造情境,有助于學生很快入文學習)
二、簡介作者,背景探尋。(多媒體展示)
弗羅姆,美國哲學家、社會學家。主要作品《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他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是可以而且應該學習的。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并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課前發放有關資料,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為學習課文做準備)
三、速讀課文,篩選信息。
在預習的`基礎上給學生5分鐘時間整體把握全文,自己嘗試編寫全文結構提綱。文章旨在告訴我們“一個成熟的人最終會脫離對母親的依賴和父親的權威,他成為自己的父母”,作者是怎樣一步一步地闡述這個問題的?(引導學生篩選信息,找出關鍵語句;通過小組內部討論交流,能達成共識的小組內部解決,解決不了的,向老師請教。后教師予以點撥)
明確如下:(多媒體展示)
第一部分(第1~3段):愛的能力的發展。
成長過程:被人愛――愛別人――創造愛
第二部分(第4~7段):愛的對象的發展。(母親父親)
現象:先理解母愛,再認識父愛
原因:母愛無條件,父愛有條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總結全文:構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
?。焖匍喿x,明確文章的思路,為下一步質疑做準備 )
四、深入研讀,質疑探究。
1、文章標題為什么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而不是“父母對孩子之間的愛” ?
明確:這篇文章不是簡單的對父愛與母愛的歌頌,而是把父愛、母愛上升到哲學高度來理性分析,即為了構建健康、成熟的靈魂而對父愛與母愛以及孩子的發展進行的剖析,讓學生從理論高度,重新認識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通過對愛進入哲學層次的思考,提煉出了愛的價值,也喚起人們施與愛給別人,才能得到愛。
2、細讀第一部分內容,從文本中篩選信息,認識成長過程中人對愛的情感變化情況。
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對愛情感變化特征表(多媒體顯示)
3、找出文章中你理解有困難的詞句,請提出來,大家互相探究解決。 通過以上的閱讀歸納,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愛不是與生俱來的!愛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無愛———被愛———有愛———創造愛。
(學生自主探究,小組討論)
4、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因勢利導提出幾個有意義的問題,共同探究。
?。ǘ嗝襟w展示題目)
?、?母愛與父愛各有哪些特點?二者有何區別?母愛與父愛有哪些積極性與消極性?(引導學生尋找關鍵句)
明確:特點與區別:
母愛:無條件。是祝福,是和平。不需努力,也無法贏得。代表自然世界。是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作用:)從身體上和心理上給孩子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愛:有條件。需要努力,順從是最大的道德。代表思想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紀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自信心。
優缺點:
母愛:(優點:)偉大,為人所渴求。(缺點:)不需努力,無法贏得。
父愛:(優點:)需要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缺點:)必須努力獲取,否則會失去。
②文章談到兩種愛的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它們的區別在哪里?尋找生活中自己曾經有過的這種感情經歷。
明確:前者是一種不成熟、幼稚的愛,后者則是成熟的愛。“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為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觀點,愛自己的價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實現的,這得在他人和社會的存在中才能實現。成熟的愛,是能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在課文中找到作者的觀點并不難,難的是啟發學生結合生活實踐認識自己情感成熟的過程,從理性層面審視自己的情感。)
?、?怎樣理解“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
明確:一個成熟的人最終會在內心剝離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關他們的精神世界。他把母親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 (設計這個問題還是在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觀點,成熟的人會融合父母給自己的愛,從而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懂得愛父母,懂得回報社會) 。
④作者認為:“母愛就其本質來說是無條件的”,而“父親總是挑選他認為最合適的兒子當繼承人,也就是與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歡心的那個兒子”,也就是說父愛是有條件的,這兩個觀點你同意嗎?聯系實際,談談你的見解。(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ㄉ钊胙凶x課文,旨在培養學生質疑探究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體會表達。
通過本課兩種愛的對比,弗羅姆為我們指出了成熟的愛的標準,在我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該如何去實踐這兩種愛,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題設置主要是幫助學生如何健康地成長,并能從父母之愛延伸為他愛,由小愛向大愛升華。)
引導:結合個人經歷說體驗談感受??捎蓜側雽W時初次離開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話題――這是一種幼稚的愛,因為需要父母(聯系課文)――這篇文章學過之后,有什么啟發,今后該怎么去做――父親節剛過,讓同學說說他們為父母所做的事――學會愛他人,學會珍惜。“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愛首先是給而不是得”“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六、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風風雨雨,大家已走過了十六七載了,在這中間,總有許多的愛包圍著大家,有來自你們父母的,還有來自方方面面的。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享受這些愛的同時也試著去愛護和關心身邊的人。當這個世界因為有了你的愛而無比溫馨時,我相信:這個時候的你應該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歐陽菲菲的《感恩的心》,讓我們對所有關心和幫助我們的人大聲地說聲:“謝謝!”(《多媒體播放《感恩的心》)
2、弗羅姆教會我們愛的藝術,那么我們現在就學著去愛人,先從我們最親的人開始:給親愛的父母或家人寫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床頭,或者直接讀o他們聽。
附:板書設計: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愛的能力的發展:被人愛――愛別人――創造愛
愛的對象的發展。(母親父親)
構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
【教學目標】(幻燈片)
1.學會篩選信息,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2.領悟父愛與母愛的博大、無私與精深,從而感受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與偉大。
【教學課時】
1課時
【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初步把握作者觀點,感知主要內容。
2.識記下列字音及字形:
一剎( )那 給( )予 罪孽( ) 咄咄( )逼人 辨認 淵( )源 履( )行 歸根結蒂( ) 秩( )序 休戚( )相關
3.學生思考你是怎樣理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講述故事:(幻燈片)當年唐山大地震,有一位年輕的母親正一邊織毛衣,一邊用腳踩著搖籃逗她僅五個月的寶貝女兒。在這靜謐的時刻,傳來天崩地裂的聲響,母女一起墜入黑暗無邊的廢墟,所幸的是母女都安然無恙。驚嚇后的孩子在母親懷里睡著了,醒來時啼哭不止。母親知道她餓了,忙開懷喂奶。一天一夜,滴水未進的母親奶水枯竭,孩子的哭聲卻越來越弱。絕望的母親這時觸摸到毛衣針,心里猛地一動…… 一周之后,人們發現了這一對母女。孩子一息尚存,小嘴仍吮著母親的手指頭,母親已然氣絕。人們驚奇地發現,年輕母親的個個手指頭都破了一個小洞,臉色象雪一樣潔白。年輕的母親為孩子流盡最后一滴血奶……
年輕的母親,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愛之頌歌。母愛,讓我們感動,父愛,也一樣讓我們震撼。
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個題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從小就在父母的愛中長大,隨著你的成長父母也開始感受到你對他們的愛。以往我們的感受都是很具體和感性的,而我們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來重新審視這份愛。這篇文章是從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弗羅姆《愛的藝術》中節選出來的,《愛的藝術》這本書主要闡釋了愛并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是一門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一門藝術。
如何來理解以上觀點呢?今天我們就通過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選文的解析來體會其中的涵義。
展示目標這堂課我們主要的任務是:
二、背景資料 (幻燈片)
弗羅姆是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當代西方新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權威。他的社會精神分析學說在夢的分析、精神治療及人格、倫理理論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他集哲學家、精神分析學家于一身,且著述甚豐,內容廣泛,涉及當代西方哲學、社會學、精神病學、心理學、倫理學等諸多學科,反映了當代西方社會多種學科的思想成果,對弗羅姆的心理學思想特別是他企圖用人本主義調合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學說而實現二者“綜合”的理論進行研究,不僅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而且具有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
三、問題探究
1、 基礎知識
一剎(chà )那 給( jǐ)予 罪孽(niè ) 咄咄(duō)逼人
淵(yuān )源 履(lǚ )行 歸根結蒂(dì)秩(zhì)序 休戚( qī)相關
2、看到這個題目我想大家馬上就會想到父母之愛。從小到大,我們感受到的或聽說過有關父愛和母愛的描述應該是數不勝數,如果要問對父母之愛的感受,恐怕每個人都可以象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一樣滔滔不絕說上三天三夜。但老師現在要求只用一個或兩個詞來形容(或概括)父愛和母愛的特點。 在同學們的心中父母之愛是——偉大、無私、含蓄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筆下父母之愛是怎么樣的呢?
如何篩選信息?
篩選并提取有效信息是高考必考內容,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
①、首先明確目的,即題干的要求是什么,做到問什么答什么。
②、依據題意框定答題區域,找準與題干要求相對應的原句。有時可能找到好幾處,要進行鑒別取舍,也可能這幾處是相互補充的。
?、邸⒆ノ亩沃械闹复Z、概括句、關鍵句、主旨句、過渡句等。
?、?、歸納概括,從文中擇其所要的材料歸納整理,用自己額的語言表述出來。
(1)母愛的特點
母親代表自然世界,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親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愛是無條件的。
積極面: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為渴求的。
消極面:不能用努力去換取,而且根本無法贏得。
無論你身在何地,有一個人,她永遠占據在你心中最柔軟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愛她;有一種愛,它讓你肆意索取,享用,卻不要你任何回報……
這個人,叫“母親”,這種愛叫“母愛”。
(2)父愛的特點:
父親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親從孩子六歲左右開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自信心。
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
積極面: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極面:必須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可能會失去父愛。
父愛是山,無論你有多大的困難,他總是你依靠的屏障;
父愛是路,無論你走到哪里,他都伴你延伸,為你指點迷津,護你一路走好 。
(3)母愛和父愛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起什么作用?面對父愛與母愛各自的特點,談一談你希望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母親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親從孩子六歲左右開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自信心,從而擺脫對父親的依賴而自立。
面對母愛,我們應該成為健康、善良、快樂、有安全感的人;而面對父愛,我們應該變得有責任感,堅強,理性,自立,大有作為。
3、弗洛姆用理性的眼光給我們概括了父愛和母愛的特點。不過,他僅僅是想告訴我們父愛和母愛的性質特點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父母對孩子的愛”題目包括“父愛、母愛、孩子的愛”三者的愛,(幻燈片)那么在文章中“孩子的愛”是怎樣的?即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特征?
年齡段 特 征
剛出生階段 無愛的意識
8歲以下 有被愛的意識
8——10歲 有愛的意識: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
少年時期 克服自我中心階段,體驗關心他人以及同人的統一,感覺到愛喚起愛
的力量 ,愛比被愛更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快樂!
成熟時期 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成熟的愛。
●無愛——被愛——有愛——創造愛 (幻燈片)
4.文章中談到兩種愛的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這兩種原則的區別在哪里? (幻燈片)
按照作者的觀點,愛自己的價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實現的,只有在他人和社會的存在中才能實現。(幻燈片)“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為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后一種愛是成熟的愛,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前一種愛是不成熟的幼稚的愛,因為受到了別人的愛,需要別人,才去愛別人。
(愛不是與生俱來的!很明顯,在10歲之前,孩子還沒有主動去愛的意識,如果說他愛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為像弗洛姆書本上說的“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見這樣的場景:父母一旦不能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悅感就馬上消失,大哭大鬧。自己的快樂完全建立在別人能不能滿足自己需要的基礎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爺爺之間,有誰在一段時間內經常滿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時間內他就會跟那個人比較好。是不是?這就是弗洛姆說的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我愛,因為我被人愛”“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說得是太好了!
那么我想,我們在坐的各位,沒有哪個是10歲以下的,可是同學們想想,我們中間現在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像10歲以下的孩子一樣,因為被人愛,才去愛;因為需要別人,才去愛別人;甚至是連自己正在被愛的感覺都沒有,對別人的愛無動于衷,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體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有嗎?我們背負著父母沉重的期望在這里讀書求學,父母時時的想念著我們、牽掛著我們,而有的同學整天渾渾噩噩、混天敖日,對得起誰呢?在家里,吃飯時最好的菜他一人獨享;電視遙控器他一人主宰;不知愛父母。
在學校,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使用優良的教學設備,不知愛社會。在課堂上,教師上課他打瞌睡,個別人還看課外書,教師苦口婆心的規勸他視為耳邊風,不知愛教師。享用著大自然賜給我們的一切,不知感激和保護它,反而隨意破壞它……這些人常常是“要求”多于“愛”,只顧自己的利益,將父母、親人、師長、朋友、同學的幫助視為理所當然、天經地義。
可見,愛既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隨著人的生理年齡的增加就會逐漸成熟的。愛是一種能力。)
四、討論:
1、可是我們生活中面對已經超過10歲的這樣的人的時候,經常聽見這樣的話:還是孩子,等長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會愛了。想當然的認為,“愛”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讀了課文之后你贊同這句話嗎?
我不大贊同這樣的話,愛既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隨著人的生理年齡的增加就會逐漸成熟的。愛是一種能力。巴拉塞爾士說:一無所知的人什么都不愛。一無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無價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卻能愛,有見識,有眼光……對一件事了解得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對葡萄就一無所知。所以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培養我們愛的能力。
2、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培養我們愛的能力,應該學會用成熟的愛的原則去愛我們的父母,愛周圍的人,而成熟的愛來自于成熟的靈魂。在文中,作者認為什么樣的人才是具有成熟靈魂的人? (幻燈片)
明確: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父親的良知,在內心建立起兩個形象,把母親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達到一種綜合的狀態,這才是擁有了成熟而健康的靈魂。9
于丹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與父母分離,在他心中同時擁有父親和母親兩個世界。他獨立了,成為了自己的父母。這就是人的心靈世界發展完全的標志。
五、結語:
高一新生初次離開父母,想家,想念父母,——這是一種幼稚的愛,因為需要父母(聯系課文“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這篇文章學過之后,有什么啟發,今后該怎么去做
同學們現在是青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說的應該是“克服自我中心階段,體驗關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統一,感覺到愛喚起愛的力量,愛比被愛更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快樂!”的階段了,我們來想想怎樣通過生活中的小事來培養訓練自己對父母的愛? 這些你做到了嗎?(展示幻燈片)
愛是交流的。孩子領受著父母的愛,也想著應該怎么回報父母。只有當你有愛父母、愛他人的能力時,才可以說你時一個靈魂健康和成熟的人。所以我們要學會愛他人,學會珍惜,我們在享受無私而博大的父愛母愛的同時,要付出愛心給父母,讓他們也能享受到我們對他們赤誠的愛,讓生命因為愛而更為富足!
有這樣一篇文章:
母親的牽掛!
大學畢業,他被分配到離家鄉100公里以為的城市。父親早逝,身為長子,每個月他都雷打不動地回老家看望母親。
返鄉的車票是用質地較厚的彩色膠紙印刷的,每次,母親都對他說:“孩子,你的車票挺好看的,送給我吧!”他笑一笑,就把車票送給母親,晚上他就睡在母親的土炕上。后來,母親就開始隨便地翻他的衣袋,只留下那張車票。
后來,他戀愛,結婚,生子,開始每兩個月回一次家。、在后來,他擔任單位領導,更忙了,有時甚至半年才回一次家。尤其是他有了專車,沒必要再坐長途汽車,他開始適應不了長途車的顛簸。母親慢慢地也就不再向他索要車票了。
10年過去了,他已是市里的一位市長。有一天晚上電話響了,老家的弟弟來了長途,說母親突患腦溢血,生命垂危。
100公里對他來說是短途,一個多小時以后,他便見到母親。這時,他突然母親已是白發蒼顏,衰老憔悴。見了一面,天亮時母親就去世了。
他帶領兄弟姐妹們,安葬了母親。
整頓母親的遺物時,他從那只祖傳的樟木箱子里翻出了一本中學課本,,那是昔日母親用來塞鞋樣的。他翻開來,啊,書內竟整齊地夾著一疊車票——他當年每次返鄉看望母親時留下的車票。
他的淚水又一次地涌出,他后悔,為什么母親健在的時候不多回幾次家,他還突然想起,這么多年來,母親還從未到過他的四室二廳里住過一夜。
回城市時,他只攜了那一疊花花綠綠的車票。
他常常把車票的故事講給父母尚在的朋友們,極力使他們意識到父母對子女有一種深深的牽掛。他說,多回家看望幾次老人吧,哪怕只停留片刻,否則,也許你也會有深深的懊悔的那一刻。
評:人世間最難割舍的親情恐怕就是母子情了,兒行千里母擔憂,無論我們走到哪里,母親對子女永遠有一種深深的牽掛,這牽掛是那樣的純潔,無私和默然,如夜晚天空中的明月,柔靜地照耀在兒女們的心中。當我們品味了那“一疊花花綠綠的車票”背后的牽掛,體味了作品的“深深懊悔”的心靈受到了怎樣的震撼,頭腦受到了怎樣的啟迪呢......我沒不能不體驗到母親是一個偉大的字眼,母愛是人世間最無私的情感,我們每一個做子女的都不能不深深的禮贊我們的母親。父愛依然。父母對子女的愛如涌泉,他們生命不息,這愛的源泉就不會停止。這愛寫不盡、唱不完,這愛是大海,每一道波紋里都能奏出美麗動人的詩篇。親情是殘酷的輪回,下一代人對上一代人的感情永遠是欠缺的。明白了這些,同學們,下一步外貿應該怎么做呢?
六、作業
1、摘抄出100字左右你最感動的句子和段落,并寫出感想。
2、讀了文章,對母愛、對父愛,你一定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你會給自己的父母提出怎樣的建議?寫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教學目標: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對于文章的理解
2.理解父母之愛
3.引導學生了解弗羅姆關于健康而成熟的靈魂的觀點,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靈
4.享受愛的同時,試著學會付出和努力,給予愛,愛別人,更好地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品味父愛、母愛
教學難點:
理解愛,真正成為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人”
教學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讀、賞析—討論、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完成表格,整體感知文章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二、了解“愛的能力”發展的過程
三、感悟母愛
在16段中,找出表現母愛特點的句子,感悟母愛的特點
四、研品父愛
從 67段中,找出這兩個問題的答案:
1.父愛與母愛在本質上有什么區別?
2.父愛有哪些消極面和積極面?
學生活動:1.作者認為父愛是有條件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嗎?如何理解父愛的消極面?
2.從父愛的積極面來思考,你對父愛的“嚴厲”有什么新的認識?
(機動:此環節可作為作業,“升華愛”)
五、探討成熟之愛
1.如何成為一個成熟的人,擁有成熟的愛的能力?
2.如何理解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孩子或孤兒的成長、成熟、成功?
六、小結:得到愛,學會愛,好好愛
板書設計: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弗羅姆
母愛 父愛
無私 成熟 責任
寬容 付出
善良 理智
孩子愛
一、教 材
1、新教材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
高中語文新大綱中明確規定,高中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為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提出了“以閱讀教學為龍頭帶動整個語文教育是一個標本兼治的通途”,以多種渠道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以閱讀帶動聽說寫能力的全面提高。
2、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是從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弗羅姆《愛的藝術》中節選出來的,《愛的藝術》這本書闡釋了愛并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是一門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一門藝術。在這篇文章中,他從兒童成長的過程的角度闡述了父母之愛與孩童情感與心智成熟的關系,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愛作為一種改變社會的力量的心理基礎。
全文10個小節,闡述了一個嬰兒成長為一個“成熟的人”其心理結構逐步變化的過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應該能夠綜合母愛與父愛,唯其如此qinzibuy.com,才能夠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個健康而成熟的靈魂。
3、學生情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高一年級學生,多數對隨筆`雜文有一定了解,但由于我們的學生認識問題膚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閱讀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培養形成之中。鑒于此種情況,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對文章的分析能力。
4、教學目標
依據學生學習特點、教材特色以及大綱要求,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初步了解弗羅姆關于健康而成熟的靈魂的觀點,激發培養健康而成熟的心靈的激情。
5、教學重點、難點: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對于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語句很難,影響對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難句很重要。
二、教學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讀、賞析——討論——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收集資料。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真正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適時的啟發點撥,使整個教學導之有序,從而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三、學習方法: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為此,我設計如下學習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質疑法等指導學生如何閱讀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難句,體會文中深刻的道理。
四、教學設計:
擬定一課時。
這個設計主要是按照課本單元訓練的要求來實施,在學生一般的閱讀經驗中往往對于一些說理成分較大的文章缺乏興趣,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畏懼之心,關鍵問題就是對于文章結構和思路的理解不夠,無法體會發現文章條理與思路的快樂。其實理趣,也是一種趣味,甚至其發現的快樂更甚于其他文體,因此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著重在這個問題上下功夫。
1. 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個題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從小就在父母的愛中長大,隨著你的成長父母也開始感受到你對他們的愛。大家現在回憶一下你對這種愛有哪些體會?
以往我們的感受都是很具體和感性的,而我們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來重新審視這份愛。這篇文章是從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弗羅姆《愛的藝術》中節選出來的,在學新課文以前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愛的藝術》這本書的主要觀點和內容:它闡釋了愛并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是一門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一門藝術。
如何來理解以上觀點呢?今天我們就通過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選文的解析來體會其中的涵義。
2.感知課文:
學生在筆記本上整理三項內容
一、母愛的優點與缺點
二、父愛的優點與缺點
三、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特征表(略)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自己的整理內容盡可能完備。
二、仔細比較:為什么文章題目不是“父母對于孩子的愛”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研讀文章的內容,并為他們營造一個解決問題的情境)
三、討論:母愛和父愛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起什么作用?
四、如何解決父愛與母愛中的不足?
五、面對父愛與母愛各自的特點,談一談你希望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六、弗洛姆認為怎樣的狀態才算擁有成熟的健康的靈魂?
七、文中談到兩種愛的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著兩種原則區別在哪里,如何理解?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