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3
這是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夠結合注釋復述出全詞的內容,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生能夠體會用典的妙處,從而提升對于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文章的學習,激發愛國情懷,體會作者憂憤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生能夠體會用典的妙處,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場。
【教學難點】通過文章的學習,激發愛國情懷,體會作者憂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任務導向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導入語:同學們都游歷過一些名勝古跡吧?當你們去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時,會想到什么呢?有沒有同學來說一下?(幾輪互動)看來同學們都有很多感觸,那么我們來看看著名詞人辛棄疾游歷北固亭時,想到了什么。從而板書課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接下來我會以讓學生將課前預習的作家資料進行分享,并總結: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曾參與抗金,是詞人中的英雄。重點介紹辛棄疾年輕時的事跡:①義斬義端;②50騎兵活捉張安國。而本文的創作背景為,詩人64歲被重新啟用,但因作戰主張與當權者相左,又被降職。本文寫于第二次被降職后,行至北固亭,憂憤而作。學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讀。
(二)整體感知
老師范讀提示學生注意詩歌的節奏,并請學生帶著以下問題閱讀詩歌:
1.請同學們結合注釋,了解文章主要講了什么?
指名叫學生回答,得出如下結論:
上闕贊揚了孫權東吳建權,抗擊曹魏,劉裕抵抗胡虜,北伐立功;下闕譴責劉義隆(元嘉)冒進誤國,感懷民生多艱,自己壯志難酬。
2.請同學們在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找一下文章中有幾處用典?各是什么?
通過同桌之間的交流得出如下結論:
上闕:孫權、劉裕;
下闕:劉義隆、佛貍祠、廉頗。
(三)深入研讀
教師繼續設置如下任務:
1.“作者來到北固亭,為什么會想到孫權和劉裕?”請同學們以語文小組為單位討論。
學生經過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得出下列結論:
孫權:在京口建立吳國,建都建業(南京),抵抗了來自曹軍的入侵,保衛了國家;
劉裕:劉裕出生于京口尋常小巷陌,后建立劉宋政權,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來自多方的入侵,守衛了國家。
兩者均與京口一地有關,都曾勇猛抗敵,保衛家園。
2.“作者對兩者持怎樣的態度?如何看出?”請學生結合導入時的背景資料進行思考。
學生自由回答,其他學生補充,得出下列結論:
“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尊敬和敬仰,感嘆南宋當權者昏庸無能。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劉裕——不僅尊敬和敬仰,還認可劉裕的作戰方略,認為自己若是遇到劉裕這樣的明君,正確的政治建議就不會被忽視,自己的政治抱負就能夠實現。
(此處要結合劉裕建功的歷史:劉裕抗擊北方入侵者是在做了充分的政權鞏固的準備之后,用此反襯作者所處時代的統治者急功近利,不聽勸阻,冒進抗金。)
3.“作者提到劉義隆、佛貍祠,又有何用?”
指名叫學生回答,總結答案如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義隆——冒進誤國,諷刺了當朝統治者,表達了作者的譴責態度。
“難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佛貍祠——百姓安于異族政權統治,忘了記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表達了對南宋統治者偏安一隅,不積極救國的不滿。
4.“作者提到廉頗,又有何用?”請同學結合詩人的生平回答。教師適當點撥,得出下列結論: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用廉頗自喻,表達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負,卻沒有機會實現,壯志難酬的苦悶。
5.結合全詩,本文最大的藝術特色是什么?這樣有什么好處。同桌之間相互交流,最后教師明確答案如下:
最大的藝術特色是用典。用典可以使語言更加典雅和形象,深化意境的內涵,是整體表達更加有力,擲地有聲。
(四)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聯系上節課學過的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小組討論:兩者有何異同點?
通過學生的回答,得出下列結論:
相同點:表達方式上兩者都是借景抒情;內容上兩者均為以古喻今。
不同點:主題不同:蘇詞感慨了年華漸去,壯志難酬。更多的是在感慨時間流逝;辛詞感慨了空有政治抱負無從實現而壯志難酬。更多的是在表達自己的憂憤。
(五)小結作業
學生總結本課所學,并讓同學將上兩者比較閱讀的結論結合具體詞句寫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
六、教學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內涵,把握本文情感,須對歷史典故有一定地了解,在這個問題地處理上,只設置了預習任務完成,在教學過程中對于背景以及講解的滲透顯然是有所欠缺的,這就致使學生在理解詩詞內容和情感時可能不會很深刻,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再加入一些典故的滲透環節,可以讓學生來發言,互動得出。
設計指導思想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屬于“歷史的回聲”專題,這一專題的著眼點之一在于學習前人解讀歷史的思維方式,看看他們如何借鑒歷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見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觀景所見,追溯與景物有關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抒發自己的正確意見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憤情懷。但是學生在具體學習過程中存在著理解上的困難,因為這首詞幾乎全詞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為此,教學這首詞,課前要求學生做好預習,印發辛棄疾的有關生平資料以及創作這首詞的背景資料,使學生有一個大體的了解。過程中注意誦讀,從自由讀到范讀,再齊讀,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讀”課文,從讀中感受作者激憤沉郁的豪放詞風。在誦讀中具體研討用典的用意,從而達到理解詞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學目標】
1、通過文本研習,使學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義和表達上的作用;
2、進行誦讀,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壯志難酬的苦悶,以及對統治者屈辱求和,昏聵無能的憤概;
3、通過蘇辛豪放詞風的差異比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豪放詞的特點。
【重點難點】
1、探討用典的意義;
2、指導誦讀,在誦讀中體會詞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詞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復習。
1、預習課文 ,對照課文下注釋通讀全詞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詞語。
風流:這里指英雄遺風,即英雄人物在歷史舞臺上所創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流風余韻。
氣吞萬里:豪氣簡直能吞沒萬里江山,形容氣概非凡。
草草:本來是雜亂不齊的樣子,這里引申作草率馬虎。
北顧:回頭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閱讀辛棄疾的有關生平資料以及創作這首詞的背景資料。(材料在課前一天下發)
3、檢查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
4、指名學生回答:作者在詞中描寫赤壁景象,有什么特點?有什么作用?
(此設計不僅復習了舊知,還為導入新課作了很好的過渡)
明確:赤壁之景,顯得雄偉驚駭,既烘托了當年古戰場戰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襯托了英雄人物。
二、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登臨赤壁,赤壁的驚濤駭浪勾起了蘇軾無限遐想,與雄姿英發,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東坡自然會生發無限的感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繼蘇軾后的另一位豪放詞派的代表辛棄疾的作品《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來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棄疾,又會作何感想呢?
(設計說明:由剛學過的豪放詞派代表蘇軾的作品引入學習另一位豪放詞派代表辛棄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學生學習熱情,激發學習興趣,并能與復習舊知銜接起來。)
三、作者與寫作背景。
1、請同學說說有關辛棄疾及這首詞的創作背景。(結合課文下注釋①和印發下的有關背景材料回答)
2、課件投影,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后,他繼續堅持主戰,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間已有十多年,被執掌大權的韓侂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江知府,鎮江那時正處于抗戰前線。辛初到鎮江,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侂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離鎮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設計說明:課件投影作者和寫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中意蘊含蓄的典故,并能體會辛棄疾這位愛國詞人的思想抱負。)
四、教師范讀或播放課件錄音朗誦,疏通文字。
(此設計讓學生讀準確文中詞語的音,初步感受豪壯的感情基調。)
五、研習課文,探討用典的意義和作用。
(一)課件投影,明確用典。
所謂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來比喻今事、今人以抒發情懷,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一種寫作手法,統稱“用典”。恰當地用典,可使詩文文情雋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況,感慨身世;或借古諷今等等。言簡意賅,以一當十。
(此設計讓學生明確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詞用了哪幾個典故?你認為每一個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對照注釋、材料分組討論)
明確: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佛貍祠、廉頗五個典故。
(此設計是使學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義以及詞人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從而來完成教學目標,之所以分步研討,是考慮到這是本詞學習的一個難點,分步研討,層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討用孫權、劉義隆典。
①說說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明確:都是能夠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業績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現詞人對孫權和劉裕充滿情感的詞語、句子,并說說詞人對他們充滿什么感情?(明確:“覓” 、“英雄”、“風流”、“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等詞語、句子準確地表現了作者對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與向往,慨嘆英雄難覓,主觀情感色彩十分強烈。)
③追憶兩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豐功偉績的英雄人物,激發起詞人的抗擊金人,收復中原的愛國豪情,同樣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蘊含了什么意思?(明確:諷刺宋室昏聵。)
2、分析研討用劉義隆典。
①請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說說這個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確:借古諷今,告誡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體現自己正確的抗金作戰思想。)
3、分析研討用佛貍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寫的是什么?(明確:追憶往事,回顧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明確: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朝廷不圖恢復中原的憤懣。)
4、分析研討用廉頗典。
有人說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滿腔豪情,也有人說是悲情怨語,說說你的理解。(參考:詞人以廉頗自況,既有渴求他人來問,洋溢著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沒人來問,抒發空有滿腔愛國豪情,卻連遭貶斥,壯志難酬的悲憤。)
5、小結。
辛棄疾不愧為“用典”高手,用典來借古諷今,用典來抒發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復雜情感,表現出一吐胸中塊壘的英雄氣概。景、典、情融為一體,天衣無縫。
六、把握詞人情感,指導誦讀。
1、本首詞上下闕各四韻,依次是處、去、住、虎、顧、路、鼓、否八字,朗讀時韻腳要讀得響亮,其后又有稍長停頓。
2、誦讀時必須保持豪壯的基調,讀出對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嘆之情,讀出年老但壯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報國之志,卻無報國之門的憤懣。尤其是末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讀出詞人一吐胸中塊壘的英雄氣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觀語或怨語。
(此設計是讓學生掌握一些誦讀的要領,并能在誦讀中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壯志難酬的苦悶,以及對統治者屈辱求和,昏聵無能的憤概,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七、《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借詠懷歷史抒發感情,討論這兩首詞的異同。(此題設計,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兩首詞內容的異同,還要領會蘇辛這兩位豪放派代表詞人風格上的異同)
1、相同點:結構上均為“地點 懷古”; 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主旨上均為以古喻今。
2、不同點:①《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中,用“千古風流人物”、“三國周郎赤壁”和“一時多少豪杰”從景中逐層托出人物,為下闋的議論作好鋪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闋寫景中就含有議論,下闋議論之中也有寫景的地方。②議論涉及的問題不同。蘇軾詞作縱橫決蕩,思索宇宙人生的終極意義;辛棄疾的詞作扣緊現實,借詠史談自己的戰略見解,表現自己的愛國情懷。③蘇詞多鋪敘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用典多,層層轉折,顯得隱晦。
(此設計是讓學生通過了解蘇辛豪放詞風的差異,并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豪放詞的特點。)
八、板書設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仰慕英雄 慨嘆難覓
孫權、劉裕
報國抱負 諷刺朝廷
劉義隆 借古諷今 批評告誡 豪邁激越
佛貍祠 今昔對照 隱憂憤懣 深沉悲壯
明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志
廉 頗
抒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之憤
【設計思想】
“詠史懷古”向來是遷客騷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懷的范式或托古諷今,或嘆逝傷今,或以感懷身世抒寫幽思,或以憑吊先賢激勵后進,或以關注現實達成勸誡,或兼有其類不能自已……但無論哪一種“詠懷”,都是一種“憑欄易生追昔夢,回首難掩撫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著對人生、歷史或現實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追索,這些體驗和思考仍有后學者玩味和內化的價值
“用典”幾乎是懷古之作的不二法門作品中的“典”承載了豐富的感性和理性意義,“用典”,不僅能凸顯而且能有效地推進和發散作者的體驗和思考分析作品“用典”,對深入領會懷古之作的表現手法和準確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著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1.借助涵泳詞意,內化作者用世報國情懷,強化學習者責任意識
2.依托作品中“用典”與“表情達意”間的關系,窺見《京口北固亭懷古》豪放詞風一斑
【教學方法】
預習中成誦,討論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懷”,指心有所感;“古”,指眼前能觸動情懷機關的古跡和與古跡、情懷密切相關的古人古事;“懷古”,即因古而生懷,寄情懷于古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唱道:“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可見,“懷古”實在是一種深刻的人生體驗
二、析詞作用典
結合課前預習,背誦全詞
1.從全詞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
“典故”是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辭源》);結合文本注解思考
上片先后有:①三國時,孫權曾在京口建都,并擊敗北方曹操的軍隊;②南朝宋武帝劉裕曾在京口起事,大舉北伐,恢復中原并建立政權
下片先后有:③劉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想以北伐建功立業但因草率而致兵敗;④漢朝霍去病戰勝匈奴,在狼居胥山舉行封山大禮而還;⑤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追擊劉義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宮;⑥戰國時,趙國良將廉頗雖老思用
2.結合詞題看,作者為什么會想到這六個典故?
明確:成詞背景與典故的聯系,為后面分析打基礎
與“此時此地”有關南宋政權偏安一隅,但主戰派一直將“王師北定中原”當做目標,京口作為抗金前線與金人劫掠后的揚州隔江相望典故①②⑤在空間上與作者此時立足的京口(鎮江)直接有關
與“此時此地的作者”有關此時,作者率眾南歸已經三十二年,被投降派排擠而被迫退居江西鄉間也已有十多年,但他從未放棄收復失地的愿望;此地,作者此前在瀕臨抗金前線的鎮江任知府,因力促充分準備和得當用人而遭當權者疑忌以致降職,為恢復大業一展才略的愿望再次落空此時此地的作者空懷卻又不愿空懷一腔忠貞,報國無門卻又不甘心報國無門典故③④⑥所及人物及其境遇與作者此時的情感和抱負直接有關
正因為以上兩個“有關”,內心沉郁卻又壯懷激烈的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這六個典故
3.結合全詞看,這些典故有哪些特點?
①典故多全詞雙調104字,上片兩處用典,下片四處用典
②內容有側重上片典故所及側重“人”——曾在京口建功立業的歷史人物;下片典故所及側重“事”——與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有關的歷史事件
③感情有側重上片典故側重體現出感慨、深沉的情感;下片典故側重體現了暗諷、慷慨和悲憤的情結
④典故有對比成就“風流”的人事和“倉皇北顧”的人事對比,歷史上“舞榭歌臺”的太平景象與佛貍祠如今異族統治下“神鴉社鼓”的貌似太平對比
⑤同典分用,相互照應宋文帝敗北與拓跋燾追擊并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宮實為同史,但詞中分用,相互關聯卻又各表一意
縱觀全詞,用典較多較靈活,表達的情感豐富而相對集中,并能以一心報國的高尚情懷貫串其中,抒情脈絡完整而清晰
4.從表情達意看,詞中的典故有哪些作用?
討論并從形象描寫或語言形象性入手,化難為易,提取有關“形象”,還原有關“意境”,體味有關“情理”,突破難點
①典中塑形象“憑誰問”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故作疑問,展現了廉頗雖老思用的場面,一位須發皆白、忠心依舊、雄心不已的老將形象躍然紙上;聯系作者際遇,自況以表報國之心的用意不言而喻以典塑人,以人明志,形象而深刻
②典中生意境“江山”既實指京口之江山,也虛指天下之江山;飾以“千古”,置孫權(“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及其英雄業績于時空的邈遠遼闊之中,既有多嬌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邁之氣,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終成雄壯開闊之境因典生境,境中隱情,自然而生動
③典中寄情理典中含“情”例如,上片表現英雄不再的感慨和對英雄業績的向往之情,下片則表現慷慨中的失望和悲憤中的希望雖然有元嘉北伐“倉皇北顧”和佛貍祠“神鴉社鼓”這樣的反面切入,但不難發現和把握詞中情感的流動因情用典,以典蘊情,切合詞人表情達意的.需要,這是本詞用典最主要的特點
典中明“理”例如,上片孫權、劉裕的典故,在“京口”情境下暗含了“有準備才能成功”的道理,而下片廉頗思用的典故,暗含了老臣不僅忠心可嘉而且經驗可用的道理
最后,所有典故于情于理都落腳于“忠心報國”這一主旨
④增強感染力以內容特定的典故來表情達意,不僅簡省精練,還可曲盡其妙;同時,用典與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機結合,體現了詞的精練性和含蓄性,使詞作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有機統一
三、感詞人情懷
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再次背誦全詞進一步理解:
1.這首詞包含哪些思想感情?
抗金報國的忠義,對英雄人物及其業績的仰慕,對太平與繁華不再的感慨,對草率出兵的暗諷,對人心安于現狀的擔憂,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憤
2.諸多感情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主次分明,因果相關,情理交融
四、整合
1.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其重要美學和文藝理論著作《人間詞話》中語評“幼安之佳處,在有性情,有境界”,即指辛棄疾的詞出自至性真情,能創造闊大的意境,能表現高潔的襟懷和遠大的志向《京口北固亭懷古》很好地詮釋了王國維的評語
2.關注本詞用典質與量兼備、意與境互動、情與理相合的特點
五、遷移
結合前面分析,第三次背誦全詞
1.進一步體會“慷慨憤世的詞家當以辛棄疾為代表”(宛敏灝《唐宋詞》)的特點
2.結合對蘇軾《念奴嬌&8226;赤壁懷古》的學習,在用典的特點和作用兩方面作簡要比較,從詞作意境、作者胸襟方面進一步感受豪放派詞風。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