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8
這是李憑箜篌引教學反思簡短,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誦讀有利于學生走入作品,這毋庸置疑.傳統的做法是一上來名家和教師范讀,然后讓學生去品味,這無異于揠苗助長.因為好的朗讀都是基于對作品主題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的.本堂課基于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循序漸進地逐步品味,重在學生自己的感覺,自己的發現,在一遍遍品味中,逐步提高.這一點個人感到比較成功.
2.充分利用學生的知識背景,使這首單獨欣賞比較難的作品,學生能很好地把握,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3.如何調動起所有學生,對于語文教學來講,寫,無異于最有效的手段,蘇東坡就說過“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難遇一也,況了然于口與手者”.本堂課讓學生寫四次:一次是回憶學過的寫音樂的作品,評論手法,一次是給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寫鑒賞,一次是聽音樂當場選角度寫鑒賞,一次是課后總結寫音樂的手法.尤其是當場聽音樂寫鑒賞,提升了學生的水平,學生也很感興趣.
4.重視每位學生的思考和個性化的感受.不管是朗讀還是交流,都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品味思考.合作交流根據題目的難易,采取同桌之間交流,和四人小組交流兩種模式.讓合作交流盡可能的高效.
不足:
1.整個教學設計容量較大,使得課堂效果上感覺有些趕時間.
2.學生的交流可以更充分一些.在調動所有的學生上作出一系列嘗試,如何讓更多的學生展示自己,尤其是語文素養相對較低的學生增加更多的自信方面,還有很多的探索空間.
古詩教學既是教學出彩的高產田,也是高考得分的低產地。況且老師教得好,未必學生學得好;學生學得好,未必考試考得好。要想教、學、考均達到理想狀態,個人認為必須做到注重景境,浸潤詩情。
一、注重詩歌背景知識的滲透
古詩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難點。雖然有的古詩字數較少,但因詩中有些字、詞我們今天用得少或者不用,而有些字、詞古代的意思和現在的意思又不一樣,再加上學生與作者相距年代久遠,作者的所思所想難于被學生理解和接受,這都增加了理解的難度。而背景知識的滲透就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學習李賀的詩歌《李憑箜篌引》,我們要知道李賀的生平。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佛”王維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他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使他于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了解了李賀的生平,對于詩中的“頹”“愁”“老”“瘦”等詞就能有一個比較客觀的了解。
不僅如此,還要了解李憑其人。李憑是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而當時李賀任職于長安,不過是執掌祭祀的九品小官(官奉禮郎)。聲望上的巨大懸殊,更襯托出李賀詩歌不朽的藝術魅力,如果要用一句詩來贊美的話,我認為“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十分妥貼。因為他的詩并不是以顯赫的地位而受人追捧。
教師對學生產生私心和偏見,這是一種與師愛完全對立的道德情感。教師的偏愛對學生有很大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如果課堂上教師將這些資料進行適時地運用滲透,就會拉近學生與作者的距離,降低學生理解感悟的難度。
目前的動態監控偏重于發現問題,整改問題,而對監控中發現的情況、問題進行梳理、分析,綜合查找深層次原因、挖掘內部控制漏洞,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等方面還可進一步加強。
二、注重詩歌情境的精心創設
理解古詩的最高境界就是情景再現,要實現情景再現就得靠想象,而想象不是憑空就有的,這就要靠教師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情境再造。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入情入境地想象、感悟,最終達到忘我的境界,實現與作者的換位。所以,音樂烘托出的氣氛,教師的激情講解,尤其是整堂課以李賀的詩作貫穿始終,而每一句詩作又會為學生再現一種情境,這一個個情境組成了李賀的生活空間。學生就這樣一點一點地走近李賀,與詩人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心靈對話。所有這些,都“潤物細無聲”般地實現了學生與詩人的自然換位。此時,學生已與詩人同呼吸,共命運了。尤其是學生在想象“彈箜篌”這個詞的畫面時,教師及時出示“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的想象畫面,傳神地再現樂工李憑創造的詩意濃郁的音樂境界,生動地展示出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技藝,也表現出作者對樂曲有著深刻理解,所具備的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從而使此詩運用的一連串出人意表的比喻,及語言峭麗,構思新奇,獨辟蹊徑等特點讓學生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加深學生對樂曲本身僅用兩句略加描摹,而將大量筆墨用來渲染樂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動人效果,及大量的聯想、想象和神話傳說,使作品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藝術特色印象更深刻。
三、以“浸潤”方式授學生以方法
考慮到學生用“想象”的方法理解古詩可能還不太熟練,我們還要告訴學生畫面的元素:顏色,如“紫”;聲音,如“啼”“碎”“叫”“笑”;感受,如“冷”;告訴學生畫面的來源:詩的注釋,如“昆山玉碎鳳凰叫:昆侖玉碎,形容樂音清脆。昆山,即昆侖山。鳳凰叫,形容樂音和緩。芙蓉泣露香蘭笑:形容樂聲時而低回,時而輕快”;親身經歷;看過的圖畫;看過的影視等。緊接著我們還應給學生搭建感知、嘗試、體驗、掌握這一方法的平臺——先用學生最熟知的《鵝》來切入,由于學生理解這首詩的詩意,所以教師示范性地描繪詩中的畫面時,學生容易感知接受,并由此初步感知怎樣把詩句變成豐富的畫面。接著,又半扶半放地指導學生把以前學過的蘇軾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句詩想象成畫面,給學生提供了嘗試體驗的機會。這樣學生基本上就能輕松地學會這種方法,這在課堂進行中也得到了體現,尤其是學生通過“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一句看到的畫面就非常的生動。
當學生的想象不夠豐富時,老師應及時進行啟發引導;當效果還是不佳時,教師主講應偏多一些,幫助學生弄懂弄通。
四、以吟誦方式助學生悟詩情
每一篇古詩都包蘊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而詩獨特的神蘊、意旨很多時候是無法用語句來表達的,詩的深遠的意境也是無法用語句來轉述的。有時學生想象到的畫面很生動,但由于他們語言尚不豐富,所以在描繪時反而將生動的畫面大打折扣。為了彌補這一缺憾只有靠誦讀,反復地誦讀來達到解讀詩的意境的目的。讓學生在讀中入景,讀中悟情;在讀中品味語言的內涵、節奏、語感。學生誦讀古詩需要教師的指導,這種指導僅僅憑說教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結合教師的范讀。而簡單機械的范讀不能根植于學生的內心。最高境界的范讀應該是不讓學生感到老師要我跟他學。《李憑箜篌引》的范讀老師可采用和學生合作讀的形式來進行,學生因為自己的參與而用心讀,他會讀得盡量好;老師讀的部分他又會滿懷期待地、認真地傾聽。此時老師聲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感情的跌宕起伏,詩句的節奏都悄無聲息地流淌進了學生的心田,渾然不覺老師的“教”,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CKF是基于高斯假設的貝葉斯濾波估計的基本框架,通過容積準則能將非線性濾波問題轉化成為高斯概率密度函數加權的多維幾何體的容積計算。
當學生置身于想象的情景當中,一遍又一遍地誦讀時,每一遍的誦讀就會實現質的提升,情的升華。在讀中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思想的共鳴。
我們相信,只要老師們熱愛古詩教學,就會創設出靈性課堂,讓學生在學習中既落實詩歌鑒賞的基礎知識,又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技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課前預習:
1、讀熟詩歌。
2、收集相關的文學常識。
相關課程標準:
“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賞析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3、比較《琵琶行》《李憑箜篌引》的不同手法。
評價任務:
1、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詩歌之美。
2、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詩歌塑造的意境,讀懂詩意。
3、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分析詩歌的寫法。
4、通過比較閱讀,了解《李憑箜篌引》《琵琶行》在寫法上的不同。
5、用學過的手法表現樂曲《賽馬》,鞏固提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清朝方扶南有過這樣一段評價:“白香山‘江上琵琶’,韓退之《穎師琴》,李長吉《李憑箜篌引》,皆摹寫聲音之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我們已經領略過,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看看這篇文章是怎樣“泣鬼”的。
二、自主學習。
1、收集關于作者的資料。
李賀,唐代詩人,字長吉,家境沒落,青少年時,才華出眾,名動京師,父名晉肅,因避父諱(晉、進同音),終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體弱多病,只做過3年奉禮郎,卒時僅27歲。
其作品繼承前代浪漫主義的創作精神,以豐富的想象力和新穎詭異的語言,表現出新奇瑰麗的意境。故后人稱其為“詩鬼”。
2、了解作者李憑。
李憑: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
3、認識“行”這種文體。
引:一種古代詩歌體裁,篇幅較長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4、了解箜篌這種樂器。
“箜篌”,古代的一種撥弦樂器,有豎箜篌、臥箜篌等多種樣式。它一般有23根弦。
三、讀一讀,賞箜篌曲之美。
1、提生朗讀,了解預習情況。糾錯。
2、聆聽錄音,感受朗讀的魅力,學一學。
3、自由朗讀,體會詩歌朗讀的.樂趣。
4、風采展示,比一比,誰的朗讀最精彩:各小組推選一名學生參賽。
四、交流研討。
(一)說一說,感意境之美。
1、要求:選取你喜歡的詩句,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詩歌塑造的意境。
(本題設計意圖:李賀的詩是很難懂的,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明確:
例如:我喜歡“芙蓉泣露香蘭笑”。
這句詩的意境是:那曲盡妙處的箜篌聲,其凄婉動人,猶如一朵朵不勝寒風而嗚咽悲訴的荷花,那晶瑩的露珠,不正是它的聲聲淚滴嗎?忽而,樂曲又彷佛想起了一陣陣歡愉的笑聲,這大概是秋之驕子——那高雅不凡的幽蘭吧?你看,它笑得那么欣悅,那么美好,笑得張開了蓓蕾,笑得清香四溢!猶如嫣然含笑的少女。
2、學生各抒己見后,總結:
一曲箜篌曲,時而像芙蓉泣露,時而如香蘭歡笑;一曲箜篌曲可以使空山凝云,可以使江娥、素女悲愁,可以溫暖人間百姓,可以感動天上紫皇;一曲箜篌曲,陶醉了女媧,陶醉了神嫗,陶醉了老魚,陶醉了瘦蛟,陶醉了吳剛,陶醉了玉兔。一曲箜篌曲穿越千載,至今依然彈奏在我們的心上。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驚天地泣鬼神”的呢?
(二)議一議,明手法之妙。
詩人是用什么手法來表現箜篌曲之美的?
明確:
a、側面烘托,通過描摹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b、運用化無形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張手法。
c、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麗的神話世界來表現音樂世界的美妙。
(三)比一比,解同中之異。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都是“摹寫聲音之至文”,這兩首詩描寫音樂的手法有何不同?
明確:
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要通過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是直接描寫,只有“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為側面烘托。《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生的藝術效果,對音樂本身著墨不多,只有“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正面寫音樂,其余全為側面烘托手法。
五、學一學,寫樂曲之美。
聽笛子獨奏《賽馬》,請大家試著用學過的手法把這段樂曲表現出來。
六、各抒己見,盤點收獲。
七、布置作業:
1、默寫詩句。
2、把課上描摹聲音的語段整理成篇。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本節課緊扣目標設計,“讀熟詩句—理解詩意—分析寫法—比較閱讀”各環節循序漸進,完成比較順利。其中“拓展延伸”環節,學生聽到《賽馬》全都活躍起來,寫作手法的運用恰到好處,這讓我很驚喜。
2、不足:因為時間關系,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有些少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