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3
這是荊軻刺秦王里的趙女,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荊軻刺秦王》這篇課文我計劃用三個課時來完成,前兩個課時完成對字詞句的梳理、故事情節的熟知、文本結構脈絡的把握,第三個課時重在分析荊軻這一人物形象,賞析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荊軻刺秦王》教學反思。初步設計如此。既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又考慮語文的人文性。另外,在設計分析荊軻人物形象這一環節時,我考慮到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什么要分析他的形象,為此我曾苦惱了好長時間,在導入的涉及上確實花了功夫,正如韓淑華老師在評價說我的導入經過精心設計的,確實是。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探求荊軻這一人物獨有的魅力、荊軻作為英雄經久不衰榮耀史冊的原因。我在想,為何逢到作品只要涉及到人物的總要分析他的形象、他的性格特征,分析來分析去的目的是什么?難道只是為了了解他、認識他么,或許意義遠不止此。我們每做一項工作都要明確我們的目的何在,不要只是跟風只是一昧做,而不清楚我們為什么這么做。如果說這節課最大的亮點在哪,估計是導入的設計上。
20分鐘的展示確實能展現一個人的素質,通過評委老師的點評、自己聽課后跟同事的比較,我發現了自身存在的很大的不足:
1、授課語言欠斟酌:這是我這次講課最大的缺點,如果是一個新登講臺的老師犯這錯誤還能原諒,而對于我來說,我真的無法原諒自己,
在講塑造人物的手法時,用到了“對話、表情”這樣的詞眼并寫到了黑板上,我無法原諒我的以訛傳訛和粗心大意。幸虧秦老師提醒,讓我恍然、讓我頓悟。確實,這樣的低級錯誤是不應該犯的。
2、情感不充沛,講課沒有氣勢:韓老師的諄諄告誡我銘記在心。我清楚感情這個東西是語文課堂上或者一個語文老師最不可少的一個因素,有情的投入才會有好的互動、有愛的投射才會有共鳴、有氣勢的課堂才會招人喜歡。有誰會喜歡干巴巴的、索然無味的課堂。既然自己都鄙視這樣的課堂,那么今后就要努力讓自己的課堂生動起來。自己要積蓄自己的情感,并適當的釋放,以此感染學生,這是我最需要用功的地方。
3、樹立文本關,要有強烈的文本意識:在分析人物形象時,要時刻聯系文本尋找答案,不能游離于文本,這樣緣木求魚的結果傷害的是學生,因為這樣做讓學生學會了不切實際。今后在教學中一定要樹立起文本觀念。
4、教態拘泥,不夠大方:很多次不管評委也好、同事也罷,都曾對我說起過,我應該怎么才能把它徹底克服呢?看看新聘的幾位老師,從容不迫、落落大方,在他們面前既殷羨又慚愧。如果是靠實踐的磨練能克服,我真的期待這一天早日實現。
秦老師、韓老師的評課讓我感懷在心,她們的贊美、她們的懇切鼓勵使我深受鼓舞,盡管我知道我還十分的.不盡如人意、離學校的期待還差很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我一定會努力:努力學習、努力上好課,爭取早一日成為語文教壇中的奇葩,擔起為一中發展效力的使命。
【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的文言詞句并進行歸類整理。
2、分析鑒賞荊軻形象。
【教學重點】
1、積累“顧”、“就”、“發”等文言詞語用法。
2、學習本文在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教學難點】
如何評價荊軻刺秦這一行為的意義。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入課
屏幕展示對聯: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對聯寫的都是那些歷史人物?
①剛正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
幽而發憤,著成信史照人寰
②盛唐詩酒無雙士
青蓮方苑第一家
③寫鬼寫妖高人一等
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④一詩二表三分鼎
萬古千秋五丈原
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憂樂關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蘇臺
前五聯分別是司馬遷、李白、蒲松齡、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學們請看,
⑥身入狼邦,壯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國,蕭寒易水古今流——寫的是歷史上的那個人物呢?對,是咸陽荊軻墓聯。今天我們就走進那段塵封的歲月,去感受那步步驚心的往事。(板書課題)
二、識人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四大刺客之一(要離、專諸、聶政、荊軻)本是齊國人,后遷居衛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后,改稱荊軻,喜好讀書擊劍,善交名人勇士。
三、入境
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全國的大勢已定,弱小的燕國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自己在秦國做人質的“見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如不成,則刺殺秦王嬴政,使其國內大亂,然后聯合諸侯共同破秦。為此,太子丹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保守秘密而自殺。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事敗后,秦大舉攻燕,于公元前222年滅燕。
四、解題
《戰國策》是西漢學者劉向所整理、校訂的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匯編,是一部國別體的史書。該書記載了戰國時期二百三四十年間各國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動,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語言流暢,記人、記事形象生動。全書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戰國策》的內容,主要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強暴、勇于斗爭的行為。《戰國策》在記敘歷史事件時,過分夸張渲染謀臣策士的作用,有時為了突出縱橫游說之士在歷史事件中的決定作用,甚至編造一些情節,不免違背歷史的真實。長于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五、整體感知:
1、放配樂朗誦,疏通字詞、句讀方面的問題。
淬(cuì)憐(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創(chuāng)揕(zhèn)樊於(wū)期 夏無且(jū)
2、學生復述文章的故事情節并理順《荊軻刺秦王》的結構:
第一部分——開端(1——2段):存亡困境
第二部分——發展(3——9段):解脫困境
第三部分——高潮(10——17段):孤注一擲
第四部分——結局(最后一段):突圍失敗
3、學生根據課文下的注解,仔細閱讀課文,了解課文詳細內容。
六、布置作業
課后思考:
1、荊軻和太子丹是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2、荊軻刺秦王為什么失敗了?
3、你是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件事情的?
文言文教學怎么辦,昨天備課時,我所定的目標是:理清課文思路,梳理1—7段重要文言知識點。
一堂課下來,光從目標來看,就遠沒有達到預定目標,講完第二段時間就不太充分了。我反思一下,至少有以下幾個可以改進的地方。
1、開頭的檢測預習,不如用填空題的形式,直接問“對于《戰國策》我們應當掌握哪些內容”,學生不知所云,根本無法把握重點;
2、第一段還可以簡略一點。想讓學生在學文言文的過程中多誦讀,但是對朗讀缺乏有效指導,不如簡單處理,騰出時間重點理解第2、3段;
3、對學情缺少了解。高一的學生對文言知識掌握太少,在分析第二段時,不應該讓學生提出自己在字詞上的問題,太多的疑惑,讓學生不知道從何說起,似乎什么都有疑惑。教師的問題沒什么價值,雖讓想通過質疑的形式工,突破重點字詞,但實際還是把第二段所有的知識點都講了一遍,倒是浪費了時間。
還記得上個星期的集體備課,我們就討論過如何進行文言文教學的問題。印象較深的是劉姐提出來的“做死地擂”,我當時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認為既要讓學生掌握文言知識,還得重視對這一單元的三篇文章的人物、情節進行賞析,以調動高一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現在看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要做到兩者兼顧,真的很難。龍其是《荊軻刺秦王》與《鴻門宴》,要掌握的文言知識點太多,也是學考、高考比較青睞的文章,光是讓學生理解重點詞句就得兩三節課。
從我今天這節課來看,我起初是想讓學生通過朗讀來讓文言文的課堂多一點活力,也讓學生在朗讀中進一步熟悉課文,在文言知識這一板塊,抓住學生問題重點攻破,沒想到,最后還是糾纏在了文言字詞的教學中,不能自拔。
課間問了一下學生,初中文言文都學了些什么,他們告訴我,主要是背誦,文言知識講得不多,所以到了高中,講這么多知識點讓他們一時很難接受。其實,反思我們的文言文教學,我覺得初中老師的這種做法比之我們,更能體現古文味。我們在文言知識這一塊,都是花了大力氣的,以往每屆都是如此。因為高考,學考這兩根指揮棒在文言文閱讀上重在考查學生文言知識的積累,重點在“言”的層面讀懂文言文,對于文章中的古人的智慧與思想,涉及的較少。于是我們就很“怕”,怕學生不能掌握常考的文言知識,怕“誤人子弟”,怕學生在考試中拿不到分,于是文言文教學就很難瀟灑起來。
哎,文言文,究竟該怎么上呢?
因為最開始準備課的時候就把它定義成一堂常規課,所以就根據之前第一課時的故事情節,把第二課時內容梳理為對于人物及其性格等的分析。
作為高中階段語文課本必修1學生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教師講授方面,需要一點一點、不慌不忙的整理好后先告訴學生,這樣逐漸建立起學生對于高中文言文知識梳理的點滴印象及相關步驟,隨后學生才能在之后的高中學習中形成獨立學習、歸納整理的能力。而對于課文內容梳理方面,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建立起一些思維方式,教師只需要在內容角度稍微點撥即可。
這節課針對的是課文中出現的人物形象分析。首先給學生3分鐘獨立思考的時間,從文中一系列人物中找出自己喜歡或欣賞的,說明原因,并指出課本中是如何刻畫人物的。基于前一節課故事情節的輸理和確定,學生能很好的把握人物形象,并且在語言表達上能夠做到準確到位。他們的這一點倒是讓我很吃驚。因為總覺得很長的一篇文言文,學生理解起來可能難度會很大,但是我忽略了一點:關于荊軻的故事,孩子們在初中階段肯定已經聽過很多,或多或少會形成自己的一些理解。之后在討論完人物性格,剩下的時間共同探討了一個現在依舊被人們提到的問題:荊軻刺殺秦王為什么不成功?學生站在當下角度,思考已經過去千年的問題。自然而然在考慮時會有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想法,都可以言之成理。最后的一點時間,教師利用學生的回答,綜合歸納并指出“荊軻刺殺秦王,試圖用一個人的力量去改變歷史車輪的滾滾碾過,是不可能的。這是不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學生在歸納之后更好的懂得了這個道理。
上完這節課,坐下來思考關于新課標下語文課該如何開展的問題。我承認,新課標中更多的把課堂的主動權交到了學生手上,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是知識的真正吸納者。作為新課標指引下的語文課堂,此時應該更多的還權利于學生。但是在面對這樣一篇剛剛開始接觸的文言文的時候,我有些茫然。到底教師該不該有些引導,并且引導的度該如何恰當把握。寧老師聽完課,對課堂把握沒有提出意見,而是針對文言文教學中的朗讀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他提到的這一點,是我在上課時忽略的一點,或者說沒有完全引起注意的一點。
高中階段的第一節課,尤其又是文言文,應該更多的給學生以朗讀的時間,讓他逐漸的形成對于文言文文字的語感,逐漸的學會句讀停頓,逐漸的通過朗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這點我在以后的教學中會注意。
關于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的開展,我依然有些迷茫,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逐漸建立起清晰的脈絡分析,逐漸的清醒一些吧!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