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3
這是蜀道難學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詩歌的藝術手法,如章法、意境、聲韻等。
2.能力目標:通過誦讀品評賞鑒,體會想象、夸張的藝術特色。
3.情感目標:讓學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
教學重點:
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會詩歌循環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2、借助于“剝皮抽筋”法,探究本詩情感主旨。
3、本詩語言及藝術手法鑒賞,體會李白豪邁飄逸浪漫詩風的形成。
教學難點:
1、鑒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
2、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
1、 朗讀法。
2、 點撥法。
3、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教學課時:2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賀知章對李白《蜀道難》的評價——“子,謫仙人也!”引出教學文本。
二、初讀文本,粗品詩意。
(一)、《蜀道難》解題:
《蜀道難》屬魏晉早有的于樂府舊題。這個歌曲的內容就是歌詠蜀道的艱難,行旅之辛苦。
《樂府解題》:“備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
(二)、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學生集體朗讀,教師注意其讀音及停頓。
(三)、朗讀指導:
1、 教師指正個別易讀錯的字音。
2、 提問學生:朗讀應注意的要素。
朗讀要素:節奏快慢、停頓、語調、輕重音等。(PPT展示)
3、 以首段為例,教師示范并指導朗讀。
“噫吁嚱……難于上青天“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嘆基調,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這是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噫吁嚱”是驚異之辭。“危”“高”,一義重出,極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后,再用升調讀“難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蠶叢及魚鳧……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這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調讀。“蠶叢”四句說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說“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后兩句為正意所在,應著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這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嘆調誦讀。“上有”二句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沖波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后可稍作停頓,為下文蓄勢。最后四句近似特寫,專敘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并作較長停頓。
4、學生再讀。
(四)、問題研討:
1、《蜀道難》為樂府舊題,本為寫行旅之艱難。李白作為唐人再寫舊題,是簡單的再重復還是另有創新之處?
李白詩歌的.最高建樹就是樂府舊題詩歌的創作。我們能借助于本詩的學習,以了解李白這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對樂府舊題詩的繼承和創新?
2、學生小組討論,教師指導。
(讓學生結合初高中以來所學過的樂府詩歌,進行比較分析。)
3.成果展示:
4、 教師總結:
第一處創新:句法的推陳出新。
樂府詩歌,尤其是初唐以來,一般都是七言古體詩,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種句法混合運用,成為一種雜言體。大量使用散文化詩句,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了奔放的語言風格。這是繼承了楚辭和漢樂府的傳統,加以推陳出新。句式的創新,有利于情感抒發的自由和變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羈,追求個性自由解放的靈魂。
第 二 課 時
三、再讀文本,淺探主旨。
(五)、學生聽名家范讀,再次朗讀。
(六)本詩內容主旨淺探。
1、教師提問:本詩題為“蜀道難”,此道到底有多難?詩人運用什么手法把蜀道之艱難表達淋漓?
詩人運用比喻和反復手法,直接抒發:“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教師提問:蜀道之難的具體體現為哪兩個關鍵字?
高、險
3、學生小組合作,從高、險兩個方面分析本詩內容。
4、教師指導總結:
一 嘆蜀道之高險 蜀道來歷(一嘆驚訝突兀)
(難行) 蜀道高峻
二 嘆蜀道之驚險 景物凄清(二嘆畏懼、發愁)
(可畏) 山水險惡
三 嘆蜀道之兇險 劍閣險要
(申戒) 殺人慘景(三嘆無奈作罷)(PPT展示:)
5、 教師提問:本詩主要寫蜀道之高險,目的何在?只是單純的以寫景為目的還是另有他意?
6、 學生討論,請個別學生談談看法。
7、 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與學生“剝皮抽筋”讀法。
讓學生劃出文中抒情、議論的句子,并組成一詩。
8、 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詩的骨干句子集中起來:
噫吁戲!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問君西游何時還?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側身西望長咨嗟!
詩歌主旨:贈別友人入蜀,對友人去蜀地的憂慮和惜別之情。
胡震亨《李詩通》中說“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風人之義遠矣。”
9、教師總結:
第二處創新:主題的現實意義。
本詩雖是引用樂府舊題,詩的內容依照傳統的題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現著充沛的時代精神,有著針對現實的主題。
四、課后作業:
小組合作:對文本進行評注式精讀和誦讀式精讀。找出語言要素,如煉字、修辭等,共享學習成果。以書面形式上交學習成果,由小組長組織負責。
(此課后作業是針對第二課時做準備)
板書設計:
一 嘆蜀道之高險 蜀道來歷(一嘆驚訝突兀)
(難行) 蜀道高峻
二 嘆蜀道之驚險 景物凄清(二嘆畏懼、發愁)
(可畏) 山水險惡
三 嘆蜀道之兇險 劍閣險要
(申戒) 殺人慘景(三嘆無奈作罷)
學習目標
1、 誦讀詩歌,體會詩中作者情感。
2、 理解詩歌,欣賞浪漫主義手法。
自主學習
(一)字音、理解句子
1、 給劃線的字注音。
2、 解釋劃線的詞并翻譯句子
(二)誦讀詩歌
1、 自由讀,(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2、 提讀,根據你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
引語:清代古文家曾國蕃談到自己誦讀體會時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
3、 聽錄音(感知蜀道,糾正幾個字的讀音)
合作探究
整體感知
1、 全詩從內容上可以分為三節,在導學案上,請大家概括每節的內容。
○蜀道的由來
○極寫山勢高險
○山勢險要,戰亂頻繁
2、 結合詩句分析蜀道之難在哪里?(自主學習兩分鐘)
○從無到有
○山勢高險
○環境陰森
○戰亂慘烈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為友人入蜀而作,面對這樣高險亂的蜀道,計中哪幾句表達出作者對友人的關切?
○問君西游何時還……
○其險也若此……
○錦城雖云樂……
憂人亦憂己
3、文本研習
詩人三次詠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感情有所不同,請你來說說有什么不同?(合作學習三分鐘)
三次詠嘆如同一首樂曲的主旋律,推動著情感的發展。
(下面我請一位同學,根據我們的分析,加上你的理解,誦讀全詩,認知蜀道。)
引語:宋代著名詩歌評論家嚴羽認為,別人寫詩是用筆一句一句寫下來,李白則只要把心里那股氣一張口噴出來就行了。
問:在李白心里,那股氣指的是什么?豪氣、正氣、怨氣……
在這首詩中,有怨氣,那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憤懣,詩人寫蜀道之景,就是心中意象,嘆蜀道之難就是在嘆人生坎坷,功業之難。
4、課堂結束語
這是就是李白,充滿著豪氣的李白。
他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他不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得意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失意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他蔑視權貴,“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他狂放不羈,“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這就是李白,豪氣的李白,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達的腳步。歷史的偉大契機在此形成,沒有那個時代,這個飽含異質的天才會被扼殺;沒有這個天才的加入,那個時代也會減卻許多光輝……
布置作業
閱讀《在西域讀李白》搜集李的詩歌,寫一篇以《我讀李白詩》為題的文章,字數不限。
教學目的
一、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掃清文字障礙,熟讀成誦。
二、整體感知全詩的感情基調,疏通大意,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
三、鑒賞本詩的藝術特色。掌握本詩重點詩句的深刻含義和用典。
教學設想
《蜀道難》是李白詩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內容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為歷代文學家及文學評論家所公認。關于這首詩的政治寓意,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教學過程中,第一,對詩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應該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允許他們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和看法,教師應給予更多的詩歌鑒賞方法的指導,以幫助學生自讀自學,迅速提高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的重點
應該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捋清全詩的思路:圍繞著“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一全詩的主旨,分別寫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險、蜀中戰禍之烈。在對重點語句的理解上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整齊劃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學難點
對詩中典故的運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在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提問的同時,教師補充必要的背景知識和有關資料,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蜀道難》的基本內容及行文脈絡,反復誦讀,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調。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蜀道艱難險阻,無論是通行還是戰爭,自古這里就充滿著傳奇色彩,歷代文人墨客對此不乏感嘆之辭,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樣的傳奇和艱險呢?我們今天一起來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難》給你們做的介紹。(看課文)
二、布置、檢查預習作業。
1.布置預習作業。
(1)通過回憶過去學過的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詩歌風格。
(2)通過查閱其他資料(網絡、圖書等)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
(3)結合課下注釋和查字典掃清文字障礙,并反復誦讀,體會全詩的感情基調。
(4)理清全文脈絡。
2.檢查預習作業。
(1)按課前布置的作業,分小組討論,相互取長補短,推舉代表發言,陳述本小組作業完成情況和作業最后內容。
(2)教師提問,指名回答,其他同學補充。
3.教師在檢查的基礎上歸納相關內容。
(1)作者生平及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先世隋時因罪流徙中亞,他出生在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境內),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他自青年時就漫游全國各地,天寶初年曾進住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讒去職。晚年飄泊東南一帶,六十二歲病死在當涂縣令李陽冰家。李白年幼時,他的父親對他進行過傳統教育,青年時接觸過道士和縱橫家,也受過儒家的影響,思想比較復雜,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性格豪邁,渴望建功立業,但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極為不滿,他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蔑視權貴,但也有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思想。他的詩現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樂府詩約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為《蜀道難》、《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義詩歌的最高成就。他也是五言、七言絕句的圣手。五絕含蓄、深遠,只有王維可以相比;七絕韻味醇美,音節和諧流暢,和王昌齡齊名,被評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2)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藝術特點,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是繼屈原以后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馳騁想像,運用神話的離奇境界,把自己熱烈的情感傾注到所描寫的對象之中,以驚俗駭世的筆墨,恣意揮灑,描寫了壯麗奇譎的世界,借以抒發個人懷抱的抑郁與不平。他鞭撻封建社會的丑惡淋漓盡致,杜甫曾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是的,李白詩歌中強烈的愛憎之情和藝術魅力,千百年來一直鼓舞著人們,激發著人們,是我國人民精神財富中的瑰寶。
(3)《蜀道難》的寫作背景及寫作目的。
唐代蜀中商業經濟極為發達,入蜀的人們樂不思返,而沒有認識到這一地區形勢險要,自古為封建割據之地,隨時有發生叛亂的可能。詩中強調的“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顧炎武《日知錄》中說:“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又據孟《本事詩》載,賀知章于天寶初年李白入京時即見此作,驚嘆之余稱李白為“謫仙”。故知其創作時間不遲于天寶三年,為“安史之亂”前的作品。詩中的“君”有人說是李白的一位好友,這以他同時期的作品《劍閣賦》和《送友人入蜀》為證(見附錄),有人說僅是一種虛擬方式,即實無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實“君”指誰并不重要,詩的寫作目的就是告訴人們不要只看到“錦城”的“樂”,應該“早還家”,因為這里的道路奇險無比,且隨時可能發生戰亂,足見作者英明的政治預見。(以上材料可投影或印發。)
(4)字詞的檢查,可采用讓個別學生上黑板默寫、上講臺講解等形式,內容以課下注釋為主。
三、閱讀訓練。
1.朗誦詩歌使學生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
2.全班齊讀,以充分體會本詩的感情基調。
3.自讀,在進一步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風格和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目的的基礎上,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和行文脈絡。
四、整體感知。
提問: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本詩以驚人的藝術夸張,豐富的想像力量和雄偉磅礴的氣勢,描繪出蜀地山川奇險壯麗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同時也流露出了詩人對當時軍閥割據局面的深刻憂慮。
提問:全文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或全文的行文脈絡是什么?)
學生回答(不求惟一,有理即可)后教師明確:全詩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為主線貫穿始終,是全詩詠嘆基調的重要體現。統觀全詩,詩人的感嘆思路是:先嘆蜀道之高,再嘆蜀道之險,最后感嘆蜀地戰禍之亂。這三嘆分別滲透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間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整體感知詩的寓意;
2.了解李白的雄放飄逸的詩風;
3.熟悉詩歌內容,體會李白詩歌的夸張、想像的寫作手法。
學習重點:誦讀。
學習難點:詩歌內容理解。
學習時數:兩課時
一、作者介紹。結合所學知識,或查閱有關資料,為李白寫一篇150字左右的小傳。(要點:姓名字號,朝代身份,主要經歷,代表作品及創作風格,地位評價)
二、詩題詮釋
《蜀道難》是古樂府舊題,屬于相和歌詞的瑟調曲,《樂府古題要解》云:“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之阻。”這只歌曲的內容就是歌詠蜀道的艱難、行旅的辛苦,李白《蜀道難》是他襲用樂府古題而作。
三、預習要點
1.給加點字注音。
魚鳧( )秦塞( )石棧( )猿猱( )捫參( )黃鵠( )
巉巖( )飛湍( )喧豗( )砯崖( )轉石( )崢嶸( )
崔嵬( )咨嗟( )萬壑( )趑趄( )吮吸( )
2.下列詞語有兩個錯別字的一組是()
A.地崩山崔 天梯石棧 捫參歷井 千溝萬壑
B.崢嶸崔嵬 沖波遞折 橫絕峨眉 壁立千仞
C.飛湍瀑流 猿猱攀援 匪親弗居 一夫擋關
D.磨牙吮血 撫贗長嘆 鶴汀鳧渚 協從不問
3.下列詞語中對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D)
A.開國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樣子,渺茫遙遠的樣子)
B.捫參歷井仰脅息(捫,觸摸;參、井均為星宿名,相傳為蜀、秦的分野)
C.凋朱顏(使……凋謝,這里指憔悴)
D.以手撫膺坐長嘆(撫摸著雙腿)
4.對加點虛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其險也如此也:副詞,表示“同樣”“也是”。
B.胡為乎來哉乎:語助詞,無義。
C.黃鶴之飛尚不得過之:主謂之間結構助詞
D.所守或匪親或:副詞,倘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