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3
這是長相思教學建議,是優秀的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5課的前兩首古詩,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張籍那濃濃思鄉情。那么誰愿意給大家背誦一下古詩?請學生背誦。
2、當“洛陽城里見秋風”的時候,張籍的內心涌動著“欲作家書意萬重”的思鄉之情。那么,在風雪交加的夜晚,納蘭性德又將流露出一份怎樣的思鄉之情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長相思》。請同學們齊讀課題。作者名叫納蘭性德,復姓納蘭,跟我一起讀他的名字---納蘭性德, 他是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十五年進士,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一生淡泊名利、文武雙全。他的詞以一個“真”字取勝,寫情真摯濃烈,寫景逼真傳神,但細讀卻又感淡淡憂傷。
二、檢查預習
1、昨天已經布置同學們預習這一課了,誰來說說你是怎樣預習的?(查閱相關資料、反復誦讀、試著理解古詩詞的意思)
2、在預習時,你發現長相思與前兩首古詩有什么不同了嗎?點擊課件,出示詞
教師介紹詞:詞是詩的別體,詞因為句子有長有短又稱長短句。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
教師補充:
長相思是詞牌名,也是這首詞的題目。猜猜看長相思要表達作者什么意思?
3、檢查朗讀
下面誰來給大家讀一下這首詞。(正讀音)
大家看,更在這兒應該讀幾聲?你怎么知道第一聲的?解釋更,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五更。(出示PPT)
指名朗讀(兩名以上同學)
教師評價:字正腔圓
在古代,詞是可以配樂唱和的,有它自己的節奏,誰來試試找找它的節奏。
指名朗讀。 教學目的 1、認識“詞”這種文學體裁。 2、學會“榆畔帳聒”四個生字。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學習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詞的大意。 5、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教學重點 1、感知詞的大意,懂得詞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2、引導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教學過程
評價:這位同學讀出了節奏。一起試著這樣字正腔圓,有板有眼的讀讀這首詞。
三、學習這首詞
1、同學們,讀古代的詩詞,我們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而且還要盡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比如《長相思》這個題目我們可以有許多讀法.有的讀“長相思”(語調平平)。有“長”的味道嗎?有“相思”的感覺嗎?比如你這樣念“長——相——思”(充滿感情)有感覺嗎?有味道嗎?同學們,請同學們試著讀一讀這首詞,看誰能讀出味道來。
(對學生朗讀給出評價)
2、作者為什么會如此的長相思?請大家默讀這首詞,讀的時候注意仔細地看看書上的插圖,仔細地看看書上的注解,然后試著去想一想這首詞大概在講什么意思。
(一)默讀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讀《長相思》上半闕,聽著聽著,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你看到詩人納蘭了嗎?他在哪兒?他在干什么?(配樂范讀上半闕)
他經過了崇山峻嶺,他經過了大河小川,他經過了山海關外,經過了軍營的帳篷,他還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書:征途)
2我們可以用哪些詞語可以形容這種漫長艱辛的征途?(長途跋涉、千里迢迢、翻山越嶺、跋山涉水)
3、告別了家鄉,告別了親人。納蘭性德作為御前一等侍衛隨皇上從北京出發,出山海關去長白山祭祀,初春時節出發,現在已經到了寒冬時節,這期間他們豈止翻過一座山,跨過一道河,他們風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這千里迢迢的旅程誰來讀給我們聽。
(評價:)
4、夜深千帳燈,讀到這兒,老師產生了疑問,將士們白天舟車勞頓,疲憊不堪,為什么夜深還不休息?
(評價:護衛皇帝,有使命感強。/ 舟車勞頓,有生活經驗/ 思鄉睡不著,) 詞的下闋告訴了我們答案。同學們,閉上眼睛,讓我們走進營帳、走近納蘭性德,邊聽邊想,你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和上闋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樣,這兒的風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風雪交加。)
6、學生回答后,讓學生讀出自己看到的畫面,讀出自己的感受。
7、同學們,出現我們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詞人。(板書:心系故園)
他行走在千山萬水之間,然而他那顆心,卻在故園,在家人身上。
8、孩子們,請閉上你們的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仿佛出現怎樣的畫面和情景? (配音樂,教師范讀)你們看到什么了?
大家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納蘭性德。這是在征途中的詞作者,讓我們把畫面切回他的故園,想象一下在他魂牽夢繞的故園會有什么樣的情景呢?請大家拿起你的筆把這幅美景這下來。
師:天倫之樂,溫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他多么希望可以,夢回故園,感受這份溫馨、寧靜、祥和,但是現在,此時此刻,這樣的畫面全都破碎了,這樣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書:一個大大的“碎”)
師:誰來讀《長相思》?在這里沒有鳥語花香,沒有親人的絮絮關切,在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學生讀《長相思》)
師:在這里,沒有在皎潔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溫暖,那份幸福,在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學生再讀《長相思》)
師:孩子,聽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讀。在這里沒有郊外的踏青,沒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沒有楊柳依依,沒有芳草青青,這里有的只是——大家一起讀:長相思
9、對詞人來說,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齊讀)長相思
師: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
生:(齊讀)長相思
四、總結
同學們,故鄉,是游子心頭永恒的家。多年以后,當我們離開家鄉,遠離故土,我們的心中,也會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誦讀《長相思》。
板書設計: 長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故園
“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鼓勵學生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與文本進行對話,是對話的基點。在教學中我揮動著情感的指揮棒,指引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過朗讀與想象解讀文本,體驗詞人的情感,感悟詞中的形象。
1、在朗讀中與文本對話,體味情感:
朗讀是解讀文本的重要形式,學生通過聽(聽老師或錄音范讀)、看(默讀)、讀(出聲朗讀)等途徑,從整體上感受言語材料,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老師的范讀中啟動情感,在朗讀和想象中整體感悟。
“以情帶讀,讀中悟情”是“情感派”閱讀教學的立身之本。我認為,語文課上,既要給足時間讓學生讀進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讀進去;又要給足時間讓學生讀出來,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長相思》教學中,王崧舟既讓學生帶著“夢都作不成,覺都睡不好”的感覺朗讀《長相思》,把這種感覺“讀到詞的字里行間去”;又讓學生帶著“長相思”的感覺朗讀詞,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那種心情讀出來。
2、在想象中與文本對話,感悟形象:
學生們通過想象,感悟納蘭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輾轉反側、抬頭仰望、孤獨沉思,充滿了遠離與牽掛。在與“征途”對話后,通過問題將對話切換到詞人的家鄉和故園。學生在《琵琶語》的情思
中,又展開了與“故園”的對話。在“故園”想象中,老師用舒緩的語調提示詞人在家鄉生活的多種可能,不斷拓展學生對話的思路──學生們想象并感悟著家鄉的美麗、溫馨、安寧和祥和。
“但是,此時此刻,這樣的畫面卻都破碎了,這樣的情景卻都破碎了!”通過想象,“進入詩人那個身和心分離的世界”,“身”和“心”的對話使學生感到征途的艱辛、戰爭的酷烈;兩次想象的對比使詞人倍感家鄉的美好,親人的溫暖!
1、在朗讀中與文本對話,體味情感:
朗讀是解讀文本的重要形式,學生通過聽(聽老師或錄音范讀)、看(默讀)、讀(出聲朗讀)等途徑,從整體上感受言語材料,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師的范讀中啟動情感,在朗讀和想象中整體感悟。
《長相思》在聲聲朗讀中被感知、感受、感悟,從讀得“字正腔圓”到“有板有眼”,從讀得“正確”、“有節奏”到讀出“味道”與“感覺”,讀出了征程的“畫面”與故園的“情景”。當學生初步感受文本、讀出味道與感覺之后,王崧舟在音樂聲中用渾厚而富有磁力的聲音范讀課文,將直板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變成立體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現出詞的精神和生命,啟動了學生的情感。學生帶著情感走進“征途”與“故園”,讀出畫面與情景。當學生融進納蘭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時,王崧舟再次啟動了他情感充沛的范讀,強化學生的情感,鏈接學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畫面,凸顯人物形象。
“以情帶讀,讀中悟情”是“情感派”閱讀教學的`立身之本。我認為,語文課上,既要給足時間讓學生讀進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讀進去;又要給足時間讓學生讀出來,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長相思》教學中,王崧舟既讓學生帶著“夢都作不成,覺都睡不好”的感覺朗讀《長相思》,把這種感覺“讀到詞的字里行間去”;又讓學生帶著“長相思”的感覺朗讀詞,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那種心情讀出來。
學生在朗讀中體驗著情感、深化著情感,逐步由“感悟”到“感動”,感悟詞人的理想與壯志,為納蘭性德保家衛國的精神而感動。
2、在想象中與文本對話,感悟形象:
在音樂和聲情并茂的范讀感召下,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走進了納蘭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與詞人展開對話。
學生們通過想象,感悟納蘭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輾轉反側、抬頭仰望、孤獨沉思,充滿了遠離與牽掛。在與“征途”對話后,通過問題將對話切換到詞人的家鄉和故園。學生在《琵琶語》的情思中,又展開了與“故園”的對話。在“故園”想象中,教師用舒緩的語調提示詞人在家鄉生活的多種可能,不斷拓展學生對話的思路──學生們想象并感悟著家鄉的美麗、溫馨、安寧和祥和。
“但是,此時此刻,這樣的畫面卻都破碎了,這樣的情景卻都破碎了!”通過想象,“進入詩人那個身和心分離的世界”,“身”和“心”的對話使學生感到征途的艱辛、戰爭的酷烈;兩次想象的對比使詞人倍感家鄉的美好,親人的溫暖!
通過朗讀與想象,一顆思鄉懷故、感情細膩哀怨而又勇赴疆場、戍邊衛國的高大鮮活形象生成在我們的語言和精神中。
《長相思》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暗藏于詞中的無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讀詞,讀出詞的韻味,讓學生走進詞境,進入詞心。同時,作為一節整合課,我設計了三個整合點:一是在初讀詞之后,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搜集關于《長相思》的內容(作者,題目,寫作背景,詞義,感情,寫法等);二是在學生學習完《長相思》之后,搜集關于思鄉的詩詞;三是在練習環節,引入李煜的《長相思》,利用網絡資源完成閱讀小題(詞的主要內容,表達的情感,運用的表達方法等)。
1、在朗讀中與文本對話,體味情感:
朗讀是解讀文本的重要形式,學生通過聽(聽老師范讀)、看(默讀)、讀(出聲朗讀)等途徑,從整體上感受言語材料,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師的范讀中啟動情感,在朗讀和想象中整體感悟。
2、在想象中與文本對話,感悟形象:
在音樂和聲情并茂的范讀感召下,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學生們通過想象,感悟納蘭性德的“征途”,充滿了遠離與牽掛。在與“征途”對話后,通過問題將對話切換到詞人的家鄉和故園。學生在《琵琶語》的情思中,又展開了與“故園”的對話,學生們想象并感悟著家鄉的美麗、溫馨、安寧和祥和。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首先是學生匯報搜集的關于《長相思》的資料時,談到了詞的意思,我只讓兩個學生回答了,沒有因勢指導,讓全體學生練習。其次是讓學生想象匯報納蘭性德家鄉溫馨畫面之前,僅用了一個問句“但是,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來進入學生的想象。課后回想,如果能先理解詞中的“故園無此聲”,然后再進入想象,效果會更好。最后,我覺得在時間的調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個整合點——理解李煜的《長相思》,由于時間原因沒能讓學生很好地完成,下次要合理安排好。
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嘗試,讓我收獲了許多,取得了些許的進步,但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今后,我會針對自己的缺點,多學習,多實踐,在學科整合的路上爭取更大地進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