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1-21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小班幼兒案例及分析3篇,是優秀的幼兒園案例分析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場景一:
試園第二天寶貝圍坐成一圈和老師進行好玩的律動自我介紹活動,爸爸媽媽圍坐在自己寶貝的后面。活動剛進行到1/4的時候,軒寶因為是一號已經自我介紹完畢。小家伙就開始離開座位蹲在地上,拍手看大家自我介紹。爸爸提醒他坐好,他才坐回小椅子。不到2分鐘的時間,軒寶直接蹲粘在小椅子上拍起了手,爸爸又把他拉下來。這時軒寶有些生氣了,轉身看著爸爸跪在小椅子上開始大聲吆喝。爸爸已經沒有耐心了,直接把他從小椅子上提起來,軒寶順勢又往地上一蹲,哭著直接不起來。為了不影響活動的繼續進行,我走過去雙手抱著軒寶把他拉起來。誰知道小家伙邊哭邊大聲地對我嚷道:“你快把我的胳膊掐斷了。”
場景二
到了戶外活動的時間,我們帶孩子們到小土坡上玩。小土坡上有好多的玩具,足夠寶貝們自由選擇。軒寶找了兩輛自己喜歡的小汽車在土坡上自娛自樂起來。突然“哇”地一聲尖叫,接著就傳來嚎啕大哭的聲音。我趕緊從肖傳一遍跑過去,看見孫老師正在處理矛盾。原來軒寶玩著玩著自己選擇的兩輛小汽車,又看見皓皓手里的警車摩托車,自己喜歡就直接從皓皓手里搶了過去跑到一邊。孫老師看見了整個過程的發生,在接受皓皓尋求幫助后找到了軒寶。軒寶自知理虧拿了自己選擇的一輛小汽車給了皓皓。可是皓皓不同意交換,就是想要回自己的摩托警車。孫老師請他還給皓皓,他就是不肯,孫老師又給了他考慮的時間,但是軒寶就是不還,于是孫老師采取了強制措施。
場景三:
戶外活動回來,小朋友們排隊一個跟著一個回教室。軒寶在隊伍的后面,一會兒向前插隊到小朋友前面。見小朋友沒有反應,又向前跑了幾步插了隊。老師擔心軒寶這樣跑著向前插隊,既容易撞到小朋友又容易絆倒他自己。于是走過去提醒了他,可是軒寶依舊重復著剛才的動作,老師制止了他拉著他的小手請他先離開隊伍。軒寶使勁地向下拽胳膊,順勢躺在地上。老師拉他起來,小家伙接著抬起頭就要咬老師的手,幸虧老師反映快小家伙咬人沒得逞。小家伙跳起來,揮舞著另一只手就要打老師。
場景四:
用餐的時間,小朋友吃著飯不小心把餐盤碰到了地上,菜撒了一地。軒寶看到張大嘴巴,揮舞著小手笑得前仰后合,一下把自己從小椅子上摔了下去。接著教室里就聽見聲嘶力竭嚎啕大哭的聲音。
場景五:
區域時間結束,小朋友們正在收拾自己玩的材料。軒寶整理完畢自己的材料,快速跑到小朋友桌前。幫忙往小朋友的托盤里收材料,小朋友對他說不需要。可軒寶依舊手不停地收拾著,接著從小朋友手里搶過托盤慌慌張張地跑向活動櫥。小朋友追上他,軒寶使勁抱著托盤又聲嘶力竭地哭起來。
場景六:
午睡時間其他孩子都漸漸睡熟,軒寶躺在床上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會兒往這翻翻一會兒又往那翻翻。一會兒把被子蓋住全身拱起身子撅著小屁股動來動去,一會兒又在被窩里把襪子褲子脫個精光。老師提醒他不要發出聲音影響其他小朋友,并幫助他選擇舒服的姿勢蓋好被子躺好。剛起身小家伙就躺在床上小嘴巴發出“嗷嗷”的聲音。老師巡視完一遍后,堅持坐在軒寶床邊的小椅子上。軒寶開始安靜地躺在小床上休息,可沒過多久就“舊景”重現。老師握著他的手,小家伙要么使勁拽手發出聲音,要么用腳去碰老師,然后自己樂得咯咯直笑。
分析原因:
通過試園時與軒寶爸爸簡單的溝通交流以及平常不斷地對軒寶的觀察,加上之后與軒寶父母的溝通交流。我們了解到軒寶媽媽自從有了軒寶后,就做起了全職媽媽,有充足的時間陪他游戲玩耍。媽媽性格開朗但是比較喜歡宅在家里,爸爸性格比較溫柔,有些寵溺軒寶。小家伙很少與外面的小朋友接觸,自我意識比較強,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
教育措施:
1、與家長勤溝通,家園共育。
軒寶父親經常接送孩子,除了當面進行溝通交流外,我還會通過電話的形式,和媽媽進行溝通交流。進一步了解孩子的性格、習慣、喜好更有針對性的引導孩子。同時把幼兒園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有針對性地與父母交流。
2、教師給予個別指導。
父母家人是孩子的榜樣,建議軒寶父母以身作則,做好常規習慣的榜樣作用。晚上父母放下手機多和孩子進行一些有規則的親子游戲,陪孩子看看書、散散步、運動運動。讓孩子動靜結合養成良好的習慣、常規對孩子以后學校生活的影響。在原則性的問題上,即使孩子哭得很厲害,也要堅持原則。通過先冷處理待孩子情緒穩定后,在給予方法、鼓勵。
3、同事之間勤溝通交流學習,不斷向教育專家請教學習,家園繼續配合。
平時不斷地和老師們多進行學習交流,適時調整教育策略。利用教育學習的機會,和專家領導們相互交流學習。
效果:
在入園后的這幾個月的時間里,通過我們家園的配合,軒寶現在進步很大。雖然還會經常和小朋友發生沖突矛盾,但是軒寶已經開始有自我控制和調控的能力。嚎啕大哭、聲嘶力竭的次數已經減少了許多。在幫助他人時也有意識地去征求他人的同意。
一、案例背景
區域活動中,每位孩子都在自己喜歡的區域玩玩具,忽然聽到錦錦哇哇大哭起來。我連忙跑過去,了解狀況。只見他邊哭邊指著手說:“陳凱咬我”,我順著他的手看去,果然看見他的手上有一排深深的齒痕,別的小朋友見錦錦哭了,也都跑來看熱鬧。這時陳雅也跑來告訴我“陳凱打我,還搶我的積木”。但見陳凱小朋友卻若無其事,坐在區角里只管玩自己搶過來的玩具。
二、描述與分析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咬人并無惡意。孩子還不懂得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想法,喜歡用咬人這種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其次,孩子習慣用嘴去感覺外界事物,這是他們了解生活的一種途徑。有時孩子咬人是要表達自己心里喜歡的方式,由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陳凱小朋友是個不愛說話,長相可愛的小男孩。但就是這樣一個小男孩,他自私,以自我為中心,把什么玩具都歸為己有,人家要玩,他就打,就咬,嚇得其他孩子哇哇大哭。針對這種狀況,我們經常與家長溝通,才發現原先該幼兒他要什么總是事事依著他,使他養成了自私,好攻擊的心理。這樣的孩子我們該采取怎樣的教育呢?
1)、分析孩子為什么會咬人?
1、這是孩子的生理發展過程,大部分孩子會咬人,在孩子1歲左右時,會從床上爬到地上來玩,這是個咬人的危險期。媽媽并沒有制止,而是一邊喊痛,一邊習以為常。但久而久之,到了孩子上幼兒園時出現咬人的事件頻繁,次數增多,讓他養成了咬人習慣。
2、孩子咬人,他是想告訴成人自己想要什么。但由于語言發展尚未完善,表達不出來自己的想法,心中焦急才會咬人。在幼兒園里,由于孩子不適應陌生的環境,自我保護意識較強,才以咬人做為一種情緒宣泄方式來為自己減壓,保護自己增強安全感。
3、許多家長更加困惑,我家孩子怎樣會咬人呢?那是因為在家,孩子沒有相片的對象,家長跟孩子很熟悉,明白孩子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會提前滿足他。而在幼兒園,誰和誰都不熟悉,更何況孩子在一齊,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什么東西都覺得是自己的。別人不給,又不會用語言去表達,所以才會出現咬人這種現象。孩子想只要我咬了他,他就會給我。那么他就會覺得這種方法很好,讓他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下次還會繼續利用這種方法。
2)、孩子咬人,成人該如何對待呢?
(1)發現孩子最初有這種咬人現象,必須要制止,給他一種印象不能咬人,如:能夠捏捏他的小嘴,告訴他不能發脾氣等轉移他的注意力。
(2)孩子咬東西的行為是無意識的,但咬人這種行為則是有意識的,是一種攻擊行為,如果在孩子身上經常出現這種行為,成人就該注意。對此我們不能遷就和視而不見,就應做出必要的反應,讓孩子明白他的這個行為是不好的,沒有人喜歡咬人的孩子,只有改掉這樣的行為才是好孩子。
(3)應對小孩咬人,家長也不要過分擔心和焦慮。先要時時細心觀察,弄清楚孩子為什么咬人?是不是需要什么東西,滿足不了他的要求而造成的?正確的引導,淡化咬人的行為,用新穎的東西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即正確使用行為療法。任何指責只能強化錯誤,適得其反。既不能用語言恐嚇孩子,也不能防止錯誤模仿。
(4)利用玩具娃娃或其他擬人的手段,以故事形式告訴孩子咬別人是一種不良行為習慣。同時也請家長配合,家園共同努力,盡快的消除孩子咬人的行為習慣。
3)、應采取的教育措施
(1)加強與孩子交流,建立良好的關系。
每一天鼓勵他與別人多交淡,使他有一種被接納、關愛的心理感受,縮短與老師、好朋友的距離,讓他慢慢地融入到這個群眾中來。
(2)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讓孩子樹立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利用各種途徑引導他參與群眾活動。在活動過程中,不要求他一步做到位,讓他感覺自己能夠做的更好;一旦有進步或取得成功時,我們都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3)透過故事,加強幼兒正確的生活習慣。
透過難看故事《拔牙》并觀看醫生拔牙的真實場景,讓幼兒明白在生活中與好朋友一齊友好的分享。一旦發現他與小朋友發生爭執、有攻擊行為時,要立刻制止。并讓他感受被攻擊者的難過和疼痛,引導并教育他向對方道歉。讓他明白咬人是不好的行為,明確地告訴他:“咬人的行為是不受別人歡迎的。”
三、引發反思
小班年齡特點就是喜歡把玩具占為己有,比較自私,以自我為中心。孩子在家時,玩的伙伴較少,不容易出現以上這樣攻擊性的行為,一旦孩子多而玩具少的時候,就開始發生問題了。任何孩子都擺脫不了這個特點,哪怕是陳凱這樣的孩子。
第一次發生之后,我起先是每一天都盯著他,一但發現他想打別人或者是咬別人的行為就立刻制止,但是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這種方法根本沒什么用,老師總是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能總是看著他一個人,而且他想咬人,你立刻制止會讓他這會讓他更加想去咬別人,他會產生“你不讓我咬,那我偏偏咬”的心理。于是我便上網找相關的案例,多看相關方面的書,并且我們在此階段確立了主題活動《大家一齊玩》的主題活動,透過此活動,了解與同伴,老師同時建立與老師、同伴之間地相處模式,培養孩子的交往潛力,從而適應群眾生活。
對陳凱的教育,我們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針對性地教育。首先我們與其家長聯系,在入園、離園時與家長進行交流,家長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且他的家長們也是十分的配合,他明白自己的孩子把別人咬了,也感到十分的愧疚,并且對被咬的孩子道歉。并且我們還透過家長會,QQ群有針對性的向家長宣傳幼教知識,幫忙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其次,我們在幼兒園及時正確地觀察和評價陳凱的行為,發現孩子的優點,及時給予鼓勵,比如他平時做操做的好,我們便請他來上來當小老師,讓孩子子對自己產生自信;對孩子的自私行為給予糾正,讓她認識到自己和同伴是朋友,有好東西要一齊分享;并且開展《小組畫畫比賽》、《撿落葉》等群眾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多交流,以此培養他們的交往潛力。對其他幼兒我們透過平常的日常生活讓他們學會保護自己。而對陳凱的攻擊性行為要盡早發現,一旦發現,就及時與他交流,在阻止的同時也給了他心里安慰。如他要是搶玩具,我就告訴他玩具大家能夠一齊玩、輪流玩、這既培養了他的交往潛力,又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并且平時多與他接觸,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他明白有什么事能夠找老師,而不是透過一些攻擊型行為就能夠解決的。
小班是幼兒生活常規培養的重要階段,因此我們盡量把他地攻擊性行為扼殺在搖籃里。透過一段時間,事實證明只要付出就會有回報,他此刻咬人行為已經基本上沒有了。
觀察對象:小班 潘郅陽
觀察記錄:4月2日
早晨,我正忙著接待來園的孩子,潘郅陽來了。他哭著 對爺爺說:“爺爺,吃中飯來啊!”爺爺說:“好的,爺爺來。”我拉著他的手,摸摸他的頭,對他說:“潘郅陽,你這幾天沒來幼兒園,老師可想你了。你看,小朋友都在叫你呢!”他看了看,情緒慢慢穩定了,在我的引導下參加到活動區了。
分析情況:
潘郅陽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爺爺奶奶非常他,孩子有什么要求都會滿足他,而在幼兒園里,他在與同伴、老師的共同生活中,有時會與同伴發生矛盾,有時午睡睡不著被老師提醒不要動來動去······幼兒園的生活讓他不能象在家里那樣呼風喚雨,情感和需要得不到充分地滿足。因此,他來園的情緒就比較不穩定。
采取措施:
1、 得家長配合,不能一味地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做到嚴愛結合。
2、 堅持每天讓孩子來園,把孩子送到老師手里后,馬上離開。
3、 創設安全、愉快的氛圍,引導同伴們和他做好朋友。
《小班區域案例分析3篇》:小班區域案例分析第1篇一、案例實錄:區域活動開始了,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選擇了區域中的游戲,君意和羽翔小朋友來到了建構區,這是他們倆第一次在建構區活動,所以兩人顯得
《案例分析幼兒園大班3篇》:案例分析幼兒園大班第1篇 一、案例現象 趙文豪小朋友胖嘟嘟的,非常可愛,可是他有一些習慣很不好。 觀察一:晨間自由活動時他會帶著同伴在教室或幼兒園竄來竄去,追逐
《幼兒園的案例分析3篇》:幼兒園的案例分析第1篇 我們班有一個叫明明的男孩,他是這個學期到我們班的。明明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注意力很難集中,是個“坐不住的孩子”,有時他會“騷擾&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