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2-01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美術案例分析20篇,是優秀的幼兒園案例分析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篇一:幼兒園中班美術案例(579字)
一天下午的美工活動中,我讓孩子們做信封手偶。為了給孩子們留下創作的余地,我只簡單地講解了基本的制作方法和提供不同的制作材料,并告訴孩子們可以用不一樣的方法來做,之后就放手讓孩子們自己發揮想象開始制做。比如:可以把紙頭卷起來做鼻子;把紙片撕成條狀拼貼成嘴巴;頭發可以選用自己喜歡的彩紙來剪成細頭發絲;頭發上可以用廢舊的廣告紙撕成長條并纏在一起稍加扭卷起來,再貼到頭發上做成頭發箍。等等,后來,果然我發現,孩子們由于制作的方法不一樣,選擇的彩紙的顏色不一樣,出來的作品也各異:有的孩子是只用一張廣告紙直接卷成圓筒狀裝飾頭發;有的孩子是把廣告紙用手撕開再扭轉起來裝飾頭發當頭箍用的;還有的孩子用了和我不一樣的紙頭剪出紫色的眼睛來,孩子們都選擇了不同顏色的彩紙來做頭發。所以,這一次出來的作品就各具特色。孩子們欣喜地拿著自己與眾不同的作品,圍在我身邊與同伴交流著自己的制作方法,開心極了!
由于孩子的想象力很豐富,容易在成人對他們的引導下而進行想象。加上,對幼兒進行想象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和教育并不是難事,從我近期的實驗效果來看,幼兒期對幼兒進行想象力的合理開發是十分有利的。只有讓孩子通過手工美工等活動探索并理解二維、三維空間中的顏色、材質、形狀以及空間,才能更好地為將來打好基礎。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幼兒好觀察、愛動腦筋的好習慣,并嘗試為幼兒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篇二:幼兒園中班美術案例(330字)
線描畫是用線條的變化來描繪對象及其形體結構的繪畫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種繪畫方式,也是我國傳統繪畫的方式之一。線描畫的繪畫工具比較簡單,可以用勾線筆、鉛筆、油畫棒、鋼筆等,利用點、線、面來進行繪畫,既可以對物象進行細致入微地刻畫,也可以對物象進行簡單地藝術處理;既可以進行造型訓練,亦可作為藝術家表達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
幼兒在欣賞、發現、感受線條美的同時,大膽進行創作,不僅能將幼兒零碎的經驗加以提煉,而且與《綱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時在中班開展線描畫,能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想象——發現——表現——創造”系列活動,有意識地鍛煉和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促進個性的發展。由此我設計了此次活動:《線描畫:各種形狀的魚》
篇三:幼兒園中班美術案例(884字)
我開展了一節主題意愿畫:《快樂的魚兒》。活動開始,我引導幼兒回憶有關魚兒的經驗:你們看到過魚兒嗎?你看到的魚兒長得怎么樣?小孩子們紛紛舉手回答:橢圓形的身體,身上有魚鱗,有小尾巴,還有一些小孩子講了魚兒的一些更為細微的特征如魚鰭、眼睛等。我再次引導:故事中魚兒做了哪些好事?(早上老師講過有關魚兒的故事)除了這些,魚兒還會幫小動物做哪些事呢?幫助烏龜找到媽媽、幫小蝦找食物吃等等,看得出小孩子思維很活躍活動也很投入。于是我提出要求:魚兒為大伙做了那么多好事,大伙都很感激它,于是它們想請小朋友幫忙給做好事的魚兒畫張像。接著我就“放手”讓小孩子自由表現,大膽發揮了。可這時我注意到有很大一部分小孩子的興趣似乎變了,一些小孩子拿著筆好像無從下手,一些小孩子干脆四處觀望,我走到正在左右張望的林海濱身邊鼓勵他:海濱,加油畫呀!可那他卻搖搖頭說:老師,我不知道畫什么。我沒有預料會出現這種情景,我一再地給那些小孩子鼓勁:試著畫畫看,畫錯了也沒關系;你們剛 才是怎么想的就可以怎么畫呀;可還是有幾個小孩子顯露出茫然的樣子,于是我就一一走到他們身邊引導提示:你覺得魚兒會做哪些好事呀?對呀,那你就可以畫魚兒幫烏龜找到媽媽的情景呀,你可以畫魚兒幫小蝦找食物呀。在小孩子作畫時,我走了一圈,發現很少有小孩子表現剛才所表達的生動情節,也很少有獨特富有個性的作品,有近三十個小孩子的畫沒有什么情節。而后,我在讓小孩子交流了“快樂的魚兒在干什么”后匆匆地結束了活動。
“為什么小孩子有那么豐富的經驗而不能充分表達?為什么我‘放手’給小孩子創造的自由而小孩子的作品是那樣的缺少個性?我突然覺得很沮喪。要怎樣讓孩子的畫即豐富又有個性。
本次活動我完全摒棄了傳統的美術教學,走進了“放手讓幼兒發揮創作”的誤區。要知道“放手”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如果盲目的追從華而不實,一味追求標新立異,或過分拘泥于既成模式,美術活動中教師的支持便失去了有效性。
篇四:幼兒園中班美術案例(613字)
今天美工區好多小朋友一到之后馬上就選擇了玩橡皮泥。好像這段時間孩子們對橡皮泥的興趣比較濃。我看到胡越、曾賽巖和程君杰在玩橡皮泥。賽巖一開始不知道怎么玩,胡越丟給他一本記錄本(記錄本上圖示),自己也拿了一本,他說他要捏一個草莓。我看到他在認真地捏著。一會兒工夫就把草莓捏好了,樣子有點像,但是沒有點上點點。于是我提醒他用泥工的工具點上。完成之后,他就不知道要干什么了,將作品放在桌子上,就干坐了。我又建議他做一個“手榴彈”。他很高興地答應了。拿過圖示來,仔細地看了看,開始分泥。我看到他分了兩塊泥,顯然方法是對的,但看上去泥的大小不是很合理。于是我有指導了他一下,他分得顯然合理多了,后來他做出來了好像樣子不是很像“手榴彈”,我引導他自己看看,與圖示上比較一下,看看像不像。看了一會兒他搖了搖頭。于是我有輔導了他一下,終于完成了作品。曾賽巖看到胡的“手榴彈”做得好看,也想做一個。
美工區的橡皮泥制作自從有了記錄后,小朋友玩的興趣好像濃了很多。他們好像有了目標一樣。每完成一次,都可以記錄下來,然后多學會幾個,記錄也會多幾個。這樣對孩子來說好像很有成就感。
所以現在他們一到美工區都會去選擇橡皮泥玩。
這種記錄方法顯然是帶給我們很多的好處。老師也可以在記錄上看到孩子的學習情況。我可以清楚地知道每種制作方法有幾個人已經學會了,還有哪些人沒有學過。
這樣我可以有針對性引導那些沒有學過的幼兒來玩,來學習。
這種記錄方法也可以引申到其他地方。
第一篇:大班美術活動案例分析
大班美術活動案例分析
美麗的錫箔紙畫
觀察內容:
美工區里婧詩與婧羚一起選擇了新的畫種材料:錫箔紙畫。一開始,她們看著材料的質量容易破損,都小心翼翼的把錫箔紙鋪平,拿起最常用的油畫棒開始作畫。婧羚畫的動作幅度較大,不小心把錫箔紙弄破了幾處,婧詩在一旁笑著說:“你看我的紙還好好的,誰叫你那么用力!” 但婧羚卻說:“我不用力的涂色,顏色都看不清楚,不夠鮮艷,你看你的畫,那么模糊!” 婧詩指了指流程圖說:“老師不是要我們畫完再用深色的筆鉤線嗎?這樣不就清楚了。”“但是你的顏色太不均勻了,我還是用水彩上色看看。” 婧羚說著,便拿出水彩顏料,原本的那張破損的錫箔紙上涂上底色,這時,婧詩看到后直說:“用水彩畫上去更方便,也不怕紙破掉,而且顏色漂亮多了!”她們便決定要更換工具,直接用水彩在錫箔紙上作畫。
分析與反思:
1、自己的觀察和教師的點撥下,能先觀察流程圖后再操作錫箔紙畫。從中養成看流程圖學習獨立操作的習慣。在活動中能依靠材料特點,通過觀察、摸索來調整怎樣更好的操作錫箔紙的方法。
2、能根據提供材料的特性探索不同的繪畫方法以達到較好的畫面效果。幼兒在操作中不斷的尋找更適當的作畫材料、方式,不會盲目的跟從教師所畫的流程方式,所提供的材料限制,有了初步的獨立見解與創造性。
3、教師在活動中的指導較少,對新材料的介紹與操作要點講解不
夠,流程圖的指向太過明確,限制個別幼兒發展個性化的創造,對不同畫法的評價應更全面些,鼓勵幼兒共同探索,找出更多適合錫箔紙畫的方法。
第二篇:大班美術活動案例分析
大班美術活動案例分析
美麗的錫箔紙畫
觀察內容:
美工區里婧詩與婧羚一起選擇了新的畫種材料:錫箔紙畫。一開始,她們看著材料的質量容易破損,都小心翼翼的把錫箔紙鋪平,拿起最常用的油畫棒開始作畫。婧羚畫的動作幅度較大,不小心把錫箔紙弄破了幾處,婧詩在一旁笑著說:“你看我的紙還好好的,誰叫你那么用力!” 但婧羚卻說:“我不用力的涂色,顏色都看不清楚,不夠鮮艷,你看你的畫,那么模糊!” 婧詩指了指流程圖說:“老師不是要我們畫完再用深色的筆鉤線嗎?這樣不就清楚了。”“但是你的顏色太不均勻了,我還是用水彩上色看看。” 婧羚說著,便拿出水彩顏料,原本的那張破損的錫箔紙上涂上底色,這時,婧詩看到后直說:“用水彩畫上去更方便,也不怕紙破掉,而且顏色漂亮多了!”她們便決定要更換工具,直接用水彩在錫箔紙上作畫。
分析與反思:
1、自己的觀察和教師的點撥下,能先觀察流程圖后再操作錫箔紙畫。從中養成看流程圖學習獨立操作的習慣。在活動中能依靠材料特點,通過觀察、摸索來調整怎樣更好的操作錫箔紙的方法。
2、能根據提供材料的特性探索不同的繪畫方法以達到較好的畫面效果。幼兒在操作中不斷的尋找更適當的作畫材料、方式,不會盲目的跟從教師所畫的流程方式,所提供的材料限制,有了初步的獨立見解與創造性。
3、教師在活動中的指導較少,對新材料的介紹與操作要點講解不
夠,流程圖的指向太過明確,限制個別幼兒發展個性化的創造,對不同畫法的評價應更全面些,鼓勵幼兒共同探索,找出更多適合錫箔紙畫的方法。
第三篇:大班美術活動《我喜歡的房子》案例分析
大班美術活動《我喜歡的房子》案例分析
大班美術活動《我喜歡的房子》案例分析
在電子白板課題研究的大環境下,我們教研組開展教學活動觀摩及研討。針對電子白板運用于幼兒園各領域是否能夠優化教學,真正服務于教學進行實踐與探討。本次研討,我們以大班美術活動《我喜歡的房子》為例,重點研討白板運用于藝術活動的優勢,以促進教學及幼兒發展。在本次活動中,周婷婷老師利用電子白板教學豐富了幼兒的欣賞與體驗,有效促進了幼兒想象與表現。
案例描述
(一):演示課件一:原始人—山洞—草房—磚房—樓房
師:你們知道以前人們都住在什么樣的房子里嗎?
幼:不知道。
師:今天老師就帶你們一起來看看,以前人們住的是什么樣的房子。
( 演示第一組課件圖片,幼兒邊看邊說:“那是山洞。”“那是草房子!”“那
是樓房。”)
教師小結:在最原始的時候,沒有房子。人們為了不受到野獸的傷害,就住在山洞里;慢慢地隨著人類的進化,人們開始住上了泥墻草房子,可這樣的房子不結實,下雨的時候,又會漏雨;于是人們又發明了制造了磚瓦房,可磚房子看著不夠美觀,而且占地方,于是人們又開始蓋起了高高的樓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住的房子也越來越漂亮了。
案例分析:
周老師先和孩子們欣賞“遠古的房子”——大致了解房子的演變歷史,孩子們從圖片的演變中感知房子從最初的山洞逐漸演變到如今的高樓大廈,這是對房子本身存在的意義的了解。老師在播放圖片時采用一些功能,幫助孩子忽略一些次要的,集中關注房子這一主題,如:聚光燈的使用。這也使得孩子們對活動興趣更加濃厚。
案例描述
(二):演示課件二: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們住的房子也各不相同。
師:你們知道嗎?住在不同地方的人,住的房子也是各種各樣的,我們趕緊來看看吧。
以課件圖片展示:吊腳樓,蒙古包,四合院......
教師:這是什么房子?你知道他是哪里的房子嗎?他為什么要建成這個樣子?
幼兒:那是木頭房子。
教師:這個木頭房子為什么下面一層是空空的,只有幾根柱子撐著呢?
幼兒:不知道。
幼兒:那是蒙古包,是草原上的房子。
??
教師小結: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生活的地方,有很多的蚊蟲,而且氣候比較潮濕,他們就設計了吊腳樓。他們住在吊腳樓里,不僅可以防蚊蟲,而且通風干燥;蒙古族的人們就住在蒙古包里,因為他們經常要為羊、牛、馬等尋找牧場,住在蒙古包里方便他們搬遷;一些老北京人就住在四合院里,因為有很多人都住在一起,非常的熱鬧。
案例分析:
在第二階段的欣賞中,幼兒欣賞的積極性很高,但能夠完整講述的并不多,這和我園周邊環境和家庭都是有關系的,孩子們知識面相對較窄,有一些房子是他們沒有見過的。幼兒多數能講出房子的建構材料,但對名稱卻不一定能說出來,用途就更不知道了。通過圖片和老師的講述,幼兒能夠理解。但是,如果在活動前做好知識鋪墊,活動效果將更好。
案例描述
(三):演示課件三:造型奇特的房子。
師:“一些設計師為了追求美觀奇特,設計出了各種形狀奇特的房子,我們快來看看吧!”
師:這個房子像什么?
幼兒1:像鳥窩。
幼兒2:對,就像小鳥的家。
??
教師小結:這些設計師的想象力可真豐富,他們設計出了形狀不同的房子,可真漂亮啊。
案例分析:
老師在這個環節,給孩子們欣賞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建筑”——旨在拔高,引導幼兒發現其構思的奇妙之處,引發幼兒的想象與創作。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都很興奮,大膽地猜測、想象“房子像什么”。老師選的建筑也比較有代表性,比如:北京的鳥巢、悉尼歌劇院等,這些造型特別的建筑讓孩子們興趣濃厚,最后設計出來的作品也體現了“想象與表現”這一宗旨。
從這一次的活動中,我們不難看出,周老師在使用白板輔助教學后,教學效果更好了。《指南》中指出,幼兒藝術活動重在欣賞、感知、體驗,而后是想象與表現。周老師用三種圖片的欣賞,給與了幼兒充分感知的機會,從“遠古的房子”到“現代的房子”;從“西南山區的吊腳樓”到“內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古包”;最后還有各種時尚建筑、標志性建筑。孩子的認知過程是豐滿的、豐富的。這為孩子打開了想象的大門,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為孩子的藝術表現做好了鋪墊。
第四篇:大班美術創意錫紙龍案例分析
大班美術創意“錫紙龍”案例分析
林埭鎮中心幼兒園周麗惠
錫紙顏色晶亮,經過揉捏后能產生好看的肌理紋路,它可塑性極強,可以輕松捏出具有立體感的圖形,根據這些特性,我們將錫紙納入到美術材料中。結合幼兒園的“童心龍趣”教育,我們設計了大班美術活動——創意錫紙“龍”。旨在讓幼兒用錫紙揉、擰、捏成各種創意造型,然后進行組合黏貼,表現“龍”的基本特征,感受“龍”的千姿百態、靈動流暢、威猛雄壯的美感。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指南要求,將活動目標定為:將錫紙揉捏成各種形狀后組合粘貼成“龍”的形態,表現出“龍身”靈動、流暢的美感。大膽想象創作,在“做龍”的過程中體驗美術創造的樂趣。
活動過程及分析:
活動一開始,教師直接用話題進行了導入:請幼兒說說你上次用錫紙做了什么東西?這一環節主要是由幼兒經驗引發的談話,激活幼兒思維。幫助幼兒拓展思路,為創作作好了鋪墊。
環節
二、千姿百態的龍
出示教師與幼兒制作的錫紙龍作品。作品的呈現使幼兒感受到“錫紙龍”的美感,激發創作愿望。
欣賞各種抽象龍的作品。引導幼兒關注龍身,龍頭的變化,重點關注龍身的線條。抽象龍圖片的呈現讓幼兒感知到龍身線條的流暢及靈動。
環節
三、做條錫紙龍
教師示范龍身的做法。先想好龍頭和龍尾的位置,用指甲劃輕輕摳出印記。然后用指甲劃出彎曲的龍身。重點講解龍身的做法,采用用手指劃出痕跡的方法幫助幼兒輕松掌握龍身的弧度。將做好的錫紙圖形逐個貼上去,一個一個貼近。最后就成了一條活靈活現的龍了。
幼兒創作,教師巡回觀察指導。教師重點幫助幼兒進行布局,使幼兒的作品更具美感,提升審美感。
展示作品后小結。將作品在展臺上展示,讓幼兒感覺到老師對于作品的珍惜,從而提高成功感。
活動反思:整個活動中,孩子們呈現出了高度投入的狀態,幼兒的作品也都極具創意和美感。我想,這主要取決于活動的三大亮點:
生活化材料的運用。錫紙一般都在餐桌上見到,這次,我運用錫紙主要是考慮到它的可塑性強,輕微揉捏就會有好看的肌理條紋,也可以塑造出立體感,從幼兒的作品來看,確實如此,它的光澤感和立體感使“龍”更具靈動的氣質,增添了作品的美感。
同伴資源的有效利用。在出示范例時,我借助的是同伴的作品,這樣的作品更貼近幼兒,也更能激發孩子們的靈感。我們成人的思維往往是框死的,而幼兒的作品確是更具想象力的,所以,同伴資源的利用是有效的。
評價的有效利用。在活動中,教師始終讓評價伴隨著活動,將評價隱身。如,在幼兒操作中,教師邊巡回邊進行個別評價,既起到指引的作用,又具有肯定的作用。在最后的展示中,教師采用介紹自己作品的方式,讓幼兒說說自己作品的哪一點最滿意,有效地激發了幼兒自我鼓勵,提升了幼兒的自信心。
幼兒園中班美術案例篇1
線描畫是用線條的變化來描繪對象及其形體結構的繪畫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種繪畫方式,也是我國傳統繪畫的方式之一。線描畫的繪畫工具比較簡單,可以用勾線筆、鉛筆、油畫棒、鋼筆等,利用點、線、面來進行繪畫,既可以對物象進行細致入微地刻畫,也可以對物象進行簡單地藝術處理;既可以進行造型訓練,亦可作為藝術家表達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
幼兒在欣賞、發現、感受線條美的同時,大膽進行創作,不僅能將幼兒零碎的經驗加以提煉,而且與《綱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時在中班開展線描畫,能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想象——發現——表現——創造”系列活動,有意識地鍛煉和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促進個性的發展。由此我設計了此次活動:《線描畫:各種形狀的魚》
幼兒園中班美術案例篇2
今天美工區好多小朋友一到之后馬上就選擇了玩橡皮泥。好像這段時間孩子們對橡皮泥的興趣比較濃。我看到胡越、曾賽巖和程君杰在玩橡皮泥。賽巖一開始不知道怎么玩,胡越丟給他一本記錄本(記錄本上圖示),自己也拿了一本,他說他要捏一個草莓。我看到他在認真地捏著。一會兒工夫就把草莓捏好了,樣子有點像,但是沒有點上點點。于是我提醒他用泥工的工具點上。完成之后,他就不知道要干什么了,將作品放在桌子上,就干坐了。我又建議他做一個“手榴彈”。他很高興地答應了。拿過圖示來,仔細地看了看,開始分泥。我看到他分了兩塊泥,顯然方法是對的,但看上去泥的大小不是很合理。于是我有指導了他一下,他分得顯然合理多了,后來他做出來了好像樣子不是很像“手榴彈”,我引導他自己看看,與圖示上比較一下,看看像不像。看了一會兒他搖了搖頭。于是我有輔導了他一下,終于完成了作品。曾賽巖看到胡的“手榴彈”做得好看,也想做一個。
美工區的橡皮泥制作自從有了記錄后,小朋友玩的興趣好像濃了很多。他們好像有了目標一樣。每完成一次,都可以記錄下來,然后多學會幾個,記錄也會多幾個。這樣對孩子來說好像很有成就感。
所以現在他們一到美工區都會去選擇橡皮泥玩。
這種記錄方法顯然是帶給我們很多的好處。老師也可以在記錄上看到孩子的學習情況。我可以清楚地知道每種制作方法有幾個人已經學會了,還有哪些人沒有學過。
這樣我可以有針對性引導那些沒有學過的幼兒來玩,來學習。
這種記錄方法也可以引申到其他地方。
幼兒園中班美術案例篇3
我開展了一節主題意愿畫:《快樂的魚兒》。活動開始,我引導幼兒回憶有關魚兒的經驗:你們看到過魚兒嗎?你看到的魚兒長得怎么樣?小孩子們紛紛舉手回答:橢圓形的身體,身上有魚鱗,有小尾巴,還有一些小孩子講了魚兒的一些更為細微的特征如魚鰭、眼睛等。我再次引導:故事中魚兒做了哪些好事?(早上老師講過有關魚兒的故事)除了這些,魚兒還會幫小動物做哪些事呢?幫助烏龜找到媽媽、幫小蝦找食物吃等等,看得出小孩子思維很活躍活動也很投入。于是我提出要求:魚兒為大伙做了那么多好事,大伙都很感激它,于是它們想請小朋友幫忙給做好事的魚兒畫張像。接著我就“放手”讓小孩子自由表現,大膽發揮了。可這時我注意到有很大一部分小孩子的興趣似乎變了,一些小孩子拿著筆好像無從下手,一些小孩子干脆四處觀望,我走到正在左右張望的林海濱身邊鼓勵他:海濱,加油畫呀!可那他卻搖搖頭說:老師,我不知道畫什么。我沒有預料會出現這種情景,我一再地給那些小孩子鼓勁:試著畫畫看,畫錯了也沒關系;你們剛 才是怎么想的就可以怎么畫呀;可還是有幾個小孩子顯露出茫然的樣子,于是我就一一走到他們身邊引導提示:你覺得魚兒會做哪些好事呀?對呀,那你就可以畫魚兒幫烏龜找到媽媽的情景呀,你可以畫魚兒幫小蝦找食物呀。在小孩子作畫時,我走了一圈,發現很少有小孩子表現剛才所表達的生動情節,也很少有獨特富有個性的作品,有近三十個小孩子的畫沒有什么情節。而后,我在讓小孩子交流了“快樂的魚兒在干什么”后匆匆地結束了活動。
“為什么小孩子有那么豐富的經驗而不能充分表達?為什么我‘放手’給小孩子創造的自由而小孩子的作品是那樣的缺少個性?我突然覺得很沮喪。要怎樣讓孩子的畫即豐富又有個性。
本次活動我完全摒棄了傳統的美術教學,走進了“放手讓幼兒發揮創作”的誤區。要知道“放手”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如果盲目的追從華而不實,一味追求標新立異,或過分拘泥于既成模式,美術活動中教師的支持便失去了有效性。
幼兒園中班美術案例篇4
一天下午的美工活動中,我讓孩子們做信封手偶。為了給孩子們留下創作的余地,我只簡單地講解了基本的制作方法和提供不同的制作材料,并告訴孩子們可以用不一樣的方法來做,之后就放手讓孩子們自己發揮想象開始制做。比如:可以把紙頭卷起來做鼻子;把紙片撕成條狀拼貼成嘴巴;頭發可以選用自己喜歡的彩紙來剪成細頭發絲;頭發上可以用廢舊的廣告紙撕成長條并纏在一起稍加扭卷起來,再貼到頭發上做成頭發箍。等等,后來,果然我發現,孩子們由于制作的方法不一樣,選擇的彩紙的顏色不一樣,出來的作品也各異:有的孩子是只用一張廣告紙直接卷成圓筒狀裝飾頭發;有的孩子是把廣告紙用手撕開再扭轉起來裝飾頭發當頭箍用的;還有的孩子用了和我不一樣的紙頭剪出紫色的眼睛來,孩子們都選擇了不同顏色的彩紙來做頭發。所以,這一次出來的作品就各具特色。孩子們欣喜地拿著自己與眾不同的作品,圍在我身邊與同伴交流著自己的制作方法,開心極了!
由于孩子的想象力很豐富,容易在成人對他們的引導下而進行想象。加上,對幼兒進行想象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和教育并不是難事,從我近期的實驗效果來看,幼兒期對幼兒進行想象力的合理開發是十分有利的。只有讓孩子通過手工美工等活動探索并理解二維、三維空間中的顏色、材質、形狀以及空間,才能更好地為將來打好基礎。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幼兒好觀察、愛動腦筋的好習慣,并嘗試為幼兒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幼兒園的案例分析范文3篇》:幼兒園的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老師,我不睡覺案例背景:子涯是幼兒園小班的新生。由于媽媽工作繁忙無法照顧的原因,子涯基本上白天都跟著外婆,過分的溺愛、依戀,造成子涯獨特的性格。
《幼兒園美術案例分析3篇》:幼兒園美術案例分析第1篇 青蛙變出來了 案例背景: 折是使紙變形的最基本的方法。一張漂亮的紙,經過折就由平面變成了立體,紙的加工方法有折、剪、切、粘、插、卷、壓
《大班幼兒案例及分析3篇》:大班幼兒案例及分析第1篇 開學的第一個星期,我已經和班上大多數的小朋友混得很熟了,很高興這群小家伙們都蠻喜歡我的,整天嘰嘰喳喳的圍在我的身邊,讓我講故事的,來告狀的&hell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