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1-29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大班區域案例分析3篇,是優秀的幼兒園案例分析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案例描述:
區域活動開始了,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選擇了不同的區域開始玩游戲,我發現創想區一個人也沒有。于是,我說:“創想區誰愿意去玩啊?”可是沒有人理睬。也許是幼兒光顧著玩游戲沒有聽見吧,于是我耐心地提高了嗓門:“今天誰愿意去玩紙箱啊?”這時,孔妍舉手說:“我去吧。”后來有幾個幼兒也陸續的響應了,要去創想區玩。
創想區“紙箱加工廠”的游戲開始了,從窗口望去,孔妍等幾名幼兒都在玩,可是一會兒游戲就結束了。見此情況我就從頭到尾把整個游戲的過程和玩法講給了她們聽,并給她們幾個人分配了不同的角色,在我的輔導下創想區里的“紙箱加工廠”總算順利的開展起來了。在區域活動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我發現創想區里亂成一團,跑過去一看,正在玩開“小汽車”的游戲呢。看到我來又趕緊玩起了紙箱,嘴里卻不停的說一點都不好玩。
二、分析
區域活動本身具有自由、自選、獨立而協作的優勢,可今天創想區在沒有人的情況下是老師介入,和幼兒商討后幼兒才去游戲的。根據孩子的反應我做了以下的原因分析:
(一)投放的材料的問題
1、在投放材料的過程中,發現幼兒的興趣已經不高了,沒有及時的調整材料,材料也比較單一。
當幼兒對某樣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時,便能在活動中保持愉快的情緒,處于積極主動的探求狀態,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原動力,而幼兒的能力與水平又是制約其發展的影響因素。當幼兒覺得游戲也就如此時,她們就會失去活動的興趣,也就不愿意再玩了。
2、投放材料時沒有考慮到個體差異。
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這些個體之間難免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而幼兒教育要允許幼兒以適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學習、探索,只有這樣,才能讓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成功。活動區投放的材料不能是一成不變的,應該是按從簡到繁,從易到難的方式進行有計劃的投放,維持幼兒持久探究的興趣。
(二)教師的指導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是觀察者、引導者。我們支持、鼓勵幼兒自發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據幼兒在區域中的表現,隨時給予一定的幫助、指導。我們建立區域活動常規,引導幼兒自主地進行區域活動,培養幼兒自主自律能力。我的指導對于幼兒來說沒有具體的評價,幼兒在游戲中沒有興趣,出于我的威嚴才繼續游戲的,沒有足夠的空間給他們,應該給予鼓勵,為幼兒創設一個輕松和諧的環境。
三、對策與思考
(一)對材料重新進行調整
1、材料太單一,而且沒有層次性,針對這個問題,我在《創想區》的區域版塊當中,我要進行觀察、評估每個幼兒的發展狀況,根據教育目標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積累各種經驗。所以除了保留原來的游戲程序外,還準備了各種材料,讓幼兒自己設計紙箱進行游戲,增加了難度,保證幼兒玩的持久性和創造性,也提高了他們的注意力和記憶力的發展,這樣就不會出現無事可做的現象了。
2、針對幼兒的興趣投放材料。
隨著幼兒游戲水平的提高,要及時進行補充、調整,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改進或摒棄不適合的材料,開發挖掘新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更具有針對性,更符合幼兒的發展水平。
(二)在活動當中發揮孩子的創造性
在區域化學習活動中,我們注意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具有啟發性的活動材料,從而解放幼兒的頭腦和手腳,給予幼兒足夠的自由度,使幼兒充分地表現自我,勇于創新。
(三)指導到得當、適時,有針對性
在觀察指導的時候,要給幼兒一定的空間去發揮,給他們寬松的環境去講述他們的需求、困難等等。要仔細的傾聽幼兒的“秘密”,要站在孩子的視角去想、看問題,這樣才能更有效的推進幼兒游戲。
七巧板不見了
案例背景:
為了提高幼兒的交際等各方面的能力,我們大班年級組開展了跨班游戲,以三個班級的形式進行跨班游戲。不久前,我班在拼圖區增添了新的玩具“七巧板”,我發現七巧板很受各班幼兒的喜愛。但是每次游戲結束,我發現拼圖區的七巧板有減少的跡象,為了查明原因,我重點觀察了本班的拼圖區。今天選擇拼圖區的幼兒很快搬好自己的小椅子開始游戲,大部分幼兒選擇玩七巧板,然而七巧板數量有限,我班的炎炎跑來說:“老師,大三班的小朋友拿了好多三角形,我也需要三角形。”我走過去一看,其實大三班的小朋友就拿了5塊三角形,于是對他們說:“三角形數量本來就不多,你們要想想辦法怎樣讓三角形的數量多起來呢?”經過提醒,有的幼兒想了會說:“我們可以合作拼一拼,這樣三角形就會變多了。”于是他們嘗試合作,玩得很開心,但還是有些幼兒想自己拼圖不想合作,我班的炎炎就一直堅持著想等來三角形七巧板自己拼一拼。但是等呀等,游戲結束的音樂響起來了,炎炎不舍的看著七巧板,當一抬頭看到其他小朋友正在認真整理玩具,他偷偷把幾塊三角形七巧板藏進口袋里,當時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案例分析:
結合對炎炎行為的觀察及年齡特點的分析,我認為:炎炎的行為屬于一種偏差行為。所謂偏差行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中社會成員不同程度地偏離或違反了既有的社會規范的行為,也被稱為離軌行為或差異行為等。炎炎拿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可見,炎炎的行為偏離、違反了“既有的社會規范”,即幼兒之間正常交往的規則。其次,炎炎分不清想象和現實,對于他人和自我的區別不是非常明確。炎炎在游戲時對那些小東西很感興趣但還沒有玩夠,所以他就拿走了。綜合起來,導致炎炎偏差行為的原因可能有:炎炎對“所有權”概念理解模糊,對集體交往時的規則不太明確,自制力也較弱。
案例反思:
在我的眼里,炎炎是個乖巧、懂事的男孩子。這件事發生在炎炎的身上,我覺得很驚訝。拿別人的東西屬于一種偏差行為,如果不經教育,很可能影響到炎炎日后的發展。該如何處理這件事呢?
首先,跟蹤觀察。為了更客觀地分析炎炎的行為,我首先對他進行一段時間的跟蹤觀察。觀察發現,炎炎有拿他人東西的習慣,拿的東西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小朋友帶到幼兒園的玩具;另一類是幼兒園里的玩具。這些東西有一個共同點“很小”,如玩具上的小零件等,這些東西都可以捏在手心或放在口袋。玩具基本上是比較特別,炎炎沒有玩夠或沒機會玩的。炎炎拿東西的時間通常是在自由活動以及活動與活動轉換的時候,因為這些時候幼兒們分散在教室、盥洗室等地方,教師的注意力相對比較分散。
其次,應對策略。由于這一行為與幼兒的年齡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應對策略上,我堅持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原則,以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展為目的。在操作上,注重從細節出發,不過分關注炎炎,盡可能以集體的形式解決炎炎的問題。
1、制定分享玩具的規則。我和全班幼兒一起商量什么時候是玩自己玩具的時間,孩子們一致認為每天早餐以后是游戲的最好時間。我們就把這個時間作為玩具固定的分享時間。那在哪里玩比較好呢?孩子們認為在活動室的中間區域比較合適。于是,分享玩具有了固定的區域。接著,提供一個玩具柜,讓幼兒的玩具都有自己的“家”。我還和幼兒約定,既然玩具帶到幼兒園里,就要愿意與每個人分享,但同時提醒他們玩之前要征求玩具主人的同意。
2、讓玩具都有自己的“家”。我覺得,拿走一個放在固定地方的玩具比拿走一個隨意放置的玩具更容易被發現,而且當教室里的各類物品被隨便放置時,沒有人明確知道教室里有什么東西。于是我在每一件玩具和櫥柜上都貼上標簽和標記,讓每一件玩具都有固定擺放的位置,這樣,教室里所有的東西都顯得很重要,而且容易發現缺少了什么。
3、給炎炎相應的鼓勵。看到炎炎在玩別人的玩具時,我會對他說:“你玩一會兒小朋友的玩具,馬上就還給他了,對嗎?”在我的提示下,他會把玩好的玩具還給別人。看到炎炎在整理玩具時,我會馬上表揚他、鼓勵他:“謝謝你幫助老師把玩具送回家,你做得真好!大家都能玩了!”正面的肯定和表揚強化了炎炎的正確行為。
最后,我和炎炎的家長作了溝通,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類似行為時,當時炎炎爸爸很生氣、很驚訝,不停地罵炎炎。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能會采取一些過激的方式解決問題,后來我們勸解炎炎爸爸用平常心對待這件事,同時把情況分析給他聽,家園合作一起尋找合適的方法來幫助炎炎。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班里再也沒有出現東西不見的情況了。我們真為炎炎的改變感到開心!
本周開始孩子們學習大班上冊幼兒用書第二冊《我是中國人》中的次主題三《了不起的中國人》,根據主題活動,我創設了三個區域活動:“創想區”、“彩繪區”和“展覽區”。創想區“美麗的青瓷”的游戲開始了,軒軒等幾名幼兒都在玩,并沒有耐心的制作青花瓷。見此情況我就走向前問個究竟。原來,軒軒等小朋友并不了解制作青花瓷的具體步驟。于是,我從頭到尾把制作青花瓷的過程講給了她們聽,并給她們幾個人組先互相合作試一試,在我的輔導下創想區里的“美麗的青花瓷”總算順利的開展起來了。在區域活動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我發現創想區里亂成一團,跑過去一看,有的小朋友已經做完了呢。看到我來又趕緊做好了,嘴里卻不停的說一會兒就做完了,真沒有意思,一點都不好玩。
主題性區域活動本身具有自由、自選、獨立而協作的優勢,可今天創想區在沒有人的情況下是老師介入,和幼兒商討后幼兒才去主題性區域活動的。根據孩子的反應我做了以下的原因分析:
在主題性區域活動中,教師是觀察者、引導者。我們支持、鼓勵幼兒自發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據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表現,隨時給予一定的幫助、指導。我們建立區域活動常規,引導幼兒自主地進行區域活動,培養幼兒自主自律能力。我的指導對于幼兒來說沒有具體的評價,幼兒在游戲中沒有興趣,出于我的威嚴才繼續游戲的,沒有足夠的空間給他們,應該給予鼓勵,為幼兒創設一個輕松和諧的環境。
我在《創想區》的主題性區域版塊當中,我要進行觀察、評估每個幼兒的發展狀況,根據教育目標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積累各種經驗。所以除了保留原來的活動程序外,還準備了各種材料,讓幼兒在自己制作的青花瓷上再進行裝飾,增加了難度,保證幼兒玩的持久性和創造性,也提高了他們的注意力和記憶力的發展,這樣就不會出現無事可做的現象了。
隨著幼兒制作水平的提高,要及時進行補充、調整,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改進或摒棄不適合的材料,開發挖掘新材料如:裝飾青花瓷的亮片、紐扣和開心果果皮等等,使投放的材料更具有針對性,更符合幼兒的發展水平。
在觀察指導的時候,要給幼兒一定的空間去發揮,給他們寬松的環境去講述他們的需求、困難等等。要仔細的傾聽幼兒的“秘密”,要站在孩子的視角去想、看問題,這樣才能更有效的推進幼兒參與主題性區域活動的積極性。
《幼兒園教學案例及分析3篇》:幼兒園教學案例及分析第1篇承認錯誤觀察實錄:植物角上擺著很多小朋友種植的植物。這天,程思博跪在小椅子上觀看,他順手拽了一根豆芽,看我沒看他,把豆芽塞進垃圾桶里,又拽了幾根又
《幼兒園常規案例分析50篇》:幼兒園常規案例分析第1篇 幼兒園案例分析(一): 幼兒個案觀察記錄分析與反思 觀察背景:欣悅是我班一個年紀較小的外地新生,經過一個月的幼兒園生活發現其適應本事還是相
《幼兒園案例分析報告范文2篇》:幼兒園案例分析報告范文第1篇 情景描述: 運動的時間我們來到了操場上,今天我們要在平衡區進行游戲,在活動之前保育員和孩子們已經把輪胎和平衡木等材料連接在了一起,整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