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1-25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美術案例分析3篇,是優秀的幼兒園案例分析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青蛙變出來了
案例背景:
折是使紙變形的最基本的方法。一張漂亮的紙,經過折就由平面變成了立體,紙的加工方法有折、剪、切、粘、插、卷、壓、塑、染等,這些加工變形方法互相結合,就可以綻開出美麗的花朵,展現出活潑、可愛的小動物,建造出一座座漂亮的房屋……在這些過程中,就能鍛煉小朋友小肌肉動作、手眼協調能力、堅持性得到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表現力得到了發展,情感得到了宣泄。
對于所有的幼兒園來說,美工區里的折紙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課的安排上折紙是少之又少因此,幼兒接觸紙工,特別的少。
案例描述:
第一、模仿學習周二下午的美術活動,這次的內容是折青蛙。每個小朋友一張手工紙,活動開始,老師先示范完整的青蛙折法,小朋友們觀察。在示范的過程中,不時有孩子竊竊私語:“好難啊!”,有幾個調皮的孩子開始嘻哈逗樂。“要看清楚哦,現在不看清楚,等會兒你就不會折了。”我邊折邊提醒不認真聽的孩子。不一會兒,一只青蛙就折好了,“學會了嗎?現在老師再折一次,這次你們跟著我一起來折。”每個孩子分到一張長方形紙,“先把長方形變成雙正方形”,孩子們順利地完成了第一步,“然后把雙正方形變成兩個三角形”,一半的孩子搞不清楚三角形怎么變出來的,于是我再教這些孩子折一邊,“現在翻過來從后面折下,這一回孩子們開始嚷嚷:“我不會,我不會。”有的孩子索性拿上來讓我幫忙。
分析:
學習折紙是教的人把紙對折,學的人也把紙對折,教的人折一步,學的人跟一步。在這一次的學習活動中我也是這樣來教班上的孩子們,但結果是孩子們折了幾步就跟不下去了,學習折紙是教的人把紙對折,學的人也把紙對折,教的人折一步,學的人跟一步。問題,因此折紙時很難掌握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心理學理論認為,模仿是動物界一種最基本的學習方式,也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手段。
幼兒正是在學習、成長、嘗試、發現和模仿階段,好奇心強,模仿性強,可塑性強。然而由于心理還很不成熟,辨別是非能力很低,所以往往不能分辨哪些值得模仿,哪些不值得模仿。模仿得好,對他們的成長和學習會帶來很大好處,模仿不當,則會給他們帶來壞處,甚至帶來危害。所以跟小朋友應該講清楚哪些可以模仿,哪些不可以。
第二、自由探索學第二天下午的離園活動,大約還有十幾個孩子,我請他們圍坐成兩桌。然后,拿出一張折青蛙的分解圖,神秘地對孩子們說:“這里藏著青蛙地秘密,你們想知道嗎?”孩子們感到非常好奇,大家開始研究起來。我拿出一張大紙,讓孩子們邊看圖解邊討論怎樣完成每一步,每看懂一步都請一個孩子練習一次。孩子們離園后,我把圖解貼在了手工區的墻上。
第三、多樣化學習(同伴互助、師幼互動)早上是區角活動手工區的材料是五顏六色的正方形紙和一張非常漂亮的青蛙圖片。有八個孩子有興趣地參加了手工角地活動。我說:“可以看著分解圖折,也可以跟著會折的小朋友來折。”這時,我們老師也加入到這一組的活動,對孩子們說:“今天,我要向小朋友學習折喇叭花,誰來當小老師?”孩子們都舉起小手:“我來當小老師!” 于是在幾個小朋友的帶領下,孩子們都學會了折青蛙,熟練的孩子折了一只又一只。
分析:
區角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同伴的互助和師幼的互動,在輕松自由的氣氛中完成了折紙作品,他們非常地興奮與快樂,孩子們體驗到了成功,感受到了主動探索的樂趣。
案例反思:
1、多方位引導幼兒學會折紙。
(1)符號和圖解是折紙的二大基本元素。
符號是告訴如何折,圖解是幫助我們檢查和校對是否折對了,這兩個元素缺一不可。教師在活動中要引導幼兒學會看懂符號和圖解,掌握了識圖的知識,就可以參考各種折紙書學習了。
(2)開設活動區域,提供材料,引導幼兒自由探索。
圍繞目標創設環境,并隨著目標的變化而變化,使環境適合幼兒所處的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的需要,從而引起幼兒的興趣。例如:在活動室中開辟一個折紙區,在折紙區的墻面上張貼了一些折紙的步驟圖,讓幼兒在自由活動時間看一看、折一折,主動探索。
2、學習方法的多樣化。
學習折紙有很多種方法:有模仿他人,也就是小朋友剛開始時比較喜歡的“你做一步,我跟一步”的方法;有獨立研究,提供圖譜,引導幼兒自由探索、研究;還有折裝重組,是由教師先折好成品,引導幼兒把它拆開,再根據折痕重新折疊。這是我們比較常用的幾種方法,教師應根據幼兒不同時段的年齡特點,合理地選用不同的方法,如在剛開始學折紙時,可以側重于模仿,然后再慢慢過渡到幼兒的獨立探索,在一些較難的部分,還可以使用折裝重組的方式,讓幼兒研究、探索。
3、讓幼兒學會欣賞自己的作品。
對于幼兒來說,欣賞自己的作品不僅僅是在“看”和“講述”,而更多應 該放在“玩”上。當幼兒完成了一件折紙作品后,教師要讓幼兒充分來玩一玩自己的作品,如在折紙“風車”后,教師不僅要讓幼兒在活動講評時來玩一玩,同時在活動后的自由活動時間,也要鼓勵幼兒拿出自己的風車來玩一玩。又如在折紙“電話”后,幼兒都喜歡拿著自己折的電話與同伴打一打,作為教師就應該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讓他們玩一玩,體驗一下成功的樂趣。
最后,我覺得折紙活動是一種用紙疊成各種形狀的造型游戲。折紙既是造型,又是游戲。易于幼兒接受,有助于幼兒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也有助于幼兒手、眼腦的協調和鍛煉幼兒手部小肌肉群的靈活。我們應重視幼兒折紙活動的開展。它雖然微小,卻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它簡單,卻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折紙活動特有的性質開展教學活動,讓幼兒喜歡折紙,掌握折紙的方法和技巧,并充分發揮折紙對孩子們的教育價值,養成按次序完成工作的習慣的形成和細致耐心的完成工作的心理品質。
一天下午的美工活動中,我讓孩子們做信封手偶。為了給孩子們留下創作的余地,我只簡單地講解了基本的制作方法和提供不同的制作材料,并告訴孩子們可以用不一樣的方法來做,之后就放手讓孩子們自己發揮想象開始制做。比如:可以把紙頭卷起來做鼻子;把紙片撕成條狀拼貼成嘴巴;頭發可以選用自己喜歡的彩紙來剪成細頭發絲;頭發上可以用廢舊的廣告紙撕成長條并纏在一起稍加扭卷起來,再貼到頭發上做成頭發箍。等等,后來,果然我發現,孩子們由于制作的方法不一樣,選擇的彩紙的顏色不一樣,出來的作品也各異:有的孩子是只用一張廣告紙直接卷成圓筒狀裝飾頭發;有的孩子是把廣告紙用手撕開再扭轉起來裝飾頭發當頭箍用的;還有的孩子用了和我不一樣的紙頭剪出紫色的眼睛來,孩子們都選擇了不同顏色的彩紙來做頭發。所以,這一次出來的作品就各具特色。孩子們欣喜地拿著自己與眾不同的作品,圍在我身邊與同伴交流著自己的制作方法,開心極了!
由于孩子的想象力很豐富,容易在成人對他們的引導下而進行想象。加上,對幼兒進行想象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和教育并不是難事,從我近期的實驗效果來看,幼兒期對幼兒進行想象力的合理開發是十分有利的。只有讓孩子通過手工美工等活動探索并理解二維、三維空間中的顏色、材質、形狀以及空間,才能更好地為將來打好基礎。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幼兒好觀察、愛動腦筋的好習慣,并嘗試為幼兒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畫中的爸爸。
美術親子活動中,陽陽拿著筆,看著白紙:“媽媽,畫什么呀?”媽媽指著不遠處的爸爸:“就畫爸爸吧。”十多分鐘后,陽陽興致勃勃、迫不及待地舉著作品:“媽媽,爸爸,我畫好啦!”“那是什么呀?亂七八糟,黑糊糊的什么都不像!”爸爸生氣地責備起來。陽陽原本興奮的小臉轉而被傷心和失望覆蓋了,媽媽趕緊打圓場:“我看看,怎么看不到爸爸啊?”兒子委屈地說:“爸爸在抽煙,嗆死人了,誰也看不見他!”
案例二:圓耳朵怎么豎起來?
手工活動中,孩子拿著手工紙,按自己的意愿折疊著。很快就有孩子折出了大象、小狗、青蛙,筱筱卻依舊在“埋頭苦干”。我好奇地走過去,發現筱筱正在折熊耳朵。筱筱托著下巴想了想,把熊的耳朵左折折,右翻翻,最終,尖尖耳朵的熊完成了,她有點得意。這時,濤濤走了過來:“不對,你的熊耳朵怎么是尖尖的?熊耳朵是圓圓的。”筱筱說:“不對,故事里說熊豎起耳朵仔細聽音樂,如果是圓耳朵,那怎么豎起來?”
案例三:叮咚,叮咚。
午餐時,小任第一個吃好飯,他走進盥洗室,洗凈手,然后就張開雙臂、分開兩腳,抵住盥洗室的門框。振振走過來,見門被堵住了,就往小任身上撞,有點生氣地說:“讓開。”小任沒有反應。振振急了:“你再不讓,我就告訴老師去。”小任還是不肯讓開。這時,林林來了,只見她在小任的左手上按了按,喊著:“叮咚,叮咚。”小任立馬放下左手,讓林林進去了。振振也想跟著進去,但還是被小任攔住了。過了一會,依依也過來了,她也在小任的左手上按了按,喊著:“叮咚,叮咚。”小任又放下左手,讓依依進去了。振振想了想,走到門邊,伸出右手,按了按小任的左手,使勁喊:“叮咚,叮咚。”這次,小任馬上放下左手,讓他進了盥洗室。
案例分析:
1. 孩子有自己的樸素想法
任何人都是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孩子們也不例外。只是,他們有著不同于成人的觀察方式、思維邏輯。如:案例一中,被煙霧環繞著的人,可以視為看不見;案例二中,尖耳朵才是豎起來仔細聽的樣子;案例三中,“我的地盤”必須遵守“我的規則”。
2. 孩子有自己的表達方式
“自由涂抹的體驗是任何其他體驗所不能替代的,哪怕是不屑一顧的作品,也隱藏著孩子宣泄的快樂,注視形象變化的激動和創造的自豪。”小班的孩子,正處于自由涂鴉期,陽陽用大人認為的亂七八糟的線條、黑糊糊的色調、無拘無束的畫面,表達著他對正在吸煙的爸爸的看法。案例二中熊耳朵的形狀,案例三中游戲的方式,都是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訴說著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3. 孩子有自己的活動價值
無論做什么,孩子們在意的是過程中的那份感覺和心情。案例一中的陽陽,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的作品。他的迫不及待,不是因為討厭爸爸抽煙,而是他非常想和大人分享畫畫的樂趣。案例二中的筱筱,十分得意于自己的想法——一只尖耳朵的熊。案例三中的孩子們,無論是游戲的發起者,還是其他三位自愿參與或被迫參與的孩子,都享受到了自主游戲本身的快樂。
對策:
1. 怎樣去看孩子
第一,視其所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仔細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微格描述孩子的活動,包括他們的表情。第二,觀其所由。用我們的頭腦去觀察孩子的行為,分析該行為是否有共性特征,是否有行為動機和需要等。第三,察其所安。用心去體察孩子的情感態度,欣賞并學習他們的視角、思維、邏輯,分享他們的靈性和率真。
2. 怎樣看懂孩子
孩子們在用自己的語言訴說著他們對世界、事物的看法。他們的“語言”遠比成人生動形象;他們的看法也比成人更有靈性;他們理解事物的本身也更純粹。“兒童是成人之父”,我們要做到“懷著崇拜,向孩子學習”,我們的主觀推斷一定要滯后于孩子的客觀表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靜下心來,捕捉孩子們的童心、童真,發現他們直觀的思維方式、簡單的邏輯關系。
3. 怎樣去做
第一,用精準而富有感情的話語說出我們的理解。如:對案例一,我們可以回答“有道理”來表明對孩子的認可;對案例二,我們回答“妙”來鼓勵孩子的創新想法;對案例三,我們回答“有意思”,讓游戲中的孩子們感受到我們的善解人意。
第二,用巧妙的策略引導發展。如:案例一中,我們可以引導家長用孩子的方式和孩子共玩共畫,在共玩中傾聽孩子,在玩的情境中巧妙地引導孩子,讓孩子的天性得以釋放,內在潛力得以激活,最終獲得自由而健康的成長。
《中班游戲案例分析3篇》:中班游戲案例分析第1篇游戲中的主角【案例】娃娃家里,王詩語正在往塑料小碗里煞有介事地盛著什么。這時安子帥走她身邊,并停下了腳步。她見了,就邀請安子帥一起“用餐&rdq
《幼兒園的案例分析3篇》:幼兒園的案例分析第1篇 我們班有一個叫明明的男孩,他是這個學期到我們班的。明明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注意力很難集中,是個“坐不住的孩子”,有時他會“騷擾&
《幼兒園案例分析三篇》:第1部分 實錄: “老師,王昊進來搗亂,這里已經滿了,不可以再進來了”聽到周續的聲音傳來,我急忙走過去。前幾天,我們班采用了區角游戲對人數的控制,例如在娃娃家的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