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1-24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小班案例與分析3篇,是優秀的幼兒園案例分析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背景:
開學了,寶寶們有的是托班上來的;有的是新生。如今都已是小班的小朋友了!
來到了一個又大又漂亮的新教室,環境是嶄新的,老師同伴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沖擊著孩子們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因而也增加了寶寶們的焦慮和恐懼感。在幼兒園群眾生活中經常發現有孩子吮吸手指,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我試想:這個習慣多不好啊,而且手指又那么的不衛生,肯定影響孩子的健康。我們小班就得從小抓起,培養他們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不防從這一現象切入設計一些適合小班幼兒的教案。透過教學活動讓他們明白吮吸手指是一種壞習慣,會影響身體健康。讓他們懂得經常洗手,持續手的干凈。
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不干凈的手指
按設計思路,我想讓寶寶們感知吮吸手指是一種壞習慣為第一活動目的。
師:“平時啊,老師經常看到有些小朋友把他的小手指放在嘴巴里吃。小朋友們有沒有看到呀”
幼:“璐璐、小魚兒、杰杰”
師:“哇!有這么多呀!那你們說你們的小手指干凈嗎”
幼:“不干凈。”
師:“為什么不干凈呀你是怎樣明白的呢”
幼:“手指上有蟲子,吃了會生病的,生病要打針的”
師:“恩,小朋友們說的都很對。那你們說吃手指是不是一種壞習慣呢”
幼:“是”孩子們在老師的有效提問中初步感知吮吸手指是不衛生的,是一種壞習慣。
分析:小班幼兒的思維水平仍處于直覺行動階段,他們需要直接感知事物才能獲得相關經驗、認識。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思考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水平。吮吸手指在小班是常見的行為習慣。教師要懂得把生活中的東西轉化為有價值的學習資料,從教學活動中讓幼兒得到相關認識。
(二)痛苦的手指
在上一環節中有個別吮吸手指的孩子就認識到了自己行為的不對,迅速將手指從嘴中拿出,并表現出害羞的樣貌。我認為這正是引導孩子進入這一環節(痛苦的手指)的時機。
師:“瞧,小朋友們,我是手指,我生病了,病的很厲害。因為我的主人總是把我放在嘴里吸呀吸,有時候還咬我呢!我就變成這樣貌了,多難看呀!皺巴巴的、光禿禿的,做起事來也不方便了,我真難受呀!”(教師在講述故事的同時出示痛苦表情指偶,邊講述邊表演)幼兒聽得很認真。教師抓住時機及時進行提問。
師:“小朋友們,手指為什么會變成此刻這個樣貌呀”
幼:“因為他的主人咬他、因為他難受”
師:“對呀,那你們說說他的主人咬他好不好啊”
幼:“不好”
師:“那我們小朋友要不要咬小手指呢”
幼:“不要”
師:“為什么不能咬呢”
幼:“他會痛、會難受的”孩子的回答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揚。
我思考:孩子已經明白吮吸手指是不好的,手指會難受。但小班幼兒需要親身經歷方能深刻感受到。為此,我在想是否能夠讓孩子真正嘗試一次呢
分析:透過擬人手法讓幼兒感受手指被咬,被吮吸的痛苦。但我還是終止了讓他們嘗試的想法。因為孩子的手指實在不干凈,一但讓他們嘗試,或許有些孩子會覺得:“咦,真好玩!”
(三)高興的手指
打消上面的念頭后,我接下來直接還是已擬人手法展示了高興的手指。
師:“小朋友們好!此刻我可高興了,我的主人再也不咬我了,而且還經常給我洗澡。瞧,我多干凈,多漂亮呀!(教師同時出示高興表情的指偶)
師:“小朋友們,此刻我的手指怎樣樣了呀”
幼:“笑了,變干凈,變漂亮了”
師:“對,這是為什么呢”
幼:“主人不咬他了,給他洗澡了”我給予幼兒肯定、贊許。
分析:鼓勵孩子自主的發現事物的變化和聯系比教師“單程式”灌輸知識經驗給孩子的發展更為有益。難受的手指,高興的手指透過指偶比較,這是直接的視覺感知。帶給生動的教具可調動幼兒的用心性。
(四)干凈漂亮的手指
這一環節我直接讓孩子在觀察了解的基礎上進行討論。
師:“此刻,請小朋友們互相看看小手指,說說自己的手指干不干凈,漂不漂亮”
幼:“不干凈,不漂亮,干凈,漂亮”教師在此時可查看每位孩子的手指,將發現的個案拿出來評析。并透過這個環節提醒幫忙孩子糾正吮吸手指的習慣。
分析:幼兒討論得很用心,也大膽表達了自己的所見。透過個案引導孩子的習慣。對于孩子的想法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引導孩子用心參與活動中來。
綜合上述案例,我對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了兩點反思:
1把握教育時機,帶給教育引導
吮吸手指是平時生活中發現的現象,教師抓住了機會開展活動。作為教師這點是很關鍵的。案例中對手指的觀察都是對小班孩子行為習慣培養的前提。在生活中感受,在生活中體驗,把握教育時機,帶給教育引導。
2師生呼應,構成學習共同體
新《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發現吮吸手指現象,請幼兒說說痛苦的手指為什么難受,孩子們答得很棒。此時幼兒覺得成功時,教師又讓孩子觀看高興的手指,又讓孩子重新思考:手指為什么此刻高興了
玥玥小朋友生長在一個單親家庭里,她的父親在她不到兩周歲時,生病去世了,以后就與媽媽、外婆一起生活。在兩歲時來到我們幼兒園,因為她的生活環境的特殊,我經常到她的班上看望她,并請教師多關心她,多給她愛。讓她體驗在幼兒園里有許多老師向媽媽一樣愛護她,有許多小朋友和她一起學習游戲,讓她快樂、幸福的成長。
一天,我見到她的媽媽,詢問了玥玥在家的情況:
她說:每周六她們都要回到自己的家中住,自從玥玥的爸爸病故后,家里所有的有關玥玥爸爸的照片都收起來了,她不敢拿出他們的結婚照給她看.
有時玥玥問我:“我的爸爸呢?他到哪兒去了?”
我就說:“爸爸外出學習了。”“那他怎么還沒有學習回來?”
我說:“又用出差了的理由來搪塞她。”
可是時間長了她還是要問:“怎么我的爸爸還不回來,別的小朋友的爸爸都去幼兒園接孩子,我的爸爸怎么不去接我。”每當孩子問到這個問題時,我真不好回答。
我說:孩子是需要有父愛。你可以漫漫的告訴她,爸爸沒有出差,而是有病了,媽媽和醫院的醫生想盡了辦法給爸爸看病,還是沒有挽救爸爸的生命,爸爸離開了我們,我們心理很難過,我們都很想念爸爸是嗎?
好吧!我試試吧,因為玥玥回到自己的家,特別興奮,特別的高興。過了幾周后,我發現玥玥比剛進幼兒園時,情緒穩定了很多,班級的教師說:玥玥現在好多了,能與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戲了,但是比其他小朋友她還不夠活躍,做事特別謹慎,恐怕出錯。
我建議班級的教師:多給她一點愛,關心她并讓她感到幼兒園的教師向媽媽一樣喜歡她,要經常鼓勵她,多給她機會讓其得到鍛煉,得到成功的喜悅。
后來,我又見到了玥玥的媽媽,問了一些玥玥最近的情況。
她說:現在玥玥的性格有了轉變,自從知道了爸爸的真實情況后,再也不問爸爸干什么去了,也不自卑了,能與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戲了。
我說:你可以告訴她,我們以后再找一個爸爸好嗎?目的是讓孩子有一個健全的家,因為孩子需要父愛的。
她說:在等幾年吧。
經過幼兒園三年的學習生活,玥玥的身心性格、興趣得到了鍛煉,她從一個內向,不愛講話的孩子轉變為班級里最活躍的幼兒。在升入小學面試時,她能勇敢的面對現實,向面試的教師講出了爸爸病故的情況。這就說明:玥玥小朋友的心理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祝愿玥玥小朋友在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中,愉快、健康的成長。
小班已經進入第二學期了,每個幼兒從之前的什么都不會,什么都不懂到能明白一些道理,能遵守活動規則老師都感到非常的欣慰。隨著年齡的發展,幼兒的各個方面都有不一樣的成長,每個方面都應該有提高。所以,我們要找更多有利于幼兒反正的活動,讓幼兒能全面的發展。
《小老鼠找大老鼠》這一活動原來是要參加縣里面的課博會準備的。因此決定在本園試講。幼兒的思維有時候是很局限的,不一定會得到你預設的效果,你也不知道幼兒會出現一些什么情況,雖然自己準備的很多,但是不實際的試講一下,憑空的想象,到時候會出現很多的問題。
第一次試講真的發現了很多的問題。首先我在制作教具的時候由于時間來不及就簡單的做了幾個平面的房子,因此幼兒不能感受在里面這個詞語。在擺放教具的時候,有些放在地上,有些放在板凳上,讓幼兒不能感受房子越來越小,和越來越大,還因為房子是卡紙做的平面圖,有時候會放不穩倒下來。使得幼兒的注意力散亂,全集中在了老師的房子是不是倒了,而沒注意老師的要求是什么。這些都是我在教學上的不足。這節課涉及了很多領域方面的問題,所以在提問上,老師提出問題時我不知道幼兒是不清楚我要問的問題,還是我們幼兒自身出現的問題。不會比較大小。比如老師讓幼兒為房子排序,保留了的房子,和最小的房子,抽掉中間三座房子,讓幼兒還原,始終沒有幼兒能把他放好。這讓我很難進行下面的環節。由于是試講,我沒有過多的在這里浪費時間。把課按完整的程序上了一次。接下來就是想怎樣去反思,讓活動能順利開展,幼兒能在老師的指導下回答問題。
由于有了第一次試講的經驗,找到了很多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第二次活動時效果好了很多。首先是教學,我按照故事內容做了5座立體的小房子,能一
個套住一個,感受在里面。剛出示教具時幼兒們的注意力都非常的集中,馬上就把他們吸引了。所以,好的教具能讓活動開展的更加順利,也能讓幼兒更感興趣。因此,幼兒比上一次更認真的聽老師講故事,眼睛也一直盯著老師的小房子看,一個個都覺得很神奇。一個個的房子放在地上更能體現大的小的。擺放著也非常的好看。但是在接下來排序的環節還是不理想,我還是按照上次的做法,保留了的房子,和最小的房子,抽掉中間三座房子,讓幼兒還原,還是沒能還原,而且我還為房子做了編號,想要是不能按大小排序就按數字也是可以的。當然我也一直想是不是我表達的不清楚,讓幼兒不能理解。我反復的組織我的語言,想怎樣說幼兒才能明白。當然這次活動還是在排序這個環節做的不好。后來與幾個老師討論了一下,可不可以不保留的和最小的,抽掉三個,而是只抽掉中間的兩個。于是我又拿著房子去教室以這種方式問幼兒,這次能有一個幼兒能放回原位了。我想幼兒可能對太多的物體要進行比較和還原觀察力不是很好,減少一些幼兒就能在兩個之間比較就會容易很多。終于找到好的方法。我想對于幼兒的年齡小,接受太多的東西一下還不行,只有循序漸進才能做的更好。通過這兩次的試講,讓我累積了很多經驗。所以,到縣里面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才能做的更好。并能臨場發揮,加上了自己之前沒有的,使活動的內容更加的緊密,增加了我和幼兒之間的互動。使活動上的很成功。
通過這次活動,讓我反思了很多。特別是面對小班的幼兒,他們剛入園什么都不懂,所以,老師在提問上應該怎樣組織語言,才能使他們明白。對于小班幼兒的問題還有很多。例如我這次的語言活動,對于故事我是要反復的講很多次還是講少一點好,這一點我要反復的想。畢竟幼兒的注意力時間短,次數少了怕幼兒不能理解。次數多了怕幼兒厭煩,聽課的老師也會覺得枯燥。所以,我還需要不斷的向老師們學習,觀看優秀老師的活動,增加自己的閱歷,使以后能做的更好。
《中班幼兒個人案例分析3篇》:中班幼兒個人案例分析第1篇 觀察背景:欣悅是我班一個年紀較小的外地新生,經過一個月的幼兒園生活發現其適應能力還是相對較強的,但是做每件事情之前總喜歡來詢問老師下一步
《大班幼兒的案例分析3篇》:大班幼兒的案例分析第1篇 觀察目的:在集體活動時該幼兒是否專心聽講,回答問題是否積極。 觀察實錄: 今天的集體活動是《木屐咯嘰嘰》,當我出示掛圖開始講故事時,晨晨睜
《幼兒園教育案例分析20篇》:幼兒園教育案例分析第1篇 幼兒園案例分析(一): 幼兒個案觀察記錄分析與反思 觀察背景:欣悅是我班一個年紀較小的外地新生,經過一個月的幼兒園生活發現其適應本事還是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