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健康與教育PPT課件這個PPT共84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PPT的教學目標認知、情緒、態度和行為的功能良好的狀態,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
與大家分享的主要內容
一、幼兒心理健康解讀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
心理健康狀態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人類新的健康標準。這一標準包括肌體和精神健康兩部分,具體可用“五快”(肌體健康)和“三良好”(精神健康)來衡量。
“五快”是指:
一、吃得快:進餐時,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頓飯。
二、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覺良好。
三、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頭腦清醒,精神飽滿。
四、說得快:思維敏捷,口齒伶俐。
五、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輕盈。
“三良好”是指:
一、良好的個性人格。情緒穩定,性格溫和;意志堅強,感情豐富;胸懷坦蕩,豁達樂觀。
二、良好的處世能力。觀察問題客觀、現實,具有較好的自控能力,能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
三、良好的人際關系。助人為樂,與人為善,對人際關系充滿熱情。
(二)幼兒心理健康的標志
很快適應環境的變化
第一 動作發展總體符合常模(第一個標志)
大多數兒童的某一種行為模式發生的時間,稱為動作常模。
“七坐八爬,九月長牙”
寶寶大動作發展順序
寶寶精細動作發育順序
第二 語言的運用符合語境
語言發展階段
3歲以后,一個兒童說的話,通常總是與另一個對話者在內容上是有關的。4歲兒童開始使自己的語言適應不同的聽者。(語言的運用符合語境)
語言的運用與語言環境不相吻合,引起關注。最極端的語境不合的情況表現在自閉癥的患兒身上。
自閉癥的表現
(1)通常起病于3歲以內。 (2)人際交往障礙:極度孤獨,缺乏目光對視,對集體游戲沒興趣,不會尋求幫助,難以建立伙伴關系。 (3)言語障礙:明顯的言語發育障礙,缺乏主動言語,言語刻板重復,聲調、節律、速度、重音都常有問題。 (4)興趣和活動異常:興趣單調、狹窄;對非生命物體特殊依戀;儀式性動作;刻板重復動作;拒絕生活環境的變化。
第三 熱愛游戲,善于游戲
游戲是嬰幼兒的主要活動方式,也是他們的主要學習方式。
第四 情緒明朗,善于表達情感
第五 年齡特征明顯
幼兒的年齡特征,總體上說是好奇、好問、好動、熱情、率真、投入。
一個心理健康的幼兒,他的思維、語言和行為方式都帶有與其年齡相適應的特點。
第六 很快適應環境的變化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很快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方式,繼續平靜的生活。
二、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一) 遺傳與疾病
(二) 家庭的教養方式
(三) 社會文化
(四) 個體因素
(一)遺傳與疾病
遺傳因素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影響。
某些疾病,會引起心理健康的失衡,甚至導致嚴重的心理疾病。
兒童多動癥是兒童多動綜合癥的簡稱。兒童多動綜合癥即輕微腦功能障礙綜合癥,是一種較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綜合癥。患兒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活動過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沖動任性,并有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自我控制能力差。
據國外文獻報道,學齡兒童中本病的發病率達5%-10%,國內報道本病的發病率為1.3%-8.6%;易發年齡為6-14歲,男孩發病遠較女孩為多,約為4-9:1。
多動癥兒童與頑皮兒童的區別
注意力方面的區別
患多動癥兒童在任何場合,都不能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即使是看“小人書”、“動畫片”時,也不能專心致志;但頑皮兒童卻不同,在看“小人書”、“動畫片”時,能全神貫注,還討厭其他孩子的干擾。
行動目的性方面的區別
頑皮兒童的行動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計劃及安排。而多動癥患兒卻無此特點,他們的行動較沖動,且雜亂,有始無終。
自控能力方面的區別
頑皮兒童在嚴肅的陌生的環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吵亂鬧;多動癥患兒卻無此能力,常被指責為“不識相”。
。
(二)家庭的教養方式
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結構、家庭教養方式、家庭氣氛、家庭生活條件等。
第一 生物性焦慮
家長關注的核心:對子女的人身安全
第二 成長性焦慮
家長把兒童成長的責任完全徹底地攬在自己身上,采用催趕的方式,加速兒童的成長。
剝奪兒童的游戲權利,把兒童置身于成人的監視中,喋喋不休地灌輸成人社會的知識和經驗。
第三 目標性焦慮
許多家長對孩子寄托過高的期望,不僅僅是長期目標過高,而且近期目標也很高。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第四 社會性焦慮
商業炒作的結果
您知道嗎?
您知道嗎?
(三)社會文化
風俗習慣和道德觀念
大眾媒體對社會文化的放大作用
措施:重視推廣先進文化、重視精神文明建設,重視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現代科學文化相結合。
(四)個體因素(關鍵因素)
個體的性格和人格結構的穩定性和靈活性。
三、幼兒期常見的心理與行為問題
兒童的問題行為 (problem behavior of children):兒童時期特有的以適應不良和人格畸形發展為特征的異常行為。
通常在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上都超過了相應年齡所允許的正常范圍
(一)說謊
說謊是指幼兒有意或無意說假話
幼兒由于認識能力和思維能力均未發育完善,分不清自我和環境以及事物的真偽,所以常因幼稚無知而說謊。
比如,孩子胯下一根竹竿,正在“騎著”它跑,問他在干什么,他會說:“我在騎馬。”明明是竹竿,哪來的馬?這不是謊言嗎?不是,對年幼的孩子來講,這是游戲。
稍大的兒童富于幻想,常將幻想與現實摻和在一起,為了滿足自己幻想中的某些欲望而說謊。
但是到了小學初中之后,有些孩子從說謊中得到益處后,開始采用說謊的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變成了一種欺騙。
說謊行為分為無意和有意兩種情況。
無意識的說謊
無意識的說謊行為主要發生在學前兒童,是由于兒童混淆了想象與真實而造成的。
幼兒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當作真實的事情
幼兒也常常把自己的強烈愿望當作真實的東西。
幼兒混淆想象與真實的表現,常常被成人誤以為是說謊
看到天上的云,不自覺地把它想象成蘑菇、大象、羊群等;
聽老師講故事,頭腦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故事中的情景
1.5歲—2歲,兒童基本具備了想象的基礎。
比如,一個2歲左右的孩子正在吃餅干。忽然,對著手中咬了一塊圓餅干高興地喊著:“看!月亮!”
這是兒童最初的想象,叫聯想。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想象越來越復雜,
學前階段兒童的想象有一個特點,就是夸張性。夸張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夸大事物某個部分或某種特征
幼兒在想象中常常把事物的某個部分或某種特征加以夸大。如兒童講述事情時會說:“我家來的大哥哥力氣可大了,天下第一!”等,至于這些說法是否符合實際,幼兒是不太關心的。幼兒的夸張性還表現在繪畫活動中。幼兒喜歡童話故事,原因之一就是童話內容夸張。
2.混淆假想與真實
幼兒的想象,一方面常常脫離現實,另一方面,又常與現實相混淆。
幼兒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當作真實的事情
比如,4歲的寧寧玩了開飛機的游戲后,就對同伴說:“明天爸爸會帶我去坐飛機。”
明明迷上了電視片《奧特曼》,爸爸答應以后給她買奧特曼玩具,于是第二天來幼兒園后,她對小伙伴說:“我有一個奧特曼玩具了。”還會對小伙伴說,她的玩具怎么好玩,本領很大……
幼兒也常常把自己的強烈愿望當作真實的東西。
小園園看到鄰居小朋友在大啃雞腿,心里很想吃,但嘴上卻說:“昨天我一個人吃了兩個雞腿,好香。你的沒有我吃的香。”這種說謊反映了小孩的真實愿望
1.撒謊常見的原因
(1)過失撒謊的原因
想象與現實混淆
尚未準確地掌握方位概念、數概念等
模仿
(2)故意撒謊的原因
為了自我保護
為了滿足自己的愿望
好奇
3. 教育對策 總:弄清幼兒撒謊的原因,采取相應的對策
闡釋想象和現實之間的差異, 滲透概念教育。
端正成人言行, 不當著幼兒撒謊。
分析幼兒的愿望是否合理,合理的要適當滿足,不合理的要解釋原因并鼓勵幼兒直接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若為自我保護而撒謊,成人在弄清事實后,要嚴肅耐心地教育,指出撒謊是錯誤行為,讓幼兒明白撒謊的后果。其次反思是否苛責了幼兒的無意過失。
選擇正面積極信息的誠信訓導范例。
(二)任性
任性主要表現為兒童常常否定和抗拒成人的任何要求,而他們一旦有什么需要,則要求成人一定滿足,否則便大發脾氣,哭鬧不止
1.任性產生的原因
兒童處于“危機年齡”,心理需要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而成人依然以原有的方式對待他們。
成人溺愛孩子,無條件地滿足其需要
成人易妥協,不能堅持自己的教育原則
2.教育對策
了解幼兒的身心變化,改善教育方式
多提供同伴交往,克服自我中心傾向
當幼兒無理取鬧時,成人不能發脾氣,而是幫其冷靜,再說理教育
對幼兒的要求,要有準則
(三)攻擊性行為
進取性行為:以不傷害別人的方法,以社會可以接受的手段來達到目的的行為。
攻擊性行為:以別人痛苦或實施報復來博取自己的利益的行為,體現了兒童個性發展中的不良傾向。
1.攻擊性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
通常由特定的事件引發,由自控性不強而導致(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往往具有情景性)
缺乏有效的交往策略
影視暴力鏡頭的影響
不良的教養方式所致
遺傳
2. 教育對策
不能用體罰
以冷靜的態度解決孩子之間的糾紛
教給孩子交往的策略
有選擇地讓兒童觀賞影視節目
(四)破壞性行為
幼兒破壞性行為與創造性行為(探索行為)的區別?
——動機不同。幼兒創造性行為旨在探索、滿足好奇心,而實施破壞性行為的幼兒以破壞物品為樂。
1.破壞性行為產生的原因
由敵對情緒引起的報復
由不愉快情緒引起的發泄
為了炫耀自己能干
2.教育對策
及時發現和妥當處理孩子之間的糾紛
及時發現和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
幫助孩子分清“能干”、“野蠻”的界限
(五)退縮性行為
退縮性行為是指兒童無論在陌生還是熟悉環境均表現出一貫的孤獨、內向、膽怯、抑制、消磨時光的行為。
特點:具有跨時間、情境的一致性,是一種內化的、由情緒障礙導致的社會適應困難。
3.常見表現
過分戀物:常將布娃娃等特定玩物整天抱著不放,抱著睡覺,怕它離去。
躲避人群:躲避生人甚至家人,不合群,在同伴集體活動中常一旁呆看,對其他小朋友的友好表示反應冷漠。
言語少:與親人交流時多用手勢,對旁人的詢問不理睬,言語發展遲緩
對新環境不適應:對新環境極為害怕,入園幾個月后還不適應,行為孤僻,情緒焦慮
自卑膽小:膽小不自信,很在意教師的批評、同伴的譏笑,常常哭泣。
4.教育對策 克服退縮最好的方法是成人以足夠的耐心與溫和,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創造機會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培養交往能力,如請小朋友或父母的朋友到家中,由父母示范動作,讓孩子看看做主人該說什么
讓孩子飼養小動物或種植花草,逐漸以此擴大孩子對周圍世界的興趣和關注
讓孩子參加不十分強調個人表現的活動
成人可以和孩子談談自己的退縮經驗和克服辦法
(六)吸吮手指、咬指甲
1.弊端
易被人取笑
易患寄生蟲病、腸炎等
影響容貌(臉部、手部)
2.形成原因
嬰兒期喂養不當,不能滿足吸吮欲望
缺乏刺激、愛撫
情緒緊張、低落
3.對策
轉移注意力,擴大興趣范圍,循序漸進改正
注意清潔,及時修剪指甲
(七)玩弄生殖器官(習慣性陰部摩檫)
1.弊端
易被取笑、否定,對性格和今后的生活產生不利影響
可能弄傷生殖器官
2.產生原因
缺鐵性貧血導致的癥狀
焦慮、緊張、孤獨或無聊
觸覺學習不足
成人(對兒童生殖器官)的不當逗趣
局部疾病引起瘙癢,兒童撓癢而形成習慣
3.對策
兒科營養咨詢
轉移注意力
充分的觸覺練習
正確的性教育
講究衛生,保持身體的清潔、干爽
(八)言語發展障礙(發展遲緩、口吃)
1.產生原因
嚴重營養不良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影響言語中樞的正常發育
缺乏應答性的環境
過分溺愛,孩子不必開口,即可滿足各種愿望
2.對策
有針對性的醫學檢查
提供積極的應答性環境
引導兒童開口說話,說了才給
(九)幼兒恐懼
1.產生原因
過度保護
不良的條件反射,如孤獨無助、傷害威脅
過度的嚴厲管教
教育的誤區產生的學校恐懼,如教師的過分嚴厲、教師的冷漠、教學方法簡單粗暴
影視圖片帶來的恐懼
疾病帶來的恐懼
2.對策
不過度保護,不過分嚴格
注意觀察,及時處理兒童的恐懼情緒
給孩子講明真相,增加常識
培養孩子的膽識
系統脫敏法
四、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要點
(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四)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常見誤區
只關注有問題的幼兒,忽視一般幼兒
對心理健康概念的認知泛化,將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正常行為看成問題行為
對心理健康概念的認知狹隘化,只重智力教育,忽視情緒、社會性的培養
2.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預防發展重于治療
緊扣身心發展特點
兼顧認知、情感與行為
情境性與系統性相結合
1. 0~1歲 心理保健重點
倡導母乳喂養(重視初乳、按需哺乳),合理添加輔食
尊重需要,提供積極、溫暖的應答性環境
充足的戶外活動,有趣的室內認知、體育游戲,多趴、多爬,合理鍛煉大動作,適當練習精細動作重視言語發展,引導發音,多交流
及時疏導負面情緒
2. 1~3歲 心理保健重點
合理喂養,適時、恰當斷奶,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耐心、溫和地進行大小便訓練
不管基于什么理由,都不要嚇唬孩子
尊重孩子的獨立性,欣賞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行為,并提供適應性支持
重視規則意識的培養,及時疏導負面情緒,教予積極的情緒調節方式
做好入園適應的準備工作
3. 3~7歲心理保健重點
多提供同伴交往的機會,培養交往能力
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和能力
幫助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并做好入學準備
重視規則意識的培養,及時疏導負面情緒,教予積極的情緒調節方式
(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長幼互動(親子、師幼互動)
同伴交往
心理游戲
課程滲透
1.長幼互動(親子、師幼互動)
(1)觀察追隨,適時支持(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2)杜絕體罰,安全第一
體罰危害(討論):
兒童的惡性傷害事件, 扭曲兒童性格
惡化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
導致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激增
(3)教有原則,愛無條件(培養有責任感和良好自我意識的個體)
(4)簡潔具體,展望未來
講道理不超過三分鐘
兒童易受暗示,應冷靜情緒、積極引導(傳授社交策略,將功補過等)比消極指責更有利于兒童的發展
2.同伴交往
提供機會
引導互助
善待爭端
授予技巧
3.心理游戲
“照鏡子”
“寶貝的優點” →“寶貝的進步” →“寶貝的愿望”
“哪個寶寶的電話”
“猜猜我是什么動物”
“動物的叫聲”
“撈魚”
“小丑鞠躬”
……
4.課程滲透
豐富的角色扮演
適時的移情訓練
巧用合作與競爭
……
(四)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代幣策略
自然后果策略
有限選擇策略
移走策略
身體限制策略
補救策略
適應性支持策略
1.代幣策略
(1)確定靶行為(要改正或增強的行為)
(2)基線評估(觀察自然狀態下,某單位時間內靶行為的頻率)
(3)確定代幣的種類及價值(以什么作為代幣;靶行為增加或減少到何種程度可換取一枚代幣;多少代幣可換取幼兒喜歡的特定物品)
(4)簽訂合同書(標明合同目的;列舉合同各方的詳細權利與義務,包括履約和違約的獎懲規定;合同期限;簽名、日期)
(5)診斷評估,完善方案(一段時間之后,診斷代幣策略運行的效果,聽取各方意見,重新調整代幣種類、獲取代幣的難易程度、代幣的價值,以減少依賴、激發內在動機、鞏固效果)
2.自然后果策略
(1)目的:讓兒童承擔其不當行為的自然后果,以充分體驗不當行為帶來的不愉悅感,從而弱化和改正兒童的不當行為
(2) 注意事項:
之前可稍作提醒,如給幼兒提供有限選擇等
運用過程中要保持平和心態,若幼兒請求,可簡單解釋,但是杜絕責備
以幼兒的安全為前提,不當行為的后果是幼兒可以承擔的
3.有限選擇策略
(1)目的:提供有限的選擇項,讓兒童自行做出選擇,以及時化解沖突,培養兒童的自主性和責任感
(2)注意事項:
選擇項數目要適宜(一般為2-4項), 應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
確保兒童理解不同選擇的實際含義和可能結果
一旦兒童做出決定,都應該尊重并按照該選擇項相應的結果執行
4.移走策略
(1)目的:及時將兒童與引發其試探、挑戰行為的刺激物分開, 以確保兒童安全和培養規則意識(“移物”,“移人”)
(2)注意事項:
兒童試探、挑戰行為的誘發物便于移動時, 適用“移物”策略
兒童試探、挑戰行為的誘發物難以移走時, 適用“移人”策略
5.身體限制策略
(1)目的:為了制止兒童正在進行的嚴重不當行為, 或者為了責罰兒童已經發生的嚴重不當行為, 短暫地限制兒童的身體自由, 以幫助兒童穩定情緒、強化規則、反思過錯
(2)注意事項
直接身體限制策略適用于年齡較小的兒童,間接身體限制策略適用于年齡較大的兒童
間接限制策略實施時,一定要充分考慮所選環境是否安全
6.補救策略(“do it again”)
(1)目的:引導兒童以正確的方式彌補其不當行為造成的過失, 以強化兒童的規則意識和“有錯就改”的觀念, 練習積極行為
(2)注意事項:
在兒童情緒比較冷靜時才實施
以“再試一次”、“現在我們該怎么做呢”等引導性話語, 引導兒童改正錯誤, 彌補過失
必要時為兒童提供正確示范
7.適應性支持策略
(1)目的:在尊重兒童個人經歷和體驗的前提下,給予適宜的(必要而不多余的)情感、技術或物質支持。
(2)注意事項:
要對兒童抱有積極的期望, 以發展的眼光看兒童
積極地觀察與跟隨兒童, 洞悉情境,不隨意打斷兒童正在進行的無害活動(以免養成易分心、愛打擾人的壞習慣)
深入了解兒童當時的需要, 單獨或組合性地運用情感支持、技術支持和物質支持
案例:蓓蓓的舞蹈
家長們陸續接走孩子,活動室里的孩子越來越少。實習教師照例放音樂給孩子們聽。這時2歲半的蓓蓓緩緩地跪到了瓷磚上。實習教師立刻提醒道:“蓓蓓,你又頑皮了!快坐到凳子上,你感冒還流鼻涕呢!”我委婉勸助實習教師,然后將鋪好的塑料地板輕輕地移到蓓蓓的旁邊。蓓蓓輕輕地挪動膝蓋,然后在塑料地板上翩翩起舞了——她邊跳邊唱:“春天來,花兒朵朵開,紅花開,白花開,蝴蝶蜜蜂都飛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