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果茨基理論與幼兒園課程的設計與實施PPT課件這個PPT共39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為什么關注維果茨基,維果茨基的理論及應用,維果茨基理論對幼兒園課程的意義等,歡迎點擊下載。維果茨基理論 與幼兒園課程
建議你閱讀:
《維果茨基教育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
《兒童發展》,江蘇教育出版社;
《學習理論——教育的視角》,江蘇教育出版社;
《鷹架兒童的學習》,心理出版社 。
一、為什么關注維果茨基?
(一)維果茨基是什么人?
維果茨基(1896-1934)是智慧超群的蘇聯心理學家,先后修讀了醫學、法律,對文學、哲學、心理學有濃厚的興趣。
是社會文化理論的倡導者,強調社會環境是發展與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
由于社會發展水平、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維果茨基的作品出版得很少,近年來廣為譯介和流傳。
(二)維果茨基的影響
在西方
第一階段(從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后期):西方心理學界初步了解維果茨基的心理學思想階段,其標志為維果茨基的《思維和語言》于1962年被譯成英文。
第二階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產生廣泛影響階段。其標志為維果茨基的一系列著作和被譯成英文,以《社會的思維》1978年翻譯出版為標志,并逐漸出現了一系列關于維果茨基的研究論文。
第三階段(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對維果茨基研究的深化階段。如在九十年代出版了一些關于維果茨基的著作,如《維果茨基:革命的心理學家》、《理解維果茨基:對綜合體的探討》、《維果茨基與教育:社會歷史心理學的教學含義與應用》等。同時,實證性研究逐漸增多,研究緊緊圍繞維果茨基的社會性建構的思想。
在中國
近年來,對維果茨基的學說高度關注,幾乎所有的教育類中文網站中都會出現維果茨基這個名字。從大學到幼兒園的研究甚至家庭教育的研究都很關注對維果茨基理論的吸收和借鑒。但總體上看,對維果茨基理論的學習研究還是不夠的,對其理論的實踐應用更是不夠深入。
(三)維果茨基與皮亞杰
共同點:建構論者;關注相互作用;承認個體差異等
主要的分歧:維果茨基強調社會環境和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人類高層次的心理活動是從社會和文化的情景中產生的;皮亞杰更關注個體的建構,忽視教育的影響。
二、維果茨基的理論及應用
(一)社會互動與認知技巧
幼兒是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學會遵守日常的會話規則的。幼兒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相應的社會認知技能。
在兩次問話研究中充分反映了幼兒的社會認知技巧:“為什么要這樣放?”“你高興嗎?”“這是為什么呢?”幼兒會因為對提問者的猜測和再認知而改變原來的回答。
幼兒是在日常活動(如分發物品中的一樣多到公平)中學習觀念和價值的。
“物的導向”的環境和“人的導向”的環境的價值。
幼兒的認知是“情境化”的,因為教育為幼兒選擇了不同的活動,其中蘊涵特定的社會經驗和意義。
社會參與與認知發展
社會參與能提升幼兒的思考能力。皮亞杰也有類似觀點,但皮亞杰更關注有意見沖突的同伴交往。
在有挑戰的活動中,通過與社會上有知識的人員的對話,幼兒能表現出他們社區文化特性的思考和行為。當更多成熟的人們(包括同伴)參與對話時,這種溝通就可變成幼兒思考的一部分。
(二)關于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理論是由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是指“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發展水平與在成人指導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決問題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維果茨基還由此提出了“教學最佳期”這一概念,并指出傳統的教學處于教學的最低界限,好的教學應該處于“教學最佳期”(即最低教學界限與最高教學界限之間的期限),而“教學最佳期”是由最近發展區決定的。
(三)關于支架(腳手架、鷹架)
源自于維果茨基的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和他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支架式教學模式基于學習者的最近發展區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在支架式教學中教師或專家提供支架和支持以幫助學習者的發展,這些支架利用學習者已有的知識來內化新的知識,在支架式教學中教師或專家提供的活動任務是超出學習者獨立完成任務的水平的,是需要在教師或專家的幫助才能夠完成的。
支架式教學被定義為:“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學模式的組成環節有搭腳手架,進入情境,獨立探索,協作學習與效果評價 。
支架是指當兒童對活動或問題的探究如何進行下去毫無主意時,成人運用直接的指導,把任務分成可處理的單元,并喚起兒童對單元任務的特殊性的注意。當兒童的能力提高后,成人的指導可以減少或不再提供,即所謂支架的拆除。
心理學家Berk,1993,324
幼兒:我沒辦法把這片放下去!(他試著將拼圖放入錯誤的位置)
成人:哪一片可能放這里呢?(指著拼圖的底部)
幼兒:他的鞋子。(象小丑的鞋子那樣的一片,但剛才找錯了)
成人:哪一片看起來象這形狀呢?
幼兒:咖啡色的那片。(他試了試,放進去了,接著再去試另一片,看著成人。)
成人:你做到了,試試把這片轉一轉看!(以手勢告訴他這么做)
幼兒:我做到了!(他又放進去好幾塊拼圖,一面跟自己說話“這一片綠色的可以放進來了!”“把它轉過來!”成人在邊上看著他。
支架的功能
提供支持
具有工具的性能
擴展學習者所能達到的范圍
使學生能完成本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選擇使用
支架的特征
相互主體性:是指兩個有著不同理解而著手一項任務的參與者達成一種共同的理解的過程。當每一個參與者按照對方的觀點調整時,相互主體性建立了一種共同交流的背景。成人在兒童的理解力范圍內解釋自己的理解,以促進相互主體性。當兒童理解成人的意思后更容易進入類似的情景。
相互主體性的概念適用于許多場合:如父母和兒童的討論、老師和兒童的討論及兒童和兒童的討論。相互主體性很早就出現了,由于兒童語言的發展,相互主體性的發展變得更為明顯,其作用也更為顯著。相互主體性告訴我們兒童和成人一起共同努力處理問題,雙方的貢獻創造了最近發展區。
聯合的問題解決
支架的第二個特征是兒童參與在有趣、具有文化意義和合作的問題解決的活動中。參加的人員可以有多種組合,但重要的是兒童與另一個人合作,兩人要共同達到一個目標。人的學習的最佳狀態是與他人合作的、進行問題解決的時候。
溫暖與回音
這設及互動的情感方面。當和一個快樂、溫暖、有反饋的成人合作時,成人給兒童口頭的贊美,并恰當的歸功于兒童的能力,那么兒童參與活動和挑戰自己的意愿會達到最高點。教師根據兒童的需要,通過暗示、示范、建議等方式給予兒童適當的幫助。
將兒童保持在最近發展區中
將兒童保持在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內活動,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建構兒童的活動和周圍環境,使對兒童的挑戰一直處于一種合理的水平;二是針對兒童目前的需要和能力,不斷調整成人介入的程度。
促進自我規范
通過讓兒童盡可能規范合作活動,培養他們的自我規范。當兒童能獨立活動時,教師應盡可能后退,來賦予兒童責任。
三種程度的成人協助,也稱距離策略:
低層次的協助策略:成人通過當下環境中的物體或事件來發問或陳述。如:這是什么顏色?這恐龍有很大的牙齒!
中層次的協助策略:成人詳盡說明某事,并通過比較、分類、關聯等線索加以說明。如:哪一個比較大?這兩個是一樣的顏色嗎?這個和那個有什么關系?
高層次的協助策略:成人的講述超越了目前環境中看得到的現象,通過鼓勵兒童去形成一種假設, 或詳細說明一種想法(計劃、推論、或演繹)。如:如果我們把它們接上會發生什么?為什么我們必須先把它洗干凈?那些東西會象這樣轉動呢?
支架的類型
(1)信息型支架
(2)知識型支架
(3)程序型支架
(4)策略型支架
(四)關于角色扮演
維果茨基認為,角色扮演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廣泛影響的最近發展區域。兒童可以在其中嘗試各種各樣的挑戰。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充滿社會經驗,也離不開語言的作用。他認為,角色扮演的起源只能是社會。
角色扮演如何引導兒童發展的呢?首先當兒童在游戲中創造了想象的環境時,他們的學習按照內部的思維行事,而不僅僅是對外部刺激做出反應。典型的表現就是以物代物,用想象改變事物原來的刺激,使之成為自己想象的事物,并因此呈現想象中的行為。
第二個特征,角色扮演關注規則,這也強化了兒童行動前的思考能力。角色扮演要求兒童不斷抵抗他們即時的沖動,按規則行動。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兒童理解了社會的要求和期望。維果茨基認為,角色扮演為協作的和有效率的參與社會生活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準備。
維果茨基認為,角色游戲包括了最近發展區,有助于各種能力的出現和改善。研究表明,角色游戲提高了不同的認知能力和社會技能。
(四)交互式教學
源自維果茨基的社會相互作用理論
維果茨基認為,所有高級的認知過程的建立,源于與社會的相互接觸。通過參與更成熟的社會成員的共同活動,兒童逐漸掌握了這些活動及其中包含的思維方式。一個兒童無法獨立完成在成人或訓練更有素的同齡人的幫助下能夠完成的任務。
(五)班級作為學習者社區
根據維果茨基理論形成的合作教育法,需要特定的背景加以支持。這個背景的核心是將教室轉變為學習者社區,在此沒有成人和兒童貢獻的差別,他們一起合作,共同發展。這種模式的假設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領域專長,對社區中的其他成員有幫助,且依賴手邊的任務。
班級活動的重點是關于真實世界的問題,這些問題構成活動的項目。在實施這些項目的過程中,成人和兒童利用各自的專長及相關的其他人員的專長。班級社區還可以劃分若干小組,不同小組的學習、討論及相應的成果可以匯總到社區,這樣,學習者之間的交流不再是個別的,而是多層次的。
三、維果茨基理論對幼兒園課程的意義
(一)踐行實習場的觀念
1、什么是實習場
實習場是當代教育心理學中關于學習環境的隱喻,意思是在擬真的知識境脈中,使學習者理解知識。
對于幼兒園課程來說,實習場是最主要的學習環境,這種環境中的學習符合生活化、游戲化的特點,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這種環境可以是擬真的,也可以就是真實的社會生活環境。
3、實習場設計的依據
(1)境脈化的,不是抽象的,不是孤立的;
(2)有潛在的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機會;
(3)能使用相關知識、技能;
(4)能為學習者提供特定的經驗與行為,能覆蓋學習者在真實世界中將遇到的大多數知識、經驗和能力;
(5)逼真的;
(6)能與其他相關情境關聯。
4、實習場的種類
(1)物體建構性實習場
(2)發現性實習場
(3)演藝性實習場
(4)人際性實習場
(5)生活性實習場
(二)教師作用的發揮
教師作用發揮的前提是了解兒童;
教師需要判斷力;
教師需要擁有多樣化的策略;
發展的教師才能引導兒童的發展
教師的責任是讓幼兒處于適宜的挑戰之中
歡迎光臨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