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兒童健康知識講座PPT課件這個PPT共88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營養健康,心理健康,衛生習慣,中醫保健,預防接種等,歡迎點擊下載。兒童健康教育知識講座
五方面健康:
營養健康
心理健康
衛生習慣
中醫保健
預防接種
?營養健康知識
兒童的分期
嬰兒期:1周歲之內
幼兒期:1~3歲
學齡前期:3~6歲
學齡期或童年期:6、7~12、13歲
青春發育期: 女為11~18歲
男為12~20歲
兒童生理特點:
?體格小,體重輕
?胃容量小,牙齒少而未堅固,消化液的分泌量少
?生長發育迅速,活動量及活動范圍快速擴展,能量、營養素的消耗和需求增長很快
?大腦在3歲時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分化,而大腦發育的狀況是兒童智力的根本基礎
兒童保健的要素:
合理營養、平衡膳食
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適時教育、促進智力心理發育
預防保健、定期體檢、預防接種、避免意外等
食物的選擇:
食物分類
谷、麥、雜糧等主食
動物性食物
(乳類、蛋、魚蝦、禽、畜類)
豆類及其制品
蔬菜、水果類
油、糖類
供給主要營養素
碳水化合物、B族維生素
優質蛋白質、礦物質和VA、E和脂肪
優質蛋白質、鈣和B族維生素
VC、VA和膳食纖維
提供能量
膳食搭配的原則:
食物應多樣化、粗細糧搭配
葷素搭配(乳、蛋、肉、豆、蔬菜等)
合理烹調,保持色、香、味、衛生
進食的量應與兒童的活動、體重相適應
3-6歲兒童進餐的具體安排:
每天理想的進食量(供參考)
飯(面) 200~250克 豆制品 50~100克
雞蛋 1個 蔬菜 150~250克
牛奶 240~500亳升 水果 100~150克
魚(蝦) 50克 植物油 20~25克
禽、畜肉 50~100克 水 500~1000亳升
3-6歲兒童進餐的具體安排:
提倡每天吃 4 餐,分配如下:
早餐 25%~30% 中餐 40%
下午點心 5%~10% 晚餐 25%~30%
每餐約半小時,細嚼慢咽,情緒愉快,氣氛和諧
中國兒童營養的現狀:
學齡前兒童
1歲以下兒童生長發育狀況較好
1歲以上兒童營養素攝入和生長發育狀況較差:能量攝入充足,蛋白質占推薦量92.3%,核黃素占推薦量59.4%,鈣攝入量占31.3%
——《營養學報》
中國兒童營養現狀:
原因分析:
1、輔食添加不及時、不合理
2、不吃早餐和早餐營養不足
3、普遍吃零食
4、常吃快餐
5、父母缺乏兒童營養知識
營養與鈣:
據調查顯示,我國有95%的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鈣,北京、上海、內蒙古地區小學生鈣的攝人量分別只有標準量的33%、55%和69%。
兒童缺鈣的表現:
當孩子出現下面一些癥狀時,就應診斷為缺鈣:
不易入睡、不易進入深睡狀態,入睡后愛啼哭、易驚醒,入睡后多汗;
陣發性腹痛、腹瀉,抽筋,胸骨疼痛,
“X’型腿、“O”型腿,雞胸,指甲灰白或有白痕;
厭食、偏食;
白天煩躁、坐立不安;
智力發育遲、說話晚;
學步晚;出牙晚,牙齒排列稀疏、不整齊、不緊密,牙齒呈黑尖形或鋸齒形;
頭發稀疏;
健康狀況不好,容易感冒等。
營養與鈣:
嬰幼兒缺鈣容易發生濕疹
小兒肺炎反復發作與缺鈣也有關系
急、慢性腹瀉的孩子應防缺鈣
嬰幼兒出牙晚與缺鈣有關系
學齡期兒童補鈣同樣重要
孩子個子高也同樣會缺鈣
兒童生長痛與缺鈣有關
營養與鋅
食欲差、偏食、厭食,生長發育緩慢、性發育不成熟,免疫力低下容易反復感冒,不少人還有反復的口腔潰瘍、夜盲等。
缺鋅還會造成神情呆滯、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癥、理解力低、記憶力差等癥狀。
缺鋅的原因
1、生長速度較快,每天對鋅的需要量相對較大。
2、飲食不當,攝入相對不足。天從食物中攝入的鋅只有規定量的60%。兒童每天許需補充15-20毫克。如:牡蠣、核桃,氨基酸鋅、檸檬酸鋅。
3、由于汗夜中含鋅量不少,因此多汗的孩子更容易缺鋅。
營養與維生素C
為什么要補充營養素?
按照中國營養學會的推薦標準(RDA),只要正常飲食,就完全能補充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素。
為什么實際上還有很多孩子營養不良呢?
1、食品質量下降
大棚、化肥
激素、農藥、殺蟲劑
轉基因
儲存久不新鮮,維生素被破壞
2、環境污染
如鉛中毒者會有智力障礙、暴力傾向。
水污染—(癌癥村)
貴州六盤水地區—皮膚狀況—全球癌癥高發區
大氣污染—汽車尾氣、工業廢氣
氫化物工廠的工人
3、消耗增加
生活缺少規律,顛倒黑白、睡眠不足。
(一個晚上不睡覺,所消耗的能量等于十個正常工作日所消耗的能量)
壓力增大,勞心耗神。
抗氧化需要增加。
營養知識缺乏
水,不渴不喝。
好東西,越多越好。
只管吃,不管吸收。
?心理健康知識
認識兒童
教育近乎農業生產,絕非工業生產。
種下去的種子是有生命的,它們得自己長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給它們適當的條件,幫助它們好好成長,以期獲得好的收成。
1.嬰兒期(0-2歲)
發展重點:信任感、安全感
依戀理論:安全型
焦慮—回避型
焦慮—矛盾型
人格影響:兒童會將早期的依戀經歷內化,成為 未來和他人建立關系的基礎。
可能帶來的問題:情感疏離、孤獨感、喜怒無常、人際關系的問題。
案例:戴偉的故事、艾麗的故事
2. 兒童早期(3-6歲)
核心沖突:自主性與內疚感
心理特征:玩和角色參與。模仿他人、形成是非觀念、更加主動、合作和分享,識別自己的性別特征。
人格影響:
主動性:如果得到一定的自由來自己做出一些決定,則對自己的能力比較自信;但如果被過度限制或者嘲笑,則容易產生內疚感,并最終放棄主動權。
情緒接納:允許孩子有他各種各樣的情緒。不會因為害怕失去父母的愛而拼命抑制自己的怒氣。
3. 兒童中期(6-12歲)
心理沖突:勤奮與自卑
發展任務:
(1)學習能力——加強讀、寫、算的能力;
(2)自我認知——自信、敢于嘗試新鮮事物;
(3)社交和人際關系——理解別人感受、關心他人;
關鍵發展:小學前四年非常關鍵,兒童的自我認知非常脆弱,老師的批評、同伴關系會給他造成深遠的影響。
第一階段:嬰兒期(0—1.5歲,口欲期) 基本信任對不信任
這一階段信任大于不信任,危機成功解決,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質,成年后性格傾向于樂觀、開朗、信任、活躍、安祥,充滿朝氣和對未來的希望,相信自己的希望能夠實現,富于理想,敢于冒險,不怕挫折和失敗;
如果危機不能成功解決,兒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恐懼的特質,成年后性格傾向于悲觀、多疑、抑郁、煩躁、不信任人、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拋棄膽小懦弱等。有些人一生中對他人都是疏遠的和退縮的,不相信他人,這是對外界不信任的表現
1、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拋棄;
2、需要別人照顧;
3、敏感,多疑,不能信任他人;
4、竭力維持不良的感情關系;
第二階段:幼兒期(1.5~3歲) 自主對羞怯與懷疑(肛欲期)
【自主性】:一個人能按自己意愿行事的能力。
1、危機是兒童的意愿與父母的意愿會產生很激烈的沖突,
2、本階段發展任務:決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獲得自主和自我控制感,克服羞怯感和自我疑慮,體驗意志的實現。
3、發展特點——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
(1)生理特點:學會了爬、走、推、拉、說話等,開始獨立行走,支配自己身體,能控制大小便;是嬰兒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不滿足停留在狹窄空間之內。
(2)心理特點:感到有能力,渴望探索周圍世界,表現出強烈自主的意愿,有了獨立自主的要求,凡事想親歷親為,如自己穿衣、吃飯、尿尿、走路、拿玩具
(3)語言特點:反復使用“我”、“我的” “不”來反抗外界控制等;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家長常說的“犟
4、家庭教育的重點:培養規則意識和自主意識,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1)滿足自住要求。給予一定自由,允許獨立干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獲得自主感
(2)按社會要求,適當限制行為,養成守規則好習慣
(3)成功是成功之母,及時表揚,體驗成功喜悅,增加自信
(4)引導而不是代替孩子解決問題,鼓勵孩子動腦筋、想辦法、不放棄,培養意志力。
看一個媽媽如何對待孩子?
—寶貝,好孩子都自己穿鞋,你能自己穿嗎?
—能!可是孩子很難一次穿上,哭著說:
—媽媽,我不能自己穿鞋,我不是好孩子;但是,我能自己穿褲子,媽媽,我穿褲子給你看好嗎?
【孩子行為啟示 】:
避重就輕,面對困難,知難而退,輕易放棄;
不愿意嘗試新東西,愿意向別人展示自己很熟悉的東西;意志力薄弱,缺乏毅力。
—寶貝,你已經會自己穿褲子了,真是個好孩子,你愿意試著自己穿鞋嗎?
—愿意!
—但是,鞋子比褲子難穿,你還愿意嗎?
—愿意!但孩子一會兒就有點不耐煩了,因為穿鞋比穿褲子困難得多。
—媽媽,我不想穿了,太難了。你幫我吧。孩子哭著說
—寶貝,雖然沒有穿上,但是你剛才的表現很棒。照著媽媽這樣,慢一點,再認真試一試,好嗎?
—好吧!
—媽媽,媽媽,我穿上了。我穿上了。
—你真棒!真是媽媽的好孩子!來,獎勵一下
啟發
1、 堅強的意志是成功的心理品質,培養意志在日常生活中,經歷這樣的過程,磨練的是意志與毅力,
2、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要以培養孩子知難而進、勇于拼搏的心態為主。
3、幫助孩子成功,通過事實讓孩子相信:他們比自己想象的更能干、更優秀;
4、挫折教育不是人為設置障礙,是不真實的
5、家長不合適的做法及其危害
一是保護過度,包辦代替。孩子自覺性差、沒有主見、依耐性強,潛能抑制、能力弱化、特別粘人,對自己的能力產生疑慮、羞怯
二是放任自流,太過縱容。就沒有規則,不講衛生、浪費等生活習慣,不利于社會化。
三是過分嚴厲,限制太嚴。稍有差錯就斥責、打罵。讓孩子有太多的挫敗感 ,會形成孩子的雙面人格:懷疑自己、謹小慎微、膽小、害羞;暴力待人。
6、危機解決與否的影響
(1)如果這一階段自主性多于害羞與懷疑,危機得到成功、積極解決,就會形成“意志”的品質,成年后性格傾向于堅強、獨立、自我克制、果斷、自律、有決心、遵紀守法、不怕困難;
(2)如果不能成功解決危機,則形成自我懷疑的人格特征。成年后性格傾向于意志薄弱、依附、敷衍、半途而廢、猶豫不決等
意義:兒童的這種自主性和自控性的形成,對于個人今后處理組織和個人之間關系產生重要影響,為社會化及未來法制生活作好了準備。
三歲看老,七歲看小,就是這個意義
第三階段:4—6歲主動對羞怯
1、發展任務為: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體驗目的的實現。
目的是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
2、生理心理特點:
(1)身體活動更加精細、靈活,能跑、跳、騎小車,
(2)活動擴展到家庭以外;
(3)在活動中有沖突,有侵犯;
3、心理發展特點
(1)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能說一些連貫的話,比較清楚地向講述自己想表達的事情。
(2)具體形象思維發展最快時期。想象力極為生動豐富,富于幻想,喜歡童話故事,通過自己的想象去解釋周圍的世界;探究欲好奇心最強烈,經常問“為什么”;開始了創造性思維。
(3)行為更具目的性和主動性。做事情有些目標,并為目標實現而努力,開始了對未來事情的規劃。
(4)開始了人際交往。如果家長把孩子限制起來,以后孩子就會有人際焦慮;家長不是要求,而是示范,如何與人交往。
(5)游戲是兒童的主導活動。學會與人交往、分工合作,怎樣與一起玩、一起做事;解決不可避免的沖突;學會社會角色,學會遵守規則意識,確定什么是允許的,什么是不允許的;
(6)性別角色認同的關鍵期:是產生俄底普斯情結(戀母/戀父)的特殊時期。知道自己的性別,對性別差異有好奇心,模仿異姓父母為,認同性別角色、學習異性交往。(同性戀)
4、形成品質
危機積極解決:方向和目的品質,成年后性格傾向于自動自發、計劃性、目的性、果斷等積極的人格特質;
危機消極解決:被動與保守品質,成年后性格傾向無計劃、沒有目標,優柔寡斷;害怕犯錯、回避風險;感到無助和內疚;不斷地去討好別人;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等消極的人格特質。
5、家庭教育的重點—父母的表揚是孩子良好自我和自信的秘訣
(1)鼓勵主動參加各種活動,不限制,否則缺乏主動性
(2)肯定想象力,不禁止,否定、嘲笑;否則產生內疚感與失敗感,
(3)耐心解答提出的“為什么”,滿足創造性、好奇心,
(4)不比較—這是孩子自卑的開始。三歲,孩子進幼兒園,比較就有了差距,父母之間的比較與競爭,無形中造就了孩子的自卑
(5)表揚——五部曲,建立孩子的自信
自我意識的發展:
媽媽說爸爸說——老師說——同學說——我說
表揚是孩子生命的陽光和精神營養。
第一步:陳述事實—具體
第二步:確認事實的可貴性。
第三步:表達為孩子高興的感受。
第四步:表達期望,不提具體的要求。
第五步:適當的身體接觸。
?衛生知識
?衛生知識
一、注意手衛生
二、注意口腔衛生
防治齲齒
三、杜絕偏食
一、注意手衛生
生病了!
發燒
肚子疼
紅眼病
去醫院
洗手
二、防治齲齒
牙痛
蛀牙了
愛刷牙
上刷刷,下刷刷
左刷刷,右刷刷
里刷刷,外刷刷
牙面亦要刷一刷
三、杜絕偏食
葷素搭配
少吃垃圾食品
?中醫保健知識
概述
小兒處于不斷的生長發育過程中,五臟六腑的功能不夠完善,尤其表現為肺、脾、腎三臟不足,較成年人容易患病,因此應加強兒童日常保健。
一、0-3歲兒童日常保健
(一)飲食調養 1.嬰幼兒脾胃功能較薄弱,食物宜細、軟、爛、碎,營養均衡。 2.養成良好飲食習慣,避免偏食、縱兒所好,乳食無度。
(二)起居調攝
1.嬰兒衣著要寬松,不可緊束而妨礙氣血流通,影響骨骼發育。嬰幼兒衣者應寒溫適宜,避免過暖。 2.嬰幼兒要有足夠的睡眠,注意逐步形成夜間以睡眠為主、白天以活動為主的作息習慣。 3.經常帶孩子到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增強體質,增加對疾病的抵抗力。
二、4-6歲兒童日常保健
(一)飲食調養 1.食物品種應多樣化,以谷類為主食,同時進食牛奶、魚、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多種食物,注意葷素搭配。 2.要培養小兒良好的飲食習慣,進餐按時,相對定量,不多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培養獨立進餐的能力。
(二)起居調攝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作息規律,定時排便。 2.根據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遵循古訓“四時欲得小兒安,常要一分饑與寒。”
(三)運動保健
1.保證每天有一定時間的戶外活動,接受日光照射,呼吸新鮮空氣。 2.加強鍛煉,適當運動,如跳繩、拍球等。
三、兒童飲食宜忌
1.大便干結:宜進食綠色蔬菜(芹菜、白菜、蘿卜等)、水果(香蕉、蘋果、火龍果等)、粗糧(玉米、燕麥等);忌食香燥、煎炸、辛辣、油膩食品。2.腹瀉:宜進食薏苡仁、山藥等;忌食生冷、油膩食品。 3.食欲不振:宜進食扁豆、蓮子、山楂等;忌食寒涼、煎炸、甜膩食品。
四、常見癥狀兒童保健推拿
(一)大便干:揉脾經、摩腹、推下七節。宜在清晨或飯前進行。 (二)腹瀉:揉脾經、摩腹、推上七節。宜在清晨或飯前進行。 (三)食欲不振:揉脾經、揉板門、捏脊。宜在清晨或飯前進行。 (四)腹脹:推脾經、摩腹、捏脊。宜在清晨或飯前進行。 (五)夜寐不安:摩腹、揉足三里、捏脊。宜在睡前或下午進行。 (六)出汗多:揉肺經、揉脾經、捏脊。宜在飯前進行。 (七)反復感冒:推肺經、揉足三里、捏脊。宜在飯前進行。
?預防接種知識
預防接種——
信任預防接種 享受健康生活
為什么要給兒童打預防針?
嬰兒出生后可從母體內獲得一定的抵抗傳染病的能力,因此在6個月內一般不容易患傳染病。但6個月以后,這種抵抗力會逐漸減弱甚至消失,小孩子就容易患各種傳染病。為提高兒童抵抗傳染病的能力,預防傳染病的發生,需要有計劃地按時給孩子進行免疫接種,以保護孩子的身體健康
接種疫苗前要做哪些準備?
帶上孩子的接種證,不要折疊、損壞,以便登記接種信息
去醫院前給寶寶洗澡,保持接種部位清潔
換上干凈、柔軟、寬松的衣服,便于露出接種部位
穿能遮蓋接種部位的衣服,防止細菌感染(尤其夏天要注意)
讓孩子吃好、休息好,因為饑餓時接種疫苗,易發生暈針
向醫生說明寶寶的健康狀況,如身體不宜,要和醫生說明情況
接種后的注意事項
注意休息、多喝開水、避免著涼等
接種后不要急著回家,在醫院休息30分鐘左右,觀察是否有反應,沒有的話才可以回家
回家后要留心觀察寶寶的反應
打針后原則上24小時內不要洗澡,
(建議48小時內不洗澡) 不要用手去摸打針部位
打針后2-3天內不要讓寶寶劇烈運動
下列情況暫緩接種
急性病期間,如感冒,發熱,體溫>37.0℃
或有淋巴結腫大,肺炎、氣管炎等;
慢性病活動期;
身體不適,腹瀉,劇烈嘔吐等,如果小兒每天大便次數超過4次,須待恢復后,才可服用脊灰、輪狀疫苗;
各種皮炎,化膿性皮膚病,嚴重濕疹。
給家長們的特別提醒
預防接種的重要性
接種疫苗是關乎孩子一生幸福的大事,是提高國民身體素質、創造和諧社會最重要的基礎措施之一
溫家寶總理重要指示
兒童免疫工作非常重要。兒童是棵幼苗,只有精心愛護,他們才能茁壯成長,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梁。
什么是一類疫苗
一類疫苗是由國家支付疫苗費用,全部兒童都要注射,所以又被稱作“計劃免疫類疫苗”
一類疫苗的種類
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疹風疹聯合疫苗、麻疹腮腺炎聯合疫苗、乙腦減毒活疫苗、A群流腦疫苗、甲肝減毒活疫苗、A+C群流腦疫苗、白破疫苗。
一類疫苗接種程序
目前國家規定,兒童從新生兒一出生到六周歲要完成11種疫苗22針次的免費接種,以預防相關的傳染病。疫苗品種如下:
疫苗 預防接種對象 接種劑次 預防疾病
乙肝疫苗 0、1、6月齡 3 乙型病毒肝炎
卡介苗 出生時 1 結核病
脊髓灰質炎疫苗 2、3、4月齡,4周歲 4 脊髓灰質炎無細胞
百白破疫苗 3、4、5月齡18-24月齡 4 百日咳、白喉、破傷風
白破疫苗 6周歲 1 白喉、破傷風
麻風二聯疫苗 8月齡 1 麻疹、風疹
麻腮風三聯疫苗 18-24月齡 1 麻疹、腮腺炎、風疹
乙腦減毒疫苗 8月齡,2周歲 2 乙型腦炎
A群流腦疫苗 6-18月齡 2 A群流行性腦膜炎
A+C群流腦疫苗 3周歲,6周歲 2 A+C群流行性腦膜炎
甲肝減毒活疫苗 18月齡 1 甲型病毒性肝炎
什么是二類疫苗
二類疫苗是由家長支付疫苗費用的,又稱“計劃免疫外疫苗”,包括水痘、肺炎球菌、流感、疫苗等,約有30—40種
政府沒有強制接種的原因
第一,由于地域性的差異,有些疾病在某些地區不存在
第二,有些疫苗價格較貴、產量有限,比還不能保證給全部孩子實行免費注射
第三,有些疫苗效果不十分肯定,不提倡普遍接種
目前這些疫苗還屬于家長自由選擇,自費注射的部分
二類疫苗也很重要
按照溫總理的指示,近幾年來國家把免疫規劃范圍擴大,將甲肝、流腦、乙腦、麻疹、風疹、腮腺炎等傳染病也納入計劃免疫.可見這些疾病的重要性.
小朋友們打針勇敢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