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8
這是面積和面積單位課后反思,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初步認識,主要是要求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概念。學生對于長度、面積、體積三種單位極易混淆,而且學生的思維能力也相當薄弱。糾其原因,學生沒有形成準確鮮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定義,公式。讓學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實這遠遠不夠,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面積
學生學習了1平方厘米的形狀和大小,并能度量較小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后,我有意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去量課桌的表面的面積,學生在實踐中發現了1平方厘米這個單位太小,這時我安排了學生看書自學平方分米,學過了一平方分米并用1平方分米量了相應的表面積之后,我讓學生用1平方分米量干墻面的面積,學生又發現1平方分米不適合量墻面,我再次讓學生看書學習關于平方米的知識。
二、創造單位,猜想獲新
在學習關于平方米時,我明顯感受到學生看書的積極性不像學習關于平方分米時積極主動,回憶教學過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學看書的方法,學生的熱情自然不會很高,那么這一環節可不可以進行改進呢?經過和同事的探討,他們認為猜想的效果好。因為學生具備的舊知識通過努力是可以達到新知的彼岸的,學生已學過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這兩個單位,老師再次用看書自學的方法讓學生學習關于平方米,學生當然覺得索然無味,采用猜想創造就不一樣了。教師可以說:“平方分米不適合量墻面,那個適合量墻面的面積單位可能是什么呢?猜一猜?”這樣,有意撩撥一定會點燃學生求知的欲望,學生也會在推斷中獲得數學猜想的成功與快樂。
三、思想滲透
思想教育應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相對于語文來說,數學可能離思想遠一些,但我認為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如這節課中,我的話雖不多,遵守紀律和刻苦學習的精神和集體主義思想卻悄悄地潛入到了學生幼小的心里。這比空洞的說教,牽強的附會的效果要好得多。思想滲透一定要把握好時機,以數學教學過程為載體,結合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年齡的特征。
《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節課是典型的概念課,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我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及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表象。反思這節課,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比較滿意的。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開始學這樣設計,不僅營造了一個和諧、愉悅、意境合情合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利用課件展示,使學生通過封閉圖形與不封封閉圖形是有大小的,而不封閉圖形無法確定其大校
再如:在教學1平方厘米里,我請同學們取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紙片,在自己的周圍找一找,哪些物體的表面差不多是1平方厘米?接著我有意識地讓學生閉上眼想象1平方厘米的大小,再開眼看
一看,反復幾次之后,讓學生在紙上畫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以此驗證學生對于1平方厘米的空間觀念建立得是否正確。
三、注重學生參與到“做”數學的過程中。
數學學習是“知”和“做”的統一。學生學習數學,只有通過自身的操作活動和主體參與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生課前制成“1平方分米”的紙片,并讓學生手拿1說一說: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1
還有板書,對本節課的知識起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只需要提升的空間還有很多。歡迎大家幫我指出來。謝謝!
后記:5分鐘現場反思,寫出來后發現并沒有多少亮點。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花廳中心小學鄭慧
《面積和面積單位》是人教版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教學內容主要包括面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積單位的認識兩個內容一。其中面積的概念是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板塊中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對于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課前我翻閱有關資料,精心設計教案,充分的背了此課。課后,我又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我感覺,在我講授的此課中,充分體現了以下兩點:
一、親身體驗新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此課的教學中,關于對“面積單位”表象的建立,我不是以講解示范為主,也沒有提供現成的面積單位直接讓學生進行感知,而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操作的權利交給了學生,讓他們親自畫一畫、剪一剪、看一看,使學生親身經歷了面積單位的形成過程,較好的實現了對面積單位的正確感知和建立。可以說,學生經過這種“親身體驗”,理解更到位,在大腦中建立起了準確、鮮明的空間表象,掌握的程度也比直接借助現成的面積單位進行感知要牢固的多。同時,在這個基礎上,我還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列舉了哪些物體的表面大約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進一步讓學生在熟知的、現實的情境中增強對面積單位的正確感知。這樣,不僅縮短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而且還訓練了學生養成了從數學的角度去審視和思考周圍事物的習慣,學會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發現和構建所學數學知識的“原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想學的愿望。
二、設計多種活動,給學生充分提供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我的這一課的教學就正好體現了這一點。在本節課中,教師始終站在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度上,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真正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可以說,這節課我真正把數學教學設置成了一種活動,把原來靜態的學習內容以“動態生成”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搭建了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的平臺。在本節課中,除了上面開展的“畫一畫”、“剪一剪”等活動之外,我還組織學生在每認識一個面積單位之后,都要利用所學的面積單位親自去量一量、測一測,有測量卡片的面積的活動,有測量課本封面面積的活動,有測量黑板面積的活動。正是這些活動,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
提升,認知產生了飛躍,從而為后面引出較大的面積單位掃除了障礙。
《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的教學時,感到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多,且不易理解,是一節很有挑戰的數學課。但是在教學之后,有了“意外”收獲,深深地感受到教學一定要從學生出發,學生是教學之本,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設身處地為學生想,那樣才能把學生教會、教懂。
一、概念教學要從學生的理解程度出發:
本節課的面積概念:“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其中的“物體表面”、“封閉圖形”和“大小”,學生很難深入理解,處于似懂非懂的狀態。教師如果忽視了這一點,那么這節課上完之后,學生對“面積”的認識和理解,也就只能浮在概念的字眼表面,泛泛而談了,更給后面的“面積單位”的學習制造了障礙。
因此,我在面積概念的教學中,分為兩個層次:
1、通過學生熟悉的身邊的物體(如:課桌、數學書、文具盒),先讓學生找找這些物體的表面,再動手摸摸這些表面,發現了摸到的這些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從而理解了“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
2、從學過或見過的平面圖形出發,讓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去觀察這些平面圖形的不同,進而進行分類——封閉圖形和不封閉圖形。接著通過課件演示給圖形涂滿顏色,使學生發現封閉圖形才有大有小,從而揭示“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這樣設計教學過程,就使學生輕松地理解了“面積”這個抽象的數學概念,并且為進一步學習“面積單位”打下了基礎。
二、教學中巧設懸念,質疑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在整個教學中,始終注重呈現和揭示矛盾,巧設懸念,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愿意并“迫于”要站在學習的前沿,從而保證教學的高效。
因此,我這樣設計了教學:在學生充分理解了“面積”的含義后,讓他們通過觀察,比較黑板的面和課桌面的大小,能直接看出黑板的面面積大一些。可是用這種觀察法能比較出兩本課本(封面大小接近)封面的大小嗎?這個問題一出現,學生馬上發現觀察法不適用了,從而引出用重疊法比較。
接著學生用觀察法、重疊法去比較兩個面積比較接近的長方形,可是這兩個方法卻無法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我馬上把握契機,問道“還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呢?”。然后學生提出了一些其它的比較方法,適時抓住學生想到的“測量”后比較的方法,我及時提供各種形狀和大小的學具。學生明確動手操作的要求后,小組合作動手擺,解決了比較面積大小的問題。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設計的懸念和問題環環相扣,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學生總想“是呀,為什么不行呢?該怎么辦呢?……”有了這些想法,學生就主動站在了探究的前沿,真正成了學習的主體。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