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0
這是速度路程時間標準案例,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先來聊聊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吧下雨的時候,人們是先看見閃電,還是先聽到雷聲了?學習了今天的知識,相信你就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斷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表格
師:是的,你幾個小動物舉行了一場競走比賽,這就是他們的成績表,誰來介紹一下他們的成績表。
給大家解釋,第一列是天色選手,第二列的數據是所有的時間第三列表示的是所走的路程。
2.猜猜手走的最快?為什么?
預設:生1:松鼠比猴子快,因為他們用了同樣的時間,松鼠走的遠。
生2:小兔比猴子走的快,因為他們都走了,240米,小兔子用的時間短短,兔子就走得快。
師總結:同學們根據生活經驗來進行比較,當時間相同,路程走的長走的快,路程相等,時間短走得快,看來比快慢路程時間有關。
過渡:松鼠和小兔走路路程和時間都不同,怎么比較呢?
3.怎么比較松鼠和小兔誰更快?與同伴說一說。
生1:統一時間為12分:280乘3=840米
240乘4等于960米
小兔走的快
生2:小兔每分鐘走:240除以3等于80米
松鼠每分鐘走:280除以4等于70米
小兔平均1分走80米也就可以說小兔的速度是80米/分.
同學們,你們來看速度的單位與原來學習的單位有什么不同?速度單位是長度單位與時間單位復合而成。那請把松鼠的速度單位改一改。
你能說出松鼠和猴子的速度嗎?
4.我剛才在學習,同學們,想一想已知路程和時間怎么求速度呢?
板書: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時間
過渡:速度在我們這節課堂上有,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速度也無處不在,我們一起去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吧。
5. 看一看說一說
誰給大家讀一讀生活中的速度,并說一說,每一個速度所表示的具體意義。
師總結:像這樣每時,每分,每秒等單位時間內走的路程就是速度。
你能結合生活的經驗,有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這些速度有多快?
回應:那你現在知道下雨的時候是先聽見雷聲音,還是先看見閃電?
總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通過求小兔,松鼠和小候的1分鐘所走的路程,也就是速度,比較出誰走的最快。知道了如何求速度,接下來我們就根據我所學習的知識來解決一些問題。
6.鞏固練習。
一、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路程、時間與速度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建構路程、時間與速度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形成數學模型,并能運用模型決定實際問題。
2)、結合具體情況,幫助學生理解速度的含義,認識速度單位。
3)、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學習態度,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教學重點:
構建并運用速度=路程÷時間這一數學模型
四、教學難點:
理解速度的現實意義,掌握速度單位的表示方法。
五、教學準備:多媒體
六、教學方法:談話法;情境教學法
七、課時安排:2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談話導入
1、師: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數學問題,這些問題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出示主題圖)
2、電腦出示兩輛汽車進行拉力賽的情境,學生猜哪輛車會取勝呢?
接著出示條件:
第一輛2時行駛了 120千米,第二輛3時行駛了210千米。
到底哪輛車跑得快呢?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討論,如何解答?
二、探索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
1、學生思考:要想知道誰跑得快,要比較什么?你有什么辦法?
2、小組交流,明確:
要想知道誰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時間里誰跑得遠,誰就快。這個同一時間在這里就是1小時,那么小汽車1小時跑了120÷2=60(千米)而大客車1小時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大客車跑得快。
3、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單位時間即為:
像一時、一分、一秒…這樣的時間叫做單位時間。物體在單位時間(一時,一分,一秒… )內所行駛的路程,叫做速度。
4、讓學生根據這一情境學生試著表述速度、路程、時間三者之間的關系? (速度=路程÷時間)
5、講解速度的讀法、寫法
師:會算速度了嗎?看下面幾道題,然后口答各題中物體的速度,(出示PPT) 1、小青騎自行車,3小時騎了36千米,小青騎自行車的速度是( )2、一架飛機4分鐘飛行了48千米,這架飛機的速度是( )。3、 “神九”飛船在太空2秒飛行了約24千米,“神九”飛船的速度約是(
). 根據學生敘述寫成12千米每時、每分、每秒,再用“/”來代替“每”。改為12千米/時、12千米/秒。讀作:12千米每時,表示小青騎自行車的速度是12千米/時。
6、看一看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從人類、動物界、自然界等方面向學生展示生活中的速度,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處處可見。蝸牛爬行的速度大約為8米/時;人步行的速度大約為4千米/時;聲音傳播的速度大約為340米/秒;光傳播的速度大約為30萬千米/秒。)感受一下。學生會發現蝸牛的速度很慢,光的速度很快等。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試一試”第一題。
讓學生看圖,根據情境解答。
2、完成“試一試”第2題。
你能根據所列算式找到三者之間的關系嗎?
板書:時間=路程÷速度 路程=時間×速度
四、實際運用:
1、闖關游戲:第一關1)、蝴蝶的飛行速度是500米∕分,6分鐘可以飛行( )米。
2)、自行車3時行駛30千米,自行車的速度是( )千米∕時。
3)、章魚每分鐘游70米,( )分鐘能游完210米。
2、第二關:小明家到學校的路程是480米,小明步行的速度是60米∕分,小明從家出發步行6分鐘能否到達學校?(三種方法。比時間、路程和速度)
五、課堂小結: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六、板書設計:
路程、時間與速度
速度=路程÷時間
時間=路程÷速度
路程=時間×速度
《路程速度與時間》教學反思
因為這節課的內容是行程問題第一課時,所以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速度的含義和讀、寫法的認識。首先,我將龜兔賽跑的故事配以聲音的形式呈現在孩子們面前,期望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給出三種不同的方式比較物體的快慢,通過欣賞與體驗進一步加深對速度的理解,選擇了學生感興趣的、比較熟悉的生活情境為素材,設計了生動活潑的“解決問題” 的情境。本著尊重教材、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原則,對教材例題進行了拓展延伸。其次,讓學生自主探究、概括出速度的計算方法,學生歸納理解數量關系,得出:速度=路程÷時間。在速度簡單應用中,歸納出行程問題數量關系的另外兩種形式,學生已有這個生活基礎,基本上也能運用這兩個關系式。最后讓學生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主要是為了體現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化,以此鞏固行程問題的基本數量關系。
【成功之處】
一、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我通過對實際生活問題的分析解決過渡到較抽象的算式,對于速度這個抽象概念的學習,先初步建構速度的概念,然后在具體實物圖中進一步感知,以小組學習、學生獨立思考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自主解讀與探索、分析與交流并嘗試解決,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歸納發現行程問題的數量關系,最后抽象概括:物體1時、1分、1秒……行使的路程是速度,也就是以1時、1分、1秒……為單位時間行使的路程,遵從了概念建構的規律,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
教材作為一種文本,總是以靜止的、平靜的面目呈現,教材提供的是問題、是情境,而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動態的。課前,我深入鉆研教材,盡可能地開發教材的訓練功能。如:在“誰跑得快?”中,讓學生根據路程、時間信息比較兩位同學的快慢,通過比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深刻體驗到速度與路程和時間都是有關系的,通過這樣的處理,學生的體驗更加深刻,思維更加活躍,也使教學更加富有深度和廣度。
三、 合理的學習方式
結合小學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問題的情景,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等多種學習方式,在學習方式的設計上注重以人為本,讓學生自主解讀與探索、分析與交流,借助教師的指點,速度的概念自然生成,行程問題的數量關系的歸納也水到渠成。
【不足之處】
課堂中我給了學生思考的材料,但考慮到教學時間有限,因此未給足部分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教學活動中極少部分學生出現的“錯誤”這一動態的教學資源沒能較好地利用,沒有把“錯誤”轉化為數學學習活動的“亮點”。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只有放心大膽地讓學生發表見解,全方位地開展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課堂才會大放異彩!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