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31
這是梯形的認識教學設計優質課,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探討未知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學習精神和勇于創新的意識。
2、在學習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梯形。
教學重點:
正確掌握梯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
正確掌握梯形的特征。
教學用具:
1、教具:實物投影、圖形等
2、學具:圖形、剪刀、尺子等
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中引出梯形
2、師:同學們,你們都認識哪些平面圖形?
2、師:你們都了解有關梯形的哪些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是梯形的呢?(學生說的過程中老師出示相關的圖,并請學生指一指)
二、自主探索、獲取新知
1、認識梯形的特征
(1)師:請同學們把口袋里的圖形取出來,挑出你認為是梯形的圖形。(口袋里只有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
(2)師:這里面沒有我們想要的`梯形,同學們能不能想辦法從這些圖形里面(只剪一刀)變出梯形呢?請同學們先自己想一想、試一試,然后進行小組交流。
(3)集體交流:
師:你們是怎樣做的?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匯報?(學生們交流剪的方法、感知梯形的特征)
師:誰愿意說說梯形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圖形?
師:請各小組的同學檢驗一下你們剪出的圖形是不是梯形。
2、認識梯形各部分的名稱
(1) 師:根據你們學習圖形的經驗,你能說說梯形各部分的名稱嗎?
(2)師:閱讀書上有關梯形各部分名稱的內容,并在自己剪的梯形中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3、認識等腰梯形
(1)師:在你們所剪的梯形里面有沒有兩腰都相等的梯形呢?你能從我們學過的圖形里面剪出來嗎?我們給這樣的圖形起一個什么名字呢?(等腰梯形)
(2)討論:所有的梯形都是等腰梯形嗎?
4、小結
三、游戲
師:我們一直是從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中剪出梯形的。可見,圖形之間是有聯系的。現在,你們能不能從梯形里面(剪一刀)剪出兩個我們學過的圖形?
四、總結:
(1)你有什么收獲或有問題
(2)請評價一下你或你們小組的表現。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P66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聯系生活實際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認識梯形,認識梯形的高及各邊的名稱,認識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2、讓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感受圖形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進一步發展對空間與圖形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梯形,掌握梯形的定義、各部分名稱。教學難點:
建立梯形的高的概念,學會畫梯形的高。
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師:同學們,在過去的時間里你們都認識了哪些平面圖形啊?(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平行四邊形)。
師:同學們很棒,那么老師給大家看一個平面圖形,這是一個?(平行四邊形)請回憶平行四邊形的定義以及特征。(出示一個梯形)問:這也是平行四邊形嗎?那它與平行四邊形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都有四條邊,四個角;不同點:不同點:平行四邊形的兩組對邊都平行,第二個圖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師:那像這樣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我們可以給它起個名字叫做梯形。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梯形。(導入課題:梯形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齊讀梯形的定義,練習:下面的圖形哪些是梯形?請你指出來。
2、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梯形?原來梯形在我們生活中這么常見,那大家想不想認識梯形更多的知識呀。
3、在平行四邊形中我們有底和高,那在梯形中又有些什么呢?(介紹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
4、梯形中的高又怎樣畫呢?
5、認識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三、鞏固練習
1、在這些梯形中分別指出上底、下底和腰,并畫出高。
2、找出“小船”中的'梯形。
用七巧板中的2塊、3塊、4塊......分別拼出不同的梯形,在小組里交流是怎樣拼的。
3、在梯形里畫一條高,可以把梯形分成兩個圖形,你能有不同的畫法嗎?(可分成兩個梯形或一個梯形和一個三角形。)
4、用粗細、顏色不同的筆在長方形紙上畫出不同的梯形,并記錄上底、下底和高分別是多少。
5、用兩張長方形紙疊在一起,剪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用這兩個梯形能拼成哪些圖形?
四、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重點研究了哪種平面圖形?它有什么特點?回想一下,我們通過哪些活動進行研究?
[教學反思]
本節課內容主要是通過與平行四邊形的比較,發現并總結梯形的定義。讓學生認識梯形,包括認識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我首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和已經認識的平行四邊形,再出示一個梯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梯形的興趣。接著出示四幅生活中的梯形,讓學生對梯形有個初步的感知;其次,讓學生通過觀察進一步感知梯形的特征。在此基礎上,第二道例題,先通過“量出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組對邊間的距離”,引導學生聯系平
行四邊形高的含義,初步認識梯形的高,并揭示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的含義;在讓學生量出書上等腰梯形兩腰的長度,通過比較,認識等腰梯形。最后通過試一試和想想做做,鞏固新知。改進的地方:
1、教師語言太過平淡,沒有激情。
2、練習時間不夠,講前面的環節可以更加緊湊些。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 數學》四年級上冊書本66頁例3及有關練習。
教學目標:
1.掌握梯形的特征,能辨認梯形,知道梯形的各部分名稱,會畫梯形的高。初步了解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特征。
2.借助多媒體手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升數學思考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梯形的特征,會畫梯形的高。
教學難點:
畫梯形的高
教學準備:
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一般梯形圖片各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2、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圖問:這是什么圖形?有什么特點?
3、揭示課題。在平行四邊形剪去一個三角形,保留上下邊平行,可以得到一個新的圖形──梯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梯形的有關知識。版課題:梯形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 認識梯形
(1)動手操作:把梯形的兩組對邊向兩邊無限延長是相交還是平行?量一量平行的這組對邊是否相等?
(2)交流測量結果.
通過檢查測量使學生明確:有一組對邊是平行的,但長度不相等,另一組對邊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義
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板書)
(4)小組討論:梯形與平行四邊形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都有四條邊、有四個角,都是四邊形
不相同點: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而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5)練一練:1)判斷哪些圖形是梯形?
2)判斷題(具體內容見課件)
3)認識生活中的梯形。(課件出示有關插圖)
2.認識梯形各部分名稱.(演示課件“梯形各部分名稱”)
(1)讓學生自學書本66頁有關內容。
(2)匯報自學情況:互相平行的一組對邊叫做梯形的底,習慣上上底畫得短些,下底畫得長些.不平行的一組對邊叫做腰.從上底的一個頂點向對邊引一條垂線,這點和垂足之間線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畫法與平行四邊形中高的畫法相同.
(3)再想一想:你怎樣區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4)練一練:填寫填梯形的各部分名稱
3.認識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1)教師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對折一下,你發現兩腰有什么特點?(兩腰相等)
(2)學生測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兩腰的長度,結果怎樣?(兩腰相等)
(3)概括定義.
兩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書)它是梯形的一種特殊情況.
(4)拿一個直角梯形,讓學生觀察它的角有什么特點?
(5)概括定義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4、學習畫梯形的高
(1)什么叫梯形的高?(從上底的一點向下底的引一條垂線段,這點雨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梯形的高)
(2)引導學生明確:梯形的高只能從相互平行的兩條邊中任一邊上的點向它的對邊畫垂線.
(3)小組討論:梯形的高有幾條?能不能在腰上畫高呢?
(4)完成書本66頁做一做
三、課堂小結
四、鞏固練習
1、畫出梯形底邊上的高(具體內容見課件)
2、畫出梯形形的高(具體內容見課件)
3、拓展練習:數一數:共有幾個梯形?
五、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什么內容?同桌之間互相講給對方聽!
五、布置作業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畫出下面梯形的高.
附板書設計: 梯形的認識
《梯形的認識》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梯形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上年級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按教材進度第一次系統認識梯形,要求學生不僅能根據“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特征直觀判別,而且能與前面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進行比較和溝通。基于這樣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一、充分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與聯系,關注知識形成的過程
對梯形的特征研究,我努力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課的引入,采用了把平行四邊剪去一個三角形,讓學生觀察并思考:所剩下的會是什么圖形?讓學生初步感知梯形“一組對邊平行,一組對邊不平行”。在建立梯形表象過程中,讓學生不斷把梯形與平行四邊形的特征進行比較,加深兩種圖形之間的區別,也為學生溝通四邊形之間的聯系作好鋪墊。
二、精選習題,整合知識點,用足用好每道習題
本節課的知識點是比較多的,包括梯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稱,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殊性、畫梯形的高等,為此,該如何能夠選好習題,整合知識,給學生留足思考和探究的空間,顯得尤為重要。
從判斷是否是梯形開始,到認識梯形各部分名稱及高,再通過分類認識兩種特殊梯形,進而認識到特殊梯形的底、腰及高的特殊性。
三、精心設計課堂中的每個問題。
讓學生自學書本66頁的上底、下底、腰和高之后,我沒有簡單地讓學生說答案,而是請一位學生上來邊指邊說:上底是……下底是……,這樣,既有了認識的結果,同時也是對梯形各部分名稱的鞏固。在匯報第二個直角梯形時,我問:“為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條腰?”使學生在以往三角形學習的舊知上,更明確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條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這條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時學生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環節,我感觸頗深:在練習方面,學生練習量還不夠,這點還需在今后的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練習。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