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7
這是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教案,是優秀的數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青島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會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P5053頁。)
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有了分東西的生活經驗和數的分成及相同加數相加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除法是數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則是認識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過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會,引導學生在給小動物們分食物的活動中來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學生在有趣有意義的情境中主動地展開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并為后續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初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義。
2、情感與態度:經歷平均分的探究過程,體會除法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系。
3、解決問題,數學思考:能用除法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并會運用平均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建構平均分的語言模型。
教具學具:
課本、課件、實物投影儀,棋子
學習方式:
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信息
師:同學們,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麗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師:那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這些小動物在干什么呢?哦,原來他們在開豐收慶祝會呢。(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數學信息呢?
(預設:學生可能會零零散散的說:有12個桃子)
師:能不能把所有的數學信息接著說完?
其他學生又補充:
師:說的真完整,那你知道這些東西是給誰準備的嗎?
(預設學生會說:桃子是給猴子準備的,蘿卜是給兔子準備的,竹筍是給熊貓準備的,松果是給小松鼠準備的。)
師:你們知道的可真多!
二、整理信息,體驗平均分
1、分竹筍,體驗不同的分法。
師:大家快看,熊貓哥哥和弟弟正盯著竹筍呢,大家來猜一猜它們在想什么呢?
授課時間:2013-3-11
教學內容:教材第12、13頁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 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學具卡片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 故事導入:
老師講故事——兔媽媽分蘿卜
兔媽媽有兩個孩子,一個是兔姐姐,一個是兔妹妹。兔媽媽有6個蘿卜,想分給這兩那個孩子。于是,兔媽媽給兔姐姐1個,給兔妹妹5個,兔姐姐說:“媽媽,這分得不公平!分給妹妹的比我的多!”這時,兔媽媽笑著從兔妹妹的5個蘿卜了拿走了1個放在兔姐姐這邊。可是兔姐姐還是大聲說:“媽媽,還是不公平,妹妹的還是比我的多!”于是,兔媽媽又從兔妹妹的4個蘿卜里拿走了1個放在兔姐姐這邊。這時,兔姐姐高興地說:“媽媽,這樣就公平了!”
老師:開始給兔妹妹5個蘿卜,給兔姐姐1個蘿卜,兔姐姐為什么說“不公平”?
老師:后來,兔姐姐和兔妹妹都有了3個蘿卜,兔姐姐為什么說“這次公平了”?
請同學們記住:分東西一定要分得每份同樣多,這才公平!
二、 探究新知
1、師:老師聽說咱們的兄弟學習二(1)班的學生要去春游,正在準備一些東西。我們去看看他們都準備了些什么?
(出示二(1)班學生準備春游食品的情景圖)
讓學生觀察畫面,并請學生說一說了解到得情況。
2、引入例1平均分
板書: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課題:除法的初步認識 平均分
3、師:我們來幫二(1)班的同學們把還沒有分食品分一分好嗎?
(1)學生分組動手分一分。(利用學具卡片)
(2)展示分配結果。
三、鞏固新知
1、課件出示練習題。
2、自主練習
師:請同學們利用自己手中的三角形卡片分一分,要求“平均分”,看看有幾種不同的分法。
四、 當堂檢測
五、 評價總結
教學內容:鞏固“平均分”。(教科書第15頁的例題3。)
教學目標:
1.鞏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結果同樣多。
2.初步體驗除法運算與生活實際的密切關系。
3.通過分一分活動,培養學生動手*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準備:筷子、蘋果、盤子、小棒、計算機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
1.把12個蘋果平均放在4個盤中,想一想應該怎樣放?
把12個蘋果放在4個盤中,想一想應該怎樣放?
比較:這兩句話一樣嗎?不同點是什么?(強調“平均分)
二、新授課
1.出示教科書第15頁的例題3。計算機課件演示教科書第15頁的例題3的畫面。
請一個同學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畫面的內容。(每條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幾條船?)
教師:每4人為一小組討論一下,應該租幾條船?
學生匯報:每條船限乘4人,就是每條船只能坐4個人,所以每份是4人;那24人里包含有6個4人,所以應該租6條船。
教師:如果每條船限乘6人,那24人要租幾條船?(讓學生自己動手分一分,再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2.練習:科教科書第15頁的做一做。
首先讓學生觀察畫面:圖上畫的是什么?
提問:一共有幾只小動物?每位一雙,一雙是幾根?小熊有12根筷子,每份是2根,可以分幾份?夠分嗎?
教師:這一道題就是問12里面有幾個2。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三的第4題。
用情境圖呈現分蘿卜活動。練習時,先讓學生觀察畫面,并根據畫面提供的信息和問題,確定“把多少個蘿卜平均分給小兔”“按每只小兔幾個蘿卜來分”,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在學生明白把16個蘿卜,按每只小兔4個蘿卜分之后,讓學生*“圈一圈”完成分蘿卜任務。然后讓學生交流分的過程和結果,比如學生說出“沒4個蘿卜圈在一起……”通過圈和說,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
2.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三的第5題。
讓學生*完成后,問:你是怎樣想的?(有18個香蕉,平均分給6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幾個?就是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多少?)
提問:香蕉的數量都是18個,為什么兩次每只猴子分的數量不一樣呢?(因為平均分的份數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總數相同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數越少每份就越多。)
注意讓學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結果,促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教學反思: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