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2
這是馬嵬其二優秀公開課教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導入新課
創新,是科學的靈魂,亦是文學創作的靈魂,李商隱《馬嵬》詩在敘事立意都極具特色。
二、寫作背景介紹
參見課文注解,但要明確馬嵬事變內容
三、疏通詩意
1. 對照注釋,理解詩意
2. 解釋重點詞語
更:還有;徒聞:空聞,沒有根據的聽說;笑:嘲笑;如何:為什么
四、詩歌欣賞
1.《馬嵬》詩是以馬嵬事變中玄宗為“六軍”所逼,“賜”楊妃之死的事件,哪幾句詩寫了這一馬嵬之變的事件?
――空聞虎旅傳宵柝,不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問1:頷聯“虎旅傳宵柝”聲音對“雞人報曉籌”,其聲音有什么不同?
――軍營內的聲音,而后者為宮內聲音
問2:軍營內的`聲音加上“空聞”和宮廷內聲音加上“不復”,又能使人讀出玄宗的哪種境遇?
――只是聽到傳來的“宵柝”之聲,卻不能再聽到熟悉的宮內“報曉”聲了。顯然寫出玄宗不在宮內,而身在軍營,逃離了皇宮,已在逃難途中,極盡狼狽和慌亂。
問3:“空聞”對“不復”,這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會收到什么好的藝術效果?
――對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樂今苦的生活境遇。
問4:頸聯“此日”和“當時”都是指向時間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點?眼前又遇到了情況?前后又有什么關系?
――玄宗以自己和楊妃的朝夕相處譏笑牛郎織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會,實則寫出了玄宗迷戀情色,荒廢朝政,致使戰禍發生。眼前是寫“六軍”同時“駐馬”不前,未寫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賜”死楊妃,楊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禍水一說,顯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關系。
問5:頸聯在藝術表現手法有何特點?
――對比
3. 楊妃“賜”死后,玄宗異常悲傷,哪些詩句寫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問1: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來說“海外”還有“九州”,楊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為夫妻”誓約,這可信嗎?哪個詞語和句子戳破了這種說法?
――不可信,“徒聞”一詞否定了方士的話,“他生未卜此生休”,來生微茫難求,但今生一起緣分斷絕,已是事實。
問2:這樣以神仙怪誕和生死輪回來寫玄宗癡心夢想,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思楊妃之切,故有異常之舉。這種舉動正是極盡曲折寫出玄宗之悲。
4. 對于這些詩人李商隱發出了什么慨嘆?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問1:從內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點?
――對比,貴為天子多年卻無力保護心愛女人對比尋常百姓卻能給莫愁幸福。
問2:從語氣上看又有什么特點?
――反問。貴為天子能保護自己的子民,何況自己心愛女人,但“不及盧家有莫愁”,這一問問出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不正常的情況,問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譏諷之意愈明。
5.小結上面講內容的過程,先有“馬嵬之變”,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義山之嘆”,但詩歌在某篇布局上卻不是這樣的,說說《馬嵬》詩的敘事結構上的特點?
――倒敘,從整體上倒敘使尺幅之間,一波三折;從局部上看倒敘突出因果
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意境,領會詩歌美質。
2.學習藝術表現手法,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3.通過涵詠詩文,加深對李商隱詩歌特點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藝術表現手法,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2.引進比較閱讀篇目,加深對李商隱詩歌特點的理解。
教學方法:誦讀、點撥、討論、總結。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當盛唐的繁華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過。曾經空前絕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時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頓而逝,白居易、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的身影也漸漸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隱走來了,這位晚唐的才子,曠世的情種,為大唐的黃昏添上了一道絢麗的余霞。
要求學生記憶出李商隱的名詩:
夜雨寄北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二、關于詠史詩
詠史詩以史為鑒,多抒發興亡之慨。詠史之作,東漢的班固首開其端,但止于敘述史實,平實無華。至晉朝左思《詠史》、陶淵明《詠荊軻》之類,始借題發揮,寄寓懷抱。唐代詩人,如杜甫、劉禹錫等人,則多把詠史與詠懷古跡結合起來,擴大了詩的境界。
安史亂后,唐王朝由極盛走向衰敗,李商隱對玄宗的失政特別感到痛心,諷刺也特別尖銳。李商隱的詠史詩,主要寫南朝和隋朝覆滅舊事及唐朝國家戰亂。
三、題解:
天寶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亂爆發玄宗逃往四川,至馬嵬(陜西興坪),隨行將士不前,殺了楊國忠,并堅決要求處死楊貴妃。不得已令其自縊而死。史稱“馬嵬之變”。
《馬嵬(其二)》,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諷刺詩。詩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楊玉環(貴妃
)故事為抒情對象,鋒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四、誦讀詩歌
1。重點字詞解釋
更:還有。
徒聞:空聞,沒有根據的聽說。
笑:嘲笑。
如何:為什么。
2.教師范讀(節拍提示)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導入。
3。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該詩。
五、學生參照注釋默讀課文,賞析《馬嵬(其二)》內容意境
1.首聯: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徒然聽到傳說,海外還有九州,來生未可預知,今生就此罷休。
賞析:首聯夾敘夾議,寫玄宗思楊妃之切,極盡曲折寫出玄宗之悲。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尋見楊妃的傳說,而用“徒聞”加以否定。傳說,楊貴妃死后,唐玄宗悲傷不已,就命蜀地方術之士尋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機進言,說在海外蓬萊仙山找到了楊貴妃,還帶回了她頭上的飾物。“徒聞”者,徒然聽說也。意思是:玄宗聽方士說楊妃在仙山上還記著“愿世世為夫婦”的誓言,“十分震悼”,接著,詩人又宕開一筆,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為:他生來世為夫婦的事渺茫難求,而今生的緣分已分明結束。怎么結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頷聯: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空聽到禁衛軍,夜間擊打刀斗,不再有宮中雞人,報曉敲擊更籌。。
賞析:頷聯暗指楊玉環被縊于馬嵬事。從對比的角度來寫李楊愛情悲劇,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樂今苦的生活境遇。用宮廷中的“雞人報曉籌”和馬嵬驛的“虎旅鳴宵柝”相對比,當時和現在不同處境和心情已躍然紙上。”虎旅鳴宵柝“本意說的是巡邏的警衛,可是”空聞“二字就將此否定,“虎旅鳴宵柝”顯然不是為了保護皇帝,而是要發動兵變了。
正因為如此,才“無復雞人報曉籌”,李、楊再不可能享受安適的宮廷生活了。于是便有了頸聯的六軍不發的兵諫。
3.頸聯: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六軍已經約定,全都駐馬不前,遙想當年七夕,我們還嗤笑織女耕牛。
賞析:頸聯繼續從對比的角度來寫李、楊愛情悲劇的。玄宗以自己和楊妃的朝夕相處譏笑牛郎織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會,實則寫出了玄宗迷戀情色,荒廢朝政,致使戰禍發生。“此日”指楊妃的死日,
“當時”與“此日”對照、補充,不僅其意自明,而且筆致跳脫,蘊含豐富,這是倒轉筆法,借牛朗織女相會反襯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沒有“當時”的荒淫,哪有“此日”的離散?而玄宗沉溺聲色之“當時”,又何曾慮及“賜死”寵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聯的一句已如箭在弦上。
4.尾聯: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如何歷經四紀,身份貴為天子,卻不及盧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賞析:尾聯以對比手法和反詰語氣作結,寄托感慨,點明題旨,把批判的鋒芒直接指向唐玄宗。作者在這里向世人發出冷峻的詰問:為什么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這一反問雖然含蓄卻很有力,包含強烈的對比,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一方面是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能保住既“織綺”、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前六句詩,其批判的鋒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這里更豐富了批判的內容。
六、主旨思想
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玩物喪志”。
七、藝術技巧
1.倒敘: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2.對比:暗含諷刺
八、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同步練習
?、賹@首詩進行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是對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尋找楊貴妃魂魄之舉的否定、批評:海外九洲,不過是徒然留戀罷了,“他生”為夫婦的事,渺茫未卜。
B。頷聯追述玄宗倉皇出逃,夜宿馬嵬的景況:他徹夜難眠,只聽到軍營中報更的梆子聲,再也聽不到宮廷中雞人報曉的聲音。
C。“此日”是禁軍駐馬不前,要求誅殺楊貴妃之日。“當時”意為在這危急之時。“笑牽牛”指玄宗貴妃笑牛朗織女不了解他倆朝夕相伴,永不分離。
D。末聯,詩人以冷峻的詰問結束全詩:為什么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答:C(當時七夕笑牽牛:玄宗“當時”七夕與楊妃恩愛有加,朝夕相伴,譏笑牽牛、織女一年只能相見一次,而他們兩人則要“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然而,事實并不如此,在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結果自己愛情中途夭折。這是倒轉筆法,借牛朗織女相會反襯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
?、趯@首詩人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人詠馬嵬之變的詩很多,本詩和其他大多數詩一樣,把罪責推給楊貴妃,而為唐玄宗辯護。
B。“空聞”句,用“虎旅鳴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難途中的典型環境,從中,主人公的狼狽神態和慌亂心情,也依稀可見。
C。宮廷中的“雞人報曉籌”反襯馬嵬驛“虎旅鳴宵柝”,使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躍然紙上。
D。“七夕笑牽牛”是對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朝政的典型概括,用來對照“六軍同駐馬”,表現出二者的因果關系。
答:A(沒有把罪責推給楊貴妃而為唐玄宗辯護,這首詩批判的鋒芒恰好是指向唐玄宗)
《馬嵬》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
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
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
不及盧家有莫愁!
翻譯:
傳說,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恐怕他們的今生,緣分已盡,而來世,尚且未知。相守與分離,有與誰知?;叵朊骰十斈?暫駐馬嵬,空聞金沱聲,不見宮室繁華.短短幾夕間,物是人非,斗轉星移。豈料玉顏已成空。胞弟不正,三軍怒斬其妹。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長生殿嗤笑牛郎織女的天。誰料,竟然連牛郎織女也不如。想來,天子也不過如此,連自己心愛的人都無法保護。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題解:
馬嵬即馬嵬坡,在今天的陜西興平縣西面。天寶十五載(756),安史叛軍攻破潼關,唐玄宗倉皇逃往四川,走到馬嵬坡的時候,隨行的將士發動兵變,殺死了權相楊國忠,并迫使唐玄宗賜死楊貴妃。
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個重要題材,歌詠此事的詩詞曲賦有很多,其中白居易的《長恨歌》、杜牧的《過華清宮》、洪昇的《長生殿》都是千古名篇。唐人寫馬嵬之變往往把罪責推到楊貴妃身上,以“紅顏禍水”為玄宗開脫。李商隱生在已經走向衰敗的晚唐社會,對唐玄宗的失政感到特別痛心。他的這首詩便把矛頭直接指向了唐玄宗,對他進行了尖銳的諷刺,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別開生面。
句解: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聽說海外另有神仙世界,那不過是虛幻無憑的事罷了;來生究竟怎樣,不可預知,而這一世的夫婦關系則肯定完結了。
古代將中國分為九州。戰國時鄒衍創“大九州”之說,認為中國的九個州總合為一大州,名赤縣神州,在海內;而海外另有像赤縣神州這樣的大州共九個。這里借“海外九州”指傳說中的仙境。“更”,再的意思。
唐代陳鴻《長恨歌傳》說,唐玄宗賜死楊貴妃之后,日夜思念,就派方士到處尋找楊貴妃的魂魄,最后終于在海外的蓬萊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托方士捎給唐玄宗信物,還說要實踐當年在七夕之夜與君王“愿世世為夫婦”的盟誓。這樣的傳說當然不可能是真的,不過是人們為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悲劇續上一個虛幻的美滿結局,無形中也為唐玄宗開脫了罪責。
這輩子還保不住呢,還奢談什么下輩子為夫妻的事情!詩人一開頭就用“徒聞”否定了為粉飾李楊愛情而編織出來的幻夢,對唐玄宗進行了冷嘲熱諷。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空聽到衛兵夜間巡邏的打梆聲,再也不能像在宮中那樣安然高臥,有人擊籌報曉了。詩人抓住最有特征性的事物,烘托出唐玄宗逃難途中的典型環境,其狼狽神態和慌亂心情,依稀可見。
“雞人”,皇宮里負責報曉的人。“籌”,更籌,用來敲擊報時的竹簽。安史之亂前,唐玄宗與楊貴妃耽于享樂,“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宮中雖有雞人司晨亦是形同虛設。如今,想要按時早朝也不可得了。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境,躍然紙上,其中含有對太平生活一去不返的惋惜。
“虎旅”,指皇帝的禁衛軍。“宵柝”,夜間巡邏用的梆子。這本來是為了巡邏和警衛,以保障皇帝和貴妃的安全。而冠以“空聞”二字,意義就適得其反,暗示著一場兵變即將開始。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當年他們在宮中譏笑牽牛和織女一年只能見上一次,可如今六軍不發,只能成為永訣。“此日”,指夜宿馬嵬這一天。“六軍同駐馬”,指禁軍嘩變后不肯上路,迫使玄宗處死楊妃。“六軍”,泛指皇帝的軍隊。民間傳說農歷七月七日晚上(七夕),天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渡過鵲橋相會。據傳玄宗與楊貴妃在天寶十年七夕曾對天發誓,愿世世為夫婦。他們認為天上的牛郎織女只能一年聚會一次,而他們自己卻可以永世相守,所以說“笑牽牛”。
“牽牛”對“駐馬”,以虛對實,不僅屬對工整而且對照鮮明,歷來被譽為絕對。這樣的今昔對比是尖銳、辛辣的。詩人對于李楊的生離死別沒有絲毫的同情。如果沒有當年對女色的沉湎,對朝政的荒廢,怎么會落得今天這樣的下場?沒有家國,談何愛情?這兩句其實有著因果的聯系。還是清人袁枚說得好:“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為什么當了四十多年皇帝,連自己的愛妃也不能保全,還不如身為普通人的盧家,能夠與莫愁姑娘白頭偕老呢?
十二年為一紀,唐玄宗在位四十多年,所以約略說“四紀”。“莫愁”,梁武帝《河中之水歌》的女主人公,洛陽女子,后來嫁到盧家為妻,生活和美。這里用她指代普通的民間婦女,同時也借“莫愁”的字面之義反襯李、楊愛情的“長恨”。
詩的最后兩句直接指向唐玄宗,實際上也是對本朝皇帝毫不留情面,可謂大膽。貴為天子,怎么連普通老百姓都不如,連一個女人都保不住?這一問發人深思,不僅如此,還推翻了紅顏禍國的偏見,把責任直接歸結到唐玄宗身上。一個女人是無法顛覆國家的,正是玄宗晚年的昏庸才導致了安史之亂。
賞析:
詩開首即說“海外”,指楊玉環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尋其魂魄,在海外仙山會見了她,楊授以鈿合金釵,并堅訂他生之約的傳說故事而言。詩人以玄宗心情設想,直說九州更變,四海翻騰,海外徒然悲嘆,而“他生”之約,難以實現。三四句承上鋪寫。“空聞”、“宵柝”,即未聞“宵柝”;“無復”、“報曉”,即不用“報曉”。此皆承上兩句“徒聞”、“未卜”之意,暗指楊玉環被縊于馬嵬事。五六句轉入實事。“此日”指貴妃賜死之日,“當時”指七夕相約之時。“六軍同駐馬”指禁軍嘩變,李、楊兩人的愛情也一同“駐馬”了,幻滅成空。“七夕笑牽牛”,意為七夕之夜,長生殿上兩人曾歡笑密約,并笑牽牛織女一年一度相見之短暫;“當時”曾“笑”他人,而今卻不如牽??椗L久相戀;相比之下,令人可憫而又可笑。詩人把六軍憤慨之情與長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議論深刻,筆鋒犀利。七八句以反詰語氣反襯作結。“紀”,歲星十二年一周天為一紀,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約為四紀。“莫愁”古洛陽女子,嫁為盧家婦,婚后生活幸福。此言貴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愛情甜蜜,生活幸福。詩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來反問,暗含指責。
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鋒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一開頭夾敘夾議,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尋見楊妃的傳說,而用“徒聞”加以否定。“徒聞”者,徒然聽說也。意思是:玄宗聽方士說楊妃在仙山上還記著“愿世世為夫婦”的誓言,“十分震悼”,但這有什么用?“他生”為夫婦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婦關系,卻已分明結束了。怎么結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聯用宮廷中的“雞人報曉籌”反襯馬嵬驛的“虎旅鳴宵柝”,而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情已躍然紙上。“虎旅鳴宵柝”的逃難生活很不安適,這是一層意思。和“雞人報曉籌”相映襯,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樂,這又是一層意思。再用“空聞”和“無復”相呼應,表現那希望已幻滅,為尾聯蓄勢,這是第三層意思。“虎旅鳴宵柝”本來是為了巡邏和警衛,而冠以“空聞”,意義就適得其反。從章法上看,“空聞”上承“此生休”,下啟“六軍同駐馬”。意思是:“虎旅”雖“鳴宵柝”,卻不是為了保衛皇帝和貴妃的安全,而是要發動兵變了。
正因為如此,才“無復雞人報曉籌”,李、楊再不可能享受安適的宮廷生活了。
第三聯的:“此日”指楊妃的死日。“六軍同駐馬”與白居易《長恨歌》“六軍不發無奈何”同意,但《長恨歌》緊接著寫了“宛轉蛾眉馬前死”,而“此日”即倒轉筆鋒追述“當時”。“當時”與“此日”對照、補充,不僅其意自明,而且筆致跳脫,蘊含豐富,這叫“逆挽法”。玄宗“當時”七夕與楊妃“密相誓心”,譏笑牽牛、織女一年只能相見一次,而他們兩人則要“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可在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結果又如何?兩相映襯,楊妃賜死的結局就不難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無遺。同時,“七夕笑牽牛”是對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來對照“六軍同駐馬”,就表現出二者的因果關系。而玄宗沉溺聲色之“當時”,也不曾慮及“賜死”寵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聯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聯也包含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是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能保住既“織綺”、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詩人由此發出冷峻的詰問:為什么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還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詩,其批判的鋒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許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問作結,更豐富了批判的內容。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