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1
這是方山子傳教學設計教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方山子傳教學目標:
1、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與作者的用意
2、認識方山子始俠后隱的行徑與神情風貌
3、學習本文的寫作技巧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蘇軾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于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郟縣,追謚文忠公。
二、寫作動機:作者選擇某人作為傳主,一定是對方的身上有著某些令他特別感興趣的東西,方山子棄榮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貧賤的行動,對大難不死的蘇軾有不少的觸動,作者結合自己當時被貶黃州的處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寫方山子未嘗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在黃州心態的一種形象的折射。
三、研讀課文;
1、 鑒賞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動作者的是他的“異”,那么方山子的“異”表現在哪呢?明確:(一)是他與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氣方剛,一身俠氣成年--折節讀書,有志用世晚年--無所遇合,遁于光、黃間(二)是生活態度的獨特:庵居蔬食,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與世相聞,人莫識也(四)是其家庭情況及其大氣、大方的行為作風:世有勛閥,歲得帛千匹 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第一自然段簡介方山了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
2、第一自然段哪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與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明確: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兩次邂逅作對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尋常的隱逸之輩,兩次邂逅所見有何不同?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
4、思考:為什么方山子聽了蘇軾的遭遇后,表現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態?明確:這既表現了方山子對于黑暗腐敗的世道的熟悉,因為他是過來的,所以見怪不驚。又極含蓄地表現了他對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對打擊誣蔑蘇軾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視。
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達方式?(倒敘方山子少年時豪俠之氣)
6、第四自然段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明確:為了突出其“異”于常人之處,甘心放棄顯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處。
作者在此極度贊頌方山子超脫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贊語僅最后“此豈無得而然哉”!最后作者以光、黃其他“陽狂垢污“的異人來反襯方山子,表達了作者對方山子及其同類人生活的向往。所謂異人的“陽狂”之行乃是一種掩飾,是為了壓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嗎?作者以疑似的口吻問他是否見過“陽狂垢污”的異人,其實,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異人。
四、概括主旨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潔品德,借此流露出同為不遇的感慨。
五、關于本文的構思見教參p68六、參考譯文方山子,是光州、黃州一帶的隱士。
年輕時,仰慕漢代游俠朱家、郭解的為人,鄉里的游俠之士都尊奉他。年歲稍長,就改變志趣,發奮讀書,想以此來馳名當代,但是一直沒有交上好運。到了晚年才隱居在光州、黃州一帶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與社會各界來往。放棄坐車騎馬,毀壞書生衣帽,徒步來往于山里,沒有人認識他。人們見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說:“這不就是古代樂師戴的方山冠遺留下來的樣子嗎?”因此就稱他為“方山子”。我因貶官居住在黃州,有一次經過岐亭時,正巧碰見了他。我說:“啊喲,這是我的老朋友陳慥陳季常呀,怎么會住在這里的呢?”方山子也驚訝地問我到這里來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訴了他,他低頭不語,繼而仰天大笑,請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蕭條,然而他的妻兒奴仆都顯出怡然自樂的樣子。我對此感到十分驚異。回想起方山子年輕的時候,曾是個嗜酒弄劍,揮金如土的游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見到方山子帶著兩名騎馬隨從,身藏兩箭,在西山游獵。只見前方一鵲飛起,他便叫隨從追趕射鵲,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緊砩,獨自躍馬向前,一箭射中飛鵲。他就在馬上與我談論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敗之事,自認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過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氣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間顯現,這怎么會是一位蟄居山中的人呢?br>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勛之家,例應有官做,假如他能廁身官場,到現在已得高官榮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陽,園林宅舍雄偉富麗,可與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還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絲帛收入,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樂了。然而他都拋開了,偏要來到窮僻的山溝里,這難道不是因為他獨有會心之處才會如此的嗎?我聽說光州、黃州一帶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裝瘋顛、衣衫破舊,但是無法見到他們。方山子或許能遇見他們吧。
七、作業課后練習二
一、導入:(出示幻燈片)讀下列三則文字,指出出處。
1、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
2、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3、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
二、讀下列三則文字,指出出處。
1、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
(劉向《晏子春秋》)
2、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3、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 (司馬遷《史記 · 游俠列傳》)
《晏子春秋》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傳記,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是第一部純文學的傳記,而《史記· 游俠列傳》又是第一部寫俠客的傳記。宋人的人物傳記突破了史傳“史”的藩籬,更重視人物傳記“文”的一面,重視傳主“隱”的一面,這些傳記讓那個年代的江湖充滿個性的光輝。
三、蘇軾的《方山子傳》共372個字,這樣一個短章寫得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一瀉千里,不知所之。
在初高我們學習了蘇軾大量的詩、詞、文,《方山子傳》是選修教材中的一篇選修文章,文淺意深,字面上沒有大的障礙,下面我們就圍繞下面四個問題結合文本闡述閱讀體會。
討論一:“有人說,方山子就是蘇軾自己”,方山子形象寄寓了蘇軾怎樣的人生追求和生命態度?
◎亦俠亦儒亦道 俠風道骨儒心
◎使酒好劍輕財
◎異:隱與俠
◎豪縱盛氣,文韜武略
總之,執著而又超越
追求心靈自由而又不逃避
屈原:屈大俠
司馬遷:司馬大俠
李白:李大俠
千古文人俠客夢
討論二:正史人物傳記有一套固定的結構程式和布局章法:姓名籍貫世宗 逐一敘其生平行事,是直線型結構,而《方山子傳》結構上曲折跌宕,是破格變調之作,結合文本分析本文結構上的特色(對比映襯、虛實結合、結尾意蘊深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 為政》)
◎時空穿插錯落
◎筆法跳動,虛實盤轉
◎謹嚴而善變
◎非凡的敘述才華,光鮮生動
順敘——倒敘
直說——斜說
橫說——豎說
實說——虛說
順說——逆說
韓如海,柳如泉,歐如瀾,蘇如潮。
——俞才越 清
黃州是蘇軾重要的人生拐點,重要的人生驛站,蘇軾和黃州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緣。
在黃州蘇軾成為蘇軾,在黃州蘇軾完成了精神突圍,在黃州蘇軾成為了作為詩人的蘇軾,成為了作為詞人的蘇軾,成為唐宋散文八大家的蘇軾,《方山子傳》寫于黃州,方山子隱于黃州,方山子在這里與蘇軾相遇,也沒有什么話可說,只有淡淡的問一句“何為而在此?”便相視一笑,莫逆在心。
蘇軾黃州的作品都可以互作注腳的,下列這些詩句可以映照方山子哪些思想、性格、人品、情趣、境界
1、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 ——蘇軾《水調歌頭》
2、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蘇軾《定風波》
3、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蘇軾《滿庭芳》
4、解鞍欹枕綠楊,杜宇一聲春曉。 蘇軾《西江月》
5、揀盡寒鴉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蘇軾《卜算子》
6、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蘇軾《浣溪沙》
7、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蘇軾《臨江仙》
8、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蘇軾《鷓鴣天》
課后作業:閱讀蘇軾創作的人物傳記。
《潮州韓文公廟碑》
《亡妻王氏墓志銘》
《朝云墓志銘》
《石氏畫苑記》
《書劉庭式事》
《書狄武襄事》
結語:1平生不為行狀碑傳 ——蘇軾
2《全宋文》有250多篇人物傳記,內容豐富,情感豐沛,人物刻畫細致生動。
3、寫游俠須眉欲動,寫隱滄姓字俱沉 。
討論三:人物傳記往往選取人物生平中最動人的一處,有時是一個畫面,有時是一個神情,有時是一件小事,有時是一句談話,試在《方山子傳》中選取一例賞析。
討論四:文章的結尾“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歟?”賞析并列舉一首詩(詞),一篇小說(散文)意味深長的結尾。
1畢竟明天是另外一天呢。(瑪格麗特 米切爾《飄》)
2人類的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
(大仲馬《基督山伯爵》)
3永恒之女性引導我們飛升。(歌德《浮士德》)
4天亮的日子多著呢,太陽不過是一個曉星。(梭羅《瓦爾登湖》)
5老人正夢見獅子。(海明威《老人與海》)
6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蘇軾《江城子》)
7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歸有光《項脊軒志》)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熟讀課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閱讀能力;理解方山子之“異”的內涵,體會作者借傳主形象體現自己情志的筆法,提高鑒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會本構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與奇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實質。
教學重點 理解方山子的個性及其發生重大變化的原因。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方山子之“異”的內涵。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因勢利導
1. 同學們看過香港電影《河東獅吼》嗎?影片講述了風流才子陳季常和他的妻子柳氏之間的故事。傳說蘇東坡與陳季常是好朋友,都喜歡游山玩水,寫詩作賦,飲酒聊天。他們在飲酒時,喜歡請來美女歌舞助興,可陳季常的夫人柳月娥很愛吃醋,常常用木杖敲家里的墻壁,賓客面面相覷,只能尷尬離場。為此蘇東坡寫了首詩,送給陳慥。這首詩是:“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說河東獅子,是因為柳月娥老家是河東人。這就是成語“河東獅吼”的來歷。這個成語比喻婦人妒悍,大吵大鬧。由此陳季常成為了怕老婆的典型代表。那么,在蘇東坡的文章里,陳季常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事情呢?今天我們走進《方山子傳》,一起來了解了解他。
2. 方山子,即宋代陳慥,字季常,號方山子,別號龍邱先生。晚年隱于光州、黃州間。蘇軾任鳳翔簽判時與其相識。
3.傳:文體的一種。是以記載人物事跡為主的一種文章。本文是元豐四年(1081)蘇軾被貶在黃州時為他的好友陳慥所作的一篇出色的別傳。
一般人物傳記寫作常規:介紹人物姓氏、籍貫生卒年月、世系、生平行事等,一般采用平鋪直敘的寫法。
二、循序漸進
要求:對照注釋,自讀課文,解決下面的問題。
1.通假字。
①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②猶見于眉間:“見”通“現”,顯現。
③往往陽狂垢污:“陽”通“佯”,假裝。
2.詞類活用。
①余既聳然異之:異,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異。
②歲得帛千匹:歲,名詞作狀語,每一年。
③見方山子從兩騎:從,使動用法,使……跟從。
④庵居蔬食:名詞作動詞;以庵為居,以蔬菜為食。
⑤鵲起于前:名詞作狀語,像鵲一樣。
3.一詞多義。
之:①而豈山中之人哉( 的,結構助詞)
②余既聳然異之(他,代詞)
③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得之 (鵲,代詞)
聞:①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相聞,此指往來)
②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名聲,名望,名詞)
使:①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假使,連詞)
②使騎逐而射之(派,讓,動詞)
4.古今異義。
①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古義:流傳下來的樣子。今義:人死后留下的畫像。)
②折節讀書。(古義:改變作風,志趣。今義:為兩個不同的詞。)
③使從事于其間。(古義:任職。今義:指投身到事業中。)
④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義:妻子和女兒。今義:妻子。)
5.重點字詞。
與公侯等。(等同,相似)
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神色)
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名聲遠播)
此豈無得而然哉。(這樣)
見其所著帽。(戴)
6.文言句式。
①徒步往來山中。(省略句)
②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判斷句 )
③何為而在此?(賓語前置句)
④呼余宿其家。(狀語后置句、省略句)
⑤鵲起于前。(狀語后置句)
⑥歲得帛千匹。(定語后置句)
⑦然終不遇。(被動句,不被提拔重用)
7.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方山子逐漸長大成人以后,就一改往昔所為而專心讀書,希望通過讀書施展自己的抱負,但始終沒有得到朝廷賞識重用的機會。
②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
這難道是古代方山冠流傳下來的樣子嗎?
③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
這些離現在才多長時間啊,那精明勇敢的神色仍然隱隱出現在眉宇之間,又怎么會是一般的山中隱士呢!
④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得官,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
然而方山子出生于累世都有功勞的門第,應該得到官位,如果讓他從事政事,到現在早就有顯赫的聲名了。
⑤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但他都舍棄而不取,獨獨到這窮山中隱居,這豈是無緣無故而能如此的呢?
三、析毫剖釐
1. 指名朗讀課文,了解內容:方山子名字由來;方山子現狀;方山子往事;方山子家世;方山子與光、黃間異人的不同。
2. 給方山子建檔案(對傳主形象有初步了解)
名:陳慥
字:季常
號:方山子
號的來歷:其所著帽,方聳而高,似“古方山冠”
住址:光、黃一帶的岐亭
職業:自由職業者
經濟狀況:赤貧(徒步往來山中,庵居蔬食,環堵蕭然)
家庭背景:富二代、官二代(世有勛閥,當得官。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
生平簡歷: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方山子怒馬射鵲,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時豪士。晚年(今時)——遁于光、黃間,居岐亭,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人莫識也。顯聞富貴,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
3. 探究:從鑒賞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動作者的是他的“異”,那么方山子的“異”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陳季常有用世之志: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血氣方剛,一身俠氣;成年折節讀書,有志用世;晚年無所遇合,遁于光、黃間。
陳季常有用世之才:“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得之。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
陳季常有“顯聞”“富樂”的條件:“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得官,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
陳季常來此后的態度:庵居蔬食,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不與世相聞,人莫識也。
方山子的“異”表現在:
人生道路:少年俠氣而晚年避世。
生活態度:世有勛閥而山居隱逸。
精神面貌:環堵蕭然而怡然自得。
人生境遇:文武全才而終生不遇。
4. 方山子“異”的內涵實質。
方山子“異”在皆棄不取,享受所得。
世道渾濁,人生不遇,方山子不甘逐其流,不屑揚起波,([ www.7rdy.cn ])于是毅然棄俗世中熙熙攘攘的顯聞、富樂,選擇回歸自然、回歸心靈生活,回歸生命本身。這份生命取向驚世駭俗,這是方山子之“異”第一層含義——世道渾濁,人生不遇,棄富貴榮華;回歸自然,回歸心靈的生命取向讓人驚異!
做出一份棄富貴守清貧的選擇對于通俗意義上的人生已不容易,而能在清貧中活得怡然自樂、活得通脫則更不容易。方山子之“異”的第二層含義——他安貧樂道,活出了一種人生意境!不悔選擇,安貧樂道,活出一份云淡風輕的人生意境,讓人驚嘆!
5. 作者描寫方山子的方法。
正面描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
正面襯托: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反面襯托: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見。
四、疑義共析
1. 蘇軾與方山子有共同遭遇嗎?
明確:懷才不遇。
2. 蘇軾為什么會來到黃州?(引出創作背景)
明確:因為“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當團練副使,對官場心灰意冷的蘇軾,在黃州縱情山水,寫出了許多優秀的文章。在黃州,遇到了老朋友陳季常,他鄉遇故知,自然要相互打聽近況,蘇軾于是將原因告訴了陳季常。
3. 為什么方山子聽了蘇軾的遭遇后,表現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態?
明確:這是一次很生動傳神的人物細節刻畫。俯仰之間是一份人生況味,是一種人生姿態!不答是因為不遇的人生悲苦痛楚本不可答,然亦不必答,同是天涯人落淪;繼而仰天一笑,那是方山子對待生命態度,笑對人生,放下滄桑,不以物傷性,自得人生!這既表現了方山子對于黑暗腐敗的世道的熟悉,因為他是過來人,所以見怪不驚。又極含蓄地表現了他對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對打擊誣蔑蘇軾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視。所以笑過之后邀請作者住宿在自己破舊的家里,讓作者自己感受遠離政治的安寧。
4. 第四段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確:為了突出其“異”于常人之處,甘心放棄顯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處。作者在此極度贊頌方山子超脫世俗的高尚美德。
5.文章主旨:贊賞陳慥淡泊自守的高潔品德,藉此流露出同為不遇的感慨。(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
五、引伸觸類
1.“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請問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豐滿形象的?
明確:
⑴把敘事、描寫、議論融為一體。
⑵奇妙的構思。
敘述:概述方山子→他鄉遇故知→倒敘→補敘→對方山子之贊頌。
從結構上看沒有像一般傳記,平鋪直敘地介紹人物的姓氏、鄉里、家世、生平等,而是“隨物賦形”極其切合隱士的身份,由隱而顯,由略而詳,層層設疑,層層呼應,愈深愈見方山子的不同尋常和卓立無匹。
⑶奇妙的語言。
大師用字準確而含蓄,字里行間飽含感情,細節描寫、形象描寫獨具匠心,故有言簡意豐的藝術效果。
如:當得知作者被貶黃州的原因后,這位作為故人的隱士,竟一點也沒有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在這里,作者再度向讀者渲染了隱士的特征,不僅活靈活現地寫出了其神態,而且也蘊涵了多少人生的滄桑與感慨!
⑷隱約的折射。
作者結合自己當時被貶黃州的處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寫方山子未的不遇,又寫自己的詩文被禍,不直言,于是隱約其辭,語多委婉。
2.課堂結語: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當代中學生不僅應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鍥而不舍”的恒心,“學不成名誓不還”的壯心;還應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心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達則兼濟天下”的志向,“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態度。蘇軾對照方山子,找到了人生失意時的生命抉擇,我們的人生也應該像方山子那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堅守生命的清白與達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