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30
這是諫太宗十思疏教案翻譯,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高一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1、學習本文聲情并茂、文質兼美、駢散結合的寫作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實詞的義項,辨析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
3、背誦全文,歸納成語典故。
4、學習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納下”的治國思想及為人之道。
課時:3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介紹作品背景及文體知識。
2、疏通文字障礙,以誦讀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
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本文《諫太宗十思書》,被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
其文風影響到宋代歐陽修、蘇軾。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李淵反隋時作戰英勇,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鑒于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的看到了在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群臣齊唱贊歌時,獨能多次上疏進諫,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勸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太宗看后感到很慚愧,表示從諫改過。
二、通讀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內容。
1、注意加點字的`讀音。
求木之長浚塞源載舟壅蔽黜惡謬賞
2、對照注釋,粗通文章,自讀五分鐘。
要求:把解釋、翻譯困難的句子找出來。(質疑)
3、同學間互相商量,把疑難問題解決,如有解釋、翻譯不當的地方,老師及時糾正;個別較難翻譯,同學間解釋不當的地方,老師重點講析。
4、注意句子:
(1)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嚇。譯為: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
(2)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東西,動詞作名詞。譯為:如果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來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二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齊讀課文,能背下來的同學背誦。
二、檢查作業,分析課后練習二。
1、古今詞義相同的有:(3)骨肉,都指親人。
2、古今詞義有區別:(5)虛心,文中是實指,“使心虛”,現代漢語抽象化,為美德,謙虛的表現。
3、古今詞義不同的是:
(1)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樹根,現代漢語用比喻義或引申義。
(2)縱情,文中是“放縱情感”,即“驕傲”之意,現代是盡情之意。
(3)以為,文中是“以之為”的省略,是兩個詞,現代是“認為”的意思。
三、結合課內詞義,復習以前知識,做課后練習三。(教師告知答案,通過歸納,掌握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四、同學討論,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重要性。
2、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
五、各段在闡明觀點時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強表達效果?
明確:第一段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用木長、流遠,喻國運長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長治久安,中間用排比來加強語勢。
第二段用設問和對比的手法,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即民心重要,能載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對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駢散結合,語言流暢,表現力強。
六、作業
1、結合課后練習一,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四、五。
第三課時
教學步驟
一、背誦課文
二、虛詞的歸納
1、提問完成課后練習四,重在翻譯。
2、歸納虛詞“以”“哉”“所”的用法。
以必竭誠以待下連詞來
雖董之以嚴刑介詞用
則思知止以安人連詞以便,來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介詞把
哉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語氣詞表示反問,呢
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語氣詞表示反問,嗎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語氣詞表示感嘆,啊
所恩所加代詞,用在動詞前面,組成名詞性短語,表示“……的人”
山巒為晴雪所洗“為……所”,表示被動,被
三、找成語,學典故
明確:
(1)居安思危:處于安逸的環境里,要考慮可能出現的危險和困難。(《左傳·襄公十一年》)
(2)載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擁戴統治者,也可以推翻統治者。(《荀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從而使天下太平。(《尚書·武成》)
(4)擇善而從(之):挑選其中的好的采納(或采用)。
(《論語·述而》)
(5)善始善終: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獻書報燕惠王》)
四、教師總結
本文是篇奏疏,雖以進言為務,不事雕琢,但寫得聲情并茂,文質兼美,文章駢散結合,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流暢自然,運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動有力。
五、作業:默寫全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詞義;積累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區別文中“根本、以為、虛心、縱情”等古今異義詞的含義。
2、領悟“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以納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積極意義。
3、學習魏徵的高超的勸諫藝術。
能力目標
1、掌握作者反復開異,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說話技藝。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德育目標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納他人建議;勤儉簡樸,繼承優良傳統。
教學重點
1、掌握“浚、殷、沖、牧、壅、謬、董、振”等文言詞的義項。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內容及其意義。
3、學習文章用比喻說理,生動形象的特點,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整齊而富于變化的風格特徵。
教學難點
1、文章第三段的內容理解。
2、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在反復朗讀中,理解句意,體味語氣,加強記誦)
2、問答法(如對文章第1-2段淺顯內容的分析理解)
3、討論法(如對文章第3段較深難內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課內適當穿插一些文句訓練,拓展學生思維)
教具準備: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課程:
一、導入新課:(故事導入)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歡鴿子,有一天,有大臣給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愛的鴿子,當他正玩得高興的時侯,魏徵求見,急得他把鴿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著合適的地方,無奈之下就背過雙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長談之后鴿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獨自感傷。
提問: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問題?為什么?
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陽(現在河北省晉縣)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少年孤貧,有大志。隋未參加李密義軍,后隨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諫議大夫。由于他生性剛直,善于直言諍諫,竭誠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數引徵入臥內,訪以得失”。魏徵一生先后上書二百多次,達數十萬言,大都被采納。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親自為他寫了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這足見魏徵在當時的影響。
銜接語:魏徵是以善諫著名的,善在何處,諫有何妙,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諫太宗十思疏》。
三、解題
諫:規勸
十思:十條值得思考的情況
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陳述自己意見的一種文體。
銜接語:魏徵向太宗規勸了十條值得思考的情況,那他為什么,在什么情況下提出的呢,我們先了解一下背景。
四、背景介紹(多媒體顯示)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為戒,不收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私欲,明賞罰,廣開言路,積極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加以對外戰爭年年勝利,邊防鞏固,國威遠揚,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唐太宗漸漸驕奢,漸漸忘本,開始對百姓作威作福起來。盡管“百姓頗有怨嗟之言”可是這聲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頌德的歡呼聲淹沒了。正直的魏徵對此深感擔憂,貞觀十一年(637)從三月到七月,五個月內他一連給唐太宗上了四疏,勸太宗“鑒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勵精政道,鞏固統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闡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據說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動,于是寫了《答魏徵手詔》,稱贊他“誠極忠款,言窮切至”,表示從諫改過。
五、指導誦讀
聽錄音,學生糾正字音、注意斷句,同時體會思想感情。后找一學生試讀(任挑一段),教師指點方法。
六、疏通文意:
銜接語:學習文言,大綱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書和文下注釋,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積累文言現象,那么同學們考慮一下,理解詞句含義、積累文言現象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學生討論后明確:實詞、虛詞、一詞多義、通假、古今異義等。
1、師生共譯第一、二段:疏通文意,重點解釋實詞、虛詞、古今異義
2、學生齊讀第三段后以前后桌4人為一學習小組自主探究學習,學生質疑,引導學生作答
要求:①同學間互相的探討,解答疑難。
②個別較難的翻譯,同學間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全班討論。
③按類別歸納。(投影出示本文文言現象積累)。
3、文言句子的翻譯:(教師指導學生翻譯,并滲透方法)
例:①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嚇,用威風怒氣來嚇唬
方法:a、抓關鍵詞,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b、單音詞語雙音替
c、倒裝語序倒過來。
②臣間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銜接語:魏徵是一代名臣,他們中的治國境界是什么?(學生答:文武并用,重拱自治),君王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做到什么(十思)
①投影出了十思內容,學生集體朗讀。
②提問,十思側重于規勸皇帝不要做到什么?對我們有無啟發?
銜接語:作者提出的十思,語語坦誠、字字驚心,太宗之所以最終能接受踐行,并不僅僅是魏徵的赤膽忠心,更由于他巧妙的思路與說辭它在一、二段已為十思鋪平了道路。
③找一學生讀第一段,提問:文章先以什么引出話題,提出了什么觀點?
分析:比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
銜接語:觀點只是魏徵一家之言,不足以讓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樣才能讓其觀點有據可依呢
④學生自讀第二段,提問:作者概括了一條什么普遍規律?
分析:
借鑒古人論述,將君與民關系比作水與舟,多方論證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覺,那么如何居安思危呢?順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
學生分析教師總結,本文思路:
思考清晰,先說人君當思,為何要思,后談思什么,,環環緊扣,也把魏徵高超任諷諫藝術體現的淋漓盡致。
八、鑒賞高超的勸諫藝術:
①從思路上看,妙在何處?(先深入淺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接受)
教師分析:其實聯系到我們的寫作,那就是不一定要開門見山,而蕩開一
筆,打伏筆,蓄勢,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從文章的用語上能否分析一下他們的高妙之所在?
明確、下愚、明哲、臣聞(而非臣以為)
點拔:魏徵在講諫時,有著清醒的頭腦。他雖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他沒有因太宗對自己的賞識而得意忘形。仍是堅持一貫的謹言慎行。文中語言真誠謙虛,委婉而又通達,合情而又合理,極富藝術魅力,難怪唐太宗會從善如流呢。
③與《忌諷齊王納諫》對比諷諫藝術之不同?
九、思維拓展
當今社會,我們雖然政通人和,國富民強,但也存在一些驕傲忘本的人民的父母官們,他們用自己腐敗的雙手寫下了共和國最不協調的音符,請同學們試舉一些例子,而后根據存在問題也給他們寫上幾點值得思考的問題。
十、課文總結:
“讀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溫《諫太宗十思疏》,不僅要體味它流暢藝術的文氣,還應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徵為使唐王朝長治久安而敢于直諫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紀的同學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時刻胸懷一顆火熱的報國心!
十一、布置作業
①積累本文中的文言知識。
②針對文中的某一哲理性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并寫成文字。
教學目的:
高一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1、學習本文聲情并茂、文質兼美、駢散結合的寫作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實詞的義項,辨析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
3、背誦全文,歸納成語典故。
4、學習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納下”的治國思想及為人之道。
課時:3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介紹作品背景及文體知識。
2、疏通文字障礙,以誦讀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
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本文《諫太宗十思書》,被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
其文風影響到宋代歐陽修、蘇軾。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李淵反隋時作戰英勇,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鑒于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的看到了在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群臣齊唱贊歌時,獨能多次上疏進諫,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勸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太宗看后感到很慚愧,表示從諫改過。
二、通讀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內容。
1、注意加點字的`讀音。
求木之長浚塞源載舟壅蔽黜惡謬賞
2、對照注釋,粗通文章,自讀五分鐘。
要求:把解釋、翻譯困難的句子找出來。(質疑)
3、同學間互相商量,把疑難問題解決,如有解釋、翻譯不當的地方,老師及時糾正;個別較難翻譯,同學間解釋不當的地方,老師重點講析。
4、注意句子:
(1)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嚇。譯為: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
(2)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東西,動詞作名詞。譯為:如果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來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二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齊讀課文,能背下來的同學背誦。
二、檢查作業,分析課后練習二。
1、古今詞義相同的有:(3)骨肉,都指親人。
2、古今詞義有區別:(5)虛心,文中是實指,“使心虛”,現代漢語抽象化,為美德,謙虛的表現。
3、古今詞義不同的是:
(1)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樹根,現代漢語用比喻義或引申義。
(2)縱情,文中是“放縱情感”,即“驕傲”之意,現代是盡情之意。
(3)以為,文中是“以之為”的省略,是兩個詞,現代是“認為”的意思。
三、結合課內詞義,復習以前知識,做課后練習三。(教師告知答案,通過歸納,掌握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四、同學討論,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重要性。
2、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
五、各段在闡明觀點時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強表達效果?
明確:第一段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用木長、流遠,喻國運長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長治久安,中間用排比來加強語勢。
第二段用設問和對比的手法,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即民心重要,能載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對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駢散結合,語言流暢,表現力強。
六、作業
1、結合課后練習一,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四、五。
第三課時
教學步驟
一、背誦課文
二、虛詞的歸納
1、提問完成課后練習四,重在翻譯。
2、歸納虛詞“以”“哉”“所”的用法。
以必竭誠以待下連詞來
雖董之以嚴刑介詞用
則思知止以安人連詞以便,來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介詞把
哉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語氣詞表示反問,呢
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語氣詞表示反問,嗎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語氣詞表示感嘆,啊
所恩所加代詞,用在動詞前面,組成名詞性短語,表示“……的人”
山巒為晴雪所洗“為……所”,表示被動,被
三、找成語,學典故
明確:
(1)居安思危:處于安逸的環境里,要考慮可能出現的危險和困難。(《左傳·襄公十一年》)
(2)載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擁戴統治者,也可以推翻統治者。(《荀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從而使天下太平。(《尚書·武成》)
(4)擇善而從(之):挑選其中的好的采納(或采用)。
(《論語·述而》)
(5)善始善終: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獻書報燕惠王》)
四、教師總結
本文是篇奏疏,雖以進言為務,不事雕琢,但寫得聲情并茂,文質兼美,文章駢散結合,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流暢自然,運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動有力。
五、作業:默寫全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