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3
這是促織給每一段加標題,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的及要求
1、認識到封建統治的嬉戲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
2、學習作家用對人物心理細致入微的刻畫。
3、浪漫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手法
二、教學重點
心理描寫 人物形象
三、教學難點
情節曲折、波瀾起伏 故事情節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一、導語激興:
作為詞人,他得到了人間至高無上的美譽,故而,有人說他“作個詞人真絕代”;作為國君,他淪落為帝王之列的末流,因此又有人說他“可憐薄命作君王” 。他就是后人既憎且敬,既愛又惡的李煜。
其實他還有鮮為人知的地方,他曾利用手中不可抗拒的皇權,影響了中國的民俗,這就是裹腳。傳說,李煜讓自己的一個妃子“以帛繞腳,令纖小,……回旋有凌云之態”。女子纏足之習一時風行,就這樣上行下效,這一摧殘女子肉體與精神的惡俗竟流行千年之久。千年的歷史中,一雙雙畸形的“三寸金蓮”演繹著女人被扭曲的身體,昭示著帝王扭曲心態。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小說,也是因皇帝的愛好而導致民不聊生,這愛好就是:斗蛐蛐。
板書: 促織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找出本文中表時間短暫的詞語
⑴食頃,簾動,片紙拋落:食頃,一頓飯功夫
⑵及撲入手,已段落腹裂,斯須就斃:斯須,一會兒,一刻工夫。
⑶少間,簾內擲一紙出:少間,一會兒功夫
⑷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過一會
⑸無何,宰以卓異聞:無何,沒多久
⑹未幾,成歸:未幾,不久,沒多大功夫
⑺俄見小蟲躍起:俄,忽然、片刻、一會兒
⑻旋見雞伸頸擺撲:旋,剎那
⑼成倉猝莫知所救:倉猝,很短的時間
⑽一癩頭蟆猝然躍去:猝然,忽然
⑾旬余:十多天
⑿每聞琴瑟之聲:每,每逢
⒀既而:不久,隨后
⒁既入宮中:以后
⒂翼日:第二天
⒃歲余:一年后
⒄不數歲:不多幾年
2、列舉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1)歲征民間:歲,名詞作狀語,年。
2)試使斗而才:才,名詞作動詞,有才能。
3)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籠,名詞作狀語
4)輒傾數家之產:傾,使動用法,使……傾,用盡
5)成以其小,劣之:劣,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不好
6)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高,形容詞使動用法,抬高,使……高
7)細疏其能:疏,名詞作動詞,陳述
8)益奇之:奇,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奇
9)成然之:然,意動用法,認為……對
10)高其直:高,形作動,抬高
3、難句翻譯:
1)操童子業,久不售。
2)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3)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
二、教學過程
1、文章的線索是什么?(促織、小蟲子、玩物)找線索、理情節、述故事。
尚
開端 結局
征 評
捕 蟲 獻
發展 失 斗 高潮
又得
2、小說的情節發展一步步走向高潮,其中是需要一定要素的,比如懸念、人物矛盾、環境等,請同學們分析本文推動情節的發展的要素是什么,體現在哪里?
(引導:在哪里,你最緊張人物的命運,你最關切故事的發展。)
懸念一、老實忠厚的成名因交不出合格的蟋蟀,不僅傾家蕩產,而且遍體鱗傷,往后會如何?
懸念二、成名妻子問卜后得到一張畫,它靈驗嗎?
懸念三、蟋蟀死,兒癡呆,成名夫婦會走上絕路嗎?
懸念四、好不容易捉到的蟋蟀,卻又那么弱小,會有用嗎?
懸念五、成名的小蟲斗得過“蟹殼青”嗎?
這一連串的懸念,又稱甩包袱,如果電視劇演到這里,我們肯定會充滿期待等著下一段好戲。
3、本文的情節的確曲折跌宕、引人入勝、扣人心弦,但同學們仔細想想這樣的情節符合生活真實嗎?把這些不符合現實生活實際的情節找出來。
提示歸納:1)問卜;2)魂化蟋蟀;3)喜劇性的結尾
4、 思考: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些情節?
① 問 卜
這個情節提煉了現實生活,舊時人們陷入絕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問卜。但神真的會那么靈驗嗎?從現在來看,這是不可能的,因此這個情節是虛幻的。作者虛構這個虛幻情節,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婦實際上已走投無路。
作用:既推動了情節順利發展,也突出了成名夫婦悲慘處境。
② 魂化蟋蟀
這個情節也有現實因素,在舊時代,孩子惹禍自殺,是常有的事。但魂化蟋蟀則不可能。但這個虛幻情節卻有著強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小孩子本是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但成名的孩子卻因為一只蟋蟀而死,并且連死了不能忘記家里父母的難處,要化為蟋蟀來幫助父母,曲折的反映出在那個時代連孩子也沒有了生路。
這里其實隱含著一組巨大的對比:兒子的生命與蟋蟀的生命孰輕孰重?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那么在兒子與蟋蟀的性命不可“得兼”的時候,成名自然便會“舍兒而取蛐蛐者也”。不僅如此,即使舍棄兒子也不足以讓成名擺脫那樣的悲慘境界,只有讓兒子變成一只善斗的蟋蟀才能挽救一家人的性命,這是怎么一種沒有天理的社會!
作用:推動了情節順利發展,也突出了成名夫婦悲慘處境。
③ 喜劇性的結尾
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擺脫厄運,裘馬揚揚也就純屬幻想。
有詩為證:
《再經胡城縣》
杜荀鶴
去歲曾經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
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
由此自然可以看出,官員的升遷是建立在對老百姓的殘酷壓榨上的。
那么,既然這樣的結果不可能出現,作者為什么還要設計這樣一個虛構的結局呢?這樣的結局有什么好處呢?
現在先引進一段文字比較兩段文字的異同,分析他們各自的好處。
宣宗(宣德)酷好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長,以郡遣覓得一頭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為雞啄食,懼,自縊死。夫歸,傷其妻,亦自經焉。
(呂毖《明朝小史》)
討論明確:
《野史》是一大悲劇,蒲松齡改寫的《促織》卻是“喜劇”,兩文比較,還有幾處不同:
①《野史》為駿馬來換蟋蟀;
②妻失促織,懼而自縊;
③雞啄食促織;
④夫亦自經。
蒲松齡的高超之處在于想象豐富,構思靈巧,能將簡單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復雜曲折、扣人心弦的情節,在寫作技法上現實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值得我們借鑒。但我們可以明確地知道,那樣的喜劇形式所暗含隱藏的仍是不可言說的巨大悲劇,因此有人把這樣喜劇的形式悲劇的內核結局比喻為“帶笑的淚”。其實,這是作者通過反諷的藝術手法,把現實和浪漫結合起來,來痛斥黑暗的社會現實,和荒淫無度的君主。
歸納總結:
1)、這些虛構的情節推動整個故事不斷向前發展;
2)、以非現實的手法來強有力地揭露社會的黑暗,統治集團的腐敗;
3)、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手法來表現主旨。
由此可見,作者結尾的虛幻情節,不僅僅是為了表達美好的愿望,也不僅僅是為了引人入勝,更不僅是為了離奇而離奇,而是通過這種曲折離奇,波瀾迭起的情節,來強有力地揭露社會的黑暗,統治集團的腐朽,從而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
這樣的手法我們以前其實也見過,如《孔雀東南飛》的結尾,還有《梁祝》化蝶的故事。
其實這樣“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的歷史事件又豈止這一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引起諸侯國君共怒,“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導致楚國最終衰滅,宋徽宗專心書畫,導致蔡京、童貫等六賊專權,明武宗朱厚照好當皇帝,導致太監劉瑾、江彬專權,明世宗朱厚熜喜歡養貓,導致太監嚴嵩專權,明熹宗朱由校愛上了當木匠,大權旁落到了超級太監魏忠賢手中。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引起的民不聊生的黑暗社會時代也太漫長了。
三、鑒賞練習
1. 分析鑒賞:
不僅是整篇文章的情節曲折,波瀾起伏,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即使是行文中各個小部分也體現了這一特點:
文章第六段成名時悲時喜的變化最為典型,請同學們欣賞:
圍繞一只小蟲成名感情由悲到喜、由喜到悲、悲喜交加,成名的心理變化極其復雜,真可謂是腸一日而九斷,閱讀第六段找出體現成名心理變化的單音節詞填入下邊的括號:
成名聽說兒子誤斃蟋蟀則( ),得子尸于井則轉而為( ),見兒子氣息惙然則轉為( ),但顧蟋蟀籠虛則又轉而為( )。忽聞門外蟲鳴則既( )且( ),然見蟋蟀短小則認為它( );視之,意似良,則又轉為( )。將獻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爺意,心中又( )。
明確:(怒、悲、愁、喜、驚、喜、劣、喜、恐)
西周時,三個奴隸等于一匹馬加一束絲;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規定,殺死一個奴隸只需要賠償一頭牛。所以我們有了“牛馬不如的生活”的說法。小說中這只既不能耕田,又不能運貨的蟲子卻可以讓一家人憂,一家人喜,讓一家人生,讓一家人死,這是一種多么荒誕的作法,這是一幕怎樣的人間慘劇!
這樣形象生動的描繪、曲折離奇的波瀾在第七段也十分典型,同學們下去欣賞。
2、拓展練習
期中考試前后,真可謂幾家歡喜敗家憂,甚至一家既是歡喜又是憂,一會歡喜一會憂,現在請同學們用干練的文字把這一心理曲線準確形象地表達出來。
(當然選生活中某一典型事件加以刻畫描繪也可以,例如,回家、過年)
作業:
一、成語積累
1.向隅而泣:面對著墻角哭泣。語出《說苑》:“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
2.東暖既駕:東方的太陽已經升起。古代傳說,日神駕著六龍駕馭的車。
3.蠢若木雞:形容神貌呆笨。《莊子·達生》篇說,養斗雞的,要把雞訓練得鎮靜沉著,仿佛是木頭雕的,才能夠不動聲色,戰勝別的斗雞。
4.一人飛升,他及雞犬:一個人飛升,連他的雞犬也成仙。《神仙傳》記載:淮南王劉安修煉成仙,飛升上天。他服藥留下的容器讓雞犬啄撒了,雞犬也成了仙。這件事全屬編造。后來用這個傳說來比喻一個人發跡了,同他有關系的人都跟著得勢。
二、文言知識積累:
1.一詞多義
/P>
有華明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動詞,進
進 一雞瞥來,徑進以啄:動詞,前進
/P>
因責常供:動詞,責令
責 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動詞,索取
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責,動詞,責罰
以塞官責:名詞,差使
/P>
死何神益:名詞,好處,利益
益 益奇之:副詞,更加
/P>
雞健進,逐逼之:動詞,逼近
逼 與村東大佛閣逼似:副詞,極,異常
/P>
然睹促織:連詞,表轉折,然而
然 儼然類畫:副詞詞尾
成然之:動詞,表肯定
/P>
此物故非西產:副詞,本來
故 故天子一畦步:連詞,所以
/P>
操童子業,久不售:動詞,考取
售 亦無售者:動詞,買
/P>
后歲余,成子精神復舊:名詞,年
歲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歲,名詞作狀語,每年
2.古今異義詞
①因資常供:責,古義:責令 今義:責任
②兩股間膿血流離:股,古義:大腿 今義:臀部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少年,古義:三十歲以下的人 今義:指十二、三到十五、大的青年期
④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游俠,古義: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人 今義:行俠仗義之人
⑤久不售: 售:古義:考取。 今義:出售。
展臺之用打印格式:
/P>
宣宗(宣德)酷好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長,以郡遣覓得一頭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為雞啄食,懼,自縊死。夫歸,傷其妻,亦自剄焉。
(呂毖《明朝小史》)
練習:
成名聽說兒子誤斃蟋蟀則( ),得子尸于井則轉而為( ),見兒子氣息惙然則轉為( ),但顧蟋蟀籠虛則又轉而為( )。忽聞門外蟲鳴則既( )且( ),然見蟋蟀短小則認為它( );視之,意似良,則又轉為( )。將獻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爺意,心中又( )。
一、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作者借講前朝故事來揭露自己所處清朝盛世 “一人得道,仙及雞犬”黑暗現實的創作意圖,認識封建統治者的荒淫腐朽、橫征暴斂的罪惡。
2.鑒賞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變的情節安排技巧和善于用心理描寫刻畫人物性格的藝術特點。
3.盡可能熟悉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現象和文言句式,關鍵掌握好課本中的實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曲折跌宕的情節、細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寫。
難點:“神示佳蟲”和“魂化促織”的理解和評價。
三、教學設想:
1、考慮到本篇課文較長,而且是高一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對文言現象基本不了解,所以在讓學生借助課文提示、注釋,查閱詞典的基礎上,還在第一課時里安排了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文言現象的歸納,為學生疏通文意掃除障礙,為他們以后的文言學習奠定基礎,為此強調了一下語文的工具性。幫助學生整理文言現象和句式的教學程序,便于學生盡快讀懂課文,強調了一點工具性。
2、為使學生學得生動有趣,在熟悉內容的基礎上,將初中的《捕蛇者說》與《促織》的寫法進行比較,了解小說故事情節的曲折多變和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在體裁上,引一則跟它相類似的野史作比較,使學生了解同旨異體的文章,并進一步把握《促織》的題旨。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教學手段:
多媒體、朗誦、小組討論合作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簡介作者及作品,通讀課文,解決詞句疑難。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二)簡介作者及作品
(三)檢查預習
(四)疏通課文
(五)布置作業 出示一張蟋蟀的圖片,請同學辨認
提問:圖片上拍的是什么?它有何別名?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和一只小小的蟋蟀密切相關的。
1、請學生談談他所了解的蒲松齡
2、再請學生談談他所知道的《聊齋志異》
補充:小說集取材廣泛,我們現在要研讀的《促織》,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1、出示生僻字,選幾個學生朗讀生字
如:給下列加線的字注音
迂訥 nè 裨益bì 爇香ruò
翕辟xī 掭 tiàn 不啻chì
厚赍jī 搶呼欲絕 qiāng
惙然chuò蹄躈 qiào龁hé
覘視 chān俾入邑庠bǐ xiáng
1、請學生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難詞句
教師糾正補充翻譯
2、幫助學生整理文言現象和句式
例如:通假字
(1)昂其直 “直”“值”
(2)手裁舉 “裁”通“才”
(3)翼日進宰 “翼”通”“翌”
(4)如披冰霜 “被”通“披”
詞類活用(略)
一詞多義(略)
特殊句式
(1)定語后置句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
(2)被動句 遂為猾胥報充里正
(3)省略句 又試之(以)雞
歸以(之)示成
(4)介詞結構后置句 掭以尖草
既而得尸于井
3、請學生翻譯課文重點段落
1、找出表示短暫時間的詞語:
2、整理課文的結構提綱
3、抄寫課文注釋
學生回答
蟋蟀;促織
學生簡單介紹作者(可以相互補充)
20歲就開始創作《聊齋》;一生遭遇很不幸運
聊齋”是作者的書齋名,因此書多以狐仙鬼怪、魚精花妖為題材,故名“志異”。
學生匯報預習工作,并相互糾正
學生借助課文注釋初譯文章
學生交流、相互解答、補充
學生分成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四個小組分工合作,當場整理歸納
小組代表然后交流
學生翻譯自己認為最拿手的一節
激發興趣
掌握促織的概念
掌握創作者的生平事跡,便于理解作品
了解學生預習情況
幫助學生熟練地通讀課文,疏通文意
了解掌握程度,鞏固所學知識
第二課時
理清文章線索和結構,分析創作意圖,情節構思和表現手法;補充點作業,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進一步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二)
理清文章情節結構
(三)鑒析小說情節
(四)賞析文章心理描寫
(五)
理解結尾的處理
(六)概括主題
(七)拓展思路
(八)布置作業 出示王安石的《促織》:金屏翠幔與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貧家促機杼,幾家能有一絇絲?
解釋:帷幔是絲做的,是耗費了勞動婦女無數心血的產物。可是富貴人家“得此”甚易,并且用來做為遮風擋寒的工具,那些醉生夢死的老爺們年復一年安于這種舒適的處境之中,完全感覺不到秋天寒冷的威脅。偏偏就在這個季節,無情的蟋蟀(即促織)卻向貧家鳴叫不已,催促他們趕快勞動,卻不想想窮苦人家多少門戶連“一絇絲”也沒有,讓他們拿什么去織呢?詩中,詩人借這樣一只小小的蟲子卻把諷刺矛頭指向了豪門貴族,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刻同情。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同樣題為《促織》的文章,看看蒲松齡筆下的促織是如何牽動主人公一家命運的!
1、引導學生找出線索
問題一:本文是以什么為線索的?(注意不能表面化)
明線:促織(蟲)
暗線:成名的心理變化:悲---喜---悲---喜
2、指名一學生講故事,(提示:圍繞主要情節展開復述,要求簡述,不必細枝末節
1、問題一:你最喜歡小說哪部分情節,為什么?請結合文中相關語句加以說明。
2、問題二:同樣寫封建社會橫征暴斂的文章《捕蛇者說》,在寫法上與本文是否相似?
明確:不相似。《捕蛇者說》是從現實的角度來寫,“復賦”還比不上捕蛇好,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疾苦,而《促織》是借用了怪誕的、奇幻的想像、虛構的情節,使在現實生活中無法解決的矛盾得以解決,它反映的主題更深刻,它的表現形式更具震撼力。
3、問題三:能否找出小說兩處充滿了幻想的情節?那么,你是怎樣看待這兩個情節?
問題一:閱讀課文第6、7小節,請問哪些文字“寫悲”,哪些文字“敘喜”?
出示幻燈片,讓學生填上表示心理活動的詞語
1、問題一:文中寫道:“每責一頭,輒盡數家家產。”造成這種后果的罪魁禍首是誰?請從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證據。
2、問題二:讀下面一則與《促織》相關的《駿馬易蟲》,與課文作比較,有哪幾處不同?
宣宗(宣德)酷好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長,以郡遣覓得一頭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為雞啄食,懼,自縊死。夫歸,傷其妻,亦自經焉。(呂毖《明朝小史》)
2、問題三:既然如此,為什么作者給故事安排一個喜劇的結局?請從課文中找出佐證的句子說明。
請學生歸納主題
提問:現實生活中有沒有把寵物等看得比人的生命還重要的人和事?對此你有何看法?
組織交流
1、整理文中出現的成語,如“奇貨可居”、“奄奄欲睡”“一人飛升仙及雞犬”,并知其由來。
2、從下面兩題中任選一題:
①要求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改寫促織的結尾部分,可以寫出各自設想的結局。
②“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
對天子來說,玩物會害民;對我們青少年來說,玩物會喪志。
請以“玩物喪志”為題,寫篇短文。
學生個別朗讀這首小詩
交流閱讀感受
學生迅速瀏覽并思考
個別學生口頭交流
其余學生為主要情節取個標題
征蟲(起因)----捉蟲(開端)----卜蟲、得蟲(發展)----斃蟲(再發展)-------化蟲、斗
學生討論交流、暢所欲言
學生回憶并比較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求神問卜得佳蟲” “成子魂化成促織”
速讀課文,找出體現成名心理活動變化的單音詞,然后在空格處說出正確的詞。
學生朗讀課文第9段,再對照朗讀第1段
讀后討論交流
學生閱讀《駿馬易蟲》,比較思考
學生圈劃、交流
思考本文的主題
聯系生活,討論交流
創設情境
引導學生鑒賞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變的情節
引導學生明確細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寫
進一步幫助學生了解作者創作意圖
了解小說創作是有一定事實依據的
了解作者這樣一處理結尾的原因
完整掌握小說主旨
鞏固對小說主旨的理解
教學目的
一、理解作者的創作構思:借前朝“治世”時的殃民故事,加以浪漫主義的幻想、虛構,來揭露“康熙盛世”的黑暗現實。
二、掌握本文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起伏,跌宕有姿的特點。
三、學習本文人物心理描寫細膩傳神,不但切合人物的處境符合情節發展邏輯,而且用語極有分寸的寫法。
四、掌握本課的重點的文言實詞、虛詞,注意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現象,學習文言句子的正確意譯。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的創作構思。2.掌握本文的情節特點。3.理解故事喜劇結尾的意義。4.理解篇末評論的作用。
教學時間:
二課時教學方法:
討論法教學用具:
提供材料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
了解故事情節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一、檢查預習,指導常用詞解析和課文朗讀、概述。(控制在20分鐘內)
具體進程是:先布置幾個學生解答常用詞解析題,布置完后指名學生朗讀,然后回過頭來訂正常用詞解析的正誤,最后進行概述指導。每一步都注重知識拓展和方法指導。常用詞解析情況的檢查和點撥:指名四個學生按“思考和練習”第六題四組例句板書“歲”、“顧”、“報”、“令”的常用義。參考答案:“歲”:A年;B每年;C年齡;D年。“顧”:A但、但是;B回頭;C顧念、顧惜;D回頭。“報”;A報告、告知;B報復;C報答;D報仇。“令”:A命令;B時令;C美好的;D命令。點撥:上述常用詞,均不止題中那幾種意義。如“令”,就還有“一縣長官名稱”一義。特別是“顧”,意義用法復雜,除題中三種外,就還有:“看”(“顧野有麥場”);“回頭看”(“贏得倉皇北顧”);“探問、拜訪”(“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反而”(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等等,此外,與“視”,“玩”合用,有“仔細端詳”意,如:“伯樂學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者”(《訂鬼》)出示幻燈片,指四個學生快速解析:參考答案:A舊時縣的別稱;B古代與都城對稱的縣鎮,一說指未筑城墻的縣城。參考答案:A敗退;B無、沒有;C不;D浪費;E倒下、披靡參考答案:A放進;B接納、收留;C交納;D采納參考答案:A回過來;B再;C又;D恢復;E回答、回復;F同“覆”,覆蓋。點撥:要特別注意“復”與“再”的區別。在古代,說“復”,著眼在重復;說“再”著眼在次數。如“再拜”,拜了兩次”;“三年再會”,三年內兩次會面,不是三年后再會面。朗讀情況的檢查和點撥:指名三個學生依次朗讀第1段、第6段、第8段。讀前點撥:一是指出文言文的朗讀要讀得舒緩、從容,方法是要注意把句中詞語稍為拓展開,如:“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中間橫線表示略帶拖音,并讀出抑揚頓挫來。二是每讀一段,教師先三言兩語提示一下該段在文中的作用(如第1段)或前面的情節。讀后點撥:一是糾正讀音,特別是容易誤讀的字音,如:“如被冰雪”的“被”與“披”通假,讀“披”;“搶呼欲絕”的“搶”,讀qiāng;“亦厚赍成”的“赍”,讀jī,不要讀成“賚”(lài),等等。二是重提讀得舒緩,從容,有抑揚頓挫的要求。口頭概述的檢查與點撥:指名一成績中上而又口齒清晰的學生在5分鐘內概述完課文內容。
點撥:概述前指出只簡述故事梗概,不細敘具體細節,所謂梗概,包括故事發生的背景,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概述時如有錯誤、缺漏,及時指出。概述后,重提概述前提出的要求,以引起學生注意。
關于作者和《聊齋志異》:
教師:為了深入研讀課文,有必要先講點有關作者和《聊齋志異》的知識。作者蒲松齡生于明代末年,一生主要活動時間是在康熙年間。他本是一個有多方面文學才華的人,詩、文、俚曲都有作品傳世。但他一生的遭遇卻很不幸運,連個舉人都沒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師。為什么叫《聊齋志異》?”聊齋”是作者的書齋名,“志異”就是記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誕不經的奇聞異事。為什么要寫這樣的奇聞異事?因為通過這些離奇虛幻的故事,便于大膽地揭露社會多方面的黑暗現實,便于贊美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教樊籬的精神,也便于抒發作者自己的滿腔“孤憤”。至于藝術特色,則誠如魯迅先生說的:“用傳奇之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傳奇,指唐代傳奇小說)它代表了我國文言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聊齋志異》中的作品,我們初中時讀過一篇《狼》,但它并不是作者的代表作。現在要研讀的《促織》,才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借講前朝故事,來揚露當時的黑暗現實。批判的鋒芒直指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天子。特別是篇末,作者仿效《史記》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體例,用“異史氏曰”直截了當地揭示出自己這一創作意圖,這在古典小說中是很罕見的。《聊齋志異》起初以抄本流傳,乾隆年間正式付刻時,刻印者為了避免文字獄之禍,特意刪去“異史氏曰”中指斥天子的那幾句話,就可見它明顯地觸犯了“時忌”。至于藝術手法,它也典型地反映了《聊齋志異》中一些名篇的特色,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迭起迭伏,運筆跌宕多姿。這些都是我們研讀時要注意體會。二課堂討論,理清全文結構,全文可分為六個部分。
2.分析課文內容:
(1)指名讓學生朗讀課文第9段,再對照朗讀第1段。讀后提問:“每責一頭,輒盡數家家產。”造成這各后果的罪魁禍首是誰?請從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證據。討論。明確:造成這種后果的罪魁,是以皇帝為首的封建統治者。第1段提出“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說明禍患起宮廷,統治者為滿足宮中享樂而“歲征民間”,末段尖銳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由于最高統治者的荒淫無恥,貪官對上的阿諛奉承,“科斂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貼婦賣兒”、傾家蕩產的悲慘命運。
(2)既然如此,為什么作者給故事安排一個喜劇的結局?要從課文中找出佐證的句子說明所以。討論。明確:①這個結局是虛幻的,當時的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出現。其一,從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實告訴讀者:成名因無法納貢而“憂悶欲死”,繼又“杖至百,兩股間膿血流離”,甚至“轉側床頭,唯思自盡”;接著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嚇得投井自盡,成名夫婦“搶呼欲絕”,“茅舍無煙,相對默然”,這正是統治者為一小蟲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這是不可能的。作者寫此虛幻的事實,其意圖在于證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蟲去讓皇帝玩賞,這正是鞭笞皇帝視命如玩小蟲。這個“結局”非但沒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從更高的層次上強化了批判力量。②退一步講,成名“因禍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結尾明明指出“獨是”以促織富,“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這有力地說明,百姓的生死禍福,竟系之于區區小蟲,封建統治的腐敗已到何種程度!③“喜劇”的結局,實際上是嘲諷了一出丑劇,請看“成名裘馬揚揚”,連“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澤”,這豈不荒唐可笑!綜上所述,本文結尾以及異史氏的評論,是在揭露封建統治的罪惡和當時政治的腐敗黑暗。有人把異史氏的一段評論說為“以因果報應來規勸人,無異是愚民,無異是助紂為虐”。這種觀點是不符合事實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